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626
颗粒名称:
饮食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页码:
1122-1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的习俗饮食,在长期的艰苦磨难中,内丘人民朴素乐观,粗粮细做,巧食粗粮,做出了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关键词:
内丘县
生活习俗
饮食
内容
在长期的艰苦磨难中,内丘人民朴素乐观,粗粮细做,巧食粗粮,做出了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大鏊煎饼多用豆面,以绿豆面为最佳,加小米面打成糊,摊在抹了油的鏊子上烙成,饼薄如纸,食之筋道,香而不腻,晒干久放不坏,可较长时间掰碎泡着吃。
小鏊煎饼多用米面发酵后调成糊,摊在抹了油的鏊子上蒸烙而成,饼较厚,食之软、暄、甜香。20世纪90年代始,成了一种很受欢迎的小吃。
咸食白面搁点盐,调成糊,在抹了油的锅内,转成薄饼,香软好吃。20世纪90年代始成为饭店一种风味食品。
苦粒玉米面、高粱面掺上野菜、槐花或榆钱、榆叶、蔬菜,放少许盐和水,拌匀,放在篦子上,蒸熟即可食用,拌点蒜汁更有滋有味。
柿子饼山区、半山区食用较多。用玉米面、高粱面掺黄米面,再用烘柿或放软的柿子汁和面,拍成圆饼,蒸熟即可食用。香甜暄软,可口好吃。
饸饹山药面、小米面、高粱面、荞麦面加点白面,或不加白面而加榆树皮粉、秋蔡粉,和成面团,用特制的饸饹床,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浇上咸卤即可食用。本为贫穷人家缺少白面,粗粮细作的一种食法。近年来,用山药面、荞麦面加白面制成的饸饹,成为受欢迎的风味小吃。
饸饹头用山药面、白面和成软面团,用饸饹头擦子,将面团擦进开水的锅里,边擦边煮,煮熟后捞出,浇上卤即可食用。
渣窝窝用做豆腐剩下的豆渣,掺些高粱面,玉米面或山药面,搁点盐,捏成窝头蒸熟即可。暄软有咸味,是以卖豆腐为生的穷苦人家的主要吃食。一般人家只在过年做了豆腐有了豆渣后,才蒸渣窝窝。20世纪80年代,此食品已逐渐减少。
年糕粘米面掺米面,和煮熟的豇豆、红枣掺匀,下边烧开水,上边一层层撒在篦子上,出锅时切成方块,再食之时切成薄片。粘、甜好吃。多在过年过节或过红白事时食用。20世纪90年代,县城有人用江米大枣做粘糕出售。
豆馅馍馍、枣枕头把豇豆、绿豆、红枣等煮熟捣烂为馅,用白面发酵后做皮捏成圆馍状。蒸熟后即可食用,暄软甜。是过年时家家必做的主要食品之一。用发好的白面卷几枚大枣,蒸成的长形枕头状枣枕头,又是一种好吃好看的干粮。
杂面把绿豆、黄豆、等豆类破碎去皮,磨成面俗称杂面,杂面掺点白面擀成的面条薄如纸,细如线。食之爽口。杂面汤是民间晚饭的主要食品之一。20世纪80年代,杂面荷包蛋、葱花杂面汤成为地方小吃。
菜卷卷多用白面或山药面和好擀成薄饼,把用油盐调好的瓜丝儿或白菜馅或葱末儿等等摊在上边,卷成扁形,切成段蒸熟。出锅后蘸上蒜汁,有面有菜,好吃省劲,别有滋味儿。20世纪90年代,亦成为一种地方小吃。
疙瘩汤多用白面杂面,掺水拌成小面疙瘩煮到锅里当饭汤喝,省时省力,农忙时,做此饭的较多。20世纪90年代,亦成为一种地方小吃。
发面窝窝多用高粱面、米面、山药面发酵后蒸成,暄软可口,特适合老年人食用。
炸鸡头见《名优品牌·特色产品》
熬菜猪肉、粉条、白菜、再放适量的豆腐、海带、白山药等,在大锅中煮,谓之炖。熬菜是招待亲朋或过红白大事时,极主要的一种饭食。山区还有在熬菜锅里煮饺子的习惯,熬菜和饺子一块食用也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饭食。
酸枣面在山区、半山区坡坡岭岭都长酸枣,把成熟的酸枣打下,晒干。冬天选最冷的天最干燥的时刻,用石碾轧碎,去核后,轧碎筛成面,存放起来吸潮后形成块,就是酸枣面。夏时冲水饮用,解渴,去火,消暑。
腌肉山区群众,过年杀猪后切成块,煮熟,在缸里垛整齐、压实加盐,用油灌上腌制,终年不坏。另一种方法是把生肉晾干,用盐腌上,效果吃法相同。随吃随取,很方便。这是山区群众创造出的长期保存肉的方法。
麦仁汤将麦粒脱皮为麦仁,像熬米汤一样熬出来的汤为麦仁汤。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