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医疗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51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医疗单位
分类号: R197
页数: 6
页码: 1083-1088
摘要: 本章记述了内丘县的医疗单位,概括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合作医疗、村卫生所、私营诊所等。
关键词: 内丘县 卫生 医疗单位

内容

1949年以前,内丘县域内无公立医院,仅有私立小型医药店、堂铺、社6个。较有名的有宣统年间(1909—1911)王同伦在县城南街开的“万春堂”药铺,民国33年(1944)郝三星在县城北街开的“益寿堂”,李书魁1946年在南街开办的“益公药社”,1946年李云田在北街开设的“民生堂”。另外,金店、官庄、柳林等大村镇集市也开设有部分药铺,有坐堂医生看病兼营中草药。
  20世纪30年代初,在县城北街开办的“新华医院”为内丘县第一家西医医院。抗日战争期间冀西游击队在北赛村、唐家村设有战地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政府组织培训农村医生,发展现代医药技术,建立起初步的医疗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事业迅速发展,先后建立起县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中医院等医疗保健防疫单位。全县设有15个乡镇卫生院,村村有诊所。一些较大企业、学校设有医务室。
  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对医疗机构进行改制,在国有医疗机构实行院长责任制和股份制的同时,允许个人行医,私人诊所遍布城乡,满足了群众有病能就近及时治疗的需要。
  第一节 县医院
  内丘县人民医院
  1949年1月,在内丘县人民政府院内设政府医务室,时有工作人员3名。1950年1月与卫生科合并为内丘县卫生院,1959年11月改为内丘县人民医院。1960年初迁到县城胜利路西段路南现址。“文化大革命”中,与防疫站合并改为白求恩公社。1971年3月恢复内丘县人民医院名称。时设床位80张,医务人员90名。1986年,内丘县人民医院设内科,床位50张;外科,床位50张;妇科,床位20张。另设有中医科,五官科、牙科。医技科室有: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心电图室、B超室。行政科室有:办公室、医务科、总务科、党支部、团总支、工会。医院占地面积14652平方米,建筑面积2267平方米。
  1987年7月始,内丘县人民医院在全县事业单位中首家进行改革试点,在经营上实行综合目标管理和院长负责制,医院事业费和职工工资开支不再由县财政全额拨款,实行自收自支加财政差额补贴制度。
  1988年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接建门诊楼210平方米。1989年扩建手术室230平方米。1993年改造扩建病房楼2500平方米,使医院总建筑面积达9635平方米。总设床位204张。并开始每年选送5—7名业务技术骨干,到省级以上医院对口深造,成功开展专科专病诊治。
  1994年底,在全市县级医院中率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二级甲等医院”证书。1995年1月,内丘县人民医院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命名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
  1996年开始,引进高新设备,提高医疗质量。先后购置了半自动生化分析仪、24小时动态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仪、德国西门子DR-H型全身机、自动血液流变仪、自动洗片机、心电除颤监护仪、膀胱镜、美国惠普三导心电图机、日本东芝SSS-340型彩色多勒普B超诊断仪、日本欧林巴斯维胃镜、光电子内镜显像仪、电解质分析仪、日本东芝KX21全身自动血液分析仪、总二氧化碳分析仪、美国DMS24小时动态心电、德国MG24小时动态血压及台湾产运动导板系统和真彩色病理细胞显微分析系统。
  1996年,开通“120”急救电话,建立了“内丘县急救中心”。
  1998年被河北省文明委评为“三星级文明服务单位”。1999年,成功实施了断手再植手术,断足再植手术,创造了省内县级医院显微外科手术的奇迹。科研课题“封闭疗法治疗宫颈炎”、“自血光量子治疗脑梗塞继发癫痫”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2000年9月“'硬肿消'药浴治疗新生硬肿症”获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被河北省卫生厅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成功开展了白带涂片快速染色技术、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输尿管吻合双管支架引流术、后尿道扩裂术,颈椎、腰椎摘除术、胎膜代自体皮移植覆盖创面术、微量元素测定、眼部美容等60多个新技术项目。
  2000年末,内丘县人民医院总占地面积12945平方米,建筑面积1347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7170平方米,开放床位200张。全院在职医务人员229名。其中副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中医师1名,副主任中西医师3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治医师17人,主治中医师5人,主治中西医师1人,主治护师5人;主管中药师1人,主管技师2人。全院共有医师(西医)44人,中医师6人,中西结合医师2人,护师57人,中药师3人,西药师11人,技师12人,医士(西医)7人,护士13人,中药士1人,技士1人。科室设置有心内科、脑内科、普外科、创伤科、小儿科、重症监护室、放射科、CT室、检验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肛肠科、康复理疗科、药剂科、高压氧舱室、功能科、病理科、供应室、皮肤性病科、急诊科、麻醉科、手术室等20多个病疗医剂科室,8个临床病区,建有高档(家庭化)病房和普通病房。
  内丘县中医院
  (详见《中医中药》章)
  县分院
  侯家庄分院位于深山区侯家庄乡侯家庄村西。1956年由民间医生组成联合诊所,后改称卫生所、地段医院。1968年省有关部门拨款3万元进行扩建后改为战备医院。1970年邢台地区有关部门拨款8000元,购置床30张,200毫安X光机一台,万能手术床1台、空气麻醉机2台、无影手术灯一架及其他医院检验设备。1970年省派出教授专家12人组成的医疗队,进驻侯家庄战备医院,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1976年邢台地区卫生局批准侯家庄分院改为县医院分院,充实了医务人员,配备了显微镜、心电图机、救护车等。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并配有化验、放射诊断等医技项目。2000年底,该院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总计医务工作者17人,其中医师12人、医士4人、会计师1人。有病床20张。
  獐獏分院1956年由民间医生自愿组织成为联合诊所,后改为卫生院、地段医院。1970年由省有关部门投资,在獐獏村西南山沟动土新建战备医院,1972年底竣工。1976年经邢台地区卫生局批准改为县医院分院,充实了医务人员,配备了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机。1995年县投资13万元新建了獐獏分院门诊楼。该院共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等科室。2000年底共有医务人员10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医师4人,医士2人,病床10张。
  柳林分院1956年由民间医生组成联合诊所,先后改称卫生院、地段医院。1977年改为县医院分院,对其充实了医务人员。配备了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机。1999年,县财政投资12万元,新建了柳林医院门诊楼,配备了100—300MAX光机、手术床、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制氧机、洗胃机等大中型医疗设备,具备了小型综合医院水平。2000年底,共有工作人员12名。其中医师9名、医士1名、助理会计师1名。有病床10张。医院占地面积196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
  金店分院1956年由民间医生组成联合诊所,后改称卫生院、地段医院。1977年金店地段医院改为县医院分院,充实了医务人员,配备了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机。1992年县财政投资2万元,为金店翻新建了门诊病房。1996年投资6万元新建金店分院病房150平方米。2000年底,该院已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等科室,已具备小型综合医院水平。该院占地6亩,有病房60间,有病床30张。医务人员总计27人,其中医师5人,医士10人,技师4人,护士3人。
  法医医院1989年6月在县人民医院内,设立了法医门诊,由县医院3名医生和公安局1名医生共同开展业务。其主要任务是鉴定检查治疗交通等事故中造成的伤病人员。1992年12月法医医院正式建院,地址在内(丘)隆(尧)公路北侧大原村村西。隶属公安局,时有医务和工作人员16名,管理人员7名。1994年10月迁107国道内丘城区段路西公共汽车站院内,租占汽车站房屋20间。2000年,再迁县城南内大公路西侧,占地6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开设有:法医鉴定、创伤科等十几个科室。全院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以及20多名医护人员(多为临时雇用人员)。除担负法医检查鉴定,治疗救护任务外,还接纳社会患者。
  后按上级有关规定,该医院予以撤销。
  东庞煤矿职工医院该院在大孟村镇境内东庞煤矿区,创建于1984年,是一所中小型综合医院。服务对象主要为矿区职工、家属及周边村庄群众。
  磨窝煤矿职工医院该院在五郭店乡境内的磨窝煤矿区,原为矿医务室,1977年改为职工医院。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
  1956年,县政府倡导组织40多名民间医生,组成13个联合诊所。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卫生所,1973年后改称乡卫生院。15个乡(镇)除有县分院的4个乡(镇)外,其他11个乡都设立了卫生院。1990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共有职工100多人,其中主治医师10多人,医师20多人。
  内丘县城关镇卫生院于1990年并入县中医院。
  1997—2000年投资42万元,新建了北岭、五郭店、大孟村镇等卫生院的病房830平方米,并修建了白鹿角、和庄、杨庄、河巨、官庄等卫生院门诊和病房。1997年南赛卫生院迁址到南赛乡政府旧址南赛村内。1996年投资32万元新建了永安卫生院,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并增添心电图、B超、脑血流图仪等医疗设备80余台(件)。
  各乡(镇)卫生院除担负区域性医疗任务外,还兼负所在乡(镇)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爱国卫生等任务。
  各乡(镇)卫生院属集体所有制卫生事业单位,隶属县卫生局领导。1988年,乡(镇)卫生院均进行改革实行院长负责制,由以往的财政定额拨款,变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自支,部分经费由财政补贴。
  1996年15个乡(镇)合并为九个乡(镇)后,原乡(镇)卫生院未变动。2000年末,15个乡(镇)卫生院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西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1人,西医师39人,中医师11人,中西医师1人,中药师2人,西医医士62人,中西医士1人,中医医士1人,护士2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等。
  第三节 合作医疗、村卫生所
  1965年,全县推广合作医疗,由县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培训半农半医400名。各村都先后建立了合作医疗站,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医生称赤脚医生,与社员一样挣工分。1970年全县有合作医疗站309个,赤脚医生330多人。1984年合作医疗站改名为村卫生所。县卫生局组织对赤脚医生进行考核,合格的改称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994年又组织乡村医生参加省乡村医生正规化、系统化培训,2000年末共有乡村医生420名。
  第四节 私营诊所
  1949年前后,县域内民间行医者约120人。1956年县组织民间医生成立联合诊所13个,此后杜绝了个体行医。1980年后,准许个人行医。卫生局对申办个人行医者进行业务考核,合格者发给行医许可证。对批准的行医点,卫生局统一制发诊所匾牌,制定行医规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规范检查和业务考评,统一评定业务职称。2000年,对符合标准的个体医生实行由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进行全国统一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2000年末,全县共有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242家,乡村医生420名,其中中医医生216人。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