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境内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芝麻、烟叶等,其中以棉花、花生种植面积大。
(一)棉花
元末明初传入柏乡县,1949年前多为吐蕃棉,每亩种植1,500~2,000株,任其自然生长,虫害极少,立秋一律打顶,管理粗放,亩产10公斤左右,产量很低。1949年播种面积6.4万亩,亩产11.4公斤,总产73万公斤。1950年后引进斯字二B棉品种,当时农民称为“洋花”。政府提出“想发家,多种花’的口号,实行多种奖励政策,产量逐年增加。1957年全县棉花平均亩产达38公斤,是历史上棉花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进入60年代,受重粮轻棉指导思想的影响,棉花管理粗放,产量急剧下降,亩产20公斤左右。1978年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在粮食生产发展的同时,棉花生产又得到重视。80年代初期推广了鲁棉1号,1982年全县植棉8.4万亩,亩产50.22公斤,首次突破百斤大关,成为棉花生产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由于枯黄萎病的蔓延扩大,1983~1984年引进并推广了冀棉7号、8号等抗病、高产新品种,1983年播种面积达8.5万亩,亩产达80.25公斤,总产682.1万公斤,并出现很多高产典型。南郝村1,300亩棉田采用地膜覆盖,平均亩产150公斤;前渤海700亩棉田和赵庄500亩棉田采用地膜覆盖和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亩产籽棉都达到150公斤以上。1984年全县棉花平均亩产达81.5公斤,总产687.4万公斤,为历史上总产最高年份,成为棉花生产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期。1986年后由于粮棉比价的差距和扩大小麦播面,挤掉了一部分棉田,加上棉花投入的减少,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亩产又降下来。1993年全县植棉0.9万亩,棉花亩产11公斤,总产10万公斤。以后,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多种棉花。1994年、1995年棉花总面积分别达到6.30万亩和5.02万亩,亩产皮棉分别达到33公斤和35公斤。
1.品种建国前为土蕃棉,50年代初期引进了斯字2B棉,1956年引进岱字15号,60年代引进岱福棉,70年代引进徐州1818,80年代初期有鲁棉①号,中后期冀棉7号、冀棉8号、鲁棉6号、选35及花播辽棉9号、中棉10号。进入90年代引进推广了中棉12、杂29,花播品种有中棉19等品种。
2.栽培管理建国初主要是大垄稀植,每亩不足2,000株,亩产10多公斤。50年代推广早打顶、少留枝的密植法,亩留苗2,500株,产量有所增加。50年代末实行密植,亩株数6,000株左右,平均亩产40公斤左右。以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施肥及防病治虫、除草、优种应用等,棉花实行合理密植、管理精细,亩株数为3,000~3,500株。80年代后,由于模式化栽培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亩株数稳定在3,000株左右。
(二)油料
县域内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芝麻,其次是油菜、向日葵等。建国初期到50年代末以春播花生和芝麻并立,1949年油料播种面积4,300亩,其中花生1,880亩,芝麻2,384亩。1959年油料播种面积上升到7,400亩,其中花生4,415亩,芝麻3,027亩,油料平均亩产68.3公斤,总产51万公斤。进入60年代由于粮食不足挤掉了油料种植。1962年全县仅播种花生54亩,芝麻145亩。进入70年代后,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同时引进了夏播花生品种伏花生,花生面积有所回升,同时油菜面积迅速扩大,到1973年全县油料播种面积达27,980亩,其中花生2,067亩,芝麻1,017亩,油菜24,896亩。油菜占油料播种总面积的82.7%。进入80年代,由于花生优种的更新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从80年代到90年代花生面积大幅度上升,油菜面积大幅度下降。1995年全县油料播种面积1.77万亩,其中花生1.73万亩,占油料总面积的98%,油菜、芝麻面积仅占2%。
1.花生品种60年代引进伏花生,进入80年代后引进海花1号、花28、花37、冀油4号,进入90年代后又引进中华1号、321等品种。
2.栽培管理50至60年代实行小垄密植,70年代后实行小穴密植,减穴粒数,推广优种,亩穴数6,000穴左右,并实行了培土,后期叶面喷微肥的管理方法,产量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