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技农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3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技农艺
分类号: F323.3
页数: 15
页码: 285-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种植业农技农艺种植区划、耕作制度、农田基本建设、种子繁育与种子管理、农用肥料与科学施肥、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与产出。
关键词: 柏乡县 种植业 农技农艺

内容

一、种植区划
  柏乡县为近水河流作用生成的冲积、洪积扇组成的山麓平原,全县95%的面积海拔高度在29~45米之间。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平缓倾斜,一般地面坡降为1~0.5%。午河是本县唯一的季节性河流,自西向东从境内穿过,上游分南、北、中三条支流,构成了良好的排水系统。这种开阔平旷的地形地貌,使全县的自然条件差异不大,形成了基本相似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种植布局。据境内土壤结构、养分含量、生产条件等,而划分为低产、中产、高产三个区。
  (一)低产区
  县境西南小里岗,包括小里村、小里铺、驻驾铺三个村庄,耕地面积16,008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07%,土壤瘠薄,水利条件差,有机质含量0.81%,全氮含量0.03%,碱解氮含量18.2ppm,速效磷含量3.2ppm,复种指数低,多进行一年一熟和以抗旱作物种植为主,历年产量低而不稳。
  (二)中产区
  主要分布在县城西部,午河北下侧、北沙河南侧,包括杨村、赵村、刘家场、余舍、北阳、北滑、前张、前黄、叩村、八里庄、县农场、正元寺、三十里铺、常乐13个村庄和一个农场。耕地面积45,938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4.56%。此区主要是洼地,土质较粘重和沙土、沙壤土,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0.9%,全氮含量0.04%,碱解氮含量25.6ppm,速效磷含量8.5ppm。解放后,此区由于水肥条件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产量不断提高,但与高产区相比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高产区
  遍及全县南、北、中大片土地,分布在全县105个村庄,耕地面积253,585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80.37%。此区土层结构良好,土壤肥沃、旱涝保收,适宜种植粮棉及各种经济作物,是建设“双千田”、商品粮基地县的宝贵基础。
  二、耕作制度
  解放前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种植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少数一年两熟,粮食以秋粮为主。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种植制度逐步转变为以一年两熟为主,粮食以夏粮为主。从建国初期到1995年这47年间,耕作制度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一年一熟阶段(建国前~1953)土地归个人所有,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为109~119%,夏粮面积小,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5.9%,秋收作物占64.1%。此阶段粮食耕地亩产平均为84.3公斤,播面亩产平均为71.75公斤。耕作方式以平作为主,种植方式以连作为主。
  (二)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发展阶段(1954~1979)此阶段经历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四个时期。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复种指数提高,1954年为123.5%,1956年为131.3%,夏粮面积逐年增加,秋粮作物逐年减少,尤其是谷子、小杂粮等播面剧减。由于杂交优种的推广应用,粮食亩产逐年提高,1978年冬小麦实播16.53万亩,占粮食总播面的47.5%。平均亩产252.3公斤,粮食种植由过去的以秋粮为主,转变为以夏粮为主,夏粮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61.8%。种植方式上前茬冬小麦多为连年种植,后茬有时进行换茬,谷子和豆类换茬,玉米和豆类换茬等。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曾大面积实行间作制度,小麦与棉花间作、玉米与大豆间作等。由于间作在种植方式上繁杂,因而持续时间不长。五六十年代曾实行过棉花、芝麻混种,棉花、油菜混种,玉米、菜豆混种等。
  (三)一年两熟阶段(1980~1995)此阶段农村推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种子优种化,施肥科学化,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棉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作物种植上前期曾大量应用套种,如小麦套玉米、小麦套谷子、小麦套大豆、小麦套棉花。套种要求种植小麦时采用大小垄形式。近年来由于生育期短的玉米、大豆、谷子品种和夏播棉的推广,套种多改为收获后抢种。在种植方式上多采用直播,播种时多用机播,或开沟散籽,或刨坑点种。种植蔬菜和西瓜的则常年实行轮作,甘薯和蔬菜类多采用移栽法。
  三、农田基本建设
  柏乡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耕层质地以轻壤为主、中壤次之,地势西高东低,平缓倾斜。午河下游毗邻隆尧县界,历史上由于多次受洪水冲刷加之排水系统不良,沥涝日久,盐碱化由轻到重,不同程度由点片到成片发展。北沙河南岸的北江、三十里铺、正元寺一带,历史上不断受游沙的扩散、侵袭。西南小里岗历史上取水困难,因长期干旱,成片土地荒芜。县境内南、北、中部虽有“旱涝保收”之称,但土坡、壕沟间而有之,水利条件尚差。解放后,广大农民经过土地改革,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不断进行开荒、清沙、洗碱治碱,种植抗碱作物(紫穗槐、苜蓿等),使农耕面积不断扩大。1958年,为解决县境内的沥涝灾害,对午河进行了裁弯取直,上游加修了三条支渠,中下游加宽,扩大了排水流量。1963年后至70年代,又修建了涵水闸、排水洞,并在大汪村西及小里村北开挖了两座水库,基本上控制了洪涝灾害。70年代中后期又大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采取削土坡、填壕沟,起高垫低,清沙改土,粘重碱地填沙混土、增施有机肥,多打井、打深井等措施,将小片地连成大片地,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80年代后,又在各方田内进行了井、电、机泵的配套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了百亩一方、方方有井、方方有道。近几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耕面积扩大到86.5%,加深了土壤耕作层,使全县土壤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碱地的盐碱化程度逐年下降,转化为良田,旱薄地逐年减少。1995年农用机井保有量达3,555眼,其中配套3,540眼,有效灌溉面积约3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1%,基本上建成了高产、稳产农田,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种子繁育与种子管理
  (一)种子繁育
  自60年代末始引进高产杂交玉米、高梁种子后,玉米、高梁亩产由过去的100多公斤增至300公斤以上,播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玉米已成为秋粮的主要作物。
  1969年县农业局种子站10余名科技人员到海南岛育种,1970年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开始在白阳搞玉米杂交制种,1973年在西汪、南瀑水等地搞玉米杂交制种,并向县外调种子50多万公斤。1984~1994年先后在内步、西文安、寨里村制玉米杂交种子20万公斤,除供应本县外,还调往邻近县市。1991年县种子公司在白阳乡制玉米杂交种子2,915万余公斤。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全县种植的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当地均有良种繁育基地。品种的改良对全县粮食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科技增产中,品种改良占30%。
  (二)种子管理
  50年代初期,品种基本为“家家选、户户留”,种子由农户自行保管。高级社时期,各社都留种子田,繁育的良种由合作社统一保管。人民公社化后,种子工作贯彻“四自一辅”(即以生产队为单位对农作物优良品种实行“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必要调剂”)的方针,良种大都由生产队统一保管。1963年县农场改为良种场,主要负责全县种子的繁育。1970年各公社先后办起良种场或农事试验场,又选定西文安、内步等为特约良种繁殖基地。至此,全县10个公社121个大队中有县级良种场1个、社级良种场1个、大队级良种场107个。80年代后,随着农村不同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各公社建立的良种场取消,良种由县种子公司负责引进、繁殖、保管。50年代由农业技术部门牵线,县粮食局引进少量优种供应。棉花种子则由农业部门所指定的制种基地所产种子,棉花由棉花加工厂单收、单轧、单存,再经技术鉴定后,按计划统一供种。1964年县种子站成立后,优良种子引进、推广、供应均由其负责。1979年种子站改为种子公司,供应良种的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80年代后杂交玉米、小麦、棉花等种子基本上由县种子公司按全县所需品种、数量进行引进、繁殖、更新、供应。
  五、农用肥料与科学施肥
  (一)农用肥料
  1949年前,县境内农田施肥主要以施农家肥为主,辅之以饼肥。农家肥主要有厩肥(牲畜、猪、鸡粪)、人粪尿、圈肥、秸秆肥、土垛肥等;饼肥主要有棉饼、豆饼、菜籽饼。建国后开始引进施用少量化肥,主要是硫酸铵、碳铵等氮肥,之后引进尿素。1985年春季为解决农业生产肥料不足问题,掀起了群众性的“三拆、四挖”运动,全县共拆老房6,332间,拆炕28,318个,拆旧锅台15,872个,社员还献出了一部分准备上自留地的肥料,共挖肥27,610万公斤。从建国初期至60年代,化肥施用量虽逐年有所上升,但由于受化肥工业发展和经济条件制约,仍以有机农家肥为主。60年代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不断上升,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愈加显著。因此,进入70年代后,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增加,除氮肥外,还开始施用磷肥。到70年代末,农田施用氮、磷化肥普及全县,施用量成倍增长,由古老传统的有机时代转入有机与无机同步发展的并立时期。进入80年代后,开始引进钾肥、复合肥、专用肥。主要有小麦、果树、花生专用肥、三料磷肥、磷酸二铵、氯化钾、生物肥料等。1988年后,除氮、磷、钾三元素化肥施用量增加外,还开始施用锌肥、硼肥、锰肥、铁肥等微量元素肥料,从而进入了以无机肥为主的时代。但是,由于重视了化肥的投入而忽视了秸秆还田、沤制粗肥,有机肥的施用量大大减少,致使土壤耕层有机质、腐殖质含量逐年下降。90年代后,由于县域内养鸡业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农民又开始重视有机肥的施用,主要用于果树和小麦蔬菜底肥。
  (二)科学施肥
  建国初期至60年代,农家肥、饼肥全部用作底肥。60年代后,在玉米栽培上推广了“一棵苗、一锨肥”的施用法。70年代推广前重后轻施肥法。1978年开始推广氮、磷混施、浅施技术。1986年根据县内土壤肥力,推广配方施肥法,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340.8公斤。1988年后推广锌、硼、锰和磷酸二氢钾施用技术,1989年小麦亩产达362.8公斤,1995年固城店镇、南鲁乡小麦亩产突破400公斤。
  六、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从单项技术推广到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由土洋结合到科学管理逐步提高的过程。50年代推广方式是由科技部门提出方案后,供销、粮食部门直接配合,进行品种、农药、化肥的推广,如1956年的棉花岱字15号品种的调运推广就是由行政直接干预,1952年6月份县委开展农业技术传授月活动,县委抽调20余名干部协同省农场技术员组成传授队,深入农村推广新技术,从此农民改变了过去棉花不整枝打杈的习惯。农业部门的科技干部全部投入这项工作,供销社直接配合从上海调回50万公斤种子,7天内全部发放到全县各个生产小队。60~70年代推广方式为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方式,农业科技人员引进先进的单项技术后,广泛布点,搞试验,建样板田,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大面积推广,如杂交制种就是以典型的增产样板进而达到普及。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农技推广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农业科技部门广泛利用电台、电视、报纸、录相、集市、庙会等形式宣传优质、高产新品种和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并联合农资部门把化肥、农药、农膜、机械等送到田间地头,形成了社会化服务新格局,为“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投入与产出
  建国前农作物管理粗放,为低投入,低产出,生产利润很小。建国后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向高投入高产出的高效农业方向发展。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