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三:调研报告 内丘七夕祭祀仪式的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504
颗粒名称:
附三:调研报告 内丘七夕祭祀仪式的调查
分类号:
B933
页数:
6
页码:
1075-10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内丘七夕祭祀仪式的调查。
关键词:
内丘县
祭祀仪式
调查
内容
农历七月,从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涌入内丘县城赶七月七庙会。数以万计的香客云集东街玉皇庙内,不分昼夜,通过拜天棚地棚、跑功、唱神戏等仪式,祭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祈求婚姻美满全家安康,直至七日夜,唱《天河配》,焚化天棚地棚,庙首率众香客跪拜,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方散。
内丘七夕祭祀仪式,以七夕节为轴心,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载体,以弘扬传统伦理为主旨,以古典美学为特征,把七夕的民间信仰通过剪纸、舞蹈、戏曲等形式予以表现,承载了人生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三大主题。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与内丘独特的祭祀仪式相结合,构成的浪漫意境令人神往,蕴含的意味耐人寻思。内丘七夕祭祀仪式一经发现,便引起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郑一民、袁学俊、杜学德等特别关注。对内丘七夕祭祀仪式进行挖掘保护,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在现代文明中对传统伦理基础的拯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不可低估的社会功能。
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渊源
内丘自汉初置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全县总面积788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距省会石家庄84.6公里,西部为太行山脉,山高林茂,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峰达1800米以上。中部丘陵,山岗起伏,沟壑纵横,海拔在100~300米之间。东部为海河流域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海拔在45~100米之间。内丘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复杂多变,各地气候差异巨大。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扁鹊庙群,内丘县城为邢窑遗址所在地,是盛唐的瓷都,中国白瓷的发祥地,被誉为木刻版画活化石的内丘神码,至今在民间盛传不衰。
内丘县城的七月七庙会,是为祭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设的庙会。庙会设立久远,无文字可考。其中拜天棚、地棚祭祀仪式,应当始于明隆庆年间。据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记载:玉皇庙“在东关外,隆庆年间太监申信建。”申信号西峰,邑内城东黄釜村人,为明万历宦司礼监、南京守备。他还于万历年间在其村西南重修了玉泉寺。其死后葬于故里。村北有石牌坊、石人、石马,有规模宏大的太监坟,惜“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荡然无存。内丘县城一年中共有八个庙会,七月七庙会规模最大,最为兴盛。玉皇庙为七月七庙会的主庙。据考,玉皇庙建成之后,规模宏大,自成一体,香火极盛。目前已形成以玉皇殿为主殿,并有王母娘娘、五圣母、三皇姑、后土奶奶等女神为主占地数十亩的道教庙群。
祭祀仪式的基本内容
拜天棚地棚是内丘七夕祭祀仪式的重头戏,最具特色。
天棚为五彩纸制作,是一种平面组合图案,宽4米,长4米,无任何文字,全部用剪纸展示其构图内涵。底面为黄色,周围饰以花边,四边剪贴有南北东西四大天门。天门阁顶龙头高翘,高插红旗,悬挂灯笼,气象宏大。斜对角两行星星组成弯弯曲曲的银河,围着银河有五彩喜鹊搭成的鹊桥。银河的左上角有一轮红日,里面有山川、火苗,中间有男人形象,代表日神。红日旁有牵牛星和两个小星星(为牛郎织女的两个孩子),旁边还有四星组成的织布梭星。银河右下角有一蓝色圆月,月中有山川、桂树、玉兔,中间有女人形象,代表月神。圆月旁边有织女星和三星组成的牛扣索星。另外,还有北斗七星(民间称为勺子星)、南斗六星、东斗五星、西斗四星、中斗扫帚星和云彩、星星、小鸟等剪纸图案。.在日月星辰白云喜鹊组成的银河旁,牛郎织女在太阳、月亮中隔河相望。整个天棚图案结构巧妙,色彩组合极其考究。显得喜庆红火,又古朴典雅,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地棚与天棚一样大小,图案主要为莲花地母、大鳌鱼、小金鱼、蛙、蝌蚪、蜗牛(俗称牛牛马儿)、四大地门及各种小动物,还有水中的金船、银船载着世上的男女,意为大地。
天棚地棚的制作、俗曲、祭拜仪式都是以师徒的方式进行传承。
在制作天棚、地棚的时候,一般是由信徒中心灵手巧的人制作,不参加制作的人要出钱买原料,称作“帮工”。供奉天棚地棚的人是一个师傅相传,这一组人被称为“一船人”。这一船人的师傅只拜内丘东街的玉皇殿,不到其他寺庙上香磕头,每月的初一、十五必到玉皇庙上香、参拜。
拜天棚、地棚祭祀活动的仪式:将天棚地棚平铺在玉皇殿前搭起的棚子内。用纸制作龙衣龙轿,准备各种乐器及办喜事的物品。祭祀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香客不分昼夜,在天棚地棚前焚香朝拜,并敲打乐器念唱他们自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俗曲。如“牛郎织女好夫妻,年年见面七月七。两个小孩中间站,王母娘娘金钗令,金钗划河隔两岸,牛郎东来织女西。织女牛郎泪涟涟……”对天棚中的剪纸图案也有唱词,如说天河:“一道天河九道弯,弯弯里面有桃园,桃园里面有神仙,个个神仙管桃园。观见桃树在面前,桃树结桃大又鲜。伸手摘桃去献宝,各样宝物献上前。脚踏祥云去赴会,七月初七龙花会……”对地棚中的地母娘娘也有唱词:“地母娘娘造花船,金船银船载人烟,问问法船有多大?载尽世上女和男。船头二龙来戏水,船后麒麟在上边,珍珠玛瑙旗栏杆。左边造上明日月,右边造上小西天,上方有棵桫椤树,下通海底到水泉。法船造得真齐全,单等菩萨来驾船,善财龙女两边站……”这些俗曲唱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善男信女边唱边舞为“跑功”,边说边唱为“说功”,边哭边诉为“罚功”,边劝边解为“劝功”,用她们自编自演的词曲抒发自己对神的崇拜。同时还请来剧团在天棚、地棚前的戏台上轮番演唱爱情戏剧达5至7天,主要演唱《抬花桥》、《西厢记》、《打金枝》、《八件衣》、《对花枪》等剧目,当地称之为“唱神戏”。但在七月初七这一天必唱《天河配》,又称为《牛郎配织女》这一传统剧目。一般在七月七这晚演完《天河配》之后,上供点香,将天棚、地棚烧化,主管玉皇殿的会首率香客跪拜,整个祭祀仪式结束。
玉皇庙内,除七月七供天棚地棚外,其他节日,如正月初八是玉皇开印日,腊月初一是封印节,正月初九是玉皇的生日,这些日子都会剪一些如天棚地棚大小的祭祀品,上面设计范围很广,有各路神仙、英雄人物,有生活、生产用具,有山川树木、动物,甚至还有飞机大炮一些战争用品。在供奉的时候,都有随口编唱的俗曲。可惜这些俗曲和剪纸品,都是即兴所作,然后焚化没有流传下来。同时在每月的初一、十五,玉皇殿都有香客来拜谒。祭祀仪式从七月初一到初七,数万善男信女前来祭拜,昼夜不止,人海如潮。大多为年长妇女,是向玉皇大帝祈求他们子孙后代能获得美满婚姻,并期盼能像牛郎织女那样儿女双全;也有处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互赠信物,海誓山盟,以定终身,像牛郎织女那样忠于爱情。七月七这一天,内丘人还有吃南瓜丝菜卷和牛样卷的习俗,南瓜丝菜卷意为夫妻和睦难分离,牛样卷的来历据说是牛郎嫂子虐待牛郎,不让牛郎吃饭,老牛拉下粪团化成的一种面食品。除此之外还有乞巧、柳枝蘸水洒街、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等习俗。
保护价值
天棚地棚尚属国内外首次发现以拜天棚地棚作为七夕祭祀仪式的主要内容,运用剪纸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是非常独特的。七夕祭祀仪式在国内外有很多的表现形式,但内丘七夕祭祀仪式与其他地方的祭祀仪式明显不同,它是运用剪纸的艺术形式表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具有非常的独特性。这幅图,没有半句文字,它不是用笔墨构画,而是女性灵巧的手用剪刀通过剪纸而完成的。在这里她们不仅仅是把剪纸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而是在玉皇庙这一固定的场所,玉皇殿前还必须搭起临时大棚,(目前为铁制大棚)用三十二张黄纸(每组为十六张)分为两组,一组为天棚,一组为地棚,信徒们在天棚和地棚上用剪刀剪出她们的供品,放在天棚和地棚这个平台上,然后再剪一些诸如龙衣,龙袍和生活用品及吉祥物都摆在天棚和地棚四周,进行祭祀朝拜活动。在这里天棚和地棚不仅是祭祀的平台,也变成了朝拜时平铺在地的宽大供桌,这里的剪纸作品,也成了最神圣的供品了。我们认为这一独特的祭祀仪式,是内丘农耕社会里农耕文明的一种典型反映。在农耕社会里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女性,她们没有学文化的权力,她们都目不识丁。但她们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她们用自己的心和灵巧的手,用她们经常使用的剪刀,剪出自己心中的期盼和向往,在天棚地?上诉说着自己的心愿,直至七月初七夜,神戏唱完后,集体祭拜,然后焚化,将这些剪纸作品,敬献给主宰天地万物的玉皇大帝,标志祭祀活动结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天棚地棚图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又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的确是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民间信仰的组成形式是以拜天棚地棚为核心内容的,在国内外非常罕见。据我们考察发现,在这一信仰团体中,都是女性,是以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传承的。制作天棚和地棚是由师傅传授下来,她们不是传授给自己的子女,也不传给其他信仰的人,而是传授给信仰玉皇的女信徒们。信徒们都接收传艺,学艺后通过一种竞争,确定并公认她们当中一位心灵手巧,技术水平最高人,为制作天棚、地棚的制作人。天棚、地棚的制作人才能承担起制作天棚、地棚的神圣使命。天棚、地棚制作人一般为玉皇庙的“庙首”或重要的“庙首”之一。制作天棚、地棚也极为神圣,也有点神秘氛围。制作场所一般选在玉皇大殿内,宽敞明亮的北房内,由制作人亲自主持制作完成。制作前,她们都要洗身、洗脸、洗手、漱口,穿戴也颇为整洁。制作时以制作人剪裁作主要图案,其他信徒配合着粘贴。制作时,严禁其他人参与和观看,她们通过祷告,凭着她们的信仰,进入创作激情,一件件剪纸艺术作品“神使鬼差”般地用剪刀剪出来。然后小心翼翼地贴在24张连结起来的黄纸上。据她们自己说,进入“神境”后,她们闭目就会剪出她们平时剪不出的精巧样式来。天棚地棚制完后,她们严加封存,精心保存,选择吉时正式展开,进行祭祀活动。
这种相对封闭而又代代相传形成的小宗教团体,有她们自己的一整套信仰内容的组成形式,在民间信仰中是非常罕见的。
天棚地棚是黄河文化特有的艺术符号,天棚地棚从剪纸艺术上来讲,场面宏大,故事性强,色彩丰富,风格粗犷,便于应用大型祭祀活动。在这里的剪纸不再是贴在窗纸上,贴在墙壁上供人欣赏的装饰品,而是神圣的供品。剪纸艺术的功能,在天棚和地棚中发挥到极致,具有非常强的艺术表现力。篇幅巨大,体现了黄河文化的粗犷、宏大、古朴的北方艺术特征。二是它的用色非常丰富。一般的剪纸作品是单色的或两种颜色搭配,而天棚地棚是用黄色(黄色代表神圣)为铺垫,红、绿、白、青、蓝、紫七色纸并用,运用组合、重叠、拟人、象征等艺术手法,通过一幅五彩缤纷、引人遐想的艺术作品,重新演绎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表达了男耕女织、阴阳和谐等信仰内容。三从表现手法上来说,天棚地棚是单一的用剪,是真正的剪纸,不同于一般剪纸刻、剪、绘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剪纸艺术的原始性。在制作过程中,她们按照一定的程式,又不拘一格,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不断地填充新的内容,留下了不断创新的艺术空间。
在这种意义上,天棚地棚丰富发展中国剪纸艺术的内涵,有着非常可贵的艺术价值。
传统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融合从星宿的原始崇拜到美丽的神话传说,其表现形式从戏曲到剪纸,从师徒传承到民间民俗,我们可以看到生发和嬗变的农耕文明的时代背景,看到了“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的美学特征。无论天棚中关于日、月、山川、火苗、男人、女人等形象,还是以两个小星星表现的牛郎织女的两个孩子的形象,还有四星组成的织布梭星、圆月旁边的织女星和三星组成的牛扣索星以及云彩、小鸟等艺术形象。地棚中的图案主要为莲花地母、大鳌鱼、小金鱼、蛙、蝌蚪、蜗牛(俗称牛牛马儿)、四大地门及各种小动物,还有水中的金船、银船载着世上的男女,意为大地。这些不仅是民间剪纸艺术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渗透了民间宗教及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仪式诸多研究领域内涵,它还反映了先民们对牛郎织女的崇拜,期盼农耕社会男耕女织、儿女双全的理想家庭结构以及歌颂崇尚劳动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其中诸如牛、喜鹊等形象的人性化,表明了人和动物及大自然的亲和关系,表达了先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通过对天地、男女、太阳、月亮等描绘,也体现出先民们对阴阳相交、人类生命的繁殖和延续及天人合一这种古老哲学理念的朴素理解。
牛郎织女的婚恋模式,虽然表现的是在贫穷生活下的男耕女织,离当今时代久远,但它“相敬如宾、真心相守、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涵和专一、忠贞的婚恋伦理至今还主宰着人们的爱情观。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造成了思想和理论的混乱,作为人生三大主题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深受其害。如今,一些人把爱情看得不再那么神圣,不再注重情爱,热衷于性爱,好合好散成了他们的游戏规则;婚姻上,有些人不再把婚姻看成一生亲和,而是一纸合同,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高离婚率时期。家庭解体,势必影响社会。因此,在家庭模式出现异化,婚姻过于性爱化的今天,让我们从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久传不衰的民间性当中,又看到了七夕文化的现实意义。弘扬和保护七夕文化,势必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内丘县志编辑部
内丘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撰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