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734
颗粒名称: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分类号:
D221.22
页数:
4
页码:
509-512
摘要:
本段描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务政务纪略。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党务
内容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慎重处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打砸抢问题的通知》下发后,柏乡县开始否定“文化大革命”,县委成立了落实政策领导小组,所属各系统和部门也分别成立了相应机构,并抽调干部组成专案组,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清理三种人(指造反派的骨干分子、闹派性的骨干分子、打砸抢分子),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347起。县委对“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处分的280名干部113名职工,按照政策公开平反、纠正,并对需要安排工作的重新作了安排;处理了“文化大革命”中180名犯有打、砸、抢错误的人员,适当调整了69名提拔过快的干部。此后,县革命委员会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
1979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开始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1980年3月,南阳公社首先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3月21日县委印发《南阳公社南孙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见成效》经验材料,大力推广联产到户。同时,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中央有关联产承包的政策,打消了干部四怕(怕滑向单干,怕拆散集体搞乱了不好收拾,怕政策和群众,怕责任制长不了)的思想顾虑,进一步在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1月,全县所有生产队全部实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景象,农民不断富裕起来,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提高。1985年,县委、县政府从重点村、专业村入手,制定了柏乡县《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的10项规定》,在信贷、场地、保险、防疫等方面给专业户大力支持。贯彻中央1985年1号文件,广泛开展翻番致富增百元大讨论。确立了走“种、养、加一条龙”的路子,建设以农业为主体,乡镇企业、县办工业为两翼的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思路。为确保县委、县政府决策的实施,县委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让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决策岗位。
1986年县委、县政府对驻驾村的葡萄种植十分关注,多次调查了解,县领导深入到村搞试点,并作为柏乡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的契机大力宣传推广。1987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在全县推广葡萄种植的决定,此举打破了柏乡以种植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观念,提高了农民的商品意识,农业上开始了一场种植业革命。到1995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6,693亩。
为改善柏乡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经济的要求,198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乡乡通油路的规划;指导村民建立合作组织,形成符合本地特点的服务化体系;为发展柏乡县域经济,振兴柏乡工业,县委、县政府选派王肇峰等人员跑省城、进京城申批了国务院“星火计划”项目(新型浆粕纸)。
1987年,坚持“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实施“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根据柏乡县特点,确定了在发展粮食、果品、畜牧中重点发展小麦、葡萄、养鸡。同年,对县办企业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
为加强廉政建设,实行政务公开。1989年县委、县政府机关设立“两公开”“一监督”专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办事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在县城大街设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号码。号召党员干部强化公仆观念,做到为政清廉。开展“双增双节”群众运动,办政务公开栏44期,设举报箱76个,查处违纪金额583,000元,处理不廉洁干部15人。
1989年,新建、扩建和改建了棉纺厂、棉织厂、织物厂、造纸厂、饮料厂等重点骨干企业,完成了化肥厂、水泥厂的技术改造,形成了以农业原料为基地的六大工业行业。
1990年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党政干部下乡、下厂,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到现场办公,为群众排忧解难。之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和部门干部“串百家门,吃百家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工厂协调资金,帮助农村修路、打井、举办种植和果树管理技术培训班。
1990年,县委、县政府健全了以农技推广中心为骨干,乡镇技术服务站为桥梁,村技术服务组为基础,科技示范村为前沿阵地的“三级一户”科技推广体系。狠抓农业技术的开发。县领导承包了全县25个重点村的“吨粮田”、“夏播棉”示范区,粮食亩产达到了400公斤、亩产籽棉达到了250公斤以上,发挥示范村、户的典型作用,强力推广。立足本地优势,突出农村产品加工增值的同时,抓好了水泥厂微机配料技术工艺的完善和化肥厂节能技改扩建、板纸厂涂布纸的品种研制。整顿医药市场改善医疗条件,修建了电视差转台。
1991年9月,县委、县政府针对个别单位领导不重视纠风整顿、安排不具体与一味应付的情况,强调各单位要教育与查纠相结合,自查自纠与征询意见相结合,抓一般与抓典型相结合,摆问题与整审建制相结合,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加强了治理整顿力度,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制定实施全县村村通油路的规划。
1992年,县委、县政府实行立项督查,解决各级领导工作中存在的布置多,落实少,只说不办,互相推逶的问题。到1992年底,累计投资1,500万元,修建了柏兴大街、康复路、新旧城排水工程,规划出南、北关贸易区。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多方投资修通了县城通往各乡的油路。内步、南阳乡标准教学楼投付使用,巩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八配套”成果。儿童防疫保健的“四苗接种率”超过97%。计划生育,通过宣传教育、上站普查、外孕补救、依法征收超生罚款等突击活动和经常性工作相结合,严格控制了人口增长。摄制完成了《神花奇缘》、《闪光的足迹》等电视剧。7月,做出《关于进一步改进作风,克服“三多”(会多、事务多、活动多)的通知》,提倡把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善领导作风。
1993年针对实际提出“富民、强县两手抓,以富民为根本,以强县为主攻目标,发展市场农业,狠抓乡办工业,大上乡镇企业,拼搏三五年,把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建设成为人口小县、农业大县、经济强县”这样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农业基地工程、工业效益工程、乡镇企业腾飞工程、市场发育工程、人口控制工程等五大工程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
1993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建设高效农田,扶植建成了四个养鸡专业乡,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企业管理,加速发展乡镇企业。
1993年3月,进行“小机构,大服务”改革,将原来的69个行政事业单位,精减到32个。机构改革后,县委设置5个工作部门,县政府设置18个职能部门。
1994年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抓好“五大工程”的全面实施,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大力发展教育,推进科技进步,创造了稳定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社会环境。按照小康建设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定期调度,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抓重点、合力促帮、减亏扭营”活动。制定了《关于县办工业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实行“项目上人上、项目下人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召开14次大型乡镇企业大会,制定了长远规划目标,引导乡镇企业走规模、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培训教师555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和完善了以乡为主导,村为基础,育龄妇女小组为基本单位的计划生育管理网络。
1994年以“富民、强县、升位”为目标,小康建设总揽全局,针对“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依然存在,县委专门下发了“深入开展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通知,广泛开展再教育活动。同时,统一组织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和部分企业的厂长、经理到广平、清河、沙河、宁晋等地“走出去、受教育、换脑筋、学真经”。召开学习张家港精神动员报告会,采取领导包、政策激、责任卡等形式,狠抓目标落实,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搞好开放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的规定》和《关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规定》,形成了一套招商引资的具体优惠政策。县委领导到北京、石家庄、郑州、大同、张家口等地联系资金项目,建立健全了县办重点企业厂长(经理)、县直党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乡镇书记、乡镇长等工作考核制度,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设置考核目标。“治瘫痪,抓后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了“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村务公开”等各项制度,在农村党员中实施了以“三学”促“三富”为主要内容的“帮带致富工程”,使全县70%以上的党员都掌握了一门以上致富技术。加速科教兴农步伐,充实了科技副乡(镇)长和专职科技村委副主任,使农业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成立“基地建设”、“粮棉生产”领导小组,强化农业投入。1994年5月,为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发展,抽调县直机关干部,组成小康工作队,到乡、村督促帮助小康建设。建市兴业,拓宽流通渠道。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法》,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推广学前教育。计划生育,求实治假,充分发挥网络功能。推进农村防疫、保险基金制。成立“柏乡县支持大户和保护外地客商领导小组”,充实加强了招商机构,广泛开展“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活动。加强交通、通讯、宾馆服务的各项建设,全方位为开放创造环境。
据统计到1995年底,发展“双千田”10.3万亩,“吨粮田”0.3万亩,以葡萄为主的果园35,190亩,蛋鸡存栏490万只。累计投资1,100万元,新打机井950眼,修防渗垄沟10万米,耕、种、收实现了机械化,农田林网控制在65%以上。县办企业拥有化工、轻工、化纤、建材、棉纺五大支柱产业,乡镇企业稳定了西汪村周围的造纸,固城店村周围的食品加工、机械铸造,县城周围的包装、饲料等工业小区。筹建了常乐商城、北关、南关、东街四大粮、蛋、林果市场。投资735.9万元,新修、翻修、维修通往全县各村的油路。投资152万元,翻修县城东环路。邮电大楼交付使用,铺设通讯光电缆28,500米,程控电话与全国并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修建1所标准化职教中心;3个高标准乡(镇)初级中学,自筹资金建起了有线电视台,扩大了电视差转台覆盖半径。为三个乡镇18个村的群众办理了养老保险,使全县75.2%以上的居民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