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638
颗粒名称: 婚嫁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2
页码: 1133-11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在明朝时就有嫁女要粟要银两的记载。男婚女嫁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男方择吉日由媒人持红帖和信物送给女方,女方回赠信物称为订婚,之后是男方择吉日良辰为女方送钱、布匹、棉花。并送交红纸写的迎亲日期称为送娶嫁帖”男家贴红对联挂红绸。发花轿或赶轿车去女家娶亲,新郎戴礼帽,吹吹打打迎娶新娘,女方门口也挂红绸,新娘穿红衣、戴红花。娶媳妇的轿或车去与回不走重道。新娘下轿要抱织布梭子。拜天地时。男方宴请亲戚朋友,夜间有闹洞房习俗,新媳妇不许恼怒,睡前由妯娌们扫炕,枕头里装有枣、筷子、花生、栗子。
关键词: 内丘县 社会习俗 婚嫁

内容

内丘县在明朝时就有嫁女要粟要银两的记载。经年历月,男婚女嫁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由媒人从中说合,为对方介绍年龄、相貌、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生辰八字等等。如没意见,可互换“红帖”,男方择吉日由媒人持红帖和信物送给女方,女方回赠信物称为订婚。之后是男方择吉日良辰为女方送钱、布匹、棉花,并商定娶亲日期,称“下聘礼”,并送交红纸写的迎亲日期称为送娶嫁帖。娶亲这天,男家贴红对联挂红绸,发花轿或赶轿车去女家娶亲,新郎戴礼帽,插金花、十字披红,由“拉红毡”的人引领,并带响器班子八人或十二人,吹吹打打迎娶新娘。女方门口也挂红绸。新娘穿红衣、戴红花,怀揣铜镜,头蒙一块红布称为“蒙脸红”,上轿或上车。由兄弟、嫂嫂、婶婶“送亲”。娶媳妇的轿或车去与回不走重道。遇庙、叉道口、砖窑,用红毡遮挡避鬼神。新娘下轿要抱织布梭子,从马鞍上迈过,意为平安生子。拜天地时,小辈人撒五谷,撒碎草,撒花纸屑。男方宴请亲戚朋友,款待乡亲和邻里。夜间有闹洞房习俗,三天不分大小,开玩笑逗趣,动手脚,新媳妇不许恼怒。睡前由妯娌们扫炕,边扫边念吉祥喜歌。枕头里装有枣、筷子、花生、栗子,意为早生贵子。还要让新娘吃水饺。故意不煮熟,问:生不生?新娘必须答:“生”。言外之意是准生孩子。次日要回门认亲,给岳父母磕头。有闹新郎的风俗,本家婶子嫂子在新女婿脸上抹黑,往饺子里包辣椒等等。第三日由新娘兄弟去叫闺女,回娘家住几天,由婆婆放假,有单日走,双日来或双日走,单日来之讲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习俗不断减少。提倡自由恋爱,不坐花轿,不要彩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确实执行过十几年,后来摆排场,闹阔气之风逐渐兴起,先是要蹬蹬转转听听看看的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四大件变成了千元以上的家具: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同时,坐小轿车也成了时髦之举。先是客货车、大发车,后又改用了桑塔纳,奔驰等高级轿车。先是三五辆,后发展到十几辆,威风凛凛一长串。由实用变成了摆阔气。宴会也由一般菜肴,演变成了高档的鸡鸭鱼肉。婚宴由家庭改到了上档次的宾馆、饭庄,一摆几十桌。但文明简朴的婚礼仍在倡导之中,尤其进入20世纪后期,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成了年轻人向往和追求的新时尚。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