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6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社会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4
页码: 1133-113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的社会习俗,概括了婚嫁、丧葬、生育、祝寿、交易、新风俗等。
关键词: 内丘县 风俗习惯 社会习俗

内容

婚嫁
  内丘县在明朝时就有嫁女要粟要银两的记载。经年历月,男婚女嫁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由媒人从中说合,为对方介绍年龄、相貌、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生辰八字等等。如没意见,可互换“红帖”,男方择吉日由媒人持红帖和信物送给女方,女方回赠信物称为订婚。之后是男方择吉日良辰为女方送钱、布匹、棉花,并商定娶亲日期,称“下聘礼”,并送交红纸写的迎亲日期称为送娶嫁帖。娶亲这天,男家贴红对联挂红绸,发花轿或赶轿车去女家娶亲,新郎戴礼帽,插金花、十字披红,由“拉红毡”的人引领,并带响器班子八人或十二人,吹吹打打迎娶新娘。女方门口也挂红绸。新娘穿红衣、戴红花,怀揣铜镜,头蒙一块红布称为“蒙脸红”,上轿或上车。由兄弟、嫂嫂、婶婶“送亲”。娶媳妇的轿或车去与回不走重道。遇庙、叉道口、砖窑,用红毡遮挡避鬼神。新娘下轿要抱织布梭子,从马鞍上迈过,意为平安生子。拜天地时,小辈人撒五谷,撒碎草,撒花纸屑。男方宴请亲戚朋友,款待乡亲和邻里。夜间有闹洞房习俗,三天不分大小,开玩笑逗趣,动手脚,新媳妇不许恼怒。睡前由妯娌们扫炕,边扫边念吉祥喜歌。枕头里装有枣、筷子、花生、栗子,意为早生贵子。还要让新娘吃水饺。故意不煮熟,问:生不生?新娘必须答:“生”。言外之意是准生孩子。次日要回门认亲,给岳父母磕头。有闹新郎的风俗,本家婶子嫂子在新女婿脸上抹黑,往饺子里包辣椒等等。第三日由新娘兄弟去叫闺女,回娘家住几天,由婆婆放假,有单日走,双日来或双日走,单日来之讲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习俗不断减少。提倡自由恋爱,不坐花轿,不要彩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确实执行过十几年,后来摆排场,闹阔气之风逐渐兴起,先是要蹬蹬转转听听看看的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四大件变成了千元以上的家具: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同时,坐小轿车也成了时髦之举。先是客货车、大发车,后又改用了桑塔纳,奔驰等高级轿车。先是三五辆,后发展到十几辆,威风凛凛一长串。由实用变成了摆阔气。宴会也由一般菜肴,演变成了高档的鸡鸭鱼肉。婚宴由家庭改到了上档次的宾馆、饭庄,一摆几十桌。但文明简朴的婚礼仍在倡导之中,尤其进入20世纪后期,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成了年轻人向往和追求的新时尚。
  丧葬
  明朝时已有人死后,排七排九,甚至停放更长时间再埋葬的记载。还有一七、二七、十七算尽七的记载。代代相传,殡葬是越演变越复杂,人死后,净面、整容、穿寿衣、寿靴、噙口钱、纸盖脸、卧草铺、束袖内装打狗饼。死后一般有排三、排五、排七埋之说(即死后第三、五、七天埋),定丧期后向亲友“报丧”。对“娘家”人要高待一等,对其挑三剔四要言听语从。大门、屋门要贴白对联。孝子及侄男弟子们要持哭丧棒到土地庙报庙。死者入殓要在棺内放“垫背钱”,要将死者生前心爱之物放入棺内。
  出殡时,要搭灵棚,放纸糊的童男童女,金斗银斗,摇钱树等等。亲戚们多是背一斗麦子来上礼,朋友们拿钱。起灵时长子摔老盆,次子扛幡,长辈人在前?汇斗,内装烧纸,边走边撒。男孝子们(包括死者的孩子、侄子、孙子、女婿、外甥)排了队戴白孝帽煞白孝带边走边哭。闺女媳妇们穿孝衣坐大车或拖拉机到坟上去送殡。棺材入穴后,由孝男看棺材的方向、定位,然后填土三锨。在堆坟时,男孝队女孝队穿插转坟,正三圈倒三圈。葬后回家孝子要到死者所占的屋里磕头,吹鼓手从坟上回来后还要跟在孝子后边吹吹打打谓之“净宅子”。葬事毕,宴请乡亲和帮忙的人,在大伙正喝酒时,孝子过来磕头以示谢意称“谢孝”。
  葬后三日孝男孝女要去坟上烧纸、打幡、添土。自死日起,七天为一祭,称“头七”,直到第十个七称尽七,祭墓仪式才算结束。但还有百日祭,周年祭,过了三周年祭,孝子方能脱孝。死者若有父母健在,死后不能入坟,在他处埋葬。男单身汉死后要找一早亡单身女子配骨,叫“结阴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逐年减少。提倡丧事从简,开追悼会,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放哀乐送花圈等等,形成新风尚、新习俗。20世纪80年代后强调实行火葬。但变着花样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坏风俗时有反复,有的遍告亲朋,平时很少来往的也要下通知让你送礼。请来的吹鼓手十七八人、二十多人,又唱戏又舞蹈,那花圈布匹摆半道街。宴席能摆上百桌。但这毕竟是少数,到了20世纪末,火葬、送花圈之风渐多,在农村也渐次推广开来。
  生育
  婴儿出生后,先向姥姥家报喜,再拎一新篮,内装一升小米,生男孩放一本书,生女孩放一朵花。第三天姥姥来做“三日”,烙一升面的饼,带上鸡蛋、挂面、芝麻盐。十二日亲朋眷属,带了鸡蛋挂面花布童装前来祝贺,谓之过“十二日(yi)儿”。满月后,坐月子的女人就算腿长了,就可以抱上孩子到处走串了。还有个习俗,满月后,到姥姥家去住“满月”,还有百天之说,一般要摄影留念。20世纪90年代,生小孩开始摆宴庆贺,凡参加者均送些礼品和现金。
  祝寿
  实际是孩子们为长辈过“生日”,晚辈们备上寿桃、生日蛋糕前往祝贺。主家熬粉条猪肉菜、包饺子、炒菜、摆酒盛情款待。晚上要吃长寿面(忌吃疙瘩,因民间有短寿疙瘩长寿面之说)。也有晚辈们在宾馆饭店为老人设宴祝寿的。一般年过六旬父母均去世,才能进行祝寿庆祝的。
  交易
  在牲口、猪、羊等交易市场,买方与卖方之间还往往有个牵线人,叫经纪人,讲价钱时,为了防止第三方听到,经纪人在买卖双方的毛巾或布衫或衣襟下用指头讲价钱。比方说卖牲口,卖主给经纪人出五个指头说:这个整儿,再出仨指头说:这个零,这就是要卖530元,经纪人再跟买主讨价还价,买卖成了之后,经纪人从中收取一定报酬。20世纪90年代,有的年轻人不懂、不会也不学这一套,就说:甭摸了,直说吧。开始讨价还价。作为中间的经纪人逐渐没有了。
  新风俗
  旅行结婚 原是民国时期上层社会少数人结婚的一种风尚。20世纪90年代后,在干部职工中开始流行。领到结婚证后,选一名胜风景区或有亲友的大城市,去逛逛玩玩,回来后再约几位亲朋好友聚聚,就算结了婚,又文明又简朴。20世纪末,农村也有少数青年男女去旅行结婚的。
  男到女家落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男到女家“倒插门”,被认为是“小子无能改换门庭”,还要立下屈辱性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行,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了,男到女家落户的事也就越来越多了。本县人口较少的山区这一习俗流行较早。20世纪90年代开始,平原区也渐渐多了起来。乡亲们对这“外来人”也能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了。有的还把婚事办得挺红火,女去娶男,点鞭放炮,还动用汽车,大宴宾朋。男方也找人送,也陪送“嫁妆”。
  电话拜年 20世纪末,电话迅速普及到城镇乡村,电话成了致富的好帮手。电话拜年也成了新习俗。大年初一给亲朋好友挂个电话道声新年好,方便快捷,一下子就流行开了。
  邮局开办了“礼仪快递”业务后,亲人过生日,孩子结婚,寄束鲜花,小礼品,礼轻情义重,不出门把事就办了,千里之遥也是一句话的事,很方便。
  婚姻介绍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婚姻介绍所也随之诞生。未婚男女前往登记,把自已的条件,要求对方的条件全写上,有条件相当者,婚介所起一个牵线作用,并从中征收一定的中介费。
  点歌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在电视屏幕上点歌也成了新的风尚。新婚志喜、老人祝寿、学生升学、毕业生谢老师、店铺宏张开业,亲戚、朋友、学生、子女都用点歌这种形式来表示祝贺。
  殡葬改革 1998年实行火葬,不少村镇建起了骨灰堂,骨灰盒上贴上死者照片,存放在灵堂之内,逢年过节,清明、十月一日前去祭奠,很是方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的多种多样,为祭奠逝者烧化的东西也添了新内容。纸糊的汽车、电冰箱、摩托车、大彩电、新式家具等等都成了祭品。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