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古代人物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68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代人物传略
分类号:
K820.2
页数:
15
页码:
1173-1187
摘要:
本章记述了内丘县的古代人物传略。
关键词:
内丘县
人物传略
古代
内容
程子
(生卒年月不详)
春秋战国人,姓程,名本,字子华,“程子”是对他的尊称。程子是晋大夫赵氏家臣,程婴之孙,性情爽直,博学多识,精通典籍,善写能书,长于理论,其思想体系介于道家和墨家之间。
韩魏相争,互相侵犯,程子往见韩昭僖侯。昭僖侯面色忧郁,程子说:今使天下铭于君之前,书之,左手铭刻,废其右手,右手铭刻,废其左手。但是,能书者才能得天下,你敢书吗?昭僖侯说:“寡人不书。”程子说:“好,依我看,两臂重于天下,身子重于两臂。韩把天下都不看重,今日所争之地就更不该当一回事了。为了这地盘,忧愁伤身就太不合算了”,昭僖侯说:“好哇,劝说我的人多了,还没有听过你这样的理论。”
据传听说郯子知礼,有一次程子去向郯子请教,归来时在今县城北与孔子相遇,两人就坐在路边讨论起学问来,越说越投机,整整谈了一天。孔子以束帛相赠说:程子,乃天下贤士也。
程子修身养性,过着隐居生活,但在传授弟子学业上却一丝不苟,以诚相待。
赵简子听说程子是位贤士,使人前往聘请,许以高官厚禄,程子避而不见。再招聘,程子干脆搬了家。简子在戎邑再请程子,程子仍不允。第二天却跑到齐国去了,简子不高兴。烛过对简子说:程子俗人一个,他侮辱你,应制裁他。烛过带兵到了苓塞(程子住的地方),程子走了已五天了。烛过回来对简子说没见着程子,简子后悔了。让人到齐国写书信召之。程子回信表述不见简子的原因,情切辞婉,简子读后越发后悔,召来儿子无恤教戒说:烛过,小人也,他让我得罪了程子,我死后,他必反,你要小心。无恤说:程子在齐国,齐景公也不能用,程子与晏婴深交,他在那住着无妨。简子死后,无恤,嗣为襄子,程子归来已老,召来儿子元训说:我虽没能辅佐简子,但赵姓是我祖宗。必须以赵氏基业为重,不得有二心。襄失国后东迁于邢,程氏家族尽随之迁来。程子死后,葬于县西部程子岗,附近一村庄命名“程家湾”,程子庙已不复存。至今存有程子墓,后世子孙世代祭祀不绝。清代顺治年间,曾有王秉乾添油一百两的传说。
程子的弟子们把平日程子的议论、问答编辑成书,共计二十四篇。后删去重复,经整理剩下十篇,此十篇传之后世,使程子名声大振,影响深远。清代内丘县县令汪匡鼎曾赋诗赞其一生:
松柏抱贞干,秀色凌严霜,
芝兰赋深谷,灵质含幽香,
君子有令德,弥久名益彰,
千秋子华氏,景仰讵敢忘。
群博贯愤典,爽论徵否藏,
当世显介节,清襟折侯王。
去就虽不苟,眷眷父母乡,
所贵在心学,非徒有文章,
故於忠孝间,屹立不可降,
孔子谈倾盖,盖未尽端详,
天下贤士称,只此孰能当,
遗书见行事,所在精神藏,
秦炽固灼然,呵护曾无伤,
既而校天禄,荧荧丙夜长,
始知老人藜,多为此帙光,
往迹畿陈谢,高风翘可望。
扁鹊
(?-?)
本名秦越人,春秋末战国时期人,祖籍鄚州(今河北任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医学奠基人之一。
扁鹊少为舍长,勤奋聪颖。青年时代在一家客店当管理人,认识了一位名叫长桑君的良医,随其学医十余年,尽得其方术,尔后为医。初在故里行医,知人甚少,后游医到赵国,适赵简子病,五日不知人事,经扁鹊医,简子病愈,即在蓬山(今内丘蓬山)赐田四万亩。扁鹊客居蓬山,以此为基地,采药治病,精研医道,还出诊诸国,治病救人,传播中华医术。
扁鹊开创了民间医学之先河。当时的医疗技术由奴隶主把持,他不惧统治者的恐怖禁令,敢于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大胆招收徒弟,上至国王太子、下至平民百姓,甚至招收女弟子,把掌握的医疗技术传授给弟子们,让他们立足民间,济世为民,他门下的弟子有子阳、子豹、子同、子明、子游、子仪、子越、子容及虢国太子等,且都颇有成就。他甘当民间医生,将医疗技术传播于民间,这是他对中华医学做出的最大贡献,开创了医学师徒相授之先河。
扁鹊医术精湛,在医疗实践中创立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法,司马迁称“扁鹊言医,为方者亲,守数精明,后世循序,弗能易也”,又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扁鹊到齐国行医,齐国君桓公把他当作客人招待。扁鹊拜见桓公,见其有病在身,便说:“您有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不治疗会加深。”齐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宫廷。桓公对身边的大臣说:“医生贪图利惠,想拿没有患病的人显示自己的本领。”五天以后,扁鹊又去谒见齐桓公说:“您有病在血脉,不治恐怕会加深。”桓公说:“我没病。”扁鹊退出,齐桓公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谒见齐桓公说:“您有病在肠胃间,不治疗将会更加深重。”桓公不理睬。扁鹊退出,齐桓公很不高兴,简直有些生气了。后来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谒见齐桓公,远远看见桓公转身走了。齐桓公感到奇怪,便派人追问扁鹊是何缘故,扁鹊说:“疾病在皮肤肌肉之间,是汤药和药物效力所能治愈;疾病处在血脉,是针和砭石的效力所能治愈;疾病在肠胃,是药酒的效力所能治愈;病在骨髓,既使掌管生命的神,也不能对它怎么样了。”不久齐桓公果然发病,全身痛苦难忍,终因病重无法医治死去了。
扁鹊到虢国行医,虢太子患了“尸厥病”,虢国君臣都认为太子已经死了,并已讣告全国。扁鹊闻知后,至虢国宫廷前,向虢臣中庶子询问太子病“死”前后经过后,认为太子没有死,于是主动要求医治太子,说:“我能救活太子。”后经过扁鹊及弟子们的及时抢救和精心调治,太子果然“死”而复生。当时,一国的人都赞誉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谦逊地说:“我并不能使死人回生,这是太子本身能够活过来的,我只不过给他做了治疗使他恢复罢了。”
扁鹊是一位民间医生,他不仅熟练掌握中医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而且是外科和麻醉术的鼻祖,擅长针灸、按摩、熨贴、剖割手术、中药等疗法。扁鹊运用剖割手术疗法和麻醉剂(毒酒)的事例,是见于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记载。扁鹊采用金属“针”、艾“灸”治病,奠定了中医针灸疗法的基础。《列子·汤问篇》载:“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脏腑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使二人饮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
相传,扁鹊和弟子虢太子在蓬山采药,虢太子肚子突然疼了起来。扁鹊见势不妙,赶紧把脉,诊为急性绞肠痧,不动手术就有生命危险。他旁边有块岩石,平平展展有床那么大。扁鹊把太子扶到岩石上躺下,拿出自制的麻醉药粉和在药酒中,让太子喝下,太子就昏睡过去。扁鹊开肠破肚,把肠子取出,在溪水里清洗。一不小心,肠子从手中滑落,顺着溪水流下。扁鹊追了好远才捞起了肠子,又为太子做了缝合手术,挽救了太子的性命。至今,当地人称这块石头为“手术石”,洗肠子的溪沟叫“洗肠沟”,捞肠子的那溪叫“捞肠沟”。
扁鹊在医学上,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春秋战国时期,巫术迷信猖獗盛行。一次扁鹊行医到卫国(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卫国的一个人病情非常严重,快要死了,扁鹊主动登门想为他治疗,然而患者的父亲拦住扁鹊说:“我儿子的病甚笃,非得请高明的良医(巫师)治疗才能治好,你治不了的。”拒扁鹊于门外。他请来了当地有名的巫师,为他儿子“求福请命”结果患者很快死了,扁鹊面对这种腐朽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巫医相对而立,倡导医学科学,提出了六不治之说:“故病有六不治:骄姿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其中: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体现了他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唯物主义思想。
扁鹊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是一位随俗为变、集医技于一身的全才医学家。扁鹊行医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发现当地人民很关心妇女,他就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扁鹊行医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看到洛阳人民非常尊重老人,他就做了“耳目痹医”(五官神经科医生),着重治疗耳聋、眼花、痹症一类疾病;扁鹊行医到秦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看到秦国人非常宠爱小儿,扁鹊又作了小儿医(儿科医生)。
扁鹊著述甚丰,有史可查的就有20余种。如《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扁鹊镜经》、《八十一难经》等,但大部已佚失,仅有《八十一难经》传世。
公元前307年,扁鹊晚年时到秦国行医,被嫉妒贤能的秦太医令李醯派人杀害于咸阳附近(今陕西省临潼县南陈村)。扁鹊遇害的噩耗传到了中丘(今内丘),据传,那里的人们悲痛万分,不远千里,奔秦移灵,结果只运回了其头颅。扁鹊的弟子及中丘(今内丘)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曾造福于他们的医学家,在他住的地方,立首墓,建祠修庙,种植松柏(汉),将原来的焦子村、朗子村合为一村,更村名为神头村。神头村的扁鹊庙群,气势恢弘,蔚为壮观。每年清明、寒食节的扁鹊庙会更加浩大,香火极盛,有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十几个县(市)前来朝拜者达数十万人。
冯唐
(生卒年月不详)
内丘人。冯唐以孝行著称,被选拔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有一次,文帝乘车经过中郎署,问冯唐:“老先生是通过什么途径做了郎官的?家住哪里?”冯唐都如实回答了。文帝又问冯唐说:“我做代王的时候,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向我讲赵将李齐如何有才干,特别是大战钜鹿的事迹。现在我每当吃饭的时候,总会想到钜鹿大战的情形。老先生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作为军事将领,他尚且不如廉颇、李牧。”文帝问:“何以见得?”
冯唐回答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曾经做过官帅领,和李牧很要好。我的父亲曾做过代国丞相,和赵将李齐很有交情,所以我了解他们的为人。”文帝听了冯唐所讲关于廉颇、李牧的为人行事,非常高兴,拍着大腿说:“可惜我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我的将领,若有这样的人,我哪里还会担忧匈奴的入侵呢!”冯唐说:“恕我死罪。陛下您纵然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也不会重用他们。”文帝听了,很恼火,便起身进宫去了。过了好大工夫,文帝把冯唐召到跟前,责备他说:“你怎么能当众给我难堪?难道就没有僻静的地方吗?”冯唐说:“我是个粗鄙的人,说话不分场合。”
在此期间,匈奴初次大举入侵朝那县,杀死北地都尉孙印。因文帝为匈奴入侵而忧虑,还是耐着性子问冯唐:“你根据什么断定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代帝王在派将出征的时候,亲自俯下身体为他推动车轮,并说道:‘与战争有关的事情,在朝廷由我来决定,在外面由将军来决定。军功封赏都在外决定,回来上奏给朝廷就行了。’这可不是浮言虚词。听我祖父讲,李牧领兵守卫赵国的边塞,军市租税收入,都用来犒劳士卒,赏赐都由统兵在外的将军来决定,赵王不从中央去干扰。中央只是交给任务,要求成功,因此李牧能够发挥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他派遣精锐战车三百辆,弓骑兵一万三千、英勇善战的士卒十万,所以他能够做到,北面驱逐入侵的匈奴单于,并击败东胡,消灭澹林;西面抑制强大的秦国的进犯;南面支援韩国和魏国。在当时,赵国几乎在诸侯中称霸。后来赵迁为王,他的母亲出身歌伎。赵王迁听信郭开的谗言,终于杀掉李牧,派颜聚代替李牧的职务。因此,赵军被击溃,士卒四散逃走。在秦国的攻势下,赵王迁被虏,赵国被灭亡。现在我听说魏尚在云中郡守任上时,他把军市租税收入,都用来犒劳士卒,并拿出自己的薪俸,五天杀一次牛,用来犒劳他的宾客、军吏、舍人等。因此,匈奴远远避去,不敢接近云中的边塞。匈奴也曾一度入侵,魏尚率领车骑部队迎击,杀死很多敌兵。他的士卒都是农家子弟,从农村中出来当兵,哪里懂得军中的文书和花名册一类东西呢?只知道终日拼力厮杀、斩杀敌首、捕获敌军。当他们把战绩报给上级衙门的时候,其中若有一言半语与实际不符,掌管文书的官吏便搬出法令条文进行纠劾。结果,有功而不能受赏,而文?的纠劾必然得到准许。我很愚钝,认为陛下用法太苛刻,赏赐太轻,处罚太重。比如云中郡守魏尚,因实际斩首数比上报数仅少了六级,陛下您就把他交给法官治罪,结果削夺了他的封爵,判了一年徒刑。由此也可以证明,陛下纵然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也不会任用他们。我确实很愚钝,讲了些不该讲的话,罪该万死,罪该万死!”文帝听了很高兴,就在这一天,派冯唐携带符节去赦免魏尚,仍让他做云中郡守,并提升冯唐为车骑都尉,主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士卒。
过了七年,景帝继位为皇帝,调任冯唐为楚国丞相,后来被免官。武帝继位,下诏求贤良,冯唐被推荐。这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再当官,便任用他的儿子冯遂为郎官。
司马迁与冯唐之子冯遂交往甚厚,认为冯唐都尉说将之道很精彩,既可著廊庙为后世之鉴,也非常符合《尚书》中“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便便”的古训。于是司马迁作《史记》时,就撰写《冯唐列传》。冯唐死后归葬故里,其墓在冯唐村大党寺之左,古塔之下,高13米,直径各50米,相当壮观,惜1942年被毁,墓封土已平。其后冯乐仕广平郡太守,冯禹仕内丘县令。故里乡亲为表示对冯唐的怀念,则将村名改为冯唐村,一直延用至今,今内丘大丰(冯)中丰(冯)等村也因有其他的后裔而得名。冯唐墓土上原有冯唐祠一座,亦毁。内丘著名文人崔数仞《题都尉墓》一诗却流传下来。诗云:
一代忠声动汉廷,
于今仿佛见仪型。
荒坟斜日高风起,
伫看年年草自青。
张燕
(生卒年月不详)
东汉末年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本姓楮名燕。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后,翌年二月,楮燕聚众万余人响应,转战于山涧间。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张牛角也聚众起事,遂与燕合并,燕推张牛角为首领。后在攻伐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时,张不幸中箭。临死前,令众义军“必以燕为帅”,万众呼应,燕即改楮姓张,又因燕剽悍捷速过人,军中号称“飞燕”。
张燕重振旗鼓,先后攻占赵县、中丘等地,屯驻黑山(今东青山),在此筑城建寨。黑山方圆百里,东接冀州平原,西连绵绵太行,进可攻邺,守可保太行,退可避并州”,正适驻兵之地。燕故选中黑山。不久,常山、赵郡等义军与燕联合。孙轻、王当等亦率军从燕,众至数万,号称黑山军。
张燕起义军声势浩大,威振四方。东汉灵帝几次出兵不能征伐,河北诸郡直接受到威胁。后来,张燕遣使向东汉政府进降表,被封为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宜。
初平四年(193)六月,袁绍出兵北上,一路剿灭刘石、青龙角、黄龙、郭大贤、李大目等军。又攻打张燕黑山军。张燕拥有精兵数万,骑兵数千,激战十余日,燕军死伤虽多,但绍军亦精疲力尽,不能取胜,因而各自退兵。
建安三年(198),袁绍大举进攻公孙赞。赞遣子公孙续求救于张燕。建安四年春,张燕与续率兵十万,分三路救赞,于东光南败于绍军,人众消散。至建安十年(205)四月,曹操平定冀州,张燕遂归曹,被封为平北将军、安国亭侯。黑山一带为张燕封地。张燕死后葬黑山东八里处(吴村)。顺德府明清时期志书均有记载:“张燕墓,在吴村西,俗称擀面台。”
郭巨
(生卒年月不详)
河南林县人,字文举。汉时,逃荒至中丘金提店(今内丘金店村)。因家贫无粮,其三岁之子常分食老母的饭食,老母身体越来越瘦。郭巨为孝母,对其妻说:儿子没了可以再生,老母没了不可再有,我想把儿子埋了,不让他再分吃老人饭食。郭巨妻也是孝顺之人,含泪点头同意。据传,郭巨遂携子到今金店村村西,挖地三尺余,看到一石盖,搬开,发现是一釜黄金,上面丹书:孝子郭巨黄金一釜用以赐汝,官不得夺,民不得分。郭巨用此金孝敬老母。
后人为纪念郭巨这位孝子,在其埋儿获金处建郭巨塔。在金店村建郭巨庙、慈仁寺。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庙会进行祭祀,一直沿袭至今。郭巨生于河南林县,获金于内丘,卒于山东肥城。(今山东省济南市长青区)肥城西水村亦有郭巨祠。
据知县郑伯兴(无锡人)撰写《建忠孝祠记》碑文中记载:嘉靖丁巳仲春,其辅任古邢之中丘,拜谒贤明之祠郭巨墓,得知当地的村名“留孙村”、“文孝村”,皆因郭巨埋儿孝母得黄金而更名,很感叹经这么多年,民间还在传扬郭巨的美名。这次重修庙祠,是因为三月朔,城里姓乔的雇人挖土时得了一锭黄金,初始认为黄金应归自己所有。后又想到郭巨埋儿孝母的故事,就把这锭四十一两重的黄金献出修郭巨祠,人们都说这次重修祠庙是天意。随在城南选一块地建庙祠。
郭巨孝母的故事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在全国广为流传,而在内丘,郭巨的故事家喻户晓,使这里尊老敬老民风淳厚。自郭巨孝母的事之后,内丘县有金店(原名金提店)、金店南关、大留村(原名留孙村)、常丰(原名常留孙)、武文孝(原名闻孝)、西文孝、东文孝、侯文孝、黄釜。东张麻(原名张骂)十几个村名与郭巨孝母相关。但也有人认为养母埋儿太残忍,痛骂此举,今在金店村周边有“七个张麻(骂),八闻孝,中间夹个不知道”的民谣,可见对郭巨的愚孝,在民间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张宾
(?-322)
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人,字孟孙,谥号景。其父张瑶任过中山太守。宾自幼好学,饱读经史,不拘于章名之学,豁达有大节。曾任中丘王帐下都督,但非其所好,托病辞免。
张宾是十六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是追随和辅佐羯族人石勒灭群雄,拓疆域,建立后赵政权。
宾胸怀大志,谋略过人,自言智算识见不亚于张良,希望有一天遇到汉高祖刘邦式的人物,以展宏图。晋永嘉三年(309)夏,石勒攻下巨鹿、常山(今宁晋、正定二县),投奔者十分踊跃,拥众十余万。这时张宾对其亲友说:“吾历观诸将,无如此胡将军者,可与共成大业!”在动荡的乱世,张宾保持清醒头脑,留心政局。他经过观察了解,认为中原诸将皆为庸才,唯独石勒雄才大略,可成大业,于是张宾怀着勃勃雄心,毛遂自荐,投奔了石勒。此时石勒已认识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他“集衣冠人物,别为君子营”,成立了以张宾为核心的智囊团。
晋永嘉六年(312年)六月,石勒屯兵于葛陂(今河南省新蔡县北),整军造舟,准备进攻江南晋军的大本营建业(今南京)。时值霖雨历三月不止,兵士因饥疫死亡过半,晋元帝又调集三万大军集结于寿春(今淮南市),使石勒处于极其艰难危险的境地。石勒召集部下商讨对策。大家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右长史刁膺主张暂降晋请和,石勒不欲,愀然长啸。其将夔安劝石勒就高避水,石勒认为太怯弱了。孔苌、支雄等余将请命,夜袭敌军,进而直捣建业。石勒认为冒险之举,难以取胜。石勒转而询问张宾的意见。张宾认真剖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主公攻晋都洛阳,囚执晋怀帝,降晋等于自上断头台,此路是走不通的;诛王弥后进兵南下是失策的;天降霖雨方数百里,苍天警告不应该留在此地。然邺城地势险要,处于并、冀、兖、豫等州相交的咽喉要冲,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宜北归邺城,进而据河北以临天下。江南晋军屯兵寿春,只是虚张声势,惧怕主公进攻而已。只要派一支人马佯装攻打寿春,主力徐徐北撤,万安无事。石勒听后,顿时双眉舒展,深赞张宾谋略高人一筹。关键时刻,为之提出良策,使其摆脱困境。石勒指责刁膺劝降,将其降职,擢升张宾为右长史,号曰“右侯”。当时石勒尚未称帝,左、右长史为最高国务长官,执行丞相的职能。
事态的发展,正如张宾所言,石勒安然撤出葛陂,回师北上。行至黄河南岸时,正值黄河汛期,听说汲郡太守向冰拥众数千于枋头(今河南省浚县西南),控制着枋头与黄河上的渡船。石勒既无船只,又顾虑渡河遭其袭击,会诸将问计。张宾言:“闻冰船尽在渎中未上,宜谴轻兵,间道袭取,以济大军,大军既济,冰必可擒也。”石勒依计派轻兵渡口潜渡,袭败向冰,夺得资储和船只,士气大振,渡过黄河,长驱直入,兵临邺城。但刘演(刘琨侄),率众数千,固守邺城。石勒部在葛陂死亡过半,元气未复,加上长途跋涉,兵士疲劳,硬攻邺城不易取胜。在此形势下,张宾建议改变据邺计划。张宾认为,当今天下大乱,战争方才开始,流寇作战无固定地盘,人心不稳。邯郸和襄国(今邢台),西依太行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东临大平原,适合农耕,可提供必要的军粮。且交通方便,便于向外发展。当务之急是以邯郸或襄国为都,建立一块巩固的根据地,进而统一中原的大业。张宾的见解正合石勒的心愿。
晋永嘉六年(312)七月,石勒进据襄国,从而改变了“攻城而不有其人,略地而不有其土,”的流寇之态。
晋大兴元年(318)七月,汉王刘聪死,刘曜夺位,改汉为赵(史称前赵)。次年三月,刘曜杀石勒使臣王修,石勒大怒,同前赵分道扬镳,自称赵王,随后进一步健全官制。加张宾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后又加封濮阳景侯。史称:“张宾任遇优显,群臣莫及,而谦虚谨慎,开怀下士,屏绝阿私,以身帅物,入则尽规,出则归美。勒甚重之,每朝,常为之正容貌,简辞令,呼曰'右侯'而不取名。”
然张宾总管朝政,德高望重,引起后赵大臣程遐的嫉恨。晋永昌元年、后赵四年(322)二月,石勒立子弘为太子,程遐即弘之舅。清河张披为程遐幕僚,颇为干练,张宾推荐张披任别驾。程遐恨张披离去,又“恶宾之权盛”,让程后在石勒面前诬陷张宾,说张宾与披结党,门庭若市,党徒日盛,不利社稷。石勒听信谗言,杀了张披。又以程遐代张宾为右长史,总理朝政。张宾受到排挤,忧郁成疾,于是年十二月病逝。“及卒,勒亲临哭之,衷恸左右”,赠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曰景。及葬,石勒亲自送葬正阳门,望之流涕,顾左右曰:“天欲不成吾事耶,何夺吾右侯之早也!”厚葬张宾于中丘故里。至今墓地古柏尚存,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葬地所在村名后改铁顶墓(据传张宾坟为铁顶墓),一直沿用至今。
李周
(生卒年月不详)
字通理,五代时期人,唐朝李抱真后裔。16岁为内丘捕盗,以骁勇闻名。后梁与后唐交兵,群盗蜂起,行路必雇佣官兵保护。邑人卢岳想由家赴太原官舍,怕盗不敢启程。李周怜而送之,众盗闻讯溃去。卢岳对李周说:“我曾学星相之学,善于相人,你生有将军之相。我曾占天象,以后晋必得天下,你可留下给晋做事”。
李周以母年迈辞归。此时正值梁军攻下邢州,晋王建栅驻兵于青山口,李周想起卢岳之言,投晋。晋委以万胜黄头军使,从征有功,迁升巨霸指挥使。李周为将英勇,与士卒同甘苦。后继任相、蔡二州刺史,又拜为武信军节度使,卫永丰、安远、宣武等镇,多善政,74岁卒,赠太师。宋、明、清时,邑内均设太师乡。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记载:“乡名太师取李周赠官义”。
颜天翼
(1191—1254)
字飞卿,内丘人,元代太医提点,著名医学家。祖籍河南舞阳天福山。其祖父颜再思四岁时,因兵乱被郾城冯氏收为养子。冯氏业医,再思因传其学。颜天翼的父亲及伯父,叔父皆得家传,以医行世。颜天翼状貌魁梧,资质聪颖“少精医信而酷爱道学之学”。青年时,不论贫富贵贱的患者他都认真给以治疗,并且很快治愈。1232年蒙古铁骑裨将贵曲得了重病,先后有四位医生为其诊治,均未愈。当时在贵曲部下当医生的颜天翼一剂药到病除。贵曲就要杀死那四名医生。颜天翼哄骗说,我开的药方是与这四位医生共同商量着开的,因此保住了那四位医生的性命。1233年,蒙古铁骑攻破汴京(今开封)前,贵曲命他和其他25位医生将城中良医召集起来,颜天翼将城中数十家医生保全下来,使汴京医学界避免了一大劫难。汴京的医生们感恩天翼,要赠给他重金时,颜天翼坚辞不收。1234年颜天翼带着家眷随贵曲北上。有人向窝阔台告发,窝大怒,下诏责问此事。为此连累到颜天翼。颜天翼申诉说,我是医生,藏药不献是我个人的事,与贵曲没有一点关系。窝阔台就不再追查这件事,并把那些奇药都赠还给天翼。当时,元宪宗蒙哥还没即位,早听说颜天翼这位名医,于是就把颜天翼要回到自己身边当医生。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就封颜天翼为太医使,颜天翼从此成为御医,服侍蒙哥左右。蒙哥皇上“凡有事于诸神,降香岳渎,辄使(天翼)代行。”蒙哥皇上的亲生母亲庄圣太后怯烈氏得了重病,13位太医会诊治疗均未见轻。召见颜天翼诊治。天翼对症施治,认为“法当下”。13位御医认为他治疗方法不对,纷纷责问,众说不一。天翼“直以身任下”,太后药到病除。太后当时53岁,就以年岁为计每年赐给颜天翼黄金五十两,共赐赏给黄金2650两,颜天翼把这些赐金全部给了参加治疗太后的13位御医们。太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天翼说,“药虽臣下,议决众人”。太后被天翼的谦让品质所感动,大加赞扬,又赐给颜天翼250两黄金。颜天翼考虑到塞外气侯苦寒,蒙古人多肉食而缺少五谷,容易得“病汗之后,往往不保”的流行病,颜天翼为他们治疗这种流行病的同时,又拿出自己家的米食让患者吃,使很多患者保住了生命。1254年颜天翼奏明皇上将自己祖父冯氏而改姓为颜氏。颜天翼在朝从医20年,皇上问其天下疾病,知无不言,问以国政,则谢不能。颜天翼64岁时,要告老还乡,一边行医布施,一边重修家乡的扁鹊庙。皇上舍不得他离开自己,认为天翼随军二十余载,应在朝颐养天年。天翼乞致仕,皇上“遂令主其庙而修焉。凡岁收香火之资,丰以修庙,余令赡其家”。颜天翼带领举家老小回到扁鹊庙。当时庙群多已毁坏,瓦砾满地,野草丛生。颜天翼全力以赴,“纠材募工,从事匪懈”,开始了大规模的扁鹊庙的重建工作。准备以该庙为基地,以自己多年积累的医学知识,振兴传统的中医药学,悬壶济世,造福于桑梓人民。然而,由于年事已高,劳累操心过度,“志愿未遂,而遂尔云亡。夫人张氏,子伯禄。继承述事,克成厥终”。可见颜天翼一生为重修扁鹊庙作出巨大的贡献。今存的鹊山扁鹊庙主殿乃为颜天翼举家所建。颜天翼举家义修扁鹊庙的壮举,为内丘县留下一座全国规模最大的扁鹊庙群,他们的功绩和精神为内丘人民树立了一座辉煌的丰碑。颜天翼是一位医术高明,终生致力于传统中医药学的医学家。为纪念他对传统中医学的贡献,表彰他举家重修扁鹊庙的功绩,至元二年(1265)蒙古传统者特赐其溢号“康翊”。至元五年(1268)忽必烈应天翼之子伯祥请表,命翰林院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兼国史馆王鄂撰文,元三公刘秉忠书丹,前中书省都事刘郁篆额,在扁鹊庙前立碑,便是今存有名的透灵碑。碑中记载了颜天翼义修扁鹊庙的经过,赞誉“厥初颜君,宠命是将,志愿未毕,遂尔云亡。继之有人,乃配阿张,二子皆贤,佰禄伯祥。落成之日,功归庙堂,勒为丰碑,令闻载扬……。”
颜天翼的儿子颜伯祥,曾奉旨三次到扁鹊庙祭祀。官至嘉议大夫,上都留守总官兼开平府尹,本路诸军奥鲁总管领虎贲司事,后因其子颜哈班政绩显赫,被追封为鲁郡侯,谥敏恪。颜天翼的长孙颜教化以父荫入官,终宁州知州任。次孙颜哈班“幼知问学,通国书(即八思巴文),入宿卫,是位酿酒专家。延祐二年(1315),他得授承务郎,以后累任至嘉仪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至治元年(1321)颜哈班升任处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居岁余,里无横敛,狱无淫刑,土农工商各安其所,境内称治”。次年冬,不幸以47岁英年早逝。远近莫不悲怯,而丞相脱脱尤惜之深,亲临其丧,为经理其后事。颜哈班及其祖天翼、父、兄皆安葬于邢州城西北白圭乡东原,即今邢台市韩演庄村西,颜氏墓群20世纪50年代初期尚在,今荡然无存。元时立的透灵碑记载了元朝这位著名医学家的事迹,代代流传下来。
林起宗
(生卒年月不详)
元代人,字伯始,号鲁庵,内丘人,是刘秉忠挚友。为元代著名学者刘因(字靖)的学生。林起宗为了求师于刘因,苦于无人引荐,就自己背着草鞋、担着书箱,在刘公门口站了三天,文靖公很感动,称赞他有志气,就收为弟子。他对文靖公所讲的课深思熟虑,并付之实践才肯罢休,被称为善学之人。他因家里贫困就想回家探望,文靖公就教给他治家的办法,回去照着做,家里日子果然一天比一天富了。后又去学习辅佐国君,学习孝敬父母,互贤礼节。他学习的时侯总是仪容奇伟,衣冠雅洁,晨起就正襟危坐,整齐严肃。学成之后,回家讲学。讲授经训则条分缕析,使学生心领意会,明白清楚。说话办事循规蹈矩,下边的人都规规矩矩敬他如严父。拜见他的人很多,每每相谈总有心得。他晚年号鲁庵,讲学的亭子叫“尚友斋”,也叫“顺事厅”,是学者们讲道游息的场所。
林起宗平生著述甚多。他编绘了“治学指南图”为学道之标准。《经图解》和《孝经图》以连环画的形式把深奥难懂的经书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是对传统死记硬背启蒙式教育方式的重要改革,“心学渊源图二”成为进入圣贤之途的必修课。还有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诸书的《经解图》和《孝经图》、《解小学题辞发明》、《鲁庵学说》达数十卷之多,都是以程朱之言为主,王公大臣争相推荐,从此名声大振。林起宗满腹经纶,却一生不肯出仕,只在内丘著书授徒。人称其处为处士庵。享年76岁,死后葬于城西南永安村。死后多年,他的孔孟之书、程朱之训还被众多师友讲习,他趋正学不为异术的功德品行被后来学者念念不忘。
刘德渊
(生卒年月不祥)字道济,号鲁亭,内丘人,为元代大学问家。刘德渊刻苦好学,“为专门之业,非礼义不妄言”,为金大定戊戌(1178)科河北西路之魁。后又被元王朝授以翰林待制同知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之职。因“不能与时阿合,乃以所得成就学者,立言传,后著书数万言。其说为天地立极,为生民立本,为圣贤者立法。”在史学上,他曾剖析司马光《通鉴》数百条,“扶翊章武,俾承正统”,完全与《朱子纲目》的见解相吻合,他大喜曰:在天地之间,我不孤独啊!他还精通古文字之学,“士多传习之,凡经指授者,虽节日石累砢,表表有所立,”对后学多有教益。元朝三公刘秉忠、张文谦因乡谊对其多所周恤,德渊皆辞而不受。德渊曾在唐山县夫子山建学课徒,后与王询共同开创元代教育体制的大学者许衡相交甚厚。许衡“每过邢,必式闾致恭而去。”另一著名学者王恽也经常到德渊著书讲道之所天赐斋(俗称待制院)求学问道。赞刘德渊:“栖迟蓬荜,心融一天,自乐其中,英发之气至老不衰。”
他性癖直,有操守。能自刻砺,对不义之礼不收,对需要之物也不强取于人,朋友死了,不远千里也必徒步前往吊唁。对先辈贤人的成绩击掌赞叹。对先贤杀了牛也要祭祀,对有功之将杀了马也要慰劳。人有难时他同情,人有急事他帮办,对自己的事反而不管不顾,人不能不赞叹他的品德。
到了晚年,他就下决心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后人。他在宰牛庄村北筑了几亩大的讲台收徒授课,他讲学的声音在内丘县城就能听到。后人把他讲学的台子称为凤凰台。刘德渊谢世后,葬于程子墓处的程家湾。王恽应其学生王宁等人所请,为其作《卓行刘先生墓表》,依唐代孟郊私溢张籍之例,以门生礼私谥德渊为“明道先生”。内丘人把他的村名以他的号为名,改为鲁亭村,以示敬仰纪念之意。
乔中和
(生卒年月不详)
乔中和,字还一,内丘县西关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垣曲知县,后任太原府通判兼篆史,理学名臣。每遇公事,能慷慨直言,人服其爽。著述有《说易》12卷、《图书衍》5卷、《元韵谱》54卷、《大易通变》6卷、《焦氏易林补》6卷、《乔还一外集》2卷、《说畴》1卷、《苑经旁意》1卷、相传《大九数》1卷、《阴符经注》1卷、《古大学注》等。崇祯十五年(1642)同知县高翔合撰《内丘县志》8卷。他学识渊博,清正廉明,使黎民怀念,使狡吏畏惧,官至太原通判,后隐居乔家洞,著书立说,30年而不辍。乔家洞是其祖为避兵乱开凿的。乔家洞从避兵乱后改为族人学习研究学问的洞府。乔家洞是在大山深处的峭岩绝壁上,以斗米换斗石的代价为后代子孙开凿的,是供乔家后代刻苦攻读、静心修养的洞府,乔家又在西关的家里盖起了一座楼,开有小窗,远在乔家洞刻苦读书的人,夜晚临窗东眺,可以看到楼上举家平安的灯火。家里人登楼西望,也可以看到亲人远在乔家洞潜心读书的灯光。互报平安,互相慰藉,后人也称乔家楼为烽火楼。
乔家是个“诗书传家”名门望族。乔中和的曾祖乔兴在县内为官,谦恭练达,勤奋惠爱,很得人心。乔中和的祖父乔元相任过主簿、县丞,“平盗荡匪,政绩不俗,屡立奇功”。他的父亲乔芝,是中城兵马指挥,贵戚杀人敢擒拿,富户厚贿不受,一生清贫廉洁。乔中和的儿子乔钵字文衣,工诗,与友人成立诗社互相赠答,著有《越吟》、《苦吟》、《剑周草》、《匡蠡草》、《燕齐咏》、《石钟集》等诗集。乔钵还曾任过剑州知州、郏县主簿、宁波府经历、莱州府经历、东城副兵马、湖口县知县。乔家在明、清两个朝代,就有20余人考取进士。
刘斌
(生卒年月不详)
明人,内丘县东青山村人,生于明建文年间。幼而好学,志性慷慨。永乐18年(1420)步入仕途,始任陕州知州,为政廉明,口碑载道,继升迁左军部都督府。至洪熙元年(1425年),又被提升为陕西参议,进而擢升为广东都宪。
正值仕途腾达进取之时,刘斌却感悟到官场险恶,世态炎凉,决然“急流勇退,弃政归田”。
刘斌归乡后,耕田锄禾,过着平民生活。不久,地方官吏豪坤纷至拜访,他却拒之不见。有远方同僚好友来也仅以粗茶淡饭相待。
成化年间(1465—1487),刘斌渐至耄耋之年。宪宗在位慕闻其一生操持清贫节俭风范,欲拨些银两周济他,被刘斌婉言谢绝,他说,我既弃政,即如庶民,赡养送终,当有子孙。
刘斌临终前告诫后人,死后营葬如同乡民,坟前勿立碑石,勿置兽器。斌卒后薄葬于“黑山城东”(东青山村北)。
刘斌之父刘成,“以子斌贵,赠奉直大夫协正庶尹行在左军都督府经历弘治年”。
刘斌后人,受其教化,多有建树。刘玉,斌之孙,仕顺德府同知。刘坤,斌之后,仕邢台县知县。
民国7年(1918),因人盗伐刘斌墓地柏树被抓获,罚其为刘斌造置墓碑一块。至此,刘斌墓方立有碑石。
刘斌墓历经时代变迁,仅留遗址。
贺昭
(生卒年月不详)
明代,内丘县十方村人,字显明,聪慧异常,寡言又胸有大略。明天顺年间(1457—1464)任西安府照磨(掌管照刷卷宗的官名)。当时,西安城常受到洪水威胁,省都指挥、按察使、布政使三司决定搬迁西安城池,唯贺昭力排众议,提出改疏河道的建议。于是三司将改河和疏通河运的事委任于他。贺昭亲临现场指挥并身先士卒带领大家连夜奋战。把几处河道挖通、理顺,从此消除了水患,为保住西安这座文明古城作出了巨大贡献。
和羹
(生卒年月不详)
明代,内丘县西关村人,字鼎实,号涵庵。清顺治十八年(1661)和羹任徐州知州。康熙七年(1668)撰修《内丘县志》四卷。康熙七年《内丘县志》为印刷本,较明崇祯《内丘县志》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完善,为后人留下重要历史资料,另著有《书经祥说》、《学庸祥说》等书。
智怀行
(生卒年月不详)
内丘县智家庄村人,明末清初孝子,广增生员。他自幼家贫,孝敬父母,尊敬兄嫂。嫂子死后,留下侄子,他让妻子分奶喂养,自己的儿子却被饿死。母亲死后,他悲痛不已,守孝三年。
当时有一个传说:怀行父亲得了病,一心想喝甘泉水。可久旱不雨,井枯泽涸,不跑几里路就找不到水。怀行伺侯父亲时刻不能离开,就在家里的旧井边苦苦求拜,枯井里涌出了清泉。实为天降大雨,泉水上涨所致。
顺治十七年(1660),学使熊伯龙为怀行立牌坊、挂匾额。他死后葬于故里,县令为他立了传,为表彰他的孝行,令其村改名孝子庄。
申凤
(生卒年月不详)
申凤字文山,号东丘,内丘县黄釜村人,清贡生。
他19岁那年,曾祖母年迈多病,他的父亲也得了重病,他除了农活还要伺侯三代老人的吃饭穿衣,熬汤喂药,但他殷殷侍侯,从不怠慢。嘉庆十年(1531),94岁的祖母,身染重疾,自四月至七月,申凤冒着炎热不论白天黑夜伺侯祖母,他把屋里打扫得清清爽爽,凉凉快快,衣裳被褥拆洗得干干净净。祖母高兴得说:我没啥好东西赏给你,我愿你将来有了孙子也像你这样好。他一生伺奉三代老人,尽心尽意,喂汤喂药,无不尽礼尽孝。到了老人们的生日,一家人摆酒欢庆,永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申凤设馆讲学四十余年,教如何守礼尽节。也经常教诲乡邻,培养了不少学生,他对学生经常进行孝道教育,讲解如何尽孝。兄弟之间要守恩情礼节,乡亲与乡亲之间的相处慈祥孝道。他的品行深为乡邻敬仰。申凤死于故里,道光年间《内丘县志》中曾立传记载。
田象三
(1635—1695)
字大尚,内丘县大良村人,幼小聪慧,性格刚毅,清康熙已酉年(1669)考取举人,已未年(1679)考取进士,任浙江省海宁县知县,1693年晋升同考官。
田象三赴乡试时,独行到新乐县境时天色已晚。他人地生疏,迷失了方向。突然看见远处有微微灯光,原来是一座庙宇。踏入庙门,见正中神台上并无神像,却有一硕大青蛇盘曲在上面,蛇四周还摆列供品。蛇见了象三便直直地立了起来,身长足有丈余,两眼放出绿光,悚惧逼人。象三自语:“必是妖邪也!”他即刻从腰间抽出佩刀,大喝一声,将大青蛇斩为三段。他定神坐下,将供品大吃一顿。天渐明,有乡间朝拜的人涌入庙内,见蛇死,说道:“此蛇是俺们供奉的神龙,祈福祈佑无一不灵。今日却被杀害,往后定有祸灾。造孽啊!”象三说:“大家休怕,此物我能杀死,即非神灵;纵有灵验,生灾生祸,是我的事,于你们无关啊。”乡人见他相貌威严,气宇轩昂,不是位平凡之人。田象三在乡试中考取举人,又考取了进士,世人赞誉其:“秉正闢邪呵神斥鬼以此见进士”。
象三之父田一伦,生于明万历已亥年(1599)八月,清顺治丙戊(1646)进士后,任山西解州知州改升湖广柳州知州,顺治辛卯年(1651)六月,卒于任,为官清正,“雅度金于,君子也”。
田象三祖父田见龙,秉正妒邪佛,不怕鬼。中进士后,还穿着布衣布鞋,如“寒士,惜早逝”。象三之子田五柱,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雍正庚戊年(1730)考取进士,分发河南任试用知县,呈请改教充雍正乙卯(1735)科山东簾官,任为直隶广平府教授,调任顺天府教授。卒于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田家为名门望族,人杰辈出。故居门首曾悬挂“父子孙三代进士”的匾额。世人赞为一门三进士。大良村东曾有田氏家族墓群,规模宏大,20世纪60年代末,被拆除挖掘,今已夷为平地,墓群荡然无存。
海宽
(生卒年月不详)
字涵宇,俗籍内丘。为清代高僧,幼年曾在内丘县都城铺圆津庵出家,后到河南嵩山的少林寺为僧。他刻苦研究佛经,著有《续灯传录》,后终承继达摩祖师元钵为少林寺第二十八代主持。乾隆十五年(1750)《顺德府志》的《仙释》中有记。
韩枢
(生卒年月不详)
字慎机,号得中、乾隆间庠生,内丘县韩郝庄村人。自幼好学,苦读四书五经,后立志学医,通过长期学习实践,对治疗小儿肝炎、痘疹尤为精专。其时,知县孙怀汾儿子有病,韩枢开的药方内有黄连一斤,孙私减其量而无效。又按原方治之即愈,孙县令赠匾额悬挂其门上。官庄赵姓的一家小儿将出痘。三位医生治左边,不出。韩枢治右边,全出来了。又让他治左边,亦出齐了。其方其效奇妙无比。据悉,韩郝庄的好多医生至今仍保留其祖传秘方。1983年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块清代真定府(今正定)知府为韩枢立的功德碑,颂扬了其治病救人事迹并立石酬谢。卒后葬于故里。
韩襄
(1823—1903)
清末人,号老体,内丘县韩郝庄村人,家境贫寒,酷爱书法。每逢外出,见了好字,就在自己衣襟上摩画,故件件衣襟都被划破。因家贫买不起笔墨纸砚,他经常在地上、房顶以泥水代墨,以苕帚代笔练字,对字的构、形、锋细细琢磨,及时修正。到了青年,用笔墨在纸上习字,写满后洗掉晾干再用,由于他刻苦勤奋,采众家之长,形成了似朱非朱,似欧非欧,独具一格的“韩氏书体”。青年时用笔豪放、潇洒。到了中年,多用枯笔,苍劲有力,如骨似柴。他有自己的理论,主张书法形体要体如鹰、势如龙,要自然流畅,还要多用中锋,使笔画圆润如玉,活泼如蛟龙,有立体感。据传,南方一商贾来村求写字号,打问正在起粪坑的人,此人正是老体。老体不原显露自己,说老体出远门了,让我代写吧。他用苕帚代笔一气写成。后来韩老体到南方贩买小米,见一粮店,众人围观商家的字号,赞誉甚佳。韩老体当场一一指出,其字美中不足之处。围观者大惊,认为是高人。商家闻听出来一看,竟是为自己写字的那人,才知是韩老体,取出巨金酬谢,韩老体坚辞不受,只是吃了顿饭而已。至今内丘和周边隆尧、邢台、任县等县市仍有其墨迹传世。终年80岁,葬于故里。
马尚德
(1852—1932)
内丘县大孟村人,清末武榜眼。自幼天资聪慧,悟性极高,酷好武术,学于本村宋府武馆,武功练得精湛超人。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京城开举武科,乡邻劝其进京应试,尚德说:“出身贫贱,本无仕途之意,为了博采众长,进京一试。”科考时,尚德上场从容不迫,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被点为榜眼,任“銮仪使”。马尚德耿直方正,很受重用。但朝中无人难为官,马尚德遭人嫉妒陷害,深感仕途险恶,恰因老母有病,趁机奏请光绪帝,准其回乡尽孝,从此,他解甲归田,不事朝政。民国21年(1932)3月19日去世,终年80岁。葬于故里。
郝继贞
(1860—1932)
字启元,内丘县大垒东村人。自幼勤奋好学,擅长书法。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进士,曾任昌黎知县,后因手下人不规矩而受株连被革职。民国时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修政法专业,回国后,任皖、冀等省审判厅厅长。还任过临清州知州,为官清廉,有郝青天之誉。终年72岁。葬于故里。今大垒东村后有其墓碑。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