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邢窑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471
颗粒名称: 第七章 邢窑遗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7
页码: 1052-1158
摘要: 邢窑遗址,199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县文物工作者在境内5个乡,方圆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了28处古窑址。窑址出土有窑柱、垫圈、支珠、支钉、匣钵等窑具。均为瓷窑址中较早使用匣钵的窑场。1984年12月8日,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带领12名古陶瓷专家到内丘,对古窑址进行了考察,确定内丘是唐代著名邢窑所在地。1987年9月,县文保所写出了《河北省内丘县邢窑遗址调查报告》,在国家《文物》月刊发表。邢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文献记载,窑址在内丘县城周围一带。“邢窑”之名最早出现于隋唐。古时窑场习惯以州冠名,因当时内丘县属邢州,故名邢州瓷窑。邢窑生产的瓷器亦称“邢瓷”。
关键词: 内丘县 邢窑遗址 文化遗址

内容

邢窑遗址,199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县文物工作者在境内5个乡,方圆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了28处古窑址。窑址出土有窑柱、垫圈、支珠、支钉、匣钵等窑具。均为瓷窑址中较早使用匣钵的窑场。1984年12月8日,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带领12名古陶瓷专家到内丘,对古窑址进行了考察,确定内丘是唐代著名邢窑所在地。1987年9月,县文保所写出了《河北省内丘县邢窑遗址调查报告》,在国家《文物》月刊发表。
  第一节 邢窑历史沿革
  邢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文献记载,窑址在内丘县城周围一带。“邢窑”之名最早出现于隋唐。古时窑场习惯以州冠名,因当时内丘县属邢州,故名邢州瓷窑。邢窑生产的瓷器亦称“邢瓷”。
  邢窑是唐代著名瓷窑之一。中国陶瓷史上有“南青北白”之说,而邢窑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祥地,是中国陶瓷一座辉煌的里程碑。内丘陶瓷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内丘早在殷商制陶业就已兴起,尔后,规模逐渐扩大。经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几个朝代,隋唐五代陶瓷业最为鼎盛。邢瓷品种多,销路广,不仅国内广泛使用,而且远销朝鲜、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斯里兰卡等国。唐文学家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曰:“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皮日休《茶欧》诗曰:“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唐徐慎诗句:“雕锈荆玉盏,烘透内丘瓯”。薛能诗曰:“凉风盈夏扇,蜀茗半邢瓯”。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说,唐大乐师郭道源用邢瓯盛水,当乐器演奏。唐人这些记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内丘生产的邢白瓷质量精美,品种丰富,产量巨大,市场广泛,内丘则为盛唐时期当之无愧的瓷都。邢窑白瓷主要器物有碗、盘、杯、盒、马袋壶、注壶、坛及唐三彩器具等。质量可与当时南方的“越州瓷”青瓷媲美。邢窑和越窑是唐代南北两地的代表窑和瓷业中心。考古发现邢窑中带“官”字款瓷器,很有可能是定窑带“官”字款的白瓷贡品源本。
  北魏、东魏、北齐时期的邢窑
  在南北朝(420—589)时期,南方的制瓷业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主要生产青瓷。中国北方经过北魏孝文帝的时政改革以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丘(今内丘)人在南方制瓷技术的影响下,也开始学起了烧制青瓷。经过东魏、北齐,中丘人不仅使青瓷生产赶上了南方,而且在生产青瓷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白瓷。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白瓷。
  隋、唐初时期的邢窑
  隋至初唐,是粗白瓷向精细白瓷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邢窑主要生产粗白瓷。隋至初唐时期,在原始白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胎釉原料的选择,注重如何提高产品的白度,同时更加增强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观赏价值。器物造型逐渐变得灵巧、实用,胎体和釉层逐渐由厚变薄,由器外施半截釉改为通体施釉,流釉、裂釉现象逐渐减少。在装烧技术上作了重大改进,改叠烧为单烧,从此克服了产品上的支烧痕迹,提高了质量,扩大了产量,为精细白瓷的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盛唐、晚唐时期的邢窑
  唐朝的初、中期,是中国古代兴旺发达的最好时期之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为陶瓷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此时的邢窑在继承前人制瓷技术的基础上,大胆革新,采取有效措施,把陶瓷制造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邢窑誉满全球的“类雪”、“类银”的精细白瓷就是这个时期生产的。它质地坚硬,胎色洁白,釉色光亮,平整庄重,釉色粉白且微泛青色,具有赏心悦目、耐人寻味的美感。盛唐邢窑,对胎釉料配方和烧制技术的改进,是对陶瓷生产技术的杰出创造。正是由于这些先进技术的采用,邢窑才烧制出众多千古称誉的佳品。
  五代、宋、元时期的邢窑
  邢窑白瓷是中国早期白瓷的优秀代表,在中华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到了唐末、五代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开始衰落。五代白瓷窑规模渐小,产量萎缩,品种减少,质量降低,远远没有盛唐时的那种“圆如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风采。五代之后邢窑开始衰败,到了元代,邢窑主要以烧制供本地民间使用的粗瓷,后来渐渐地在历史上就销声匿迹了。
  第二节 邢窑区域规模
  考古发现,邢窑生产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以内丘县城为中心,沿着城北的李阳河两岸,西至南赛乡的南岭村,东至内丘镇的武家庄,南至大孟村镇的冯唐村,北至五郭店乡的东磁窑沟村,遍及五个乡镇,区域面积达120平方千米,还辐射到邻县,北至临城县,南至邢台县和邢台城区。
  第三节 邢窑陶瓷产品及制作工艺
  出土发现,邢窑不仅生产粗白瓷,精细白瓷,素烧瓷等单色瓷器,还生产青、黄、黑、黑白双色、青黄、三彩釉等带色瓷器,并且还生产带有印花、刻花、画花、贴花等装饰型瓷器。不仅生产瓷器,还生产陶器,多为灰陶、红陶、黑陶等器物。
  据考古发掘报告称:内丘礼堂发掘区“东北区出土的素烧佛龛和佛像等为邢窑发掘中的首次发现,而且数量大,种类多,还有少量的彩绘作品,是发掘所难得的艺术作品。邢窑不仅烧制誉满天下的白瓷器,而且也生产与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素烧器、三彩、彩绘、玩具等其他器物。”考古人士称:“邢窑就是一座中国陶瓷的宝库。以生产精细白瓷著称,还大量烧制其他瓷种。品种之多,在同期古窑中首屈一指。”
  早在1985年考古发现,在内丘发现不少带“盈”、“翰林”字款的细白瓷器物,而后又在内丘礼堂一带出土发现大量的“盈”字款器物残片,还首次发现带“官”字款的器物残片。考古发掘报告称:“‘官’字款的发现堪称此次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此前陶瓷界和学术界多认为‘官’字款为定窑、越窑的产品,与邢窑无涉。此次出土的几片晚唐时期的官字款改变了人们对官字款生产地的认识,而且也会对官字款的各种解释有所帮助。”不少陶瓷专家推断,宋代定窑的“官”字款可能源于内丘邢窑。
  邢白瓷工艺精湛,质量精美纯真。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著文称:“与南方越窑不同,越窑精细灵秀,邢窑浑圆壮美,善于从金银、铜器及波斯——阿拉伯世界的工艺中吸取养分,造型规整均匀,气魄宏大。不讲究彩色的装饰,着意使素净的白瓷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把端庄典雅的造型美、胎釉的质感美发挥到最高水平,和大唐盛世的时代气质更适应、更协调,比越窑青瓷更能显示时代精神。”特别是隋唐时期的透影白瓷,其胎质精细甜白,断面呈乳脂状,类似“猪油白”。出土发现,此种透影白瓷,厚度不足一毫米,可见当时的制瓷工艺之精湛。
  内丘礼堂处发掘出十几座陶瓷炉集中成群,陶、瓷共享一窑的场面。这是其他古窑所没有的烧制现象。
  邢窑最著名的制作工艺就是采用匣钵盛装烧制。挖掘发现有盒形、盘形、盆形、漏斗型的匣钵。这些匣钵是专门烧制细白瓷的,一钵一体,又以反复使用。匣钵的应用是邢窑的首创工艺。也是精细的白瓷烧制成功的重要因素。
  附:河北内丘邢窑鉴定会纪要
  (根据会议记录整理)
  时间:1985年12月9日上午
  地点:内丘县服务楼小会议室
  参加人员:来宾有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教授)冯先铭,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李辉炳,故宫博物院陈列部王莉英,河北大学历史系讲师金家文,河北省地质矿产局总工程师程再廉,邢台地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刘龙启;内丘有:中共内丘县委副书记张凤祥,内丘县副县长陈玉华,中共内丘县常委、宣传部长石振林,内丘县文教局副局长孙建华,内丘县文物保管所副所长贾忠敏。还有姚卫国、李同信、贾永禄等。
  记录人:贾永禄
  笔者注:趁中国磁州窑学术研究会成立之机,受内丘县人民政府邀请,以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先生为首的七名专家,于1985年12月8日-9日,历时两天,就内丘县发现的唐代邢窑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鉴赏,并召开了内丘邢窑鉴定会,鉴定会纪要如下:
  冯先铭先生谈:来之前,我不知内丘有邢窑,后来,听说内丘发现了邢窑,所以我非常想看看。昨天,大家一起看了窑址,今天又看了实物标本,标本虽然不多,但它能反映一些问题。从窑址出土的瓷片来看,有北朝的白瓷、隋代的白瓷、还有盛唐时期的细白瓷。唐人李肇谈邢窑在内丘是有根据的,内丘发现了邢窑,证实了历史文献记载。1950年,我同陈万里先生来过内丘磁窑沟(我们不是盲目来的),在那里没有发现唐代窑址,大部分是宋元的,当时没下结论。1980年,杨文山同志发现了临城祁村窑后,我们也去了,是听消息后到的。当时内丘没有发现邢窑,我们都认为祁村窑是邢窑。祁村发现了玉璧底碗,但没有“盈”字印记。当时有关临城窑的文章陆续发表了几篇,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今,内丘发现了邢窑,证实了《国史补》与《茶经》的记载。祁村的白瓷片与这里的少数相似,这里(指内丘)是正宗。比如说王麻子的剪刀,可以说这里是真正的王麻子的剪刀。(程再廉工程师插话:也可以说是少林的正宗。大家笑了。)这里的品种很多,很丰富,除了白瓷、青瓷,还有“三彩”。这些证明了“三彩”不仅仅河南巩县、陕西耀州有,内丘也有。由此可见,北方唐墓出土的“三彩”,可能就有内丘的。总之,这次发现很重要。陕西大明宫遗址发现了有“盈”字邢州窑白瓷玉底碗,还有越窑、×窑(没记上)瓷器,这些都是贡品,供宫廷使用的。
  有关内丘邢窑整个历史情况,要接受过去的教训,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这个发现是河北省重要的一个发现。邢窑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省城应该支持。建议由省出面,地方配合,把它搞清楚。
  李知宴同志谈:这里发现了邢窑,这个消息我才知道。我这次来很高兴,看到了丰富的瓷片。过去临城我也去了,在那里没有发现有“盈”字款的瓷器。临城陈刘庄有个庙碑记载:古代内丘很繁华,是古代陶瓷贸易的集散中心,路子很宽广。古代的内丘窑一定是个大的作坊区,比较广。今天内丘发现了这么大的古瓷窑区,证实了李肇的记载。发现不在早晚,重在其意义,这次发现的意义不在临城之下。临城走了第一步,你们走了第二步,希望你们尽快把报告写出来,以引起领导的重视。
  这里的品种很丰富、很复杂,比如说三足黑釉缶复,就是一种罕见的器物。我在日本见过一个小的,日本人认为他们收藏的黑釉缶复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他们的还没有这里的大。邢窑历史长,品种也多,过去发现的研磨器都是粗瓷,咱这里是用细白瓷做的。(李同信同志插言:“咱们这里也有粗瓷的”)细白瓷研磨器,不像是窑工作研磨釉料用,可能是宫廷贡品。程工(指程再廉工程师),请您搜集一下地质方面的资料,好进一步考证。
  程再廉同志讲:我只能搞面上的,有关点上的,还得请您们。
  李辉炳同志讲:临城窑杨文山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是肯定的,已经喊出去了,吹到了外国。他们的工作还是不错的,杨说内丘没有烧瓷的条件,我当时就说不能那样讲。邢窑在临城,我是同意杨的看法。文章是根据报告写出来的。有人问过:过去明明文字记载邢窑在内丘,为什么到了临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过去说过:将来在内丘发现了邢窑,也不能否定祁村窑为邢窑。因为形制一致,问题不大,前一段的工作还是无可非议的。临城做了大量工作,找到了边沿,这里又迈出了一步,看来和文献记载是一致的。内丘发现了邢窑,证实了文献,填补了空白。这里的隋代白瓷,和临城贾村基本一致。贾村隋白瓷胎底较灰,施化妆土,釉色发黄,这里也有,窑具也差不多。看了这里的匣钵,和祁村完全一样,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盒式匣钵”。盒式钵里只能烧一件,质量好,成品率高,残品少,如今拣到一块细瓷片是不容易的。定窑没有这样的匣钵。我认为祁村与这里是一个体系。杨文山同志写了一篇有关贾村隋代窑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我相信他的看法。
  现在这里发现了邢窑,我很高兴,应该把遗址保留下来,现都盖上了房子,垒上了猪圈;宣传出去,外国人要来看,咱再说重要,怎么讲呢?让人家来看什么?
  希望你们还要辛苦一年,找到遗址,很好地保护起来。最后望你们尽快写出报告,以便研究。
  王莉英同志谈:我们对内丘白瓷很重视。唐代邢窑白瓷,我们过去陈列时,都是按文献记载记的是内丘。但是,始终没有发现窑址,外国人要问,我们没办法回答。1980年临城发现了白瓷,与文献记载的形制基本上一致,我们就改了。改时心中还感觉到不舒服。今天内丘发现了窑址,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填了这个空白,我们看了窑址,拣了些瓷片,又看了看你们采集的标本。临城我也去了,那里窑址分布比较散,器型品种没这里多。这里,除常见的品种外,还有唐三彩,有仿金银器造型印花器具残片。另外还有北朝时期埋藏的白瓷。这些临城没找到。建议窑址要有重点地发掘,请人选好点;宣传工作要跟上;要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派人到民间收集零散文物。经费不足,可根据情况向国家文物局打报告。
  金家广同志讲:各位专家发表了意见,我很同意他们的看法。我是搞历史教学的。今天看到了你们的发现,我很高兴。有关邢窑在内丘,古人有文字记载。过去我教学都是讲邢窑在内丘。后来,临城发现窑址,听说后,我把它改到了临城。内丘发现了邢窑,今天我又得把它改过来,内丘发现了邢窑,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充实了我的教材。遗址要保护,一定不要在遗址上搞建筑了,要加强宣传,通过宣传,群众还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县政府要支持他们(指搞文物工作的同志)。
  程再廉同志讲:我打算把内丘的地质资料搞出来,我过去曾写过《何处是邢窑》一文,内丘有烧瓷条件,现在临城贾村烧缸就是用得内丘瓷土。从地质上看,在邢台以北、赞皇以南,京广线西侧,广大范围内,发现隋唐古瓷窑是可能的。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