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45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文物
分类号: K87
页数: 30
页码: 1023-105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内丘县的文物,概括了文物管理及普查、古文化遗址、古墓、扁鹊庙、古建筑、石亥、庙寺庵观、现代文物、馆藏文物、古树等。
关键词: 内丘县 文物 考古

内容

第一节 文物管理及普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内丘县文物管理工作由抗日县政府文教科负责。 1950年,县成立文化馆,由馆内设专人负责。1956年,遵照上级指示,县文 化馆有关人员将全县文物进行普查,掌握了全县文物的分布、数量等情况。 1981年,县文化局组成文物普查小组,再次将全县文物普查一遍,写出了《 内丘县文物初考》。1983年,文化馆设立文物组。
  1984年10月,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成立。时编制3人,房舍5间。文保所成立后 ,先后对馆藏文物进行清理、登记、造册、建档。集资对扁鹊庙群中的后土 殿、广生殿、药王殿、扁鹊殿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同年,县文物保管所对全 县文物进行第三次普查。此次普查,先后发现唐代邢窑遗址28处,从中发现 了细白瓷器物和唐三彩,发现唐代陀罗尼经幢,牛王庙古戏楼等。并对上述 发现进行了鉴定、搜集和整理。同年,在数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首次编辑 了《内丘县文物志》。1988年,配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内丘城关遗址进 行试挖发掘了唐代邢窑遗址,出土了大批器物标本。1991年,内丘县文物保 管所被评为河北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1994年,因修北京至深圳高速公路, 在官庄小驿头考古调查和勘探中,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及商代遗址和春秋战国 中期墓葬,并进行了发掘。1999年又重修了《内丘县文物志》。是年,内丘 县成立旅游文物管理局,文物工作归其管理。
  截至2000年,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邢窑遗址(1996年12月公布 )。有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扁鹊庙(1982年7月公布)、牛王庙戏 楼(1993年10月公布)、吴村墓(1982年公布)、千佛阁(1993年10月公布 )、明长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
  第二节 古文化遗址
  李交台遗址位于县城西约13千米的李郊台村西100米处。遗址埋藏较深,在断 坡距地表6~7米以下文化层,发现有旧石器时代的鹿骨化石、驼鸟蛋化石、 细石器等。
  北岭遗址 位于县城西北6千米处北岭水库的东岸,在南北长约100米的一段台 址上,断续露出灰坑,内含红陶、灰陶、石器(残)、兽骨等。所发现的陶 片均为细泥质,胎薄,均匀。主要器形为钵、碗等。约属仰韶文化。
  南程村遗址位于城西南8.2千米的南程村村东和村南。文化层埋藏较浅薄。由 于耕作土地,地表有灰坑暴露,散落有陶鬲角、罐、石铲、石镰、骨刀、卜 骨等物,均属商周时期。
  西庞遗址 位于县城西南11公里小马河北岸的地台上。由于河水的冲刷,部分 已被破坏,地面上散落的陶片多带有粗细纹和网状纹。
  台地断坡面上可见文化层和灰坑,最厚处可达2.5米。为商周文化遗址。
  石家庄遗址 位于县城西南11.5千米的石家庄村南。遗址南、西、北三面环沟 ,在断面上可见文化层堆积,时间为周至战国。
  马河水库遗址 位于县城西南12千米的马河水库北岸。此处陶片散落很多。采 集的标本主要是鬲、罐等。时间为周至战国时代。
  北石庄遗址 位于县城东3千米的北石庄村北约200米处。遗址长200米,宽100 米。由于文化层埋藏较深,地表除发现少量残碎陶片外,不见其他迹象。 1986年春,北石庄村民烧砖挖土,发现灰陶片,亦有少量的残鬲足。
  四里铺遗址 位于四里铺村南200米处,东紧靠京广铁路,西为内丘镇砖厂, 北临四里铺西庄,南望内丘火车站。
  调查中发现,四里铺遗址的遗存物以筒瓦板瓦为最多,间有少量的青砖和残 碎陶片。器形为壶、罐。纹饰有绳纹、划纹、方格纹,其中还发现带有铭文 的陶片。是战国至汉代遗址。
  明长城遗址 北起怀来县,南至沙河市。穿过内丘县境内全长12.5千米。位于 内丘昔阳交界处的太行山分水岭上,依山造势。
  明代嘉靖年间,内丘邑知县杜世爵,在内丘县境内长城沿线置隘口两处:一 曰蒿都岭(后改鹤度岭)隘口;二曰锦绣堂隘口。锦绣堂口已毁;蒿都岭隘 口现存城楼遗址,城墙高2丈,长50余丈,宽2丈许。城址有石碑一座,详记 当年城楼建筑状况和置口因由。
  秦置中丘城遗址 位于永安乡西丘村东北侧李阳河南岸,长1000米,宽200米 。暴露遗物有绳纹砖瓦、灰陶片、布纹陶片等,均系汉代。初步认定为秦置 中丘城旧址。
  北魏置中丘城遗址 位于内丘县西关村,李阳河东岸。长1200米,宽1000米, 北魏至唐。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河齿乞西北偶,乃东迁焉,今城北西垣,即旧 城东垣也”。
  现只剩东城墙一段,长35米。
  青山城遗址 系隋代城址,位于大孟村镇东青山村。城址地处黑山脚下,白马 河北岸。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青山村重修府君广生圣母庙碑记:“青 山者古黑山城也。”青山县始置说法有二:据《畿辅通志》记:“隋开皇年 析龙冈置青山县,大邺初省……”;《新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元年析 龙冈、内丘置青山县。开成五年省入焉。”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创建 青山村东岳庙神路碑记曰:“邑西南二十五里许有青山村,考志载古建为青 山县”。
  郭巨塔遗址 位于金店村西200米处。1967年损坏。原塔高6米,长宽均1.05米 ,上窄下宽四方形,青石构成。塔为七节(连座),座南面凿洞,洞内刻有 佛像。始建不详。
  金店村原有关郭巨的纪念物很多,如郭巨庙、慈仁寺、汉孝子郭巨埋儿获金 处石碑、郭巨墓等。
  圆津庵遗址 位于都城铺村南。1938年左右,庵内和尚彦曾,吸鸦片,先后将 庵中财产(土地、房屋等)卖光,使圆津庵遭到彻底破坏,今仅留土丘一个 。
  圣佛岩遗址 位于县城西40千米的獐獏村西1.5千米的圣佛岩上。遗址南、北 、西三面环山,东为川涧。
  圣佛岩原有寺、庙,不知何时废掉。遗址处只存一元代石碑和天然阁、三教 洞、玉帝阁。
  第三节 古墓
  塚圪塔墓 位于内丘县城东北10千米冢圪塔村西北约450米处。有墓两座,南 北并列。清光绪《内丘乡土志》记载:“邢侯二夫人墓在塚圪塔西,二墓南 北对峙。”1970年,两墓均被掘开,出土有金丝、铜印等物。铜印阳刻篆文 “李咨印信”四个字。南墓门上方,置一青石条,石上刻有马拉车图案;北 墓门上石条刻有“陈留太守李君车”七个大字。发现的实物与旧志记载有异 。
  附:西周时期邢侯簋,出土于塚圪塔墓,现由英籍希腊人尤氏乔治所藏,捐 赠不列颠博物馆。193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尚严(北京人)在伦敦 将其铭文手拓,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教授傅振伦转赠内丘。据此看, 邢侯二夫人墓就在冢圪塔附近,待考。
  程本墓 位于城西13千米的程子岗上。《顺德府志》载:“周程子华墓在程子 岗,明知县李梗立石”。民国34年(1945)该墓曾被挖掘,在距地表约3米深 ,发现有被火烧过的兽骨,不见其他迹象。此后又用土封上。
  吴村墓 位于县城南10千米的吴村(中迁)北500米处。据清道光十二年 (1832)《内丘县志》载:“飞燕墓在吴村西,俗称擀面台”。
  1970年,动用该墓封土造水渠,将墓室挖开,致使一号墓室及墓道遭受破坏 。出土石房屋模型2个,铜鹤一只,五铢钱数十枚,铜车饰及玉衣片、陶片等 。根据出土器物判断,该墓是汉代墓葬。
  张宾墓 位于县城南偏东约10千米的铁顶墓村东。据清道光十二年(1832)《 内丘县志》载:“张宾墓在城南13里,周围皆铁,高三丈余,广十余亩,人 谓石季龙厚葬以报宾也,名铁顶墓。”
  葛庸墓 位于县城西北12千米的大杨庄村西北约500米处。《顺德府志》载: “左丞相葛庸墓在杨庄西,御史苏可贞撰表。”清道光十二年(1832)《内 丘县志》载:“元左相墓在杨庄。”民国29年(1940),墓封土被平。墓前 石碑坊、石人、石猪、石羊等物亦陆续被毁。
  张耳、陈余墓 位于内丘县城东北10千米西张村村南岗,二墓南北对峙,均高 10米,两墓并计南北长125米,底直径均33米。
  1966年,破“四旧”,将南墓掘开,发现遗物有五铢钱、铜饰件、陶器等。 墓青砖砌成;北墓保存完整。
  和孟春墓《顺德府志》载:“古君子和孟春墓在城西北,大学士魏裔介撰表 。”于1967年遭掘,墓志现存西关村。
  官庄墓 位于京广铁路官庄站一带。汉代墓葬。这里原有墓葬甚多,因历经风 霜,有的墓封土已被用掉。现有形者尚存20座。
  凤凰墓 位于县城西南4千米的凤凰村周围一带。此处原有14座墓葬,其中6座 在1960年至1969年期间,封土平掉。1966年1号墓被掘,墓室被破坏。均系汉 代墓葬。
  冯唐墓 位于县城西南8千米的冯唐村东。清道光十二年(1832)《内丘县志 》记:“都尉祠在冯唐村大觉禅寺之左,古塔下为汉车骑都尉冯唐墓也。” 该墓封土上原有冯唐祠一座,1942年被毁,墓封土已平。
  蔡家沟古墓 位于县城东蔡家沟村西300米处。墓地东侧紧靠京广铁路。封土 直径约16米,高5米。保存基本完好。何人之墓不详。从封土情况和暴露残砖 瓦看,当为汉墓。
  该墓在1984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河墓 位于新石河村北250米处。现存封土长10米,宽8米,高3米。其墓 封土东、南两侧已劈成断面。何人之墓不详。1984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 位。
  和羹墓 位于县城西关东北1千米处,清代,曾有336棵柏树,长有“十里香” 草。
  郎中墓 位于北岭西,元代散大夫礼部郎中杨元亨墓。
  处士墓 位于永安东,元隐士林起宗墓。至正年间御史苏天爵撰表。
  翰林墓 位于程家湾。元翰林刘德渊墓。
  丞相墓 位于李家庄。元刘渊濬祖茔。后分二枝:渊濬墓在刘家庄,名柏坟; 一在五郭村,名荆子坟。
  参政墓 位于桃花巷西南,元戎益墓。
  宣使墓 位于北岭后。元王德璘墓。
  参议墓 位于东青山村北。明刘斌墓。
  郡丞墓 位于县城西500米许。明开封府同知乔尔年墓。
  别驾墓 位于县城西南隅。明太原府通判乔中和墓。
  侍制墓 位于县城西南处。元侍制冯智墓。翁仲石兽犹存。1995年建县政府大 楼,施工发现翁仲二尊。
  第四节 扁鹊庙
  扁鹊庙,亦称鹊山祠、鹊王庙、神应侯庙、神应王庙。碑文记载:“始建不 详,汉唐已有之”。位于内丘县城西22千米的神头村西。它是全国众多扁鹊 庙中最大的一座,以建筑宏伟、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顺德府志》记载: “鹊王庙者,祀扁鹊也”。扁鹊,战国初年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 人,是中国中医学之鼻祖。他师从长桑君,学成后周游四方,治疗民间疾苦 随俗为变。过赵国,遇赵简子病五日不省人事,扁鹊往来采药或居住在此, 活人甚众。过秦,秦太医李醯妒其技而刺杀之。鹊山人们感其德,将其头运 回葬于鹊山脚下,改焦子村、郎家庄为神头村,并立祠于封地以祀之。
  扁鹊庙选址在鹊山东麓莲花形群山中央,背靠煤山,东、西岭左右相扶,九 龙河由庙前环绕流过,取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之象。正前方有矮山与庙门隔 河相望,是为天然屏障,这里的山岭呈圆浑敦厚之势,河水有娟秀娇妍之态 ,既见佳丽景致,又显庄重肃穆,立地条件十分优越。自古这里就是朝拜医 圣,避暑游览之胜地。
  扁鹊庙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其建筑气势雄伟、殿堂层叠,由前至后逐渐 升起,总占地面积约四万余平方米。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经早参亭,过九龙桥 (亦称回生桥),拾级而上穿过桥楼即可看到山门。进入山门依次为献殿、 扁鹊殿、寝宫殿、后土前殿、戏楼、抱厦、后土殿。轴线西侧排列着碑楼、 牛王庙、火神庙、百子殿、西厢房等建筑。轴线东侧分布有祖师庙、药王庙 、道士院、三清殿、鬼王庙等殿宇。后土殿之后偏东北方向还有睡呼殿、玉 皇皋、玉皇殿、纺花洞、老母庙、老君洞等。这些建筑风格各异,形式多样 ,有的重檐密庑,金碧辉煌,显得富丽堂皇;有的砖雕石砌,造型别致,显 得古朴大方。部分大殿内部供有泥塑、石雕或铜铸神像,其形态逼真,栩栩 如生。精湛的建筑、雕塑、彩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座庙宇成为一座艺 术的殿堂。
  庙群的建筑布局,是在集前有建筑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 的。它采用三才布局法,将玉皇殿(天)、后土殿(地)、扁鹊殿(人)做 为庙群的主体建筑。其他各殿似众星捧月般分布两边与之遥相呼应,又自成 格局。纵观庙群全貌,建筑疏密有致,错落相间,整体布局严谨合理。庙宇 的选址、建筑的布局及各不相同的建筑风格,把中国古代建筑博大深厚的文 化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高超的建筑技艺都充分地展示在人们眼前。
  庙内供奉的多神体系既反映了中国道教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内涵,也 体现出佛、道、儒三教在扁鹊庙共存的这一特点。
  扁鹊庙素以历史悠久而著称,但始建年代无考。《魏书·地形志》记载:“ 晋乱罢太和二十一年复有中丘城、伯阳城、鹊山祠”。宋熙宁二年(1069) 《重修神应候庙记》:“因赐田于赵而多游焉,既殁,民思其功,乃立宇以 祀”。明万历六年(1578)《重修鹊王庙记》(此碑已残):“……由周而 来,历二千载矣,人之骏奔而俎豆者……”明万历十三年(1585)《重修鹊 山神应王庙记》:“德其功肖像祀之,溯战国至今累封王爵,盖由远矣”。 由此而知扁鹊庙可追溯到春秋或战国时期。
  扁鹊殿作为扁鹊庙群的主体建筑之一,始建的时间最早。它几经劫难,历代 重修多次。据元碑记载,在金末元初之间该殿曾遭火灾焚荡无余。现存建筑 具有元代建筑风格。明、清两代曾经修葺,但未落架大修,基本上保留了原 来的建筑风格。
  扁鹊庙不仅以其宏伟建筑、悠久历史而闻名于世,庙内还保存了很多碑碣。 这些碑碣楷、行、草、篆各有千秋,对于研究书法艺术、宗教文化、扁鹊庙 的历史沧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最为著名的当属元代翰林学士王鹗奉旨 撰文、光禄大夫位太保刘秉忠书丹的《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碑》,俗称“ 透灵碑”。还有元平章政事不忽木题写的《一勺神浆》、《题九龙桥》等诗 碣。
  扁鹊庙古柏历史久远、闻名遐迩。庙内龙柏、鸟柏枝繁叶茂,形态奇异。九 龙桥石柏气势恢宏,枝干苍劲曲折,树根或嵌入山岩隙缝之中,像鹰爪般锐 利,或攀附在巨石之上,似巨龙悠然欲腾,其姿其势显示出天地间阳刚之气 。
  伴随着祭祀扁鹊,朝拜医圣的活动,出现了内丘县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庙 会。三月庙会,会期长达半月之久。古时,香客以顺德府地区为主,并辐射 到距鹊山二百华里左右的其他地域。现在比过去规模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庙 人员范围已扩展到北京、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市。届时,庙会人山人海 ,三教九流无所不至。庙会期间人们不是单纯地为购置物品,而更重要的活 动是朝拜医圣或祭神,以祈求驱灾祛病、添子生女、富贵平安、吉祥如意。 因此,善男信女成群结队涌进庙内烧香拜神,使整个庙会都弥漫在香烟缭绕 之中。
  庙会期间,除请戏班唱戏为之助兴外,人们还自行开展扭秧歌、拉碌碡、跑 旱船、推太平车、跳扇鼓舞等多种民间艺术活动。
  扁鹊庙会商品交易以当地土特产品为主,沿街两旁,密密麻麻地摆满地摊, 本地盛产的黑枣、核桃、酸枣面、柿饼等山货应有尽有。
  扁鹊庙历代重修,几经劫难。到1980年,仅存后土殿、后土前殿、百子殿、 扁鹊殿,且都垣断瓦残。1986年开始,文物保护部门每年在庙会期间集资和 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对现存建筑逐步进行落架大修;又对回生桥、山门 ,百子殿、玉皇殿、前土前殿、扁鹊墓等进行复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随着海内外学者名流和广大游客逐年增多,逐步将鹊山(扁鹊庙)开发成为 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名胜旅游景区。
  第五节 古建筑
  牛王庙戏楼 位于县城西13千米王交台村南,小马河北岸一高台上。
  戏楼始建不详。据庙院内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戏楼碑记载:“牛王庙 昔有戏楼一座,所建不知何时。”今存为清代建筑。
  戏楼为砖木石结构,样式独特。整个建筑由戏台、罩棚两大部分组成。戏台 又分前后台、后台和台底券洞。占地面积约115.90平方米。戏台:砖木石结 构,屋顶布瓦兽档,单檐卷棚硬山。后台面阔5.20米,进深3.90米;前台宽 7.50米,长4.55米,总高为7.20米;戏台高出地面1.20米;台底有一南北走 向的券洞,宽2.00米,长8.75米,高2.00米。券洞用青石和灰砖砌成,南头 留门,可以进出。北边地面留一口,用石板掩盖,雨时,随时掀开用来排水 。券洞既是戏台下嗡音的设备,又是向南边河内流水的隧道。戏台中间,有 两根立柱,从此挂上幕帐,可分隔成前台和后台。后台三面垒以砖墙。前台 三面大敞,有六根立柱支撑,面积宽于后台,整个戏台呈“凸”字形,两边 的跨耳可能是放箱子和道具用的。台口有四根立柱,中间两根间距较大,适 宜演出。罩棚:木质结构,正卷棚式样屋顶,兽档布瓦。棚下设有二十六根 立柱顶支。横7.50米,纵8.20米,高5.50米。罩棚的前脸,是这一建筑的最 精彩部分:它位于罩棚的前山半腰,突出向外伸出有1.50米,宽3.00米,两 个角檐翘起,形似一只正在展翅飞翔的蝙蝠。檐下有斗拱花三朵,两角各一 ,中间一个。门檐两角下各留一铁鼻,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香客云聚,夜 间唱戏,鼻上挂上两盏灯,红光四射,十里望及。
  这座古戏楼,戏台和照棚紧紧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建筑。不管风天雨 夜,台上照演,台下依着戏台照看。如在前三面垒上围墙,它就是一个完整 的剧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内丘县志》记:“牛王庙在王郊台,院内有戏楼, 样式独特,实属罕见。”
  1986年秋,中国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和省有关专家,对该戏楼作了一次鉴定, 一致认为,这座古戏楼的发现,突破了以前一些专家认为清中叶以前,农村 没有戏台与观众棚连接在一起的观点。它是一座中国北方罕见的,十分珍贵 的戏剧文物。1993年被定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庙 又称天齐庙,位于县城西南东青山村中,座北朝南,建一凸台上。庙 内附有广生殿、阎君殿、府君殿、关帝庙等。正殿为砖木结构,青布瓦悬山 顶,面阔三间,梁柱绘有云、龙图案,墙壁绘有神话故事。庙南由山门铺石 阶而下,至200米处有一戏楼相映。
  该庙始建不详,历代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1994年,东青山村民曾进行过 修缮。
  玉皇庙 位于县城南西阳村中,座东朝西,砖木结构,起脊飞檐,面阔三间, 二层。两端各筑一实心斜墙,紧紧夹住庙体,非常坚固。庙前立一石碑,碑 文记载:清光绪十四年重修玉皇庙。该庙始建不详,现保存完好。
  清四合院 位于白鹿角村。整体布局:门楼居中,两侧拱券窗各一。垫花处砖 雕各种花纹图案,线条流畅。门楣上为砖雕花鸟图案。东西配房4间。房顶四 面设有1米高花墙。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今尚存。
  第六节 石刻
  中丘神兽 中丘(内丘古称中丘)神兽有天禄神兽和符拔神兽两类。均出自为 汉——南北朝时期,多为大型陵墓镇物。
  天禄神兽,俗称飞马、四不像,共四件(同类),为大孟村镇十方村、吴村 一带汉代墓前设置物。据当地人回忆: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前, 有外国人以每件四百块大洋从两村购走三件“飞马”。其中购自吴村两件、 十方村一件,由官庄火车站运走。现存美国费城博物馆两件,法国巴黎博物 馆一件。1952年,遗留在十方村的另一件神兽出土后又由河北省文管会冀光 武就地掩埋保护。1999年在十方村西北约500米处的迁村新址平基过程中重新 出土,后陈列在内丘扁鹊庙院内供人观瞻。
  该类神兽,石质青石,体形硕大,重足一吨,高140厘米,长180厘米,宽90 厘米。据考证雕刻于汉桓帝延熹时期(158—167)或稍后。相传,其中一对 就立在吴村西的飞燕墓前。
  该类神兽的整体造形以圆折为特点,以运动为主旨,优美、强健、欲跃欲腾 ,通过圆雕与浮雕线刻的美妙结合,表现出力的凝聚与释放。不仅使人们领 略石雕艺人的高超技艺,也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
  符拔神兽。有一件,出土于县城南3千米小马河北岸,京广铁路西侧,当地群 众拉沙时,发现了一具神兽残身,当夜被文物贩子盗走,后在宁晋县将文物 贩子抓获,文物贩子已花10万元将神兽复原。身躯与大豹子极为相似。亦为 青石所制。据专家初步鉴定为北魏时期之物,从造型特点判断,属东汉符拔 神兽之类。此神兽亦在扁鹊庙内珍藏。
  双石塔 位于县城东南小驿头村西。石塔背北面南,两塔相隔6米,东西并列 。两塔形状基本相同,均为青石质叠涩式方塔,共七层,高2.3米。第二层主 体部分,高0.8米,开佛龛,门两侧刻有金刚;两塔侧面均有阴刻楷、行书两 体,其中有武则天造字7个,根据铭文,双塔建于唐万岁登封元年(696)。
  双塔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后,将塔件 全部追回。于1986年重新垒起。后又被盗走。
  陀罗尼经幢 位于金店镇韩郝庄村,系玉泉寺建筑之一。幢为八角形。经幢和 台座束腰,华盖上分别刻有莲花纹和飞天、凤鸟、菩萨、力士、狮子、龙等 各种图案。幢腰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及序。幢建于唐开元二十六 年(738)。明崇祯十一年(1638)玉泉寺僧募捐重修。1963年被洪水冲塌, 构件散落在周围村庄。1984年,文物普查中找到其中7件,运至县文物保管所 收藏。
  千佛阁 位于中张村,原系千佛寺建筑之一。今寺废阁存。千佛阁为青石建成 ,近正方体,高2.65米。每面下部有拱门,门两侧为二金刚,内有佛龛。龛 内有一佛二弟子。阁身内外阳刻佛像千余个,形态各异,现存为明代石刻。
  希夷遗笔 原为圆津庵碑刻之一。石刻“寿”字,为宋初道人陈抟(号希夷) 书。字体为行书,颇有一气呵成之势,苍劲有力。现存在张夺村。
  翁仲石像 原在内丘城西南500米许,20世纪60年代平整土地埋于地下,1995 年新建县委、政府大楼时被挖出。于1996年9月,运往扁鹊庙保管,现立于扁 鹊墓神道两侧。
  据史料载:该石刻是元代翰林待制冯智墓前神道两侧的附属物。
  鱼龙石壁 系县文物保护单位。原立于县城南关街北口为影壁,后埋于地下。 1991年11月因拓宽街道,挖土时重新掘出。后送往神头扁鹊庙保护。
  该石壁,雕刻风格系明代,石质青石。长220厘米,宽126厘米,厚40厘米, 其正面图案为鱼跃龙门,左、右面为玉兔、小鸟、花草等装饰图案。该石壁 基本完整。
  石牛 为小驿头村出土。1995年11月,运往扁鹊庙加以保护。
  该石刻,为卧状,长150厘米,高90厘米,宽100厘米,足有1吨重。手法粗略 ,未深加工。出于何代,待考。
  第七节 庙 寺 庵 观
  庙
  鹊王庙 有三座:一在鹊山下,汉唐已有之,始建不详。元大学士王鹗有“三 月初旬祀方千里,历代诗文不可胜记”;一在县城东北隅;一在黄釜村。
  孔庙(文庙) 位于县城北街中丘书院内,宋天圣四年(1026)创建,在县署 西。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知县冯祯改建旧制儒子门东西二座。清顺治年 间,知县王秉乾各处重修。
  城隍庙 在县城北关。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主簿彭焕建;嘉靖间( 1522—1566)知县杜世爵修旧制浅隘。万历年间(1573—1620),知县莫世 元扩大仪门即正殿,址前堂后寝,左右廊建有房20余间。
  马神庙 有三:一在旧中丘驿西;一在城隍庙西;一在马军营。
  八腊庙 有二:一在县城东关外,明隆庆年间知县石汉建,崇祯间水患倾圯, 生员乔铉改建于高处;一在双流村,明万历年建。
  郭巨庙 在金提店(金店村)村,明弘治间(1488—1505)知县王宝建。后知 县刘崇文合祀冯唐,曰忠孝祠。
  忠孝祠 在县城南关外,明嘉靖间知县郑伯兴建。
  都尉祠 在冯唐村。
  程子华庙 在县城西门外。明崇祯知县雷鸣时建。“戊寅”之变焚毁,知县高 翔汉改建于文庙西北社学内。
  关帝庙 有三:一在小街口西,相传旧城东关尽处;一在县城南关,元至正间 (1341—1368)建;一在县城西关,明嘉靖间建。
  二郎庙 在靳郎村(近郎村)。始建不详。明嘉靖年间监生乔元施地扩建。
  懿济圣母显泽大王庙 有三:一在桃花巷,元邑人戎益重修,西有龙潭;一在 西邱娘子岗;一在北辛庄村娘娘凹。
  五龙圣母庙 有二:一在太子岩;一在圣佛岩。
  鹞子山山麓 在富家沟村北。
  古圣域 正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六圣君。后殿祀 稷契风牧周君伯夷救济诸圣臣。
  玉皇庙 有二:一在东关外,明隆庆间太监申信建;一在扁鹊庙后,明嘉靖间 (1522—1566)知县刘应节建。
  东岳庙 有三:一在马庄村;一在青山村;一在县城东门外。
  二公祠 在县城东,祀邑令徐维藩、雷鸣时二公。二者俱蜀人。清康熙间,邑 人哀思之合祀此。
  牛王庙 有二:一在县城北关东,顺治间大使张绍统重建;一在王交台村南高 台上,始建不详,院有戏楼。
  寺
  且停寺 在寺沟村。元至大年(1308—1311)建。院内有千年白果树一株。位 于城西16.8千米的寺沟村南。占地面积约17亩。寺周群山耸立,绿树环绕, 北有且停山,南望叠岩峰。据寺内碑刻记载,该寺创建于宋。全寺建筑由南 向北依次有老母庙、慈云桥、山门、穿心殿、中心大殿、石佛殿;东廓有钟 楼,西廓有戏楼、龙王庙等建筑。
  寺前的慈云桥为汉白玉石砌成。桥两边栏板之上雕刻有杨业碰碑、武松打虎 、嫦娥奔月、王祥卧冰等图画。山门两侧分卧雄雌一对狮子,气势威严,栩 栩如生。石佛殿内供有三尊石佛,高五尺,神态大度,雕艺精湛。寺院内有 一棵千年古树--白果树(详见文物章)。寺院内外还有“马刨泉”、“圣 水井”、“流不干”、“灌不满”等景观。
  经阁寺 在县城南关,内有僧会司,宋太平兴国年(976—984)建。明天启间 (1621—1627)僧官洪阁重修,邑人乔中和有记。清顺治间(1644—1661) ,僧人大贤重修,邑人田一伦有记。
  慈仁寺 在金提店(金店)。汉孝子郭巨获金其半养母,以其半建此寺。
  双樑寺 在县城南10千米处大、小孟村之间,俗有先有双樑寺、后有北京城之 说,时间不详。
  玉泉寺 在韩郝庄村南,有圣水井故名,北齐天统年建。
  宝泉寺 在河巨村,唐永昌年建。
  兴福寺 在大垒东村,唐开元年建。
  圣寿寺 在张夺村,始建不详。明嘉靖年重建。
  天宝寺 在常丰村,唐开元年建。
  龙泉寺 在张麻村,唐天宝年建。
  义重寺 在北阳村,唐天宝年建。明万历年重修。
  千佛寺 在中张村,汉代建。
  妙音寺 在神头村,唐宝应年建。
  崇福寺 在辛旺村,唐贞元年建。
  兴化寺 在黑壁山,宋乾德年建。
  水叶寺 在和庄村,始建不详。
  洪济寺 在北光村,宋太平兴国年
  罗汉寺 在梁原店村,宋太平兴国年建。
  崇胜寺 在籰山,宋太平兴国年建。
  元施寺 在靳郎村(近郎村),宋景德年建。
  崇教寺 在清修村,宋庆历年建。
  崇兴寺 在大原村,宋治平年建。
  建福寺 在夏侯村,宋元丰年建。
  普利寺 在诣仁村,宋元祐年建。
  清凉寺 在东庞村,元至治年建。
  观音寺 在官庄村,元至正年建。
  龙宝寺 在獐獏村,北魏太安年建。
  三教寺 在大冯村(大丰村),元代建。
  大觉禅寺 在冯唐村,元代建。
  龙兴寺 在龙腾山顶。
  延庆寺 在四里铺村,初为庵,明嘉靖年间改为寺。
  庵
  圆津庵 在四杨桥。耿三省供僧施茶地三百六十亩。此处过客题咏甚多,“有 清玉铎、梁清标、方观丞、周之理、王登联、张埙等题壁诗刻”(河北通志 稿记),有墨乘集,因冢建塔。有谒。庵内土山清亭,本为一方胜迹。
  石河庵 在县城西二十里石河之畔,倚阜临流,果木繁阴。昔人凿洞深500多 米,寂寞清幽,该村柳建邦祖施供僧地三十亩。
  万寿庵 在史村村,明万历年建。
  柳林庵 在柳林村,韩道士建。
  汲泉庵 在马峰岗。
  处士庵 林伯起聚徒讲道,在中丘驿前,面积十亩许。
  仁济庵 在城南500多米,大路西旁。明崇祯年建。
  竹如庵 在南五里铺村,明万历年乔阑为珰僧蒲堂,供僧施茶地五十亩,乔号 竹亭蒲堂如晦故名。
  观
  长春观 在永安村,元至正年建。
  三清行宫 在县城南关外,明成化年建,崇祯间知县张文重修。
  碧霞元君行宫 在县城南门外。
  北黄梁 在旧中丘驿西,内塑钟离吕祖二像。清顺治年建,邑人和羹有记。
  以上所述建筑,由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清康熙七年《内丘县志》记 载。多数在20世纪40年代拆毁;一部分在20世纪60年代毁坏;一部分自然倾 圮。
  第八节 现代文物
  冀西游击队兵工厂旧址
  位于县城西68.5千米的行家峪村。厂房5间,东西住房各3间,共11间。建于 1937年末。冀西游击队的武器主要来源于此。
  仇恨志石
  存放武家庄村。长1米,宽0.30米。记载了1931年武家庄村民和本乡乡长开展 斗争的情况。
  礼义烈士碑
  存于礼义村小学院内。碑高1.85米,宽0.48米。方首抹角。碑首刻有五星、 旗帜图案;碑体刻“革命芳迹”四个大字及1948年前为革命牺牲的7位烈士名 单。
  第九节 馆藏文物
  一级文物
  “翰林”白釉罐唐代。1987年3月15日在南赛乡集上赛村出土。该罐通高25.5 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8.7厘米。胎白质坚。除底部,器内外均施白釉,釉 质莹润。该器物的底部中心位置,有手题刻画竖写“翰林”二字。
  黄釉鸳鸯系印花扁壶唐代。1985年在县城礼堂北侧建中兴市场动土时出土。 壶高21.0厘米,口径5.0厘米,底径14.0厘米。壶口、颈、底均呈椭圆形。通 体施黄釉。两腹满饰印花图案,外饰葡萄灵芝纹,中间一对舞人。出土于邢 窑遗址,为典型的邢窑器物。
  二级文物
  青瓷人形灯唐代。1984年在双流洞窑址采集。灯呈男人蹲坐姿。除底外,通 施黄褐釉。
  白釉鹅形三足炉唐代。1990年在四里铺村出土。胎白质坚,白釉泛黄。两足 残缺。
  三彩鍑唐代。1985年建县民兵训练基地时出土。施赭、黄、绿三色彩釉,釉 不及底。
  白釉高足杯唐代。1971年在新城村墓出土。除底部外,均施白釉。胎质细腻 ,釉色均润。
  葫芦口白釉瓶唐代。1985年3月,在西关村出土。白釉泛黄,积釉理绿。胎白 发灰。轮制痕迹明显。
  白釉圈足碗唐代。1991年在中冯道口建大型变电站出土。除底部外,满施白 釉泛黄,有光泽。胎白质坚。
  褐釉双系罐唐代。1991年县招待所建北楼时出土。器上腹及器内施黄褐釉。 轮制痕迹明显。
  白釉罐唐代。1991年在中冯道口建大型变电站时出土。胎白质坚。白釉泛黄 。除足部无釉外,通体施釉,釉下施化妆土。轮制痕迹明显。
  三级文物
  “长宜子孙”内连弧纹镜东汉。1993年在仙人村南岗出土。铜质。
  戴风帽立形男俑唐代。陶质。浅黄色。1986年东关唐墓出土。
  跪坐弹琵琶女俑唐代。陶质。浅橘红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戴幞头胡人立形男俑唐代。陶质。浅红色。1986年在东关墓出土。
  跪坐持箕女俑唐代。陶质。浅白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双人首连体兽身俑唐代。陶质。浅黄色。1971年,新城墓出土。
  人面鱼身俑唐代。陶质。浅黄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雄狮俑唐代。陶质。浅白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戴幞头伏形男俑唐代。陶质。橘红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戴风帽立形男俑唐代。陶质。浅红色。1986年在东关墓出土
  高冠立形女俑唐代。陶质。浅橘红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望天吼镇墓兽唐代。陶质。浅红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人首双翼兽唐代。陶质。浅橙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锥形笄商代。骨质。浅黄色。头饰妆束具。1985年在城东北石庄出土。
  骨铲商代。骨质。浅黄色。生活用具。1985年在南程村出土。
  墨玉圆饼形剑首战国。玉质。墨黑色。旧藏。
  螭首琴式带钩汉代。铜质。旧藏。
  方印宋代。铜质。旧藏。
  圆首圆茎双箍兽面纹格剑春秋。铜质。兵器。1992年侯家庄出土。完整。
  狭刃长骨交矛战国。兵器。旧藏。
  禽兽葡萄纹镜唐代。铜质。铅灰色。旧藏。
  禽兽葡萄纹镜唐代。铜质。铅灰色。旧藏。
  昭明镜汉代。铜质。旧藏。
  “李咨印信”东汉。铜质。狮纽套印。1970年,在冢圪塔出土。
  至正十四年圆权元代。铜质。灰褐色。等重工具。1986年在内丘城南关出土 。
  明故太学生冀君墓志铭明万历年。青石质灰白色。1986年,在城东北石庄征 集。
  冀石潭墓志铭明代。青石质。灰白色。1986年,在城东北石庄征集。
  永徽三年冯莫问造龛形弥陀佛像唐代。青石质。灰色。1986年在四里铺村出 土。
  黄釉长颈瓶唐代。瓷质。黄褐色。1986年,在县礼堂北出土。
  酱釉双系罐唐代。瓷质。褐色。1987年在县礼堂北出土。
  青釉盘唐代。瓷质。旧藏。
  黄釉敛口短领鼓腹罐唐代。瓷质。黄色。1991年在县招待所出土。
  青釉长颈瓶隋代。瓷质。白色。1984年西邱村出土。
  白釉撇口碗唐代。瓷质。白色。1985年在县影院出土。
  白釉撇口小碗唐代。瓷质。白色。旧藏。
  黄釉钵唐代。瓷质。黄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白釉高足杯唐代。瓷质。1984年在县城北侧蜂窝煤厂出土。
  白釉罐唐代。瓷质。1991年在中冯道口建变电站出土。
  青釉钵隋代。瓷质。青偏黄色。1984年,在中冯洞村出土。
  白釉执壶唐代。瓷质。灰白色。在西关河里出土。
  白釉圈足碗唐代。瓷质。白色。旧藏。
  白釉执壶唐代。瓷质。白色。1984年,在集上赛村出土。
  白釉点褐彩敛口钵唐代。瓷质。白色。1984年在县城北街出土。
  青釉钵唐代。瓷质。1984年在县城西关窑址出土。
  莲花形神兽纹印模唐代。瓷质。浅橘红色。1985年在礼堂北窑址出土。
  青釉老人头形三孔埙唐代。瓷质。青偏黄色。乐器1990年在北大冯村出土。
  黄釉蒜头瓶唐代。瓷质。黄色。1971年在新城村墓出土。
  青釉人头形胡人三孔埙唐代。瓷质。青偏黑色。1993年在西关北窑址出土。
  白釉撇口杯唐代。瓷质。白色。旧藏。
  青釉深腹碗隋代。瓷质。1985年在西关窑址出土。
  黄釉深腹碗唐代。瓷质。黄色。1992年在西关窑址出土。
  黄釉浅腹碗唐代。瓷质。黄色。1991年在中冯道口建变电站出土。
  青釉碗唐代。瓷质。1992年在县城西关窑址出土。
  青釉三足鍑唐代。瓷质。黑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白釉罐唐代。瓷质。白色。1991年在中冯道口建变电站出土。
  白釉钵隋代。瓷质。白色。1984年在中冯洞窑址出土。
  青釉弦纹高呈杯唐代。瓷质。1986年在县礼堂北窑出土。
  青釉浅腹高足杯唐代。瓷质。1986年在县礼堂北窑址出土。
  白釉三足洗唐代。瓷质。白色。1986年在金店镇东张麻村出土。
  白釉唇口碗唐代。瓷质。白色。1992年在县城西街出土。
  白釉盘口唾盂唐代。瓷质。白色。1992年在县城北街实验小学出土。
  戴幞头胡人立形男俑唐代。陶质。浅橘红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高冠披巾立形女俑唐代。陶质。
  橘红色。1986年在县城东关墓出土。
  高冠披巾立形女俑唐代。陶质。橘红色。在县城东关墓出土。
  卧形负重骆驼唐代。陶质。浅黄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
  人面鸡嘴怪兽卧形俑唐代。陶质。浅黄色。1971年在新城墓出土。较完整。
  “施主赵李和造”坐形持仗地藏王像唐代。石质。旧藏。
  龛形一佛二菩萨像唐代。陶质。后背残缺。1985年出土。
  白釉盘口瓶隋代。瓷质。1986年,在县城东关墓出土。
  青釉双系罐唐代。瓷质,1992年在西关出土。
  第十节 古树
  白果树又称银杏树,原在寺沟村南且停寺院内,树龄千年有余。其树根虬结 盘错,树身苔鲜鳞皱,树粗八人合抱,树冠一亩方圆,枝叶葳蕤葱郁,果实 色白如银。境域内有民谣曰:“白果树,真罕见,坐在树上打牌玩,四人打 ,八人看,卖麻糖的树上转,东枝敲锣喊,西枝听不见。”此树原有主干三 枝,1980年遭雷击折断一枝,1982年因火烧断一枝,1997年残树被狂风刮倒 。次年古树根部又滋生出一簇小树,生长旺盛。
  九龙柏位于扁鹊庙回生桥南矮山上,九棵柏树东南向一字栽植。其树枝叶繁 茂,四季葱翠,盘根错节,形似龙爪,深植岩缝。据考证九棵树为一次栽成 。树龄在千年以上,传为汉朝所栽,待考。
  九龙柏粗细不一,高矮有别,最粗直径达1.3米,最高者达8米余。清人题诗 赞曰:“柏生山石石是柏,根入石山山作根;山石柏根同一体,石山不老柏 常存。”九龙柏亦称“九龙石柏”。九棵柏前一块横石上,阴刻楷体“九龙 桥石柏”,一语点明九棵树的名称、位置。
  文庙古柏位于教育文化体育局院内,据引:“文庙西北隅有古柏3株,乃汉唐 间旧物”,后有增伐,现存9株。其树形态大小相仿,直立挺拔。最高者有4 丈余,最粗者直径4尺余,树皮光滑且呈条状,叶色如碧。
  古杨位于下屯村北侧,约有150年树龄。其树高达10米,粗(直径)约1米, 树冠方圆200平方米左右。树干挺直,枝桠茂盛。相传,此地原有真武庙,本 地一王姓人家喜得贵子,在真武庙前栽此树以示庆祝,生长至今。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