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45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古墓
分类号: K878.8
页数: 3
页码: 1026-10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的古墓遗址,概括额了塚圪塔墓、程本墓、吴村墓、张宾墓、葛庸墓、张耳、陈余墓、和孟春墓等。
关键词: 内丘县 文化遗址 古墓

内容

塚圪塔墓 位于内丘县城东北10千米冢圪塔村西北约450米处。有墓两座,南北并列。清光绪《内丘乡土志》记载:“邢侯二夫人墓在塚圪塔西,二墓南北对峙。”1970年,两墓均被掘开,出土有金丝、铜印等物。铜印阳刻篆文“李咨印信”四个字。南墓门上方,置一青石条,石上刻有马拉车图案;北墓门上石条刻有“陈留太守李君车”七个大字。发现的实物与旧志记载有异。
  附:西周时期邢侯簋,出土于塚圪塔墓,现由英籍希腊人尤氏乔治所藏,捐赠不列颠博物馆。193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尚严(北京人)在伦敦将其铭文手拓,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教授傅振伦转赠内丘。据此看,邢侯二夫人墓就在冢圪塔附近,待考。
  程本墓 位于城西13千米的程子岗上。《顺德府志》载:“周程子华墓在程子岗,明知县李梗立石”。民国34年(1945)该墓曾被挖掘,在距地表约3米深,发现有被火烧过的兽骨,不见其他迹象。此后又用土封上。
  吴村墓 位于县城南10千米的吴村(中迁)北500米处。据清道光十二年(1832)《内丘县志》载:“飞燕墓在吴村西,俗称擀面台”。
  1970年,动用该墓封土造水渠,将墓室挖开,致使一号墓室及墓道遭受破坏。出土石房屋模型2个,铜鹤一只,五铢钱数十枚,铜车饰及玉衣片、陶片等。根据出土器物判断,该墓是汉代墓葬。
  张宾墓 位于县城南偏东约10千米的铁顶墓村东。据清道光十二年(1832)《内丘县志》载:“张宾墓在城南13里,周围皆铁,高三丈余,广十余亩,人谓石季龙厚葬以报宾也,名铁顶墓。”
  葛庸墓 位于县城西北12千米的大杨庄村西北约500米处。《顺德府志》载:“左丞相葛庸墓在杨庄西,御史苏可贞撰表。”清道光十二年(1832)《内丘县志》载:“元左相墓在杨庄。”民国29年(1940),墓封土被平。墓前石碑坊、石人、石猪、石羊等物亦陆续被毁。
  张耳、陈余墓 位于内丘县城东北10千米西张村村南岗,二墓南北对峙,均高10米,两墓并计南北长125米,底直径均33米。
  1966年,破“四旧”,将南墓掘开,发现遗物有五铢钱、铜饰件、陶器等。墓青砖砌成;北墓保存完整。
  和孟春墓《顺德府志》载:“古君子和孟春墓在城西北,大学士魏裔介撰表。”于1967年遭掘,墓志现存西关村。
  官庄墓 位于京广铁路官庄站一带。汉代墓葬。这里原有墓葬甚多,因历经风霜,有的墓封土已被用掉。现有形者尚存20座。
  凤凰墓 位于县城西南4千米的凤凰村周围一带。此处原有14座墓葬,其中6座在1960年至1969年期间,封土平掉。1966年1号墓被掘,墓室被破坏。均系汉代墓葬。
  冯唐墓 位于县城西南8千米的冯唐村东。清道光十二年(1832)《内丘县志》记:“都尉祠在冯唐村大觉禅寺之左,古塔下为汉车骑都尉冯唐墓也。”该墓封土上原有冯唐祠一座,1942年被毁,墓封土已平。
  蔡家沟古墓 位于县城东蔡家沟村西300米处。墓地东侧紧靠京广铁路。封土直径约16米,高5米。保存基本完好。何人之墓不详。从封土情况和暴露残砖瓦看,当为汉墓。
  该墓在1984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河墓 位于新石河村北250米处。现存封土长10米,宽8米,高3米。其墓封土东、南两侧已劈成断面。何人之墓不详。1984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羹墓 位于县城西关东北1千米处,清代,曾有336棵柏树,长有“十里香”草。
  郎中墓 位于北岭西,元代散大夫礼部郎中杨元亨墓。
  处士墓 位于永安东,元隐士林起宗墓。至正年间御史苏天爵撰表。
  翰林墓 位于程家湾。元翰林刘德渊墓。
  丞相墓 位于李家庄。元刘渊濬祖茔。后分二枝:渊濬墓在刘家庄,名柏坟;一在五郭村,名荆子坟。
  参政墓 位于桃花巷西南,元戎益墓。
  宣使墓 位于北岭后。元王德璘墓。
  参议墓 位于东青山村北。明刘斌墓。
  郡丞墓 位于县城西500米许。明开封府同知乔尔年墓。
  别驾墓 位于县城西南隅。明太原府通判乔中和墓。
  侍制墓 位于县城西南处。元侍制冯智墓。翁仲石兽犹存。1995年建县政府大楼,施工发现翁仲二尊。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