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45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石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6
页码:
1031-103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的文物石刻,概括了中丘神兽、双石塔、陀罗尼经幢、千佛阁、希夷遗笔、翁仲石像、鱼龙石壁等。
关键词:
内丘县
文物考古
石刻
内容
中丘神兽 中丘(内丘古称中丘)神兽有天禄神兽和符拔神兽两类。均出自为汉——南北朝时期,多为大型陵墓镇物。
天禄神兽,俗称飞马、四不像,共四件(同类),为大孟村镇十方村、吴村一带汉代墓前设置物。据当地人回忆: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前,有外国人以每件四百块大洋从两村购走三件“飞马”。其中购自吴村两件、十方村一件,由官庄火车站运走。现存美国费城博物馆两件,法国巴黎博物馆一件。1952年,遗留在十方村的另一件神兽出土后又由河北省文管会冀光武就地掩埋保护。1999年在十方村西北约500米处的迁村新址平基过程中重新出土,后陈列在内丘扁鹊庙院内供人观瞻。
该类神兽,石质青石,体形硕大,重足一吨,高140厘米,长180厘米,宽90厘米。据考证雕刻于汉桓帝延熹时期(158—167)或稍后。相传,其中一对就立在吴村西的飞燕墓前。
该类神兽的整体造形以圆折为特点,以运动为主旨,优美、强健、欲跃欲腾,通过圆雕与浮雕线刻的美妙结合,表现出力的凝聚与释放。不仅使人们领略石雕艺人的高超技艺,也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
符拔神兽。有一件,出土于县城南3千米小马河北岸,京广铁路西侧,当地群众拉沙时,发现了一具神兽残身,当夜被文物贩子盗走,后在宁晋县将文物贩子抓获,文物贩子已花10万元将神兽复原。身躯与大豹子极为相似。亦为青石所制。据专家初步鉴定为北魏时期之物,从造型特点判断,属东汉符拔神兽之类。此神兽亦在扁鹊庙内珍藏。
双石塔 位于县城东南小驿头村西。石塔背北面南,两塔相隔6米,东西并列。两塔形状基本相同,均为青石质叠涩式方塔,共七层,高2.3米。第二层主体部分,高0.8米,开佛龛,门两侧刻有金刚;两塔侧面均有阴刻楷、行书两体,其中有武则天造字7个,根据铭文,双塔建于唐万岁登封元年(696)。
双塔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后,将塔件全部追回。于1986年重新垒起。后又被盗走。
陀罗尼经幢 位于金店镇韩郝庄村,系玉泉寺建筑之一。幢为八角形。经幢和台座束腰,华盖上分别刻有莲花纹和飞天、凤鸟、菩萨、力士、狮子、龙等各种图案。幢腰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及序。幢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明崇祯十一年(1638)玉泉寺僧募捐重修。1963年被洪水冲塌,构件散落在周围村庄。1984年,文物普查中找到其中7件,运至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千佛阁 位于中张村,原系千佛寺建筑之一。今寺废阁存。千佛阁为青石建成,近正方体,高2.65米。每面下部有拱门,门两侧为二金刚,内有佛龛。龛内有一佛二弟子。阁身内外阳刻佛像千余个,形态各异,现存为明代石刻。
希夷遗笔 原为圆津庵碑刻之一。石刻“寿”字,为宋初道人陈抟(号希夷)书。字体为行书,颇有一气呵成之势,苍劲有力。现存在张夺村。
翁仲石像 原在内丘城西南500米许,20世纪60年代平整土地埋于地下,1995年新建县委、政府大楼时被挖出。于1996年9月,运往扁鹊庙保管,现立于扁鹊墓神道两侧。
据史料载:该石刻是元代翰林待制冯智墓前神道两侧的附属物。
鱼龙石壁 系县文物保护单位。原立于县城南关街北口为影壁,后埋于地下。1991年11月因拓宽街道,挖土时重新掘出。后送往神头扁鹊庙保护。
该石壁,雕刻风格系明代,石质青石。长220厘米,宽126厘米,厚40厘米,其正面图案为鱼跃龙门,左、右面为玉兔、小鸟、花草等装饰图案。该石壁基本完整。
石牛 为小驿头村出土。1995年11月,运往扁鹊庙加以保护。
该石刻,为卧状,长150厘米,高90厘米,宽100厘米,足有1吨重。手法粗略,未深加工。出于何代,待考。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