三、制定“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738
颗粒名称: 三、制定“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
分类号: F207
页数: 4
页码: 515-518
摘要: 本段描述的是柏乡县制定“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 柏乡县 粮食生产 经济发展

内容

柏乡县虽无矿藏之宝、山水之利,但土地肥沃,地下水丰富,粮食生产在周围县市颇有名气,人均向国家贡献的粮食在全省占前位。然而,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搞单一的粮、棉种植,优势发挥不出来,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很慢,出现了“高产穷县”的局面。1984年全县人均纯收入仅有402元,财政收入377.2万元,工业企业很少,工业总产值只有4,226万元,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农民都在积极探索发家致富的路子,相继出现了一批有相当规模的养鸡户、养牛户、养兔户及果品、蔬菜专业户。这些专业户有的由于受当时规模、技术、原料(饲料等)、加工、销售等方面限制,也未能获得最佳的效益,但也有机遇抓得准,适应市场而成功的典型,如西汪乡驻驾村农民和进忠,1984年在县科委的帮助下引种了5亩巨峰葡萄,1986年亩产3,500公斤,总收入3.5万元,亩收入6,900元,一亩地相当于当时10亩粮食的收入,相当于他全家30年收入的总和,《河北农民科技日报》誉为“当代神话”。1986年9月,省委书记邢崇智为之题词“平原致富火种”。后来,他的事迹登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并且被邀请到河南信阳等地去讲课,县内外先后有5万多人去参观。县委从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体会到,要想使柏乡县跟上时代步伐,改变高产穷县的面貌,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而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照抄照搬”、“零打碎敲”的领导方式,敢于依据当地实际和中央改革开放的政策,制定出符合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决策,从整体上解决好发展什么、如何发展以及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问题,用贸、工、农一体化,种、加、养一条龙的思路,把农户与市场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加快全县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认识过程中诞生了。
  1985年4月,县委书记崔宝玉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提出了“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壮大农业主体,狠抓三大基地建设(以小麦为主的粮食基地,以果品为主的多种经营基地,以猪、牛、鸡为主的养殖基地);加速发展“两翼”,狠抓四级工业和第三产业;武装“鸟头”,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全县人民的商品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调动千军万马,翻番致富奔小康。
  在确定“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之后,县委又明确了具体目标和重点:到1990年,实现两个翻番和两个一千万,即人均收入、财政收入比1984年翻一番达到800元和850万元,县办企业实现利税一千万元,乡镇企业实现利税一千万元。为达到这个目标,县委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建设“三大基地”。县委在抓粮食、多种经营、养殖业这三大基地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既着眼于长远,又注意发展市场行情好的短平快项目;既尊重群众的选择,又注意突出重点。比如,粮食生产经营效益低,但没有因此放松,采取了增加科技投入,搞吨粮示范田,以夏粮保秋粮、以单产促总产的措施,使粮食产量从1980年到1990年稳定在7%的递增速度。
  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饲料和饲草。在发展养殖业上,县委积极探索平原地区以牛、羊、兔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一来可以使全县30万亩秸杆过腹还田,节约粮食,二来本县和外地都有这方面的致富典型。1985年县委下发了文件,对养牛户实行贴息贷款。1986年,南黄泥前、后街的黄牛改良、育肥和秸杆氨化,引起了国家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重视,联合国粮农专家三次到柏乡考察,称赞为世界缺草地区劣质饲草的加工调制开辟了一条新路。农业部在柏乡召开全国秸秆青贮氨化培训班现场会,将柏乡经验推广全国。与此同时,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养鸡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在短短几年间,养鸡由零散的户养几十只、几百只,发展为规模化的成千上万只,由专业户发展为专业村,松散的行业养殖发展为集孵化、饲料、防疫、拨丝、鸡笼、运销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1991年全县蛋鸡存栏达到100万只,鲜蛋产量达到1,800万公斤,比1984年翻了两番。养殖业的发展又为种植业提供了资金和有机肥。
  县委在“以果品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基地”建设过程中,在对原来的7,800亩苹果、梨、桃园进行改造的同时,把葡萄种植做为重中之重。当时认为,种植葡萄本县有典型,市场报冷门,技术易掌握,比较效益高。1986年秋冬,全县动员群众投资600万元,新发展巨峰葡萄1.5万亩。全县有96个村种了葡萄,其中150亩以上的村16个,西路村达到500亩,人均1亩葡萄地。其措施有:风险共担,让农民跳起来摘桃子,每株苗木由县里补贴两角钱;集中连片成气候,实行规模经营;搞好技术服务,县委常委每人包2~3个重点村,科委、林业局选购苗木275万株,办培训班,请省果研所专家讲技术讲市场,请葡萄大王和进忠讲管理讲经营;搞好加工、贮藏、运销服务,投资500多万元新建了葡萄加工厂和贮藏总量为3,000吨的五座冷藏库。1990年,全县葡萄挂果面积6,813亩,总产量10,884吨,葡萄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66元。柏乡大面积推广优种葡萄种植,打破了传统农业种植观念,开始了一场种植业上的革命,几千年的柏乡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化的商品农业转变,为90年代柏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二)“跑部进厅”要项目,大力引进资金,加速发展工业。到1992年,柏乡县的工业产值达到19万元,比1984年翻了两番。新建了年产4,000吨的浆粕厂、3,000吨的板纸厂、10,000锭的棉纺厂、3,000吨的饮料厂和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整体阻燃运输带芯生产基地(织物厂)等县办工业企业。扩建改造了化肥厂,由年产3,000吨合成氨改造为2.2万吨,水泥厂由4.4万吨增加到13.2万吨。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食品、造纸、纺织、服装等6大工业支柱行业。这些企业大多数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特别是县办造纸和棉纺企业充当了“龙头”,带动了全县五六十家小造纸和纺织厂。1992年工商税收达到739万元,比1984年翻了两番多。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此期间,全县的电信、旅馆、交通、运输、流通、建筑等第三产业也发展起来,新建了供销宾馆、电视差转台、图书馆、县城柏兴路(东环路)新大街,扩建了县招待所、安装了程控电话,全县党政机关大部分建了新的办公大楼。108个行政村通了油路,开发了牡丹园。
  (四)为确保“主体”和“两翼”的发展,县委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方面:一是实行“人员少一点,待遇高一点,任务重一点”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精简乡村干部700人,既减轻农民负担,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各乡镇推行了书记、乡镇长领包责任制,乡镇副职由正职按“四化”标准通过民主选拔,报组织部门备案,以增强基层权力和凝聚力。二是提出“以实绩断是非、决奖惩、定升降”的用人方略。有许多有头脑、有能力的农民、工人都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三是设立“葡萄节”、“牡丹节”,编拍出版报告文学《留给历史》和以汉代牡丹为主题的电影《神花奇缘》,提高柏乡知名度。四是不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把强化全县干部群众的创业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贯彻始终;进行粮价改革,将平价化肥、柴油变暗补为明补;在广大农村推行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等。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全县社会和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1992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948.1万元,比1984年增加5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8元,比1984年增加316元;国民生产总值22,533万元,比1984年增加7,701万元。1988年12月5日,河北省省长岳歧峰来柏乡考察,当县委书记崔宝玉汇报了柏乡县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后,岳岐峰说:“你们这个路子对,我和崇智同志(当时省委书记)交换过意见,农业抓好了也可以致富,我看这是个结论。”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