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613
颗粒名称: 传统节日习俗
分类号: K892.1
页数: 2
页码: 1121-1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的传统节日习俗,概括了春节、捏老鼠嘴 (正月初十)、元宵节、扛布袋 (正月二十五日)、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等。
关键词: 内丘县 传统节日习俗

内容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进入腊月二十,农村就开始准备过年。有歌谣:腊月二十三,糖果祭灶把嘴沾;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拉肉;二十七碾糕米;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挂灯笼;三十晚上吃饺子,大年初一乱磕头。三十晚上为除夕之夜,一家团聚,或乡邻好友相聚饮茶喝酒,谓之“守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家要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夜里十二点,便大放鞭炮庆祝,有辞旧迎新之意。大年初一要起五更,点灯烧香摆供祭神,点鞭放炮煮饺子。吃饭前要拜跪祖宗牌位。饭后男人出门拜年,先拜本家长辈,后拜其他长辈人。家家桌上摆烟酒糖果,招待来拜年的人,平日有矛盾有隔阂者,这一拜年就前嫌尽释了。春节后,初二给舅舅拜年,初三给岳父母拜年,初四以后叫姑姑、叫闺女等等。旧时,春节期间一般要请民间艺人演出,有些村还唱戏,搞一些民间乡艺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风移俗,春节娱乐活动不断增添新内容,拥军优属、走访群众、慰问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员。县委、县政府春节时要举行团拜会,举办文艺联欢会。放焰火、踩高跷、跑旱船、排鼓等文艺活动。
  捏老鼠嘴(正月初十)初九 下午或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俗称捏老鼠嘴。第二天早饭家家吃饺子。捏老鼠嘴表达人们对减轻鼠害的一种愿望。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霄节,又称灯节。俗称过“小年”。历来有观灯放烟火的习惯,民间有用黄糕米面捏鸡、鱼、龙形灯的习俗,晚上把院落照遍,意为不生虫蝎,可保平安。有在龙形灯背上点十二盏灯代表十二个月的,灯熄后,十二个坑存油多少代表十二个月中哪个月雨水的多少。十六晚上烤柏灵火,俗称“烤杂病”。传说是可驱病免灾,小孩吃了柏灵火烧的年糕,睡觉不咬牙。头上插柏枝,唱:柏灵柏,柏灵柏,头戴柏灵不生灾。到了20世纪90年代,有了吃元宵的习惯。
  扛布袋(正月二十五日) 是仓官生日,这一天家家要用酵面蒸仓官帽子和装粮食籽的面布袋,以期盼这一年五谷丰登。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一晚上要把面条擀好,把菜切好,把水也预备好,第二天二月二就是龙抬头的日子,日出之前不许动刀,不让打水,吃面条谓之挑龙头。
  清明节 也叫“寒食节”。是日,是扫墓祭祖的日子。烧纸添土,祭拜祖先。草纸是为老人送钱,烧蓝纸、红纸、黑纸说是叫老人们换衣裳,后又兴起了冥币,其面值越来越大,有佰圆、仟圆、亿圆等等。烧得越多算是给老人的钱越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明节成了拜谒革命烈士、献上花圈花篮,缅怀先烈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日子。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单五”。是悼念屈原投汩罗江的日子。是日,家家用苇叶、粘米、红枣等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的粽子吃。门两边插割来的艾蒿,治病去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插艾叶的习惯已无,但吃粽子习惯仍存,而且包的粽子质量越来越高,黍米、江米、还掺糖包枣。市场上也有高档粽子出售。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也称“团圆节”,俗称过“十五”。晚上,家家在院里摆上地桌,用月饼和时令水果等供奉月亮。一家人围坐一起赏月,庆团圆,贺丰收,亲友邻里间相邀聚饮。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有关重阳节的记载历史悠久,渊源流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和老干部局每年组织慰问老干部活动,并组织老干部搞文艺演出。走访离退休老干部,为其发福利和纪念品等等。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俗称“过腊八日(Yǐ)”。是日,家家吃粘米、枣、红豆等熬成的腊八粥。这天人们常用醋腌蒜,春节时变绿,称腊八蒜。
  祭灶(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在灶间监督着一家人做饭吃饭一年到头了,从这天起就要上天给玉皇大帝汇报情况。是日,点上灯,烧上香,为灶王爷的马供上草料和饮用水,供上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点上烧纸,家庭主妇跪拜时念叨: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糖瓜祭灶把嘴粘,你到了天上好话多说,赖话少说,抛米撒面你甭说!然后把灶爷神码撕下来烧掉,意为送灶王爷上天言善事去了。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