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乡县境,地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远至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人类聚居,凿地稼禾,繁衍生息。仰韶文化时期,今县城西南8.5公里的小里岗一带就已成为人类先族的聚居点。唐尧在此筑城,踞今已4300余年。按《史记·封禅》记载,春秋时,齐桓公欲行封禅,管仲曾谏曰:古之封禅必有北里之禾鄗(今固城店)上之黍。由此佐证,远古时期的县域内,即有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境内战争频仍,瘟疫、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饥饿、贫穷及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困扰着柏乡境民,人口发展缓慢。
宋金时期,柏乡一度是两国交界之处,拉据之争,使百姓纷纷逃难;蒙古占领之初,跑马圈地,滥杀无辜,人口锐减。元末明初,再遭战争之难,燕王(朱棣)扫北,所到之处杀戮生灵,使本地人口所剩无几。明之前历代,人口记录无可考查,现查到的最早的人口资料为明洪武十四年(1381),全县有545户,1,638人。到洪武廿四年(1391),相隔十年,人口仅增加274人。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迁山西洪洞县民于柏乡,到永乐十九年(1421)全县人口增加到2,974人。宣德六年(1431)到天顺五年(1461)全县人口保持在3,315~3,796人之间。到了弘治至嘉靖年间,民众得以安定,人口增加较快,弘治十五年(1502)人口统计为7,317人,正德七年(1512)为7,510人,嘉靖四十年(1561),人口增至27,775人。明末,饥荒不断,战乱不止,加之清兵入关,柏乡人口急速下降,清顺治六年(1649)人口减至12,797人。清统一中国,逢康熙、乾隆盛世,人口开始发展,乾隆三十一年(1766)柏乡人口发展为15,973人。到光绪二十年(1894),柏乡人口发展到65,000人。民国年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口增长缓慢,民国20年(1931)柏乡实查人口为71,878人。
建国初,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开始发展,生活得到改善,人口发展处于高出生阶段。1949~1957年,出生率平均高达31.36‰,9年共出生人口25,349人,死亡率比较高,平均10.40‰,5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高达18‰左右,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1.9%。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增长率最低,出生率由1957年的37.74‰到1961年降为3.96‰。1963~1965年,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出现生育高峰,仅1965年出生人口高达3,790人。60年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5.66‰,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1.60‰,从1960年的99,408人发展到1970年的119,921人,增加20,513人。70年代初期,柏乡县实行计划生育,平均出生率由1970年的27.9‰降到1979年的17‰。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提高,平均死亡率由60年代的9.30‰下降到70年代的6.77‰,平均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3.81‰,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1.40%。此阶段为柏乡县人口控制成绩突出的时期。但由于人口基数增大,总人口到1980年发展为136,400人,较1970年增加16,479人。由于受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中期两次生育高峰的影响,进入80年代后出现持续较长的生育高峰。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并受70年代早婚比例低,晚婚比例高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生育的盲目发展。由于医疗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提高,死亡率由70年代的6.77‰降为80年代的5.58‰。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1.63‰,比70年代的13.81‰又有较大的下降。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1.50%。尽管出生率稳中有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增大,人口形势比较严峻。进入90年代后,柏乡县人口发展变化仍是逐年增加,到1995年,全县人口发展到172,518人。柏乡县自1949~1995年人口发展的特点基本是出生率、死亡率逐步降低,人口呈匀速增长态势(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柏乡县4个年代人口变动资料表)
注:表中数字为年末统计数,文中人口普查数为当年7月1日零时统计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