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45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2
页码:
1030-103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的古建筑,概括了牛王庙戏楼、东岳庙、玉皇庙、清四合院等。
关键词:
内丘县
古建筑
名胜古迹
内容
牛王庙戏楼 位于县城西13千米王交台村南,小马河北岸一高台上。
戏楼始建不详。据庙院内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戏楼碑记载:“牛王庙昔有戏楼一座,所建不知何时。”今存为清代建筑。
戏楼为砖木石结构,样式独特。整个建筑由戏台、罩棚两大部分组成。戏台又分前后台、后台和台底券洞。占地面积约115.90平方米。戏台:砖木石结构,屋顶布瓦兽档,单檐卷棚硬山。后台面阔5.20米,进深3.90米;前台宽7.50米,长4.55米,总高为7.20米;戏台高出地面1.20米;台底有一南北走向的券洞,宽2.00米,长8.75米,高2.00米。券洞用青石和灰砖砌成,南头留门,可以进出。北边地面留一口,用石板掩盖,雨时,随时掀开用来排水。券洞既是戏台下嗡音的设备,又是向南边河内流水的隧道。戏台中间,有两根立柱,从此挂上幕帐,可分隔成前台和后台。后台三面垒以砖墙。前台三面大敞,有六根立柱支撑,面积宽于后台,整个戏台呈“凸”字形,两边的跨耳可能是放箱子和道具用的。台口有四根立柱,中间两根间距较大,适宜演出。罩棚:木质结构,正卷棚式样屋顶,兽档布瓦。棚下设有二十六根立柱顶支。横7.50米,纵8.20米,高5.50米。罩棚的前脸,是这一建筑的最精彩部分:它位于罩棚的前山半腰,突出向外伸出有1.50米,宽3.00米,两个角檐翘起,形似一只正在展翅飞翔的蝙蝠。檐下有斗拱花三朵,两角各一,中间一个。门檐两角下各留一铁鼻,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香客云聚,夜间唱戏,鼻上挂上两盏灯,红光四射,十里望及。
这座古戏楼,戏台和照棚紧紧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建筑。不管风天雨夜,台上照演,台下依着戏台照看。如在前三面垒上围墙,它就是一个完整的剧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内丘县志》记:“牛王庙在王郊台,院内有戏楼,样式独特,实属罕见。”
1986年秋,中国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和省有关专家,对该戏楼作了一次鉴定,一致认为,这座古戏楼的发现,突破了以前一些专家认为清中叶以前,农村没有戏台与观众棚连接在一起的观点。它是一座中国北方罕见的,十分珍贵的戏剧文物。1993年被定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庙 又称天齐庙,位于县城西南东青山村中,座北朝南,建一凸台上。庙内附有广生殿、阎君殿、府君殿、关帝庙等。正殿为砖木结构,青布瓦悬山顶,面阔三间,梁柱绘有云、龙图案,墙壁绘有神话故事。庙南由山门铺石阶而下,至200米处有一戏楼相映。
该庙始建不详,历代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1994年,东青山村民曾进行过修缮。
玉皇庙 位于县城南西阳村中,座东朝西,砖木结构,起脊飞檐,面阔三间,二层。两端各筑一实心斜墙,紧紧夹住庙体,非常坚固。庙前立一石碑,碑文记载:清光绪十四年重修玉皇庙。该庙始建不详,现保存完好。
清四合院 位于白鹿角村。整体布局:门楼居中,两侧拱券窗各一。垫花处砖雕各种花纹图案,线条流畅。门楣上为砖雕花鸟图案。东西配房4间。房顶四面设有1米高花墙。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今尚存。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