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506
颗粒名称: 卫生
分类号: R199.22
页数: 21
页码: 1081-1101
摘要: 内丘县医药卫生事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医祖扁鹊就在内丘蓬山居住行医。利用本地丰富的药草资源,广收弟子,传医授业,济世救人,声名远播。扁鹊创造的望、闻、问、切的诊病要诀,成为后世中医诊病的主要方法。内丘中药材资源丰富,所产酸枣仁即为邢枣仁,名冠中外。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官府不重视民间医药卫生事业,医疗技术发展缓慢,医疗设备缺乏。广大劳动人民处在缺医少药的窘状中,医疗条件极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县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医药技术,提高人民医疗水平。普及卫生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关键词: 内丘县 卫生 医药卫生

内容

内丘县医药卫生事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医祖扁鹊就在内丘蓬山居住行医。利用本地丰富的药草资源,广收弟子,传医授业,济世救人,声名远播。扁鹊创造的望、闻、问、切的诊病要诀,成为后世中医诊病的主要方法。内丘中药材资源丰富,所产酸枣仁即为邢枣仁,名冠中外。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官府不重视民间医药卫生事业,医疗技术发展缓慢,医疗设备缺乏。广大劳动人民处在缺医少药的窘状中,医疗条件极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县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医药技术,提高人民医疗水平。普及卫生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城乡人民医疗水平,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保健防疫体系。
  第一章 卫生管理机构
  第一节 卫生局
  旧时,县政权未设专门的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政府设专人管理卫生工作。1950年,内丘县政府设卫生科,为全县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同年,卫生科与县政府医务室合并为县卫生院。1954年重设卫生科。1968年革命委员成立后以生产指挥部卫生组为全县卫生行政管理机构。1972年6月撤销卫生组设立卫生局,内设办公室、人事股、计财股、医政股。1990年增设药政股、防保股、药检所。2000年7月药政、药检业务析出归为药监局。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53年,全国上下开展了全民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旨在改善群众生存环境卫生,减少疾病,防止侵朝美军发动针对中国人民的细菌战。内丘县按照上级指示设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委会),作为县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机构。爱委会主任由中共内丘县委书记担任,由县卫生科兼管办公室工作。1972年设立卫生局后由卫生局兼管办公室工作,以卫生局长为常务副主任,一名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1980年始由主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任爱委会主任。
  第三节 红十字会
  内丘县红十字会于1992年设立,办公室设在卫生局。由主管副县长任会长,卫生局局长任副会长,主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有秘书一名,干事二名。
  职能为:开展救灾准备工作,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进行救助。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参与输血活动,推动无偿献血活动。开展人道主义服务活动,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宣传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基本原则和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并依其原则完成人民政府委托事宜,依照日内瓦公约有关规定开展工作。1998年南方水灾曾三次捐款捐物给予支援,共捐款29000多元,捐棉衣414套。2000年7月西部山区遭洪灾,共捐款8800元,衣服519件,面粉1000公斤,还成立医疗救护指挥部,组织医护人员深入灾区抢救伤员病号。在历次重大灾害后,红十字会均号召全县群众开展捐款捐物赈灾活动。
  第四节 药监局
  2000年7月6日药政、药检业务从卫生局析出设立药监局,内设办公室、市场监理科、药检科。有工作人员17名,与卫生局同在一地办公。
  第二章 医疗单位
  1949年以前,内丘县域内无公立医院,仅有私立小型医药店、堂铺、社6个。较有名的有宣统年间(1909—1911)王同伦在县城南街开的“万春堂”药铺,民国33年(1944)郝三星在县城北街开的“益寿堂”,李书魁1946年在南街开办的“益公药社”,1946年李云田在北街开设的“民生堂”。另外,金店、官庄、柳林等大村镇集市也开设有部分药铺,有坐堂医生看病兼营中草药。
  20世纪30年代初,在县城北街开办的“新华医院”为内丘县第一家西医医院。抗日战争期间冀西游击队在北赛村、唐家村设有战地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政府组织培训农村医生,发展现代医药技术,建立起初步的医疗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事业迅速发展,先后建立起县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中医院等医疗保健防疫单位。全县设有15个乡镇卫生院,村村有诊所。一些较大企业、学校设有医务室。
  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对医疗机构进行改制,在国有医疗机构实行院长责任制和股份制的同时,允许个人行医,私人诊所遍布城乡,满足了群众有病能就近及时治疗的需要。
  第一节 县医院
  内丘县人民医院
  1949年1月,在内丘县人民政府院内设政府医务室,时有工作人员3名。1950年1月与卫生科合并为内丘县卫生院,1959年11月改为内丘县人民医院。1960年初迁到县城胜利路西段路南现址。“文化大革命”中,与防疫站合并改为白求恩公社。1971年3月恢复内丘县人民医院名称。时设床位80张,医务人员90名。1986年,内丘县人民医院设内科,床位50张;外科,床位50张;妇科,床位20张。另设有中医科,五官科、牙科。医技科室有: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心电图室、B超室。行政科室有:办公室、医务科、总务科、党支部、团总支、工会。医院占地面积14652平方米,建筑面积2267平方米。
  1987年7月始,内丘县人民医院在全县事业单位中首家进行改革试点,在经营上实行综合目标管理和院长负责制,医院事业费和职工工资开支不再由县财政全额拨款,实行自收自支加财政差额补贴制度。
  1988年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接建门诊楼210平方米。1989年扩建手术室230平方米。1993年改造扩建病房楼2500平方米,使医院总建筑面积达9635平方米。总设床位204张。并开始每年选送5—7名业务技术骨干,到省级以上医院对口深造,成功开展专科专病诊治。
  1994年底,在全市县级医院中率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二级甲等医院”证书。1995年1月,内丘县人民医院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命名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
  1996年开始,引进高新设备,提高医疗质量。先后购置了半自动生化分析仪、24小时动态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仪、德国西门子DR-H型全身机、自动血液流变仪、自动洗片机、心电除颤监护仪、膀胱镜、美国惠普三导心电图机、日本东芝SSS-340型彩色多勒普B超诊断仪、日本欧林巴斯维胃镜、光电子内镜显像仪、电解质分析仪、日本东芝KX21全身自动血液分析仪、总二氧化碳分析仪、美国DMS24小时动态心电、德国MG24小时动态血压及台湾产运动导板系统和真彩色病理细胞显微分析系统。
  1996年,开通“120”急救电话,建立了“内丘县急救中心”。
  1998年被河北省文明委评为“三星级文明服务单位”。1999年,成功实施了断手再植手术,断足再植手术,创造了省内县级医院显微外科手术的奇迹。科研课题“封闭疗法治疗宫颈炎”、“自血光量子治疗脑梗塞继发癫痫”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2000年9月“'硬肿消'药浴治疗新生硬肿症”获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被河北省卫生厅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成功开展了白带涂片快速染色技术、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输尿管吻合双管支架引流术、后尿道扩裂术,颈椎、腰椎摘除术、胎膜代自体皮移植覆盖创面术、微量元素测定、眼部美容等60多个新技术项目。
  2000年末,内丘县人民医院总占地面积12945平方米,建筑面积1347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7170平方米,开放床位200张。全院在职医务人员229名。其中副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中医师1名,副主任中西医师3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治医师17人,主治中医师5人,主治中西医师1人,主治护师5人;主管中药师1人,主管技师2人。全院共有医师(西医)44人,中医师6人,中西结合医师2人,护师57人,中药师3人,西药师11人,技师12人,医士(西医)7人,护士13人,中药士1人,技士1人。科室设置有心内科、脑内科、普外科、创伤科、小儿科、重症监护室、放射科、CT室、检验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肛肠科、康复理疗科、药剂科、高压氧舱室、功能科、病理科、供应室、皮肤性病科、急诊科、麻醉科、手术室等20多个病疗医剂科室,8个临床病区,建有高档(家庭化)病房和普通病房。
  内丘县中医院
  (详见《中医中药》章)
  县分院
  侯家庄分院位于深山区侯家庄乡侯家庄村西。1956年由民间医生组成联合诊所,后改称卫生所、地段医院。1968年省有关部门拨款3万元进行扩建后改为战备医院。1970年邢台地区有关部门拨款8000元,购置床30张,200毫安X光机一台,万能手术床1台、空气麻醉机2台、无影手术灯一架及其他医院检验设备。1970年省派出教授专家12人组成的医疗队,进驻侯家庄战备医院,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1976年邢台地区卫生局批准侯家庄分院改为县医院分院,充实了医务人员,配备了显微镜、心电图机、救护车等。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并配有化验、放射诊断等医技项目。2000年底,该院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总计医务工作者17人,其中医师12人、医士4人、会计师1人。有病床20张。
  獐獏分院1956年由民间医生自愿组织成为联合诊所,后改为卫生院、地段医院。1970年由省有关部门投资,在獐獏村西南山沟动土新建战备医院,1972年底竣工。1976年经邢台地区卫生局批准改为县医院分院,充实了医务人员,配备了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机。1995年县投资13万元新建了獐獏分院门诊楼。该院共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等科室。2000年底共有医务人员10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医师4人,医士2人,病床10张。
  柳林分院1956年由民间医生组成联合诊所,先后改称卫生院、地段医院。1977年改为县医院分院,对其充实了医务人员。配备了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机。1999年,县财政投资12万元,新建了柳林医院门诊楼,配备了100—300MAX光机、手术床、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制氧机、洗胃机等大中型医疗设备,具备了小型综合医院水平。2000年底,共有工作人员12名。其中医师9名、医士1名、助理会计师1名。有病床10张。医院占地面积196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
  金店分院1956年由民间医生组成联合诊所,后改称卫生院、地段医院。1977年金店地段医院改为县医院分院,充实了医务人员,配备了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机。1992年县财政投资2万元,为金店翻新建了门诊病房。1996年投资6万元新建金店分院病房150平方米。2000年底,该院已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等科室,已具备小型综合医院水平。该院占地6亩,有病房60间,有病床30张。医务人员总计27人,其中医师5人,医士10人,技师4人,护士3人。
  法医医院1989年6月在县人民医院内,设立了法医门诊,由县医院3名医生和公安局1名医生共同开展业务。其主要任务是鉴定检查治疗交通等事故中造成的伤病人员。1992年12月法医医院正式建院,地址在内(丘)隆(尧)公路北侧大原村村西。隶属公安局,时有医务和工作人员16名,管理人员7名。1994年10月迁107国道内丘城区段路西公共汽车站院内,租占汽车站房屋20间。2000年,再迁县城南内大公路西侧,占地6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开设有:法医鉴定、创伤科等十几个科室。全院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以及20多名医护人员(多为临时雇用人员)。除担负法医检查鉴定,治疗救护任务外,还接纳社会患者。
  后按上级有关规定,该医院予以撤销。
  东庞煤矿职工医院该院在大孟村镇境内东庞煤矿区,创建于1984年,是一所中小型综合医院。服务对象主要为矿区职工、家属及周边村庄群众。
  磨窝煤矿职工医院该院在五郭店乡境内的磨窝煤矿区,原为矿医务室,1977年改为职工医院。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
  1956年,县政府倡导组织40多名民间医生,组成13个联合诊所。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卫生所,1973年后改称乡卫生院。15个乡(镇)除有县分院的4个乡(镇)外,其他11个乡都设立了卫生院。1990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共有职工100多人,其中主治医师10多人,医师20多人。
  内丘县城关镇卫生院于1990年并入县中医院。
  1997—2000年投资42万元,新建了北岭、五郭店、大孟村镇等卫生院的病房830平方米,并修建了白鹿角、和庄、杨庄、河巨、官庄等卫生院门诊和病房。1997年南赛卫生院迁址到南赛乡政府旧址南赛村内。1996年投资32万元新建了永安卫生院,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并增添心电图、B超、脑血流图仪等医疗设备80余台(件)。
  各乡(镇)卫生院除担负区域性医疗任务外,还兼负所在乡(镇)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爱国卫生等任务。
  各乡(镇)卫生院属集体所有制卫生事业单位,隶属县卫生局领导。1988年,乡(镇)卫生院均进行改革实行院长负责制,由以往的财政定额拨款,变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自支,部分经费由财政补贴。
  1996年15个乡(镇)合并为九个乡(镇)后,原乡(镇)卫生院未变动。2000年末,15个乡(镇)卫生院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西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1人,西医师39人,中医师11人,中西医师1人,中药师2人,西医医士62人,中西医士1人,中医医士1人,护士2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等。
  第三节 合作医疗、村卫生所
  1965年,全县推广合作医疗,由县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培训半农半医400名。各村都先后建立了合作医疗站,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医生称赤脚医生,与社员一样挣工分。1970年全县有合作医疗站309个,赤脚医生330多人。1984年合作医疗站改名为村卫生所。县卫生局组织对赤脚医生进行考核,合格的改称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994年又组织乡村医生参加省乡村医生正规化、系统化培训,2000年末共有乡村医生420名。
  第四节 私营诊所
  1949年前后,县域内民间行医者约120人。1956年县组织民间医生成立联合诊所13个,此后杜绝了个体行医。1980年后,准许个人行医。卫生局对申办个人行医者进行业务考核,合格者发给行医许可证。对批准的行医点,卫生局统一制发诊所匾牌,制定行医规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规范检查和业务考评,统一评定业务职称。2000年,对符合标准的个体医生实行由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进行全国统一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2000年末,全县共有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242家,乡村医生420名,其中中医医生216人。
  第三章 预防和保健
  第一节 公共卫生
  爱国卫生
  1953年,全国上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自此爱国卫生运动年年进行。1958年夏季,内邱县组织全县群众统一行动,大搞“除四害(臭虫、苍蝇、老鼠、麻雀)、讲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改善了群体人身和生存环境卫生,减少了疾病。1964年,出动6.5万人次,动用车辆3400辆次,整修街道398条,填平污水坑235个,清理垃圾1.5万车,改建厕所2500处。1973年,开展以两管(管水、粪)、五改(改猪圈、厕所、水井、环境、炉灶)为中心的卫生基本建设。部分大队消除了连茅(厕所)猪圈。20世纪80年代始,各机关、厂矿、学校、商店及所有临街门户,实行卫生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制度。1990年制定县直局级单位卫生百分制考核标准,并实行爱国卫生在文明单位评比中一票否决权制度。县城卫生被省检查团评为全省第一名,并获“省级卫生城”称号。1992年、1995年分别被评为省级卫生城、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县。
  饮水与食品卫生质量监督
  20世纪80年代始,推广封闭式供水井、高台加盖井、手压机井,倡导卫生用水。2000年,平原区基本上饮用了自来水,丘陵和山区也有不少村庄用上了自来水。县城饮用水全部实行统一供水,并严格执行饮用水消毒制度。防疫站经常进行水样检查。
  食品卫生监督始于1950年下半年,初由卫生科和卫生院兼管,1956年由卫生防疫站接管。1982年7月1日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执行“食品卫生监督员制度”,对饮食点或副食品商店、粮站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兴办了肉食、副食、食品加工、冷食生产单位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培训班。1991年,内丘县被河北省防疫站确定为“食品卫生示范县”。
  第二节 卫生防疫
  传染病防治
  1930-1970年间,内丘县发生和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有:麻疹、天花、伤寒、脊髓灰质炎、流脑、乙脑、流感、痢疾、疟疾、白喉、百日咳、霍乱、黑热病、鼠疫、猩红热、肝炎、肺结核等。其中麻疹、白喉、流脑、流感、伤寒、猩红热、肝炎、肺结核发病面积较大。1956年,对全县1.2万多名麻疹易感人员进行预防投药,治愈麻疹患者55名,接种百日咳疫苗200人。1962年到1963年,对分布在38个生产队的114名疟疾患者进行根治投药。1967年春季发生流行性脑膜炎,在天津市医疗队协助下,很快控制了疾病的蔓延。霍乱从1950—2000年无疫情发生。麻疹1987年后无疫情发生。脊髓灰质炎自1964年有发生记录以来即加紧防治,1992年始按国家规定的1月5—6日、12月5—6日一年两次对0-4岁儿童口服疫苗强化免疫,到2000年末服疫苗儿童累计171131人次,服疫苗率99.8%以上。1986年后内丘县再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1990年对343户,1447人进行了结核病调查,结果表明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系数以下。1993年4月,防痨工作开始启动,年底,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无发现明显疫情。每年春秋两季普遍施种牛痘各1次,以防天花。1963年洪水过后,对全县80547人进行了牛痘接种。1974年天花绝迹。1975—2000年,内丘县累计接受疫苗防治395015人次,防治费用达125万元。2000年末县内尚有流脑、乙脑、流感、肝炎、肺结核等流行病发生,但未形成大面积流行。
  地方病防治
  内丘县流行的地方病主要有甲状腺肿、布病、炭疽病等。发病区主要在西部山区和丘陵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地方病漫延,防治措施很差。1950年后,内丘县人民政府开始重视防治工作。1959年始在全县推广食盐加碘来防治甲状腺肿。1975年和1976年两次对甲状腺肿病进行普查普治。1984年对2.2万名6至14岁儿童进行甲状腺肿病普查,查出患病儿童154人,发病率为0.7%,经投药和食盐加碘防治,全部治愈。1973年西庞村、王家沟村发现布病患者2人。1988年集上赛、东青山等村发现布病患者40例,都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两起发病区均无更大扩散,无造成人员死亡。1984年9月,史村发生炭疽病患者8例,在邢台地区和县防疫站联合治疗下,扑灭了疫情。2000年末,各种地方病均保持在有效控制之内。
  卫生防疫站
  旧时,县政权未设卫生防疫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由县政府医务室、卫生科和卫生院负责卫生防疫。1956年设立专职机构——内丘县卫生防疫站,站址在县城北街,工作人员10余名。1967年防疫站与县人民医院合并为白求恩公社,1971年恢复原建制。1978年迁胜利路西端路北现址,建有办公用房30间,配备了救护车辆。1990年在各乡镇分院、卫生院设立防保站。2000年底防疫站设有科室10个,共有卫生防疫人员59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中级职称8名,初级职称40名。1996年防疫站通过河北省技术监督局质量认证。同年,被授予河北省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河北省计划免疫先进集体。1997年5月新建125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1998年12月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县级二等卫生防疫站”。
  第三节 妇幼保健
  妇幼保健主要是婴幼保健和对妇女病的普查普治。
  1951年始大力提倡新法接生,1979年,邢台地区妇幼站为内丘县农村培训新法接生员305人。1984年实行“母子保健保偿制”婴儿死亡率降至1.5%。
  1977—1980年对全县妇女进行尿瘘、子宫脱垂普查普治。1979年实行五期劳动保护制(经期、怀孕期、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1980年开办了子宫脱垂电疗培训班,对全县妇女进行防癌普查。1986年开始对全县孕产妇实行系统管理。1995年始,妇幼保健站每年组织医生下乡下村,分期分批对妇女病开展普查普治。
  妇幼保健站
  内丘县妇幼保健工作1977年前由卫生防疫站担负,是年由卫生防疫站析出设立妇幼保健站。初始,妇幼保健站和卫生防疫站同在一院办公,1979年迁县城胜利路西段北侧。1998年新建800平方米办公楼,形成了集门诊、病房、基层保健为一体的一级甲等妇幼保健站。2000年末,有工作人员44名,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8人。
  附:食物中毒事件
  1967年5月,北光村民因食病死马肉,致使60人中毒,经抢救全部脱险。
  1969年9月22日,驻神头中学的邢台地区“五七”干校内丘分校200多名学员误食桐油中毒,经抢救全部脱险。
  1970年7月,石坡咀村的自然村银寺沟和大恶石村因食毒蘑菇致11人中毒,死亡9人,其中银寺沟死2人,大恶石村死7人。
  1972年4月16日,西张村村民因食病死驴肉,致使80人中毒,经抢救,除1名儿童死亡外,其余人员脱险。
  1990年6月1日,大良村村民因食病死牛肉,致使97人中毒,经抢救,无人员死亡。
  第四章 中医中药
  第一节 中医
  中医队伍
  中医在内丘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最早的中医当从医祖扁鹊开始。他治好赵简子的病后,在蓬山获赐地四万亩,传医带徒行医数十载,对后世中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内丘历朝历代都不乏名医大家。
  元代颜天翼医德医术俱佳,治病不分贵贱一律以诚待之,他和子孙的最大贡献在于倾毕生精力修建了扁鹊庙,为后世学习、继承扁鹊医德医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代韩枢经过刻苦钻研,对小儿肝炎、痘疹等症尤为精通。
  清末民初名医刘允生对针灸有独到的研究,著有“针灸药全图”,影响深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李书魁、郝三星等中医医生,依靠自己在中医学上的专长治病救人,为内丘广大群众的求医治病大开了方便之门。
  内丘民间流传的治病秘方也多种多样。新城村有治歪嘴病的祖传秘方。南北光村有治疗烧伤烫伤的祖传秘方。小石河村治小儿闹嘴(溃疡)、南关村治结巴等等。内丘的中医多是个体游医,走村串乡摇铃治病卖药。祖传家医发展极慢。1949年前,从医人员约有十多人。也有在县城和大集镇开设小型医药店、堂、铺、社,并带一两个徒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对民间医生进行考核、培训,提倡办联合诊所,提倡办合作医疗站,开始集中培训乡村医生,逐渐形成了中医队伍。1965年,县政府指令卫生部门招收第一期中医学徒班,培养中医学员35人。1975年,政府采取中医带徒办法培养青年中医24名,2000年,全县中医已形成颇具规模、技术全面的中医队伍,全县有副主任中医师3名,中医主治医师17名,主治中药师2名,中医师86名,中药师23名。
  县中医院
  1949年前,中医没有组织机构,都是个体游医。县城和大的村镇有几家私立小型医药店、堂、铺、社。1980年县人民医院设中医科。
  1984年,在县城北街建立了扁鹊针灸医院。1990年,该医院与城关镇卫生院合并,称为内丘县中医院。分两处应诊,一在北街原址,一在胜利路东头路北。
  内丘县中医院是改革开放中的新生事物。它以个人集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在县财政基本无投入的情况下,建起的一座现代化的中型医院,其前身是县人民医院的中医科。1991年,续建三层门诊楼一幢,约1100平方米。次年春三层病房楼破土动工,当年竣工。至此,中医院已初具规模,病床由6张增加到100张。医院也由单一的针灸专科,发展为以中医中药为主,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中医院。
  1995年,顺利通过省、市评审验收,成为邢台市第一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同年该院中药制剂室通过省药检部门的检查验收,颁发了内丘县第一个制剂许可证。1996年河北省确定内丘县为全省首批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县,内丘县中医院作为龙头单位,专门成立了基层指导科。1997年,西门诊楼破土动工,又对病房楼进行改造,新增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1996年以后,内丘县中医院每年都向北京、石家庄等大医院选派2—3名医务人员进行深造。先后引进了微创院内血肿、小针刀、介入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颈动脉滴注、无痛分娩等20余项新技术,独立开展了开胸、开颅及腰椎等高难手术。
  1994年与河北工学院联合研制的脉管炎综合治疗机,获邢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县中医院199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称号;内丘县中医院,1998年被河北省消协授予信得过单位,同年被省文明委授予三星级文明服务单位。
  1998年研制的心脑康药茶荣获省卫生厅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放射介入加中药治疗恶性肿瘤课题,通过省科委技术鉴定,“中药加TDP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和“舒乐汤加减治疗老年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2000年11月获省科技成果证书。
  全院出版学术专著四部:《中医百科疾病诊治新法》、《中医妇科疾病诊治新法》、《咳喘病外治独特新疗法》、《华夏医祖——扁鹊》。全院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
  2000年新建钴60放疗中心投入使用,填补了县内一项空白。
  到2000年底,有职工139人,副主任医师7人,中级职称18人,其他医技人员88人。已引进日本东芝全身CT、美国动态心电图、日本东芝彩超、加拿大经颅多普勒、日本光电血液监测仪、美国尿十项分析仪、韩国煎药机、摇控胃肠、血液变测定仪、电脑地形图、高压氧舱——放免仪、牙科综合治疗仪、钴60放疗机等高精尖设备30余台(件)。
  中医著述
  扁鹊著述丰富,有史可查的有20余部,如“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扁鹊镜经”、“八十一难经”等等,
  1988年12月成立了内丘县扁鹊研究会筹备组。是年编辑出版了“伟大的医学家扁鹊”,还整理编辑了《扁鹊行医故里民间验方选》。孟昭璞撰写医术论文20多篇,均刊发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刘双柱编写了《祖国医学之最述要》,并撰写医术论文及报告30篇,累计发表论文60多篇。还编辑出版了《保健与优生》一书。郭东琴主编的《中医百科疾病诊治新法》。孟建芬主编的《中医妇科疾病诊治新法》,另外还有《咳喘病外治独特新疗法》、《华夏医祖——扁鹊》等箸作。
  民间验方
  (一)治流行性感冒验方
  板兰根30克、羌活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可痊愈。
  贯众9克、荆芥9克、紫苏9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连服三天。
  淡豆汁9克、连须葱头5个(切碎)、生姜三片、水煎热服,盖被发汗。
  (二)治传染病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验方
  茵陈15克、板兰根15克、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一剂,急性发病时连服几日就见疗效。
  (三)治乙型脑炎验方
  大青叶100克水煎两次,合为一杯,成人一次服完,小儿减半。每日服三次,服数日可见效。
  (四)治菌痢验方
  鲜马齿苋250克、糖50克,将马齿苋捣烂拧汁加糖,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红白痢各加一半,一次服完。一般两次可愈。鲜苦菜100克(绞后取白汁、温热后一次服下,两次可愈)。
  活蜗牛3个,元荽少许。蜗牛捣烂加入芫荽,制成膏状敷肚脐上(此方适于禁口痢患者使用,治愈人数很多,系家传秘方)
  第二节 中药
  中药材资源
  内丘县域内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用中药治病更是历史悠久。明崇祯十五年的《内丘县志》记载有中药材30多种。清康熙七年《内丘县志》又增记8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2年县医药公司组织群众种植中药材,大大增加了中草药的资源,2000年资料统计县内有中药材400余种,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类。
  植物类药材八角风、十里香、七叶一枝花、干姜、大枣、大蒜、大蓟、大青叶、大麦芽、大力子、大升麻、山药、山韭、山楂、山蒜、山豆根、山楂核、山茱萸、千金子、川楝子、小麦苗、小蓟、小升麻、马勃、马齿苋、马尾连、马鞭草、马兜铃、马齿苋子、王瓜、王不留行、土大贝、土茯苓、土黄连、天雄、天门冬、天花粉、天南星、天仙藤、天葵子、无花果、无名异、五加皮、无花果根、木耳、木通、木贼、瓦松、车前草、车前子、牛膝、牛蒡子、火麻仁、月季花、月季花根、丹参、凤仙花、凤仙根、玉竹、玉米须、艾叶、甘草、石韦、石榴皮、石榴根、玄参、生姜、生地黄、龙葵、仙人掌、仙人球、北沙参、北五味子、白芍、白芨、白芷、白果、白蔹、白薇、白头翁、白扁豆、白茅根、白果叶、白屈菜、白背杨、白鲜皮、白蒺藜、白杨树皮、仙鹤草、瓜蒂、冬瓜皮、冬瓜藤、冬葵子、田基黄、半夏、丝瓜子、丝瓜络、丝瓜藤、防风、吊兰、地丁、地榆、刘寄奴、地肤子、地骨皮、地锦草、红花、老鹳草、百合、西瓜霜、西番莲、西瓜翠衣、列当、百草霜、当药、竹叶、向日葵花托、向日葵茎髓、合欢皮、合欢花、决明子、远志、花椒、花椒叶、延胡索、苍术、苍耳子、苍耳根、芦根、赤芍、赤小豆、杏仁、杏树根、李树根、李树胶、李?仁、何首乌、旱莲草、皂荚、皂荚刺、皂荚子、鬼箭羽、含羞草、谷芽、谷精草、灵芝、鸡冠花、青蒿青箱子、青蒿子、板兰根、松节、松叶、松香、松花粉、刺沙蓬、刺五加叶、刺五加根、败酱草、苦瓜、苦参、苦瓜叶、苦瓜藤、苦楝皮、苦葫芦子、苜蓿根、茄根、枣仁、枣树根、知母、侧柏叶、青木香、金银花、金樱子、金沸草、金毛狗脊、狗尾草、夜交藤、泡桐叶、泡桐皮、卷柏、枸杞子、柳叶、柳枝、柳屑、柿叶、柿蒂、柿霜、柏子仁、柏根白皮、茵陈、独活、贯众、香菜、胡荽子、胡桃、胡寄生、胡麻叶、胡萝卜子、胡桃青皮、荆芥、荆芥穗、南瓜、南瓜子、南瓜蒂、穿山龙、茜草、草乌、草木灰、草龙胆、茴香、香薷、荞麦、茯苓、茯苓神、茯苓皮、茯苓木、孩儿参、威灵仙、茺蔚子、荫风轮、荭草、牵牛子、面根藤、前胡、韭根、韭菜子、香附、鬼针草、急性子、洋金花、美人蕉、姜皮、扁豆花、扁豆根、瓜蒌、瓜蒌子、瓜蒌皮、桃仁、桃花、葫芦、葫芦子、核桃楸皮、核桃楸果、莱菔子、莲子、莲房、莲须、莲子心、莴苣、莴苣子、荷梗、荷叶蒂、栗了、栗壳、栗子球、柴胡、党参、射干、秦皮、海蚌含珠、狼尾草、高粱、高粱根、浮萍、浮小麦、益母草、益母草花、徐长卿、鹿衔草、透骨草、鸭跖草、鸦胆子、桔梗、桑叶、桑枝、桑椹、桑白皮、桑寄生、菟丝子、菱角菜、淡豆豉、盘龙参、萎蕤、菊花、菠菜、菠菜子、黄瓜、黄芩、黄芪、黄柏、黄精、黄花菜、黄瓜藤、瓠子子、蛇床子、野菊花、野荞麦、野葡萄根、曼陀罗子、曼陀罗根、甜瓜子、甜瓜根、梨、梨木灰、断血流、银花藤、银柴胡、猪苓、猫眼草、旋复花、旋花根、常山、麻叶、麻黄、麻黄根、绿豆、绿豆皮、椒目、棉花壳、棉花根、棉花籽、葛花、葛根、葛藤、甘草、葶苈子、葫芦巴、景天三七、葱白、款冬花、紫草、紫参、紫菀、紫苏子、紫苏叶、紫苏梗、黑豆、黑附子、番茄、黍根、黍茎、椿叶、椿白皮、槐米、槐花、槐角、槐白皮、榆花、榆白皮、榆荚仁、墓头回、篦麻子、篦麻叶、篦麻根、锦灯笼、蒺藜根、蒲黄、蒲棒、蒲公英、酸浆、漏芦、辣椒、辣椒根、蔓荆子、豨莶草、橡叶、橡实、榛蘑、橡实壳、鹤凤、鹤草芽、稷米、薄荷、薤白、薏苡仁、藁本、藕节、瞿麦、翻白草、藜芦。
  动物类药材土蜂、土蜂子、山鸡、山羊角、山羊血、马陆、马宝、马骨、天牛、五谷虫、牛角、牛黄、牛胞衣、乌鸦、乌骨鸡、乌梢蛇、凤凰衣、水蛭、田螺、白线蛇、地龙、全蝎、羊骨、羊黄、鸡内金、鸡子壳、驴骨、青蛙、刺猥、狗宝、狗骨、兔骨、夜明砂、泥鳅、草蜘蛛、虾、虻虫、蚕蜕、蚕砂、鸭胆、桑螵蛸、黄鼠狼、鸽卵、雀脑、啄木鸟、蛇蜕、野猪骨、猪心、猪胰、猪蹄、猪胆汁、猫胞衣、麻雀、斑蝥、紫河车、鹊、蜗牛、蜗牛壳、蜂房、蜂胶、蜂蜜、蜂王浆、蜻蜓、蜘蛛、蝉虫衣、潮虫、蝼蛄、蝙蝠、壁虎、螳螂、蟋蟀、蟾酥、鳖甲、鳖胆、獾油。
  矿物类药材云母、长石、方解石、井底沙、石灰、石膏、石硫磺、白石英、代赭石、自然铜、伏龙肝、阳起石、阴起石、炉甘石、钟乳石、姜石、铁落、铜绿、紫石英、磁石。
  (资料由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双柱、县防疫站主治医师殷立中提供)
  中成药及中药材加工
  内丘中药制作有悠久的历史。据传,扁鹊在鹊山曾制作“驱瘟散”,制止了瘟疫横行。后又制作了“扁鹊饼”,开创了药物治疗的先例。历朝历代就有配制中成药,如膏药、丸药和散粉的传统。到了民国时期,一些药铺就能自制“三鱼牌”膏药。及小儿化积膏、追风止疼膏、虎骨追风膏。丸药品种已能制六味丸、补心丹等等。1971年至1985年,县医院配制柴胡、三黄液等肌肉注射针剂。
  邢枣仁(内丘枣仁)的加工。内丘古属邢州,所以内丘枣仁也称邢枣仁。对枣仁加工已有500年的历史,集中产于丘陵地区的小杨庄一带的19个村庄,有400余户。年加工枣仁2000吨,产值近1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0%以上,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邢枣仁加工基地,邢枣仁成为名驰天下的名贵药材。(详见《名优名牌·特色产品》编)。
  第五章 医疗队伍与经费
  第一节 队伍
  清代以前,内丘境内民间都有医事活动,皆中医,人数无考。民国时期,城内有了几家中医药店铺,从业者10余人。乡间也有少量从医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卫生所十多名工作人员也多是中医。1960年县医院设中医科,1965年招收中医学员35名,1975年培养中医24名,1983年内丘县成立“振兴中医领导小组”。1984年建中医院,2000年底全县有副主任中医师3名,主治中医师17名,主治中药师2名,中医师86名,中药师23名。
  西医队伍的形成相对较晚,1950年仅有5名西医。后随着大中专生的增多,西医队伍也迅速壮大。到1994年已有300多人,除中医院外,其他医疗单位多以西医药人员为骨干。到2000年底,副主任医师27名,主治医师69名,主管护师5名,医师457名,护师77名,西药师13名。
  1953年成立县卫生协会,提倡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到2000年已有副主任中西医师5名,主治中西医师5名,主治中药师2名,中西医结合医师9名。
  第二节 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财政开始投入卫生事业费发展卫生事业。1949年县卫生事业费为0.5万元,其中工资占0.18万元,农村医疗补助占0.1万元,其他卫生事业费占0.12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还新增了防疫、妇幼保健、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等项卫生事业费。1966年卫生事业费达11.5万元。
  1978年计划生育费不再在卫生事业中列支。1980年7月起县医院、分院和乡镇卫生院的事业费和工资,实行了自收自支加财政差额补贴制度。1981年停止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的开支。1994年卫生事业费总计为163万元,2000年卫生事业费总计为386万元,县医院23万元,中医院39万元,防疫站39万元,妇幼站19万元,分院和乡镇卫生院99万元。其他卫生事业费30万元。
  第三节 公费医疗
  1949年11月至1952年底,县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免费看病,定量用药。1953—1978年实行药费实报实销。1979—1989年实行门珍医疗费每人40元包干,住院药费实报实销,离休人员和二等以上残废军人药费全部报销。1990—1992年实行个人公费按比例分担制度,退休人员报销80%,在职人员报销60%,余下的个人承担。离休干部和县四套班子中县级干部医药费在老干部局全部报销。1993年后,二等以上残废军人药费在县卫生局全部报销。退休、在职干部职工在县保险公司报销住院费的70%,其他没变。1997年二等以上残疾军人药费到县民政局全部报销。1997年改为到卫生局全部报销。(详见《党政要务·改革开放》编)
  第六章 药政管理
  第一节 药品供应
  民国及以前,药品主要由私人药店、堂、铺、社经营。
  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设立内丘药材公司(隶商业局)药品由县医药公司统一购销。1994年以后除医药公司外,部分医药也可从制药厂或县外直接购进,中药材也可从外地药材市场购进。
  1996年10月,县药材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内丘县医药药材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后相继开办了第五、第六、第八和大孟药房。在药品经营上,除药材公司所属的医药批发部和八个零售药房外,制药厂开办了“制药厂药房”,贸易局开办了“生化药房”。到2000年末,县共有药品批发企业两家,零售企业11家。
  第二节 药品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无药事管理机构。1949年后,药品管理及监督,先后由县卫生科、县卫生局兼管。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剧毒药品实行限量专管。
  1990年2月,县卫生局设立药政股,专事药品的管理及监督。对用药单位、私人诊所及药品经营和生产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质量检查,实行统一购药证制度。药品经营单位必须持有“购药许可证”方可从事药品购销。生物药类制品由县防疫站专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剧毒药品实行等级限量凭卡供应制度。配备专职和兼职药品监督人员。2000年7月,卫生局管理的药政、药检管理职能机构及人员析出单设为内丘县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药品监督的行政执法机构,统一履行药政、药检和药品生产流通管理职能。其下设办公室、市场监督股和药品检验所,工作人员17名。办公地点设在县卫生局。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