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民间歌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420
颗粒名称:
民间歌舞
分类号:
J732.2
页数:
1
页码:
10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民间艺术的民间歌舞。
关键词:
内丘县
民间艺术
民间歌舞
内容
扇鼓腔 明永乐年间,据传,西张村李家街李某,贬官为民,沦回故里。李某便把在京城学到的扇鼓腔传于家乡。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沿街行走,边走边舞,队形不断变化;二是固定场地,边舞边唱,表演故事情节。有《下假神》、《过江》、《打鸟》等剧目。
扇鼓腔表演人数不限,但须成双。演员化妆成生、旦、丑等角。“文化大革命”期间,扇鼓腔濒临绝迹。改革开放,获得新生。邢台地区群艺馆依此编排了“邢台秧歌鼓”,参加了1982年河北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
世平调 世平调又称实贫调,是一种民间舞蹈。相传明末清初,安徽凤阳一讨饭人流落西张村李家街,因感激当地人收留而传教下来。表演形式有两种:沿街和设场演出全部由男子扮演。沿街时由11人组成,队形一人在前,一人随之,4男4女两队随后,最后一人压阵。边走边演;设场则在固定场所表演,人数不一。
世平调表情细腻,形象鲜明,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有《上庙》、《小放牛》、《锔大缸》、《十二月》等剧目。1982年,河北省文化厅将此舞蹈录像保存。
回回 回回是流传在西部山区张公塔村的一种民间歌舞。始于清朝中期,据传南方一位编席人流浪至此,把这种歌舞教给当地人。
回回属广场艺术,阵容较大,一般由40名演奏人员组成。歌舞的队形有一定规定,打前鼓的为领头,其他演员分别持彩扇相继出舞。继而又续上持线杆的男演员,分成两个单环,女围男转,节奏快慢分明。紧接着是老头、老婆的双人舞,二人摆动双臂,忽而碰面于台中,窃窃私语,忽而各自退后。招手对喊,翻来复去,既滑稽又幽默。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