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预防和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51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预防和保健
分类号: R1
页数: 4
页码: 1089-109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内丘县的预防和保健,概括了公共卫生、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
关键词: 内丘县 卫生预防 保健

内容

第一节 公共卫生
  爱国卫生
  1953年,全国上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自此爱国卫生运动年年进行。1958年夏季,内邱县组织全县群众统一行动,大搞“除四害(臭虫、苍蝇、老鼠、麻雀)、讲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改善了群体人身和生存环境卫生,减少了疾病。1964年,出动6.5万人次,动用车辆3400辆次,整修街道398条,填平污水坑235个,清理垃圾1.5万车,改建厕所2500处。1973年,开展以两管(管水、粪)、五改(改猪圈、厕所、水井、环境、炉灶)为中心的卫生基本建设。部分大队消除了连茅(厕所)猪圈。20世纪80年代始,各机关、厂矿、学校、商店及所有临街门户,实行卫生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制度。1990年制定县直局级单位卫生百分制考核标准,并实行爱国卫生在文明单位评比中一票否决权制度。县城卫生被省检查团评为全省第一名,并获“省级卫生城”称号。1992年、1995年分别被评为省级卫生城、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县。
  饮水与食品卫生质量监督
  20世纪80年代始,推广封闭式供水井、高台加盖井、手压机井,倡导卫生用水。2000年,平原区基本上饮用了自来水,丘陵和山区也有不少村庄用上了自来水。县城饮用水全部实行统一供水,并严格执行饮用水消毒制度。防疫站经常进行水样检查。
  食品卫生监督始于1950年下半年,初由卫生科和卫生院兼管,1956年由卫生防疫站接管。1982年7月1日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执行“食品卫生监督员制度”,对饮食点或副食品商店、粮站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兴办了肉食、副食、食品加工、冷食生产单位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培训班。1991年,内丘县被河北省防疫站确定为“食品卫生示范县”。
  第二节 卫生防疫
  传染病防治
  1930-1970年间,内丘县发生和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有:麻疹、天花、伤寒、脊髓灰质炎、流脑、乙脑、流感、痢疾、疟疾、白喉、百日咳、霍乱、黑热病、鼠疫、猩红热、肝炎、肺结核等。其中麻疹、白喉、流脑、流感、伤寒、猩红热、肝炎、肺结核发病面积较大。1956年,对全县1.2万多名麻疹易感人员进行预防投药,治愈麻疹患者55名,接种百日咳疫苗200人。1962年到1963年,对分布在38个生产队的114名疟疾患者进行根治投药。1967年春季发生流行性脑膜炎,在天津市医疗队协助下,很快控制了疾病的蔓延。霍乱从1950—2000年无疫情发生。麻疹1987年后无疫情发生。脊髓灰质炎自1964年有发生记录以来即加紧防治,1992年始按国家规定的1月5—6日、12月5—6日一年两次对0-4岁儿童口服疫苗强化免疫,到2000年末服疫苗儿童累计171131人次,服疫苗率99.8%以上。1986年后内丘县再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1990年对343户,1447人进行了结核病调查,结果表明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系数以下。1993年4月,防痨工作开始启动,年底,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无发现明显疫情。每年春秋两季普遍施种牛痘各1次,以防天花。1963年洪水过后,对全县80547人进行了牛痘接种。1974年天花绝迹。1975—2000年,内丘县累计接受疫苗防治395015人次,防治费用达125万元。2000年末县内尚有流脑、乙脑、流感、肝炎、肺结核等流行病发生,但未形成大面积流行。
  地方病防治
  内丘县流行的地方病主要有甲状腺肿、布病、炭疽病等。发病区主要在西部山区和丘陵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地方病漫延,防治措施很差。1950年后,内丘县人民政府开始重视防治工作。1959年始在全县推广食盐加碘来防治甲状腺肿。1975年和1976年两次对甲状腺肿病进行普查普治。1984年对2.2万名6至14岁儿童进行甲状腺肿病普查,查出患病儿童154人,发病率为0.7%,经投药和食盐加碘防治,全部治愈。1973年西庞村、王家沟村发现布病患者2人。1988年集上赛、东青山等村发现布病患者40例,都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两起发病区均无更大扩散,无造成人员死亡。1984年9月,史村发生炭疽病患者8例,在邢台地区和县防疫站联合治疗下,扑灭了疫情。2000年末,各种地方病均保持在有效控制之内。
  卫生防疫站
  旧时,县政权未设卫生防疫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由县政府医务室、卫生科和卫生院负责卫生防疫。1956年设立专职机构——内丘县卫生防疫站,站址在县城北街,工作人员10余名。1967年防疫站与县人民医院合并为白求恩公社,1971年恢复原建制。1978年迁胜利路西端路北现址,建有办公用房30间,配备了救护车辆。1990年在各乡镇分院、卫生院设立防保站。2000年底防疫站设有科室10个,共有卫生防疫人员59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中级职称8名,初级职称40名。1996年防疫站通过河北省技术监督局质量认证。同年,被授予河北省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河北省计划免疫先进集体。1997年5月新建125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1998年12月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县级二等卫生防疫站”。
  第三节 妇幼保健
  妇幼保健主要是婴幼保健和对妇女病的普查普治。
  1951年始大力提倡新法接生,1979年,邢台地区妇幼站为内丘县农村培训新法接生员305人。1984年实行“母子保健保偿制”婴儿死亡率降至1.5%。
  1977—1980年对全县妇女进行尿瘘、子宫脱垂普查普治。1979年实行五期劳动保护制(经期、怀孕期、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1980年开办了子宫脱垂电疗培训班,对全县妇女进行防癌普查。1986年开始对全县孕产妇实行系统管理。1995年始,妇幼保健站每年组织医生下乡下村,分期分批对妇女病开展普查普治。
  妇幼保健站
  内丘县妇幼保健工作1977年前由卫生防疫站担负,是年由卫生防疫站析出设立妇幼保健站。初始,妇幼保健站和卫生防疫站同在一院办公,1979年迁县城胜利路西段北侧。1998年新建800平方米办公楼,形成了集门诊、病房、基层保健为一体的一级甲等妇幼保健站。2000年末,有工作人员44名,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8人。
  附:食物中毒事件
  1967年5月,北光村民因食病死马肉,致使60人中毒,经抢救全部脱险。
  1969年9月22日,驻神头中学的邢台地区“五七”干校内丘分校200多名学员误食桐油中毒,经抢救全部脱险。
  1970年7月,石坡咀村的自然村银寺沟和大恶石村因食毒蘑菇致11人中毒,死亡9人,其中银寺沟死2人,大恶石村死7人。
  1972年4月16日,西张村村民因食病死驴肉,致使80人中毒,经抢救,除1名儿童死亡外,其余人员脱险。
  1990年6月1日,大良村村民因食病死牛肉,致使97人中毒,经抢救,无人员死亡。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