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285
颗粒名称:
一、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3
页码:
281-2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种类多,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甘薯、黍、豆类等,其中以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关键词:
柏乡县
种植业
粮食作物
内容
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种类多,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甘薯、黍、豆类等,其中以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一)小麦
以种植冬小麦为主,春小麦只在五、六十年代有少量种植,因其产量低、品质不佳,近年已无种植。
1.品种:建国前为农家品种,多年使用,更新换代周期很长,宽辐稀植,亩产30公斤左右;建国初期,以油子麦、碧玛1号、碧玛4号取代了农家品种,亩产增加到60公斤左右;60年代中期推广普及北京8号、北京10号、石技14、石家庄54、东方红1号等,亩产为50~100公斤;70年代前期推广泰山1号、4号、5号,后期推广了品39、津丰1号、京花1号、冀麦15号,亩产为100~150公斤;80年代推广济南4号、冀麦23、24、冀麦26、冀麦27、早丰1号,晚播早熟品种23654等,亩产为200~300公斤;进入90年代推广冀麦33、冀麦35、鲁麦15、鲁麦18、农大326、6021、5108、播种面积以5369、443、71-3、7447等品种为多,亩产达350公斤左右。选用品种均系硬质白麦,品质极佳,其各种成份含量为:淀粉64.7%,蛋白质11.63%,纤维1.5%,脂肪1.5%,灰分1.1%,水分14.55%,糖和胶体物质4.82%,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2.栽培管理:建国前及建国初期,管理粗放,亩播种量5公斤左右,行距40~54厘米。50年代中后期调整为满三垄大角耧播种,行距0.9尺。60年代推广满三垄重播,亩播量为12~15公斤,并推广增施底肥,培育冬前壮苗和春季锄划等措施。70年代后大面积推广小三角耧播种,行距为13~20厘米。1976年后改耧播为机播,亩播量为15公斤左右,以增加小麦亩穗数,壮大群体为主,并推广底施磷肥、春季补施氮肥技术。1985年后推广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改用新品种,培肥地力,增加磷肥投入,提倡氮磷混施,初施钾肥和微肥,调整了小麦群体结构,亩播量为8~10公斤,以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并重,使小麦栽培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配套管理,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实现了高产、稳产。
(二)玉米
1.品种:50年代初期为春播农家品种小黄玉米,50年代中期引进推广了白马牙、金皇后等品种,60年代后期推广综合杂交种冀综1号;70年代前期引进推广了单交种和双交种,如4黄、长单2号,70年代中后期推广了郑单6号、博单1号、唐抗1号、唐抗2号、京早7号、三仓31号;80年代前期推广了掖单2号、4号、丹玉13、掖单14、西玉2号;90年代又引进推广了高产、抗病、优质的掖单9号、10号、11号、12号、13号、19号、51号和西玉3号、农大60、冀丰58、冀丰7505等高产优质种籽。
2.栽培管理:60年代前均为春播稀植,产量低;70年代后,由于杂交玉米种子的引进推广,由春播改为夏播,亩株数为2,500株左右,并扩大了中期追肥、培土防倒技术,产量有所提高,90年代后亩株数改为4,000~5,000株,并推广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玉米大幅度增产,1995年全县13.5万亩玉米,单产达417公斤。
(三)谷子
建国前谷子是本县主要秋粮作物,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粮食之一。建国后,随着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谷子面积逐步减少。
1.品种:建国前为农家品种,50年代推广了东风谷(春播)、竹叶青(夏播);60年代推广了白把子(春播)、茉莉谷(春播);70年代推广了金谷米、宁黄1号、豫谷1号、2号、3号;进入90年代又推广了高39、高131、高2449等高产优质品种。
2.栽培管理:多倒荐种植,建国前至建国初期多用锄留堆苗,一般十几棵一堆。后改为羊拉粪式留苗,一般三四棵一堆,呈三角形,堆距16.5厘米左右。定苗后一般锄划2~3次,后期防治粘虫,少时人工捕捉,多时药物防治。
(四)高粱
建国初期仅有少量种植,产量很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高潮,高粱面积迅速扩大,为夺粮食高产,又引进了大量杂交种子,到1973年全县高粱播种面积达7.73万亩,占秋粮播种面积的42.4%。亩产137.7公斤,总产1,064万公斤,占秋粮总产的37%,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5%。1973年北瀑水村高粱亩产约285公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温饱问题的解决及玉米高产杂交种子的引进推广,1995年全县高梁播种面积仅有6,234亩。
1.品种:建国前到50年代为低产农家品种大三码、小三码等,60年代推广了歪脖黄、歪脖红、三尺三等品种。70年代后推广了杂交品种晋杂3号、晋杂10号、反修号等。
2.栽培管理:建国前后均为大垄稀植,管理粗放,产量低。之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优种及科学施肥的推广,亩株数为6,000株左右,产量不断提高。
(五)甘薯
甘薯有红、白两种。1949年全县播种面积2,584亩,亩产147.3公斤,总产38万公斤。进入50年代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56年达到3.2万亩。1958年大搞粮食生产大跃进,以红薯作为高产的“保驾官”,从外地引进大量种子和秧苗,播种面积猛增到8.1万亩,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44.7%,亩产182.9公斤,总产1,482.1万公斤,占秋粮总产的63.6%,占全年粮食总产的46.1%。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红薯播种面积保持在2.5~3万亩之间。全县农民一度以红薯为主要食物。80年代后期播种面积又下降到0.5万亩左右。1995年全县播种面积0.5万亩,亩产304公斤,总产156.3万公斤,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辅助食品,可制成粉条、粉皮、粉丝等副食。
1.品种:50~60年代以胜利百号为主;70~80年代以徐薯18号为主。进入90年代,又引进推广了徐薯2号、冀薯2号等优良品种。
2.栽培管理:秧栽,且大多为麦茬栽秧,管理仍粗放。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