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物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9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物灾害
分类号: S43
页数: 2
页码: 148-149
摘要: 境内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病虫不同,旧时以蝗灾居多,发生之时,粮食大多绝收,饥民流离失所。建国初期蝗灾仍很严重,经政府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人力、物力捕杀,未造成大的危害,60年代后蝗灾得到控制。进入80年代,麦蚜、棉蚜、棉红蜘蛛、棉铃虫、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较多,尤其是90年代后,由于害虫天敌的减少,害虫抗药性的逐渐增强使棉铃虫成为制约棉花生产的一大主要因素,境内棉花生产一直处于低谷状态。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境内发生6.8级强烈地震,倒塌房屋17,600间,砸伤244人,死亡7人。3月22日下午4时19分,又发生7.2级强烈地震,尔后,余震不断,倒塌房屋7,630间,震后全县干部群众全部住进临时搭建的防震棚。
关键词: 柏乡县 生物灾害

内容

境内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病虫不同,旧时以蝗灾居多,发生之时,粮食大多绝收,饥民流离失所。建国初期蝗灾仍很严重,经政府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人力、物力捕杀,未造成大的危害,60年代后蝗灾得到控制。之后,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抗病虫作物品种的推广和农技队伍的逐步发展壮大,对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有了认识,开始运用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控制病虫害,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多种方法(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改进耕作制度等)协作进行,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并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使农作物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提高。进入80年代,麦蚜、棉蚜、棉红蜘蛛、棉铃虫、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较多,尤其是90年代后,由于害虫天敌的减少,害虫抗药性的逐渐增强使棉铃虫成为制约棉花生产的一大主要因素,境内棉花生产一直处于低谷状态。
  明嘉靖六年(1527)六月飞蝗蔽日,八年(1529)大蝗,三十九年(1560)六月飞蝗蔽日。
  清顺治四年(1647)蝗灾。
  民国32年(1943)8月,蝗灾,蝗群所到之外禾苗净光,饥民争食蝗虫充饥。
  清乾隆十七年(1752)蝗灾。
  1949年6月20日二区北部、三区西部一些村庄发生大面积蝗虫,当地群众进行紧急捕杀。
  1949年8月17日,县境普遍发生粘虫,严重地块早吃谷叶声百米外可闻,县委组织一百多名干部下乡组织群众灭虫,经三昼夜连续捕杀,虫害始止。
  1957年8月份粘虫大发生,除治后未成灾。
  1960年8月发生粘虫,大面积成灾,最多幼虫1,000头/平方米,禾谷类被吃光,全县31,924亩谷子亩产平均仅137.2斤,比1959年减产101斤。
  1964年小麦锈病特大发生(多为条锈)减产严重。6月,地老虎虫害大发生,全县18.9万亩棉花、谷子危害严重。
  1965年春季蝼蛄大发生,对高粱苗危害严重,有的地块播种三次也未全苗。在白阳、营儿、八里庄、后张四个大队、六个生产队首次发现棉花枯黄萎病181亩。高产棉田开始发现棉铃虫。8月粘虫大发生,谷地百株有63头,1米双行有小龄幼虫60-70头。
  1967年棉铃虫第一年大发生,北滑大队40亩小麦绝收。
  1993年境内北黄、南黄、北滑一线、赵家庄、东路村、刘上京一线发生小麦吸浆虫,使100亩小麦绝收。之后,县政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有蹲点,指导防治,使虫情得到控制,害虫基数逐年下降。
  1994年境内棉铃虫成灾,棉花大幅度减产,亩产籽棉仅百余斤。此后境内植棉户极少。以至大部分棉农完不成定购任务,宁交罚金也不多种棉。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