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多种经营发展集体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737
颗粒名称: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多种经营发展集体农业
分类号: F327.22
页数: 3
页码: 513-515
摘要: 本段描述的是柏乡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多种经营发展集体农业。
关键词: 柏乡县大队 工作组 农业

内容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后,提出了“三项指示”为纲,要把人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引向经济建设。为使中央这一重大方针政策迅速落实,1976年10月,县委书记郝志华带领常委们深入社队搞调查,调查的具体结果是:全县土质肥沃,可产量不高,社员分到的粮食不够吃。
  县委在所包的赵庄村召开常委会,对全县的农业状况和今后如何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了以下共识(一)农业状况:小麦、玉米产量不高,种植面积小,种山药的多,平均亩产小麦、玉米150多公斤;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大部分井处于淘汰状况,农田只浇保命水,浇不了丰收水;种植方式很落后,仍用大三角耧人工种小麦,不密植,种子是几代蜕化的老种子。(二)人的思想现状:因循守旧、保守,觉得比以前强,不求发展;全县大队班子瘫痪的占20%,散班子、不团结、搞派性斗争的占30%。(三)今后的发展方向,按“三项指示”为纲发展经济,大搞农业,改善农田水利等生产条件,引导广大社员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县委做出决定后,首先,从县、社抽调干部,组成驻村工作组,帮助各村贯彻落实县委决策,开展工作。其次,为改变全县共有4台钻机,而两台又不能用的状况,发动县、公社、大队三级投资组建打井队。根据地下水位深、中、浅,按照50亩田一眼井,各公社绘制打井图,合理计划、安排落实。同时,为方便耕作,县革委农业、区划等部门也开始对全县农田进行规划,从社队抽调人员对各公社、大队的现有耕地重新调整边界,以50亩或100亩为单位,划方定位。并对全县的田间道路、林网建设,也统一做了规划。为搞好这项工作,县委、县革委组织社队干部到邯郸、栾城等地参观“农田田园化”建设,回村后组织学习落实。自此,全县大部分社队干部群众转变思想,打井积肥,掀起农业生产的高潮。
  就在此时,陈家庄村的驻村工作组,被村里社员撵了出来,开展不了工作。县委书记郝志华早听说,陈家庄村虽小,但派性斗争极为严重,是当时全县有名的穷村,想不到现在别的村都在抓生产,陈家庄还在搞派性斗争。他认为这事很特殊,对全县影响不小,起码是对县里当下实施的重大决策是个挑战,解决这个村,将有助于推动全县工作。于是决定由他本人带领工作组,重新驻进陈家庄开展工作。
  陈家庄村派性的确大,工作组无论驻到谁家,都有人偷听情况,掌握工作组动向。郝志华总结了历次工作组的教训。这次,为避开耳目,开展工作,他与工作组其他成员集体住在一个光棍哑巴家。他们住进村后的当天晚上,哑巴家的门上、墙上都贴满了大字报,院里也扔满了大字报。内容大致都是攻击大队干部的,要求工作组重新调整大队党支部成员。工作队员去吃派饭,有的户往筷子上抹屎,于是,工作组从县委食堂搞些炊具、米、面、煤、油等集体起伙。
  郝志华感觉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为此主持召开了工作组会议,对事件的发生进行了分析:一、从工作组进村后发生的一些怪事,大字报都是匿名来看,证明是派性所为。二、调整支部成员,工作组就介入了派性斗争,下台的就煽动群众整上台的,派性斗争无休止,工作目标将落空。三、当下,关键是稳定大队党支部一班人的心,使其从派性斗争中解脱出来,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四、稳定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思想统一之后,工作组又召开了大队支部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郝志华鼓励大队支部成员坚定工作信心,克服旧的不良工作作风,团结争取广大群众支持。大队干部表示,按县委要求,扎实工作,带领群众搞生产。随后,工作组先后两次召开了全村社员大会,进行思想和政策教育。明确告诉大家,工作组不撤了,坚决帮助支部一班人,把工作搞好,什么时候生产搞上去了,工作组才走。正气压住了邪气,善于搞派性的人彻底失败了,同时也坚定了大队党支部一班人的工作信心。工作组带领他们到外地参观,一起谋划村里发展新思路,决定在种好粮食的同时,搞些多种经营,比如种大葱等,增加收入。
  县委通过抓陈家庄村这个典型,推动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县委关于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发展多种经营,大上农业、提高人民生活决策的落实。1975年底,全县新增机井103眼,扩大粮食种植面积14万亩。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县委、县革委适时地制定了发展生产的工作思路。为此,县委、县革委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统一组织社队到山东省更换粮食新品种,县、公社、大队都建立良种场,繁育小麦、玉米良种,为大面积推广良种种植打基础。二是建立健全县、社、队三级农机站,全县新购大拖位机75台,小拖拉机31台,做到社社有机站,村村有拖拉机。同时还新增双铧犁、铁腿楼等配套农机具100多台(件),为全面推行机耕机播创造条件。三是稳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山药种植面积。四是推广使用碳酸氢铵、磷肥等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粮食增产。五是,县委常委分包大队开展生产劳动竞赛;常委所包的大队与局、社、干部所包的大队开展工作竞赛,掀起生产、工作高潮。为落实县委决策和具体措施,提倡务实作风,县委书记郝志华和县革委会副主任李绍信分别把全县所有的农田跑了个遍,哪个大队哪块地长得好,哪块地草长得多,他们都有记录,并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介绍查看情况,并一个村一个村的点名,分别进行批评或表扬,从而在全县形成了狠抓农业生产的务实作风。年底,全县新增机井119眼,修淘旧井38眼;新增电动机、柴油机、离心泵等农机具1,096台(件)。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上的连年丰收给柏乡农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初步提高了生活水平。农民用食以玉米为主,逢年过节,也吃上了细粮,改变了山药干、萝卜等作为主食的历史。
  1977年,随着中共中央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进一步调整落实,县委、县革委在大力发展农业,全面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推广陈家庄大队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从全县最穷的村变为较富的村的典型经验。号召各村在稳定小麦、玉米和棉花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发展花生、大葱和蔬菜种植,在一部分村发展果园,初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1978年,县、社、队分级设立抓工副业领导小组,各公社和部分村建起了砖厂、修配厂。并大力发展柳编、草编等加工业,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几年的治理整顿,柏乡较早地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中解脱出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据统计,1975~1979年底,全县平均每年新打机井100多眼。为解决电力不足,全县还大搞双配套,即:每个井有柴油机、电动机各一台,遇到旱时昼夜不停,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旱涝保丰收。粮食亩产由1975年的每亩150公斤增加到300多公斤,成为全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县。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