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127
颗粒名称: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分类号: F20
页数: 2
页码: 217-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后到1995年柏乡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词: 柏乡县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内容

解放后,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彻底废除了长期的封建剥削制度。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196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199万元,粮食总产3,022万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1.9倍和2.5倍。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扼制了人民公社体制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助长了其不合理的、消极的成分,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平均主义”,使公社体制呈现出种种弊端,严重束缚着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1976年秋一些社队出现小段包工、计件工分。1977年4月20日,中共柏乡县委及时做出《关于农村经济政策几项规定》,对劳动管理、三者利益关系、落实经济政策做出具体规定,这标志着农业生产上左的指导思想在柏乡开始得到纠正。随后,专业队、包工组纷纷出现。1978年底全县普遍推行“六定一奖”(定人员、定地块、定产量、定措施、定费用、定报酬、超产计奖)生产管理责任制。1979年2月2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历时9天,传达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80年3月,南阳公社12个大队全面实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3月底全县7.5万亩棉花全部落实联产计酬管理责任制。1981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75号文件,农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得到完善,联产到组逐步向联产到户过渡,口头合同逐步向书面合同过渡。之后,全县所有生产队全部开始实行联产到户生产责任制。1982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下发,农业生产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肯定。2月,全县农村开展“合同签发月”活动,698个生产队与农户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占生产队总数的90%,其中93个生产队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到8月底,81%的生产队(624个)转为大包干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下发,3月全县农村全部实行大包干(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人民公社解体、生产队的土地和财产由各家各户承包经营。持续20余年的农业集体生产被以家庭联产承包形式为主的生产责任制所取代。
  1980~1983年在逐步推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农民尚心有余悸,怕政策变化,加之土地承包期偏短,地块过于零散,不少农民不注重培养地力和农田建设,甚至部分农民进行掠夺性经营,间或出现毁坏耕地的现象。为稳定民心,县委、县政府结合贯彻执行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全县农村普遍进行调整地块(一般每户1~2块)延长土地承包期到15年,农民吃了“定心丸”,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84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269公斤,粮食耕地亩产达到504公斤,年增产粮食0.85亿公斤,棉花亩产皮棉80.25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79年的66.8元增加到320元。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将集体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农民要“保证国家的,满足集体的”,其余全部归自己所有。由此,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使责、权、利密切合理地结合起来,克服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也纠正了过去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这种责任制,因其在继承合作化以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的基础上,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1985年国家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将农村经济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县委、县政府组织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果品生产、畜牧养殖和农村工商业,逐步形成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小规模、大群体”的农业经济新格局。
  1990年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扶植有条件的农民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1995年全县规模化经营面积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9%,经营大户933个,占全县总户数的2.3%,10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3个,50~100亩的大户310个,20亩以上的620个,家庭农场300个,促使12,192个农村劳力转向二、三产业,10,454个农村劳力开展兼业经营,逐步向其它产业转化。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