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内丘神码【内丘纸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43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内丘神码【内丘纸马】
分类号: J528.2
页数: 6
页码: 1015-10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神码,俗称神灵码,国家定名为内丘纸马,以对诸神的崇拜,独特的民间信仰,古朴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制作工艺的原始性,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它作为华夏农耕社会遗留下来的罕见的原生态文化艺术,而成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存。内丘神码源于汉唐,明清时期已在境内广泛流行,迄今不衰。内丘神码的创作主体是农村中的木匠艺人,他们世代传承,不断更新发展。主要生产地有县城东魏家屯、石家庄;县城西南双流、前鲁亭、八里庄等村庄。内丘神码是在万物有灵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制作出所崇拜的偶像。内丘神码后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点抢救工程项目。
关键词: 内丘县 纸马 民间工艺

内容

内丘神码,俗称神灵码,国家定名为内丘纸马(为尊重地方习俗,文中一律称为内丘神码),以对诸神的崇拜,独特的民间信仰,古朴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制作工艺的原始性,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它作为华夏农耕社会遗留下来的罕见的原生态文化艺术,而成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存。
  内丘神码源于汉唐,明清时期已在境内广泛流行,迄今不衰。内丘神码的创作主体是农村中的木匠艺人,他们世代传承,不断更新发展。主要生产地有县城东魏家屯、石家庄;县城西南双流、前鲁亭、八里庄等村庄。
  内丘神码是在万物有灵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制作出所崇拜的偶像。在他们的心目中,山川大地、自然万物都成了神,凡是生活中所涉及的衣食住行、操劳耕作都寄予美好的向往,祈求安居乐业,人寿年丰。体现出一种“万物有灵”、“人神合一”、“神为我用”的朴素哲理。内丘神码在传统的民间艺术领域里,不但渗透着人类学、民族学、神学、宗教史、美学史和印刷术雕刻术的因素,还蕴藏着浓郁而纯朴、文明而向上的艺术素养。1986年,县文化部门整理出101件神码参加了河北省民间美术展览。内丘神码后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点抢救工程项目。
  第一节 艺术造型
  大神码尺幅为8开纸大小,彩色(红、黄、绿、黑)套印在白纸上。中神码为16开纸大小,多为彩色,数量较少。小神马尺幅为32开纸大小,有百余种。单黑色印在红、黄、绿彩色纸上。
  小神码的图像造型是非常独特的,大胆、夸张、变形、抽象,显得很古朴。运用的墨线,曲直相间、疏密得当,大手笔、大写意,保持着质朴的乡土气息,是一种自然的、原始又通俗的艺术语言的心灵渲泄。画面的构成,一是肖像式,主要刻画一个人物形像,如祖师、南海大士、中梁祖等。二是图案式,具体表现在人物的五官或人体的驱干上。三是抽象式,如土神眼睛下长出两个胳膊,手掌中托出种芽,腹中是一个铜钱样的图案,让人能感悟到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的俗理。四是符号式,如仙女的形象是根据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创意的。在这个形象上能找到远古的东西,具有图腾崇拜的基因。另外也有一些大场面的组合方式。五是直观通达式,如场神画面上,有扛布袋的、有劳作的、还有锨杈等工具,完全按照直观印象来表现。
  第二节 制作工艺
  制作神码所需材料:一是木板,选用杜梨木、梨木、枣木。二是刻具,选用钢性好的刻刀、扁铲、凿子。三是颜料,备有黑、红、黄、绿四种颜色,颜料多取材于自然染料,如黑色用烟灰、锅底黑加水胶熬成,黄色用槐树上的槐米,红色用石榴花等。四是纸,最早用草白纸,后来用粉线纸、蜡光彩纸,都是价值低廉的普通纸。制作过程:一是画板,先画出图像轮廓线条版,再根据轮廓画出人物五官、着装,需套色的要画出每个色块版。二是刻版,它是木刻印刷的最重要一环,关系到套色印刷的准确性。所以刻板要做到细化、下刀准确、凸凹分明。三是调配颜色,印刷前要调配好黑、红、黄、绿四种颜色,分放四个盆中使用。四是印刷,小神码一般是把纸裁成所需大小,直接用版扣印或把纸贴在木版上揭印;大神码为套色印刷,艺人通过调版、模版来套版,用整张纸一次印刷几种。裁割时一人用铲,一人接画,一人站在固定的木版条上压重,艺人做工干净利索,处处把技、艺、巧融进动作中。
  第三节 民间信仰和年俗
  内丘神码的神灵人物汇集自然神、生活神、儒教、道教、佛教于一体的各路神像,在内丘形成一套世传的民间信仰和重要的年俗。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每逢春节前夕,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请神”或者“送神”,而神的张贴位置及祭祀形式都有一定的要求。如书房贴儒家的孔子,堂屋贴道家的八仙,南墙贴佛教的南海观音等,形成特有的地方民间习俗信仰,表达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对各类先祖人物的崇拜。正因人们有了这种对万物崇拜的虔诚心理,也形成了内丘盛行的地方民俗。内丘神码是纸印神像,有很强的季节性,大都在春节前县城的集市和庙会上出售。家家户户年年春节前都必购买,谓之“揭码子”,贴在所供位置,谓之“请神”。春节时为其上供、烧香以图吉祥,祈祷降福增寿保平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心态。当地居民把贴神灵码看得比贴春联还重要,许多农民特别是老太太,虽然一字不识,却认识神灵码,并讲得头头是道,形成当地一整套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年俗。一是请送。如灶神,年年腊月二十三把灶神送走,腊月二十八把新神灵码贴上再请回。腊月二十九请财神只请不送。二是张贴顺序,先贴大神天地,再贴各路小神码,如树神、路神。把所有能看到能走到的地方都贴上小神码,就连茅厕也用芝麻秸夹张烧纸,称为“茅神”。形成村里村外,家里家外,屋内屋外一片热热闹闹、欢欢乐乐的喜庆场面。家里办过丧事的也要张贴纸码,颜色不是红色,而是黄色。三是种类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增添新神码,如交通用的拖拉机、摩托车贴成拖拉机摩托车神码。搞养殖的贴上鸡神、猪神神码等。这时的神码已不只是对自然事物的崇拜,它也成了春节过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和吉祥物。
  第四节 营销方式
  内丘神码是过年时张贴供奉的,所以季节性很强。大都是进入冬季农闲时节,神码艺人开始印刷,进入腊月才开始销售。
  最早神码制作以家庭为单位,大都自产自销,没有专门店铺,一村供周围几村使用,销售的时候把一摞摞神码摆进簸箩。同时还有禁忌,买神码不可说“买”,要说“揭码子”,而买祖宗贴,又不能说“揭祖宗”,要说揭“名仪”。其次是用包袱包上神码到集市上摆地摊,即把包袱皮铺在地上,把神码一一摆开,不用吆喝,只等有人揭码子就是。最早内丘有神码市场,形成卖神码、五色纸、香烛一条街,现今内丘城北关还有一条专卖街道。三是走村串户卖,只吆喝一句“揭码子”,就有人来“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个体营销神码的形式被取消,变成了集体的副业收入。南双流、魏家屯村就曾专设生产队生产印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神码作为封建迷信品被禁锢。许多神码版被烧,只有几代长期刻版印刷的人家,为传授老祖宗留下的祖业,偷藏了老木片,才得以留传下来。这时只有少数人家存版,印得也少,销的时候也是悄悄进户,不再吆喝。
  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技术的提高,神码印刷越来越集中于几户人手里。而这几户又是祖统手艺,制作中的绘、刻、印又比较古老传统,就形成了专业户。而这几户因不断改进就逐渐有了市场,开始大量批发。这样形成了专业户,负责生产和大量批发;也有的户批发一部分,零售一部分;有的户是自产自销。
  过去销售只在本县、本村。现今已成规模,像内丘魏家屯的神码,就远销到周边县市,有石家庄、怀鹿、井径、巨鹿、赞皇、邢台、任县、隆尧、柏乡、临城等县市。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