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调研报告 农民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686
颗粒名称:
附:调研报告 农民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变化
分类号:
D422.7
页数:
4
页码:
1169-11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民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变化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
内丘县
农民生活
生活质量
内容
一、生活方式的变化
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农民,穿衣裳都是自己种棉花,自己纺线织布,自己做粗布衣裳,为了变变色,换换花样,就种一种叫紫花的棉花,用这种棉花纺织出的布为天然的土黄色,不掉色。男子多穿紫花布单裤,白布衫,冬天的棉衣就让染坊给染点老蓝布、老黑布(青色)做棉衣。女人们就织点蓝格格、红格格,多种颜色和多种方格形式的土布做衣服,上了岁数就更不讲究了,只要衣能遮体,冬能御寒就可以了。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机器纺织的细布逐渐占领了市场,它细腻、便宜,减少了纺织的繁杂工序和没日没夜的沉重劳作,很快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先是年轻人穿,后是中年人穿,后来连老年人也不再穿粗布衣裳了。老百姓叫那布为“洋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穿衣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的洋布不行了,就流行穿哔叽、华达呢、斜纹、条绒,布的质量越高衣服花色品种也越多,自己做的衣裳不时兴了,就让缝纫铺给做。又过了十几年,缝纫铺做的衣服也赶不上形势了,就又流行买成衣,低档的衣服没人要了,又向中高档发展。从款式、花色、质量等方面越来越讲究。这样,市场上粗布的买卖退出了历史舞台,机织布的购买量也逐年下降。1997-2000年,农民衣着支出人均由58.87元下降到58.73元,但购买成衣比重上升了,由1997年的31.9%上升为2002年的80.2%。
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是养种旱地,靠天吃饭的地就只能种耐旱的庄稼,以谷子、高粱为主,但靠天收的地产量极低,再加上旱涝灾害,农民的日子就过得很苦,谷子面、高粱面也要大量掺糠,过的是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要求也极低,糠糠菜菜只要能混个肚圆,就觉着很不错了。营养和副食根本就谈不上。后来实行了合作化,依靠集体的力量打井,大力发展水利,引进先进农机具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增加,农民告别了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虽吃一些红薯,但农民的粮食可吃饱肚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真正过上了仓满囤实的富裕日子,吃窝窝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白面馒头成了农民的主食。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使农民有了更高的追求。光吃饱不行了,还要吃好。过去农民有咸菜辣椒就行了,现在炒菜除了白菜、萝卜外,还要青椒、豆角、西红柿、黄瓜。三天二头还要吃上点肉,还要经常有鸡蛋吃,光吃白面太单调了,还要吃点大米,光好吃不行了,还讲究起了营养。从市场消费上也可明显看出农民食物消费方面的变化。
1997—2002年,人均食品支出由1000.19元减少到831.6元,下降17.9%,主食消费支出由361.41元下降到277.1元,占食品支出比重由50%下降到38.6%,副食和其他食品消费支出由319.5增加到343.04元,其中蔬菜及制品增长17.6%,油脂类食物增长22%,肉类增长3.7%,奶及奶制品增长45%,家禽增长1.3倍,蛋类增长1.1倍,水果类增长32.9%。
从中不难发现农民的食品消费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是很明显的。
住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住宿多是土坯房,房顶也是土房顶。土坯房都是黄土掺麦秸抹墙,下雨时往往把墙淋得坑坑洼洼,泥皮一片一片的掉,勤快人家每年雨季过后都要重新抹墙,年年抹是很麻烦的事,手懒点的人就几年抹一次或干脆不抹,泥皮掉光后就淋土坯,土坯也被淋得一截一截的掉,有的屋里做饭,外边冒烟,很是狼狈。土房顶也很容易漏水,遇上雨水大的年头,连下阴雨的日子,那是外边大下,里边小下,外边睛了屋里还下。炕上、地下、桌子上到处都是接雨水的盆盆罐罐,这里滴答,那里叮当,整夜整夜不能入睡。这家塌房了,那家倒墙了,下连阴雨的日子就是农民们胆战心惊提心吊胆的日子。到了20世纪50年代,用沙子、石灰、炉渣灰打房顶的多了起来,这石板房顶只要不裂不坏一般下雨就不漏了,墙也开始有了表砖墙,表砖墙就是把砖贴到土坯墙外边。老百姓的说法叫穿个蓝布衫。那时候用的砖都是手工脱砖坯,土法浇窑烧出的蓝色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里偶尔有几户蓝登登的砖房,那多是地主富农家庭。
为了省砖或为了结实,这表砖墙也有多种砌法,有小抽屉式,有一表一卧式,有一马三箭式等等。到了20世纪60年代,县里机制砖窑发展扩大起来,用转盘窑烧出的是红砖。于是红砖房代替了蓝砖房,红砖就是为盖卧砖房用的,它表面凹凸不平,侧面都光滑平整。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也兴开了卧砖房,墙现代化了,房顶用的梁檩椽子也很快换成了洋灰梁檀和水泥板,不久又兴了空心板。窗户也由小变大,由对开玻璃窗变成了多开多扇窗户。石灰、炉渣、沙子打房顶也很快变成了浇筑房顶。屋里的设施也有了较大变化。首先跨度大了,由原来的一丈二三变成了七米八米等等的宽跨度房,屋里也安上了水管,也有了卫生间,洗澡间,外边开始贴瓷砖,屋地由砖漫浇筑,又很快发展成了铺地板砖。尤其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眼光的提高,文化档次的提高,对房屋的要求简直可称得上是日新月异,你从下边调查的一系列数字上也可看出变化的快速。
2002年农民人均用于居住消费支出190.16元,比1997年增长14.5%;人均住房面积1997年为27.5平方米,2002年为31.02平方米,其中砖木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由人均4.48平方米提高到36.76平方米,占人均住房面积的50.8%。
更可喜的是二层楼式的农家庭院住房也不是绝无仅有了,其屋内装修和卫生设施也已日趋城市化,城乡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行路工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出门都是步行,卖菜、卖桃、卖柿子、梨都是肩挑人扛,赶集赶庙会都是走着去。偶尔有辆自行车那也真是凤毛麟角,走个亲戚,赶辆铁轮大车套头牛都觉分外神气。只有地富人家才能坐上大骡子大马拉的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行车逐渐多了起来,它成了走远路驮重载的主要工具,伴随而来的有排子车、胶轮大车,这都是较轻便,较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到了20世纪末,乡乡通公路,有了水泥公路,农村也就有了摩托车。随着开放市场,搞活经济政策的执行,汽车也进入了农村,有矿产靠公路的山区,有汽车还稍早一些,尤其山区跑运输的汽车和拉客的客运汽车,已有几年的历史了。
到了21世纪初,平原上有了跑运输拉客的出租汽车。客运汽车也迅猛增加。摩托车、高档次的自行车成了普遍的交通工具。
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电话、电脑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2002年末,内丘县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风扇183台、洗衣机57台、电冰箱14台、摩托车88台、彩电88台,分别比1997年增长50%、3.5倍、1.2倍、7倍和6.2倍。
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随着到外边经商人员的增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家子弟走出家门,升入大专院校,农民购买通讯工具及邮电方面的支出迅猛增长,安电话的农户已占到农户总数的30%。
二、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更趋合理,由原来的混饱肚子,冻不坏身子为最低标准的消费,逐渐转向了营养要丰富,搭配要合理的需求。衣服也由仅能御寒转向了保暖、轻便、美观、时髦等等的高档需求,在家庭设备用品上不光要求结实、实用,还要求美观大方。这种变化使消费结构更趋于优化。吃、穿、住基本生存型消费所占份额由1997年的71%下降到2000年的70.31%,享受及发展型消费所占份额由1997年的23%提高到2000年的27%。
文教娱乐投资增长较快,这是时代变化的一大特点。过去,在农民眼里,供孩子读几年小学,识个人名,会算个小账,能卖个瓜果蔬菜就满意了。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科技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农村日趋机械化、电器化、现代化,使农民认识到越往后没文化的人越没法混。现在招工、当兵、找工作,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是不是大学生,成了衡量有文化没文化的唯一标准。现实让农民意识到,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必须越来越迫切,现在农民衡量穷富有了一个新的标准:有没有大学生和有多少大学生!
2002年,农民用于文化教育用品及服务支出人均94.88元、比1997年增长21.37%。
三、闲暇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的交往就仅限于亲戚之间的来往。也仅仅是十里八乡村与村之间的来往,目的也很单纯,无非是过年过节的礼尚来往。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办红白大事,儿女结婚出嫁,殡埋老人,这都是农村的大事,只要有亲戚关系的都要前往。到了20世纪,经济搞活市场开放,农民外出打工的多了,外出上学的多了,经商的多了,在外结识的人也多了,交往的范围也扩大了。同时交往的目的也就复杂了,方式也就多了,接触学习的新方式也就多了。这就使农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改变了保守的小农经济的思想。农民的思想水平、生活方式、交往礼节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
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民对知识对文化对娱乐对健身等问题就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
有了钱的农民就有了看景的欲望,去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区旅游的就多了起来。文化娱乐上也有了新的需求。有的村组织了秧歌队,每每到了农闲或晚上就敲锣打鼓娱乐一番,村与村之间还有交流表演的,年轻人组织乒乓球、篮球比赛更是红火热闹。
农民对知识的渴求也很迫切,电视家家有,有订报纸的、有买农技书籍的。好多知识农民看了农技书,还把新技术运用到具体耕作管理上,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年轻的农民朋友感叹:新的农业科技就是行,你不服不行。农民对农作物新品种以及新管理技术的接受消化应用都极快。
农民的生活如今丰富多彩,与几十年前农民生活的单调、困苦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内丘县志编辑部
内丘县农经委
撰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