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503
颗粒名称: 附二: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分类号: F592.7
页数: 4
页码: 1071-10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的调研报告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关键词: 内丘县 旅游产业 发展

内容

一、内丘县发展旅游业的两大优势
  1.资源优势。内丘县一是有寒山、鹤度岭、寨门沟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二是有扁鹊庙·太子岩、牛王庙戏楼、且停寺、圣佛岩、千佛阁、郭巨塔、唐代邢窑遗址、明代长城、内丘神码等为代表的名胜古迹文化旅游资源;三是有天颐温泉、长寿百果庄园、富岗山庄、岭头等为代表的温泉、生态农业新兴旅游资源。
  2.区位优势。内丘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开发后辐射半径大,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县城北距省会84.6千米,南距邢台市27千米。现已形成“四纵一横”的公路骨架,四纵为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临大线(临城至大孟村镇)、平涉线(平山至涉县)。一横为隆昔线(隆尧至昔阳)。经过内丘的铁路有京广线。南距邢台(沙河)机场50千米,北距石家庄机场90千米,构成了公路、铁路和航空的立体交通网络。
  二、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1.景点分布
  鹊山·扁鹊庙风景名胜区:东起神头村,西界南段为县界,北段为寨门沟石门流沟谷,北到莲华峰北坡石门流与白芷皋的连线,南至县界,面积为9.8平方千米。
  寒山风景区:东起行家峪村,南至坪头铺与小岭底村界,西到省界,北到行家峪村与杏峪村界,面积约为30平方千米(同行家峪、坪头铺两个行政村地界范围)。
  杏峪风景区:东起杏峪村界,西到省界,北到县界,南到杏峪与行家峪村界,面积约为20平方千米(同杏峪村地界范围)。
  鹤度岭风景区:东起小岭底、七里会、招乜三村与坪头铺、庄和二村村界,西和北至省界,南到县界,面积约为60平方千米。(同小岭底、七里会、招乜三村地界范围)。
  富岗山庄生态旅游区:富岗山庄村地界范围,面积约为8平方千米。
  长寿百果庄园生态旅游区:北起西石河村,南至隆昔公路,东界为西石河村到隆昔线公路支线,西至小杨庄村界,面积约为7平方千米。
  2.从事旅游产业人数
  目前从事旅游产业的劳动者共110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22人,占20%。
  3.全年游客人数
  内丘县的旅游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游客人数也在逐年递增。由2001年的10万人次增到2002年的12万人次;2003年“五一”旅游黄金周之时虽受到“非典”的冲击,但旅游局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点,2003年游客人数突破13万人次。
  4.门票及捐资收入
  内丘县的旅游业起步较晚,2000年,扁鹊庙的门票收入为10万元,捐资收入为25万元;2001年总收入为45万元;2002年县领导积极吸引外资,使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血液,通过全面开发和环境治理,使全县的旅游收入突破60万元;2003年虽然受到“非典”的影响,但也突破70万元,呈上升之势。
  5.旅游产业发展不足之处
  (1)景区道路差。目前,内丘已开发的鹊山扁鹊庙和寒山两个景区,都是道路窄、路况差,没有直达景区的专用公路。寒山距县城70千米的路程,要走3个多小时,并且大巴车进不了景区。鹊山·扁鹊庙经过神头村路段,为卡脖子路段,车进不去,到不了太子岩停车场。其他景区主要也是因没有路,迟迟不能开发。
  (2)有关部门协作不充分,对旅游支持力度不够;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村对景区支持力度不够。
  (3)旅游管理队伍人员少,且大部分素质不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景区、服务旅游水平较低,不能适应景区发展需要。
  三、旅游产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旅游收入占全县收入的比例
  2002年,内丘县旅游收入约6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9000余万元的0.15%。
  2.从事旅游产业的职工人数占全县劳动者比重
  目前,从事旅游产业的职工人数110人,占全县劳动者约11万人的0.01%。
  3.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旅游产业的开发,离不开交通、电力、通讯等相关产业的支持,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上述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支持条件
  1.政府财政支持
  政府财政支持,主要用于景区的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产业规划
  旅游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旅游产业的合理规划。编制规划与旅游开发及今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3.制定有利政策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管理,光靠市场自身调节或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单方面努力是难以健康稳步发展的。政府的主导功能具有很大作用。政府凭借社会威望、财政能力和政治权力,应当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制定一些有利的政策。
  (1)政府制定旅游法令、法规,设置必要的执法机构,对旅游业实行法制化管理。
  (2)政府通过制定计划以及财政、金融、税务、价格、工商管理、招商引资、旅游交通运输等一系列政策,对旅游业实行有方向的引导。
  (3)政府能够从社会资源分配、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旅游产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等方面保持平衡和公正立场,通过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行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有效把握,保持其健康发展。
  (4)旅游开发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基本设施建设,只有政府有条件且有责任做好这方面的前期工作。
  (5)旅游区(点)环境的整体营造,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可能实现,仅靠旅游局的旅游行业管理能力或者旅游景点及旅游企业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
  4.改善旅游社会环境
  旅游发展有可能给接待地带来消极影响,如污染、通货膨胀、犯罪、季节性失业、干扰当地生活,游客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道德标准带到旅游区、对旅游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可能造成接待地文化的丧失,如何改善这些社会环境影响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政府和一些社会团体希望在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护传统价值观中合理有利的部分,配合一些政府执法部门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和打击。政府要以弥补社会影响的弊端为依据,对旅游业实行间接控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改善旅游区的社会环境。
  5.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要把旅游促销宣传作为整个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领导,组织新闻、文化、文物、影视、出版、经贸、外事等诸多部门,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地开展旅游宣传。旅游市场的开拓由上一级旅游部门统一组织、联合开发,突出整体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旅游市场开发的力度。为保证旅游整体形象的开展,政府应将旅游促销宣传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五、内丘县发展旅游业的启迪
  1.更新观念保护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吸收更多的人就业,更主要的是保护文化资源,美化环境;同时通过旅游者的文化渗透,更新当地人的市场观念,现代意识。早已付诸实践的鹊山·扁鹊庙景点,不但没因旅游开放遭受破坏,而且更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2.培育精品,打造品牌。在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中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坚持旅游资源开发同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坚持旅游开发同三产服务相结合,坚持旅游开发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坚持旅游开发同林业生态工程相结合,坚持旅游开发同旅游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我县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内丘县旅游品牌,发展特色旅游。在旅游项目建设中,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方针,实施一批精品工程。如:鹊山·扁鹊庙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杏峪——寒山——鹤度岭——双楼山联合开发工程;长寿湖(马河水库)温泉康体休闲及水上游乐开发工程;邢窑、内丘神码文化开发工程等。
  3.广辟渠道,多元融资。随着财力的增强,县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性投入。积极争取省和国家的资金支持。深化旅游资源经营权改革,所得转让费要全部用于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移民搬迁补偿等。创造宽松、平等、竞争的环境,鼓励民间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争取金融机构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选择条件较成熟的部分旅游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吸引国外、省内外资金参与内丘旅游的资源开发、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开发模式,即股份开发、授权经营模式,如鹊山·扁鹊庙旅游区开发;政府牵头、社会筹资、承包经营模式;部门开发、集体经营模式,如长寿百果庄园开发;个人筹资、租赁开发、自主经营模式,如寒山风景区开发;统一规划、引资开发模式等。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专线公路建设,可以采取与景区门票捆绑的回报形式,单独包装招商。
  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内丘县志编辑部、内丘县旅游文物管理局
  撰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