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307
颗粒名称: 二、耕作制度
分类号: S344
页数: 2
页码: 285-2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种植业从建国初期到1995年这47年间,耕作制度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年一熟阶段(建国前~1953)、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发展阶段(1954~1979)、一年两熟阶段(1980~1995)。
关键词: 柏乡县 种植业 耕作制度

内容

解放前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种植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少数一年两熟,粮食以秋粮为主。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种植制度逐步转变为以一年两熟为主,粮食以夏粮为主。从建国初期到1995年这47年间,耕作制度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一年一熟阶段(建国前~1953)土地归个人所有,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为109~119%,夏粮面积小,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5.9%,秋收作物占64.1%。此阶段粮食耕地亩产平均为84.3公斤,播面亩产平均为71.75公斤。耕作方式以平作为主,种植方式以连作为主。
  (二)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发展阶段(1954~1979)此阶段经历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四个时期。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复种指数提高,1954年为123.5%,1956年为131.3%,夏粮面积逐年增加,秋粮作物逐年减少,尤其是谷子、小杂粮等播面剧减。由于杂交优种的推广应用,粮食亩产逐年提高,1978年冬小麦实播16.53万亩,占粮食总播面的47.5%。平均亩产252.3公斤,粮食种植由过去的以秋粮为主,转变为以夏粮为主,夏粮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61.8%。种植方式上前茬冬小麦多为连年种植,后茬有时进行换茬,谷子和豆类换茬,玉米和豆类换茬等。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曾大面积实行间作制度,小麦与棉花间作、玉米与大豆间作等。由于间作在种植方式上繁杂,因而持续时间不长。五六十年代曾实行过棉花、芝麻混种,棉花、油菜混种,玉米、菜豆混种等。
  (三)一年两熟阶段(1980~1995)此阶段农村推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种子优种化,施肥科学化,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棉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作物种植上前期曾大量应用套种,如小麦套玉米、小麦套谷子、小麦套大豆、小麦套棉花。套种要求种植小麦时采用大小垄形式。近年来由于生育期短的玉米、大豆、谷子品种和夏播棉的推广,套种多改为收获后抢种。在种植方式上多采用直播,播种时多用机播,或开沟散籽,或刨坑点种。种植蔬菜和西瓜的则常年实行轮作,甘薯和蔬菜类多采用移栽法。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