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6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11
页码:
1122-113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的生活习俗,概括了饮食、服装、发型、首饰、巾帽、鞋袜、住房、室内家具、粮食加工工具和炊具、家庭交通工具和娱乐工具、语言的变化等。
关键词:
内丘县
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内容
饮食
在长期的艰苦磨难中,内丘人民朴素乐观,粗粮细做,巧食粗粮,做出了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大鏊煎饼多用豆面,以绿豆面为最佳,加小米面打成糊,摊在抹了油的鏊子上烙成,饼薄如纸,食之筋道,香而不腻,晒干久放不坏,可较长时间掰碎泡着吃。
小鏊煎饼多用米面发酵后调成糊,摊在抹了油的鏊子上蒸烙而成,饼较厚,食之软、暄、甜香。20世纪90年代始,成了一种很受欢迎的小吃。
咸食白面搁点盐,调成糊,在抹了油的锅内,转成薄饼,香软好吃。20世纪90年代始成为饭店一种风味食品。
苦粒玉米面、高粱面掺上野菜、槐花或榆钱、榆叶、蔬菜,放少许盐和水,拌匀,放在篦子上,蒸熟即可食用,拌点蒜汁更有滋有味。
柿子饼山区、半山区食用较多。用玉米面、高粱面掺黄米面,再用烘柿或放软的柿子汁和面,拍成圆饼,蒸熟即可食用。香甜暄软,可口好吃。
饸饹山药面、小米面、高粱面、荞麦面加点白面,或不加白面而加榆树皮粉、秋蔡粉,和成面团,用特制的饸饹床,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浇上咸卤即可食用。本为贫穷人家缺少白面,粗粮细作的一种食法。近年来,用山药面、荞麦面加白面制成的饸饹,成为受欢迎的风味小吃。
饸饹头用山药面、白面和成软面团,用饸饹头擦子,将面团擦进开水的锅里,边擦边煮,煮熟后捞出,浇上卤即可食用。
渣窝窝用做豆腐剩下的豆渣,掺些高粱面,玉米面或山药面,搁点盐,捏成窝头蒸熟即可。暄软有咸味,是以卖豆腐为生的穷苦人家的主要吃食。一般人家只在过年做了豆腐有了豆渣后,才蒸渣窝窝。20世纪80年代,此食品已逐渐减少。
年糕粘米面掺米面,和煮熟的豇豆、红枣掺匀,下边烧开水,上边一层层撒在篦子上,出锅时切成方块,再食之时切成薄片。粘、甜好吃。多在过年过节或过红白事时食用。20世纪90年代,县城有人用江米大枣做粘糕出售。
豆馅馍馍、枣枕头把豇豆、绿豆、红枣等煮熟捣烂为馅,用白面发酵后做皮捏成圆馍状。蒸熟后即可食用,暄软甜。是过年时家家必做的主要食品之一。用发好的白面卷几枚大枣,蒸成的长形枕头状枣枕头,又是一种好吃好看的干粮。
杂面把绿豆、黄豆、等豆类破碎去皮,磨成面俗称杂面,杂面掺点白面擀成的面条薄如纸,细如线。食之爽口。杂面汤是民间晚饭的主要食品之一。20世纪80年代,杂面荷包蛋、葱花杂面汤成为地方小吃。
菜卷卷多用白面或山药面和好擀成薄饼,把用油盐调好的瓜丝儿或白菜馅或葱末儿等等摊在上边,卷成扁形,切成段蒸熟。出锅后蘸上蒜汁,有面有菜,好吃省劲,别有滋味儿。20世纪90年代,亦成为一种地方小吃。
疙瘩汤多用白面杂面,掺水拌成小面疙瘩煮到锅里当饭汤喝,省时省力,农忙时,做此饭的较多。20世纪90年代,亦成为一种地方小吃。
发面窝窝多用高粱面、米面、山药面发酵后蒸成,暄软可口,特适合老年人食用。
炸鸡头见《名优品牌·特色产品》
熬菜猪肉、粉条、白菜、再放适量的豆腐、海带、白山药等,在大锅中煮,谓之炖。熬菜是招待亲朋或过红白大事时,极主要的一种饭食。山区还有在熬菜锅里煮饺子的习惯,熬菜和饺子一块食用也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饭食。
酸枣面在山区、半山区坡坡岭岭都长酸枣,把成熟的酸枣打下,晒干。冬天选最冷的天最干燥的时刻,用石碾轧碎,去核后,轧碎筛成面,存放起来吸潮后形成块,就是酸枣面。夏时冲水饮用,解渴,去火,消暑。
腌肉山区群众,过年杀猪后切成块,煮熟,在缸里垛整齐、压实加盐,用油灌上腌制,终年不坏。另一种方法是把生肉晾干,用盐腌上,效果吃法相同。随吃随取,很方便。这是山区群众创造出的长期保存肉的方法。
麦仁汤将麦粒脱皮为麦仁,像熬米汤一样熬出来的汤为麦仁汤。
服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少数富户男子穿长袍、长衫、外套马褂。女子穿绸挂缎,多为大襟袄褂。一般百姓则穿自纺自织的土布衣衫,男子多穿对襟蒜疙瘩扣上衣,也有偏开口的大襟衣衫,纽扣以三五九单数为主,忌四六不成材的双数。衣服口袋开在两襟下端的为明兜,在左右缝上开斜口的为暗兜。裤子均为有腰的甩裆裤,免腰,系布条子腰带,两面都能穿。冬季防寒男子有煞占带的习惯,妇女多煞绑腿带。男子夏天多穿白布衫,紫花布衫,黑灰色裤子。冬季多为黑灰兰色。
妇女多穿花条子衣衫或红、绿、兰等杂色花布衣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洋布逐渐兴起,取代了家织粗布,花色品种也多了起来,的确良、哔叽、涤卡、涤纶等,化纤织物也日趋增多。衣服款式也起了大变化。大襟袄、免腰裤被淘汰了,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无论男女都穿黑色、灰色、蓝色衣裤,把单调强调为朴素。当时的年轻人,以穿一身绿军装,戴一顶绿军帽为荣为最时髦。1980年以后,制服、西装流行开来,色彩搭配也越来越讲究,做工、款式越来越高档。衬衣、汗衫、线衣、秋衣、棉毛坎肩、棉衣、绒衣、毛衣、大衣、棉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就更加讲究,风雪衣、翻毛大衣、羽绒衣、防寒服、筒裤、喇叭裤、牛仔裤、健美裤、连衣裙、短裙、高筒尼龙丝袜、羊毛衫逐渐流行开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穿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女式的超短裙,超短衫,男式的运动衫,短裤,穿西服打领带也成了县城年轻人喜爱的款式。
发型
明朝时有童子留长发,女子婚后挽纂戴纂网,前边留海的记载。清朝时男人留辫子。民国时又让剪辫子。城镇的有钱人和学校师生留背头、分头,一般男子剃光头,小男孩留“沙壶盖”或“通天辫”,娇生惯养的脑后留长寿辫,扎红绳。老年男子有留短须和长须者。国家工作人员大多都不留胡须。20世纪90年代后蓄长发,烫头发者渐渐增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女子脑后多扎大辫子,婚后挽纂戴纂网插簪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子多留齐肩短发或留双短辫、双长辫,扎蝴蝶结。“文化大革命”时期讲究男女都一样,女子留分头,蓄短发的也多了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青年头,运动头、相继出现,烫发头、披肩发、烫发,染发,发型日趋多样化,个性化。
首饰
旧时妇女首饰有耳环、戒指、手镯、发钗、簪子等等。1949年后渐少,“文化大革命”中绝迹,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些装饰品又流行开来,戴项链戒指成为时尚。
巾帽
明清时有男子戴方巾,戴蓝色僧帽或短檐毡帽的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戴礼帽、皮帽的记载,还有瓜皮帽、护耳帽、三块瓦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子包羊肚子白毛巾者不少,女子习惯包花头巾。“文化大革命”中青少年都以戴绿色军帽为荣。20世纪90年代以后,无论男女戴帽者越来越少。到了冬天有少数人戴大皮帽、毛线围巾。夏天有了遮阳帽,纱巾、布草帽等。
鞋袜
明朝中有庶民穿月卷革及,秀才穿双脸鞋,有身份者可穿云头履(朝鞋)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姓多穿一道脸或双脸鞋。麻绳纳底,青布尖口或圆口鞋,无左右之分。妇女穿绣花鞋。袜子多是粗布缝的夹袜。后流行自纺线,机器织的洋袜子。20世纪80年代,有五眼松紧带鞋、懒汉鞋、凉鞋、皮鞋,各式各样塑料鞋,人造革鞋。20世纪90年代,半高跟鞋,高跟鞋也流行开来,穿鞋由讲结实转向了讲究美观高雅、大方。袜子也有了尼龙袜、长筒袜、腈纶袜。布袜、棉线袜绝迹了。
住房
明清时期,平原百姓多住草房,即以柴草苫顶的尖顶房。山区百姓则多住窑洞。清末和民国初年,平原百姓多住土坯房。正房三间或五间,中间开屋门,灶、炕盘在两头。灶砌在炕沿下,为连炕灶。烟囱穿炕而过,冬季做饭带烧炕。有东西厢房者,北屋的两头就成了黑洞一般的里间屋,盛粮食衣物。
1949年前山区多用河光石、烂砂石砌墙,平面朝外,凹凸面朝里,墙厚,房矬屋小,是很粗糙简陋的石头房。习惯两三家住一院,十分拥挤。20世纪50年代以后,农村开始建表砖房,多是蓝砖。外砖内坯。有一表一卧式、一马三箭式、小抽屉式三种。用石灰、炉渣,砸沙石板房顶的是少数,多数是土房顶,下连阴雨时是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外边晴了,屋里还下。房子结构是木头梁、檩、椽、柱。椽子上铺苇箔,再上土。到了20世纪60年代土房顶渐渐少了。
20世纪80年代后兴了卧砖房,外边抹围子,里边沙石灰打屋地,房顶多是用沙子、炉渣灰、石灰打成,但梁檩椽还是以木头为主。墙开始用白灰亮墙,窗户从四四十六孔的棂子窗户带躺窗的旧式演变成了带窗扇能开阖的玻璃窗。20世纪90年代,卧砖房越变越高大,多成了水泥钢筋制成的顺间檩,不要梁了,檩上摆椽子铺箔。窗户由两扇对开变成了三扇三开四开。由一米宽变成了两米见方,成了双层窗。除了玻璃扇还带纱窗扇。这种顺间檩房刚流行开,就又被水泥钢筋空心板取而代之了,正房突破了传统的丈三丈五梁的长度,成了八米九米了。屋里建成了双层屋,空心板上边是洋灰浇筑顶或干脆不用空心板,直接编钢筋网,搞浇筑顶。水刷石墙昙花一现又变成了瓷砖墙,窗户也变成了双层玻璃带纱窗,屋地也变成了地板砖砌地。双层屋内有了卫生间、会客室、卧室,多数还安了暖气。农村住房城市化的步子迈得极快。门楼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前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农家多是一间大个小门楼,由黑色的两扇木板门组成。有猪拱嘴门楼,燕窝门楼。有少数的富户、官宦户为了能把铁轮大车赶进院子才建大门楼。20世纪80年代以后,盖大门楼的越来越多,门脸上越来越讲究,瓷砖狮子、瓷砖画,瓷砖大字“幸福之家”、“紫气东来”等等。普通农民也要往院子里开拖拉机、开汽车、开三轮机动车。
室内家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家正房屋迎门摆大方桌,桌子后有长条几,桌两边各置一柳木圈椅,富有人家摆太师椅。桌上方挂中堂画。画后有家堂坷台。过年用来供奉家堂神位。方桌与炕之间挨墙摆坐柜,也叫躺柜,长方形,上边有长条型盖可打开。一对大红木柜更是不可缺少,柜由柜头和柜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式家具渐渐取代了祖辈相传的老式家具。大衣柜、梳妆台、写字台、酒柜、沙发、茶几,进入了年轻人的新房。代代相传的土炕也被木床、钢管床代替,20世纪90年代,包箱床、席梦思床、大彩电、电风扇、收录机、电冰箱,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粮食加工工具和炊具
20世纪50年代以前做饭用风匣、铁锅、锅梁、秫秸箅子、木头锅盖。用陶盆、瓷盆、葫芦水瓢、粗瓷碗等等。做饭烧庄稼秸秆、茅草、树枝、树叶、高粱茬、谷茬等等,“沤烟扒火”、“扒火燎灶”就是这种生活的反映。20世纪60年代开始烧煤,但仅限于冬天,连做饭带取暖。夏天仍然烧柴草。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铝锅、铝盆、铝勺等等,并渐渐兴起了塑料制品盆、筐等等炊具。20世纪80年代大多用煤火炉子做饭。20世纪90年代又流行烧蜂窝煤,快捷方便。不久,液化气、煤气炉、电炉子也流行开来,微波炉也开始使用。
家庭交通工具和娱乐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般人家赶集、赶庙会、串亲戚都是步行。有一种木轮手推车算是辅助的运输工具,笨、慢,还载重量极少。有少数富余人家才有牛和铁轮车。串亲戚能坐上牛车驴车就很气派了。只有少数富户才有骡马和轿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行车流行开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流行了排子车,拉着轻便,载重量也大,节省了不少人力,提高了劳动效率。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流行开拖拉机、三轮摩托、嘉陵、大摩托、农用汽车,家庭交通才算彻底方便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除了玩纸牌,就是土生土长的土玩意儿了。撞拐、踢毽子、下石子、打鞋底楼、捉迷藏、凿杏核等等。偶尔唱台秧歌戏,就是轰动十里八乡的大事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娱乐活动有了大的发展,不光有了扑克牌、军棋、象棋、跳棋,还有了收音机。80年代以后,电视机越来越普遍。先是小型号的黑白电视,后是大尺寸的彩色电视。后又有了影碟机、收录机。文化生活的丰富不光开阔了众群众视野,提高了欣赏水平,还能使百姓及时明了国内外大事,提高了政治觉悟。群众也开始关心了解国家大事了。
语言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对有身份的人称先生、太太、小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以称同志为最普遍最亲切了。改革开放后,就又有了经理,老板,小姐等等的称呼。另外爱人被称作夫人,丈夫叫老公,把好说成酷,把再见说成是拜拜等等不一而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变化。眼界的扩大,观念的更新,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引起的文化撞击,使方言、称呼、谚语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变化,粗俗的方言土语使用人数、频率都在下降。新的词汇,新的名词在迅速增加。如上网、网吧、大哥大、打的、的士、超市、美食城等等。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