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产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64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生产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
页码: 113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生产习俗。
关键词: 内丘县 风俗习惯 生产习俗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延续了数千年,农民靠天吃饭,只能选择耐旱的高粱、谷子为主要农作物。为调节生活,在零星小块地上或大块地里间作套种些小杂粮如豌豆、豇豆、扁豆、大麦、绿豆等等。耕地用耠子。耕了用耢用耙把地务作平整,种地都是用木制的三脚耧,拉庄稼送粪是用木幅铁箍大车。条件好的户养头牛或驴,多数人家都是几户合养一头牛,轮流喂养,轮流使用。连牲口也喂不起的农户人拉耠子人拉耧,浇地用的是辘轳,碾米磨面使用的是石头碾子、石头磨,人推、牲口拉,然后用箩筛,用簸箕簸。20世纪60年代,农村有了电,这石碾子石磨才闲了起来。这种生产方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县里有了拖拉机站,条件好点的生产队也有买拖拉机的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迅速富起来之后,小拖拉机才多了起来,相应的也有了机拉犁,机拉耧,耕种收才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真正从沉重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20世纪末,有了旋耕机和秸秆粉碎机,这才把生产程序一下子简化了,收割、捆运、摊场晒场、牲口拉石磙轧场,扬场,一下子没有了。联合收割机一过就成籽粒了,把“秋仨月麦十天”的老规矩彻底打破了,几个钟头就可以过罢麦收。秋天,玉交秸不刨不运不铡不沤,在地里一粉碎一旋耕,秸秆还田,马上就可以叫来辆播种机把麦子种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每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天,农民还没有忙完。地里活不能干了,就挑上担子去拾茅草、搂树叶、拾粪。有点手艺的人,冬闲了就有去干铁匠、木匠、理发、编筐、卖炊帚笤帚、打烧饼、卖麻糖、磨豆腐等以补家用。
  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开放搞活经济,手工业才又有了发展繁荣的时机,农村的多种经营才活跃起来。从繁琐沉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农民除搞多种经营外,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打工族成了新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农村形成“男工女耕”的社会现象。
  还有一个较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种地靠的是农家肥,20世纪50年代有了各种化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多是旱地,现在有了机井、水泵,实现了水利化,使产量由过去的三五斗变成了每亩吨粮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闹了虫灾束手无策,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有了各种农药,还有灭草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选种范围很小,看着谁家的庄稼长的不错,来年就换点人家的种子,选来换去都是老掉牙的种籽。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有了专门的制种选种机构,农民直接到市场上买种就可以了,可选的品种多,可选的范围大,年年都有新制的优秀种子,保障了稳产高产。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