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89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土壤
分类号: S155
页数: 3
页码: 129-131
摘要: 柏乡县地表为冲积、洪积扇组成的平原,基底被新生代地层覆盖,底板埋深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厚度为30~2,100米。本县土层除小里岗外其余地方都被下更新统(Q1)土层所覆盖。
关键词: 柏乡县 土壤 地表

内容

柏乡县地表为冲积、洪积扇组成的平原,基底被新生代地层覆盖,底板埋深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厚度为30~2,100米。本县土层除小里岗外其余地方都被下更新统(Q1)土层所覆盖。
  小里岗上系第四纪沉积物,具有冰碛泥砾结构。全县其它地方的土壤以洪积冲积母质为主。县北端土壤为北沙河决口冲积而成,沙性土较多。南马乡东部一带为潴龙河决口冲积而成,土质多成黄色的轻壤。而南马乡西部及龙华乡一带,系泥河及北沙河交替决口冲积而成,一米表土是底沙或腰沙。
  城南(现午河以南)大部地域,系泜氐河及午河交替决口冲积而成的土壤,一米土体多为表壤底沙。
  现午河沿岸一带,东西带状的中壤及重壤系午河决口冲积及沉积而成。
  内步乡东部、大汪以南大面积的蒙金地,表层的沙性土系1963年午河洪水决口冲积而成。
  南鲁乡东南部的古香泉河发源于尧山石灰岩地带,下层为石灰质的矾土及黑色的潜育层,表层为轻壤土。
  第一节土壤类型分布
  一、褐土
  柏乡县土地面积268平方公里,其中褐土386,311亩,在褐土内由于地形地貌、地下水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发育阶段,又分为:石灰性褐土、潮化褐土、褐土性土三个亚类。
  (一)石灰性褐土亚类:石灰性褐土18,145亩,包括壤质石灰性褐土1个土属,5个土种。本亚类发育于黄土母质,全剖面有石灰反应,PH值7.5~8.0,主要分布在固城店、三十里铺、常乐、小里村、小里铺、东南鲁、中鲁、里村一带。
  (二)潮化褐土亚类:包括4个土属,14个土种,在本县面积最大,面积约365,552亩。其所处地势较低,地下水位2-3米。上层土壤具有有机层、粘化层薄褐土特征。底土层因受地下水影响有潜育现象,有锈纹锈斑、铁子及砂姜等。
  1.条带状。午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地势较低,且坡度小,由于慢流动水的沉积或静水沉积,致使土层变的粘重,形成了内步、柏乡镇、王家庄、南阳条带状土壤分布,随河道的曲折延伸而扩展。土壤长年受到水分的浸润,水分含量高,且每年都有干湿交替现象,改变土壤中的铁锰元素,有时被氧化,有时被还原,反复氧化的结果形成了潮化褐土的分布,并向褐土化方向发展。
  2.群聚状。大范围的成片分布,形成土斑群,固城店、南马、白阳、城关、龙华、西汪六个乡大部分是含铁锰结核或锈斑潮化褐土区域。此外,村庄周围由于人为挖土、积肥、打坯、烧砖,土斑也较集中。
  (三)褐土性亚类:褐土性有两个土种,即沙质褐土性土,沙壤质褐土性土,面积2,614亩。在褐土区的某些固定性沙丘,无褐土的剖面特征,为褐土发育的初期阶段,分布在北江村北部、东北部和正元寺村南带,濒临沙河,土质疏松。
  二、潮土
  潮土面积3,902亩,包括1个褐化潮土、一个壤性褐化潮土土属,2个土种。
  褐化潮土亚类,地下水位低,上层土壤脱离地下水作用,具有初期褐土特征,有假菌丝体,分布在南鲁乡的东南部。
  第二节土壤肥力
  一、土壤养分
  (一)各种养分的含量规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一是决定施入粗肥的多少;二是决定于施入氮、磷肥的多少,它们的施入多少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三是决定于土壤质地,质地细,易于保存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各种元素。粘土地保肥性能好,而沙土地保肥性能差。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转化为无机的氮、磷、钾等,反之则不利。水分适中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水分缺少,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疏松空气含量多,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土壤紧实,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
  (二)各种养分含量的关系:耕层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234。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供氮的主要来源,土壤钾素的高低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9,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速效钾含量相应也高。
  (三)微量元素含量规律:土壤肥力高,微肥也高;土壤质地重的,微肥含量也高;地处河流故道的地块,一般缺少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锰锌的缺乏,主要出现在石灰性土壤上,而钼的缺乏,主要出现在酸性土壤上。
  二、土壤水分
  柏乡县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干湿明显,蒸发强烈。因县境处于太行山前平原冲积扇地带,地下水含量较丰富且系全淡水,矿化度小于2克/升,适于农田灌溉。但由于连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三、土壤改良利用
  坡降在千分之一以上的田块,应认真搞好平整;增施氮、磷、钾化肥,搞好化验,注意配方施肥;发展秸杆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粘地掺沙、沙地掺粘;根据土壤特点安排种植作物。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