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邢窑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4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邢窑历史沿革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1054-1055
摘要:
本节讲述了邢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文献记载,窑址在内丘县城周围一带。“邢窑”之名最早出现于隋唐。古时窑场习惯以州冠名,因当时内丘县属邢州,故名邢州瓷窑。邢窑生产的瓷器亦称“邢瓷”。
关键词:
内丘县
邢窑遗址
历史沿革
内容
邢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文献记载,窑址在内丘县城周围一带。“邢窑”之名最早出现于隋唐。古时窑场习惯以州冠名,因当时内丘县属邢州,故名邢州瓷窑。邢窑生产的瓷器亦称“邢瓷”。
邢窑是唐代著名瓷窑之一。中国陶瓷史上有“南青北白”之说,而邢窑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祥地,是中国陶瓷一座辉煌的里程碑。内丘陶瓷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内丘早在殷商制陶业就已兴起,尔后,规模逐渐扩大。经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几个朝代,隋唐五代陶瓷业最为鼎盛。邢瓷品种多,销路广,不仅国内广泛使用,而且远销朝鲜、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斯里兰卡等国。唐文学家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曰:“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皮日休《茶欧》诗曰:“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唐徐慎诗句:“雕锈荆玉盏,烘透内丘瓯”。薛能诗曰:“凉风盈夏扇,蜀茗半邢瓯”。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说,唐大乐师郭道源用邢瓯盛水,当乐器演奏。唐人这些记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内丘生产的邢白瓷质量精美,品种丰富,产量巨大,市场广泛,内丘则为盛唐时期当之无愧的瓷都。邢窑白瓷主要器物有碗、盘、杯、盒、马袋壶、注壶、坛及唐三彩器具等。质量可与当时南方的“越州瓷”青瓷媲美。邢窑和越窑是唐代南北两地的代表窑和瓷业中心。考古发现邢窑中带“官”字款瓷器,很有可能是定窑带“官”字款的白瓷贡品源本。
北魏、东魏、北齐时期的邢窑
在南北朝(420—589)时期,南方的制瓷业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主要生产青瓷。中国北方经过北魏孝文帝的时政改革以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丘(今内丘)人在南方制瓷技术的影响下,也开始学起了烧制青瓷。经过东魏、北齐,中丘人不仅使青瓷生产赶上了南方,而且在生产青瓷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白瓷。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白瓷。
隋、唐初时期的邢窑
隋至初唐,是粗白瓷向精细白瓷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邢窑主要生产粗白瓷。隋至初唐时期,在原始白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胎釉原料的选择,注重如何提高产品的白度,同时更加增强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观赏价值。器物造型逐渐变得灵巧、实用,胎体和釉层逐渐由厚变薄,由器外施半截釉改为通体施釉,流釉、裂釉现象逐渐减少。在装烧技术上作了重大改进,改叠烧为单烧,从此克服了产品上的支烧痕迹,提高了质量,扩大了产量,为精细白瓷的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盛唐、晚唐时期的邢窑
唐朝的初、中期,是中国古代兴旺发达的最好时期之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为陶瓷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此时的邢窑在继承前人制瓷技术的基础上,大胆革新,采取有效措施,把陶瓷制造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邢窑誉满全球的“类雪”、“类银”的精细白瓷就是这个时期生产的。它质地坚硬,胎色洁白,釉色光亮,平整庄重,釉色粉白且微泛青色,具有赏心悦目、耐人寻味的美感。盛唐邢窑,对胎釉料配方和烧制技术的改进,是对陶瓷生产技术的杰出创造。正是由于这些先进技术的采用,邢窑才烧制出众多千古称誉的佳品。
五代、宋、元时期的邢窑
邢窑白瓷是中国早期白瓷的优秀代表,在中华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到了唐末、五代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开始衰落。五代白瓷窑规模渐小,产量萎缩,品种减少,质量降低,远远没有盛唐时的那种“圆如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风采。五代之后邢窑开始衰败,到了元代,邢窑主要以烧制供本地民间使用的粗瓷,后来渐渐地在历史上就销声匿迹了。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