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报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44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报刊
分类号:
G223;G215
页数:
3
页码:
1020-102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内丘县的广播、电视、报刊等记事。
关键词:
内丘县
广播、电视
报刊
内容
第一节广播电视
1958年内丘县建立广播站,时有工作人员3名。1978年内丘县广播站改为内丘县广播事业局。人员14人。局址由县政府院内迁至西关村西。1984年8月又改为内丘县广播电视局。2000年共有工作人员15名。
广播
“土广播”“土广播”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内丘县的抗日根据地和一些敌我交错区(柳林以西),用喇叭喊话(用硬纸片或洋铁片圈成尺余长的喇叭筒),一个村由一人发喊,其他数人依次接喊,覆盖全村都能听到。用此宣传方法及时广
播抗战的政策、法令和紧急任务。有时为了瓦解敌人还对敌喊话。参加“土广播”的有儿童团、妇救会、青救会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及20世纪50年代,县城及农村也曾用“土广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扬好人好事等。
有线广播内丘县有线广播站,配有一部500瓦扩音机和一台录音机,主要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1961年撤销。1965年冬,重新恢复广播站,并自办《内丘新闻》节目。开始架设县城至各公社的有线广播。1971年10月,各公社筹建放大站。平原、丘陵家家户户都有小喇叭,共安装小喇叭2万多只。
1978年,新增录音机二台。前机增音机一台,电唱机一台。1984年8月,开辟节目有《新闻联播》、《科技专题》、《文学》等。1991年,有线广播被无线广播替代。
无线广播1991年,内丘县广播站改建为调频广播电台,呼号——内丘人民广播电台,发射机功率为调频100瓦,频率88.2兆赫。覆盖全县平原和部分丘陵村庄。配备了3名工作人员。
电视
无线电视20世纪70年代初,内丘县开始有黑白电视机。尔后,县内电视机逐渐增多。
1989年,县广播电视局开始筹建电视差转台“两台一站”,即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卫星地面接收站。当年建起52米高的电视发射塔一座和卫星接收天线6米后馈一套。
1991年集资29.2万元,建成县电视差转台。电视机发射率为米波300瓦,覆盖全县大部分平原区域。电视台自办《内丘新闻》,1993年增加了《广告》、《点播台》、《天气预报》等节目。
1997年12月,由衡水通讯设备研究所直属塔厂(武邑)在局址设计、安装了130米高自立式电视发射塔一座。1998年2月10日,因质量低劣发生倒塔事故。
2000年10月中旬,投资90多万元,由北京广播电视设备厂设计安装的高126米自立式电视发射塔投入使用。收视覆盖范围及周边县市。
有线电视1994年10月,广播电视局开始筹建有线电视台,改建机房2间,购进安装了有14套节目的300MHE邻频前端1套、卫星接收天线2套、接收机10台、视频切换机1台等。能同时收看14套以上节目。
2000年9月,局筹资80万元开始对旧有线路、设备进行新和光缆改造。收视节目频道增至31套。
“村村通”工程
2000年度,广播电视局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在山区各村均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差转台。在丘陵小房岗处建立了转播塔、广播电视站(后改建内丘经济电视台),12个有线电视小片网。局内建立了一座126米高广播电视转播塔,消除了内丘县120个广播电视盲点村,圆满完成了“村村通”目标任务。2000年11月,被省、市政府授予“邢台市场信息‘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第二节 报刊
内丘县报
《内丘县报》,创刊于1959年,是中共内丘县委机关报。报纸版面为4开版,每周出三期(星期一、三、五)。主要内容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大事和内丘县新闻;传播各条战线上的先进经验;表彰先进人物等。《内丘县报》开辟有财贸、教育、卫生、文化栏目。每月还有两期文艺副刊,刊登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作品。
内丘文艺
《内丘文艺》,创刊于1975年,由县文化馆主办,1988年,改由文联主办,更名为《百果》(冀邢市准印字03—3004)。该刊为不定期刊物。刊载全国各地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较有影响的有湖南省醴陵军分区原司令员孟范连的反映内丘抗日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太行儿女》(选登)。《内丘文艺》、《百果》,为自办印刷刊物。每期印1000多份,与全国各地均有交流,于1990年停刊,共办24期。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