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40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文学
分类号: I277
页数: 9
页码: 989-99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以前,境域内民间文学仅以口头传承。1981年县文化馆组织文学工作者着手搜集、整理内丘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先后编印了《内丘县民间故事选》两集,共收入故事60余篇。1986年,内丘县三套集成办公室编辑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为一体。共辑录故事74篇、歌谣47首、谚语110条。1998年,县文联编辑了《鹊山轶闻》一部民间故事集,辑录了名医扁鹊在鹊山的传说故事65篇。到2000年,内丘县有国家及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2人。
关键词: 内丘县 文学艺术 民间文学

内容

民国以前,境域内民间文学仅以口头传承。1981年县文化馆组织文学工作者着手搜集、整理内丘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先后编印了《内丘县民间故事选》两集,共收入故事60余篇。1986年,内丘县三套集成办公室编辑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为一体。共辑录故事74篇、歌谣47首、谚语110条。1998年,县文联编辑了《鹊山轶闻》一部民间故事集,辑录了名医扁鹊在鹊山的传说故事65篇。到2000年,内丘县有国家及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2人。
  民间故事选
  哥姐庙
  在内丘城西北大约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山叫鹞子山。那山真像一只展翅腾飞的鹞子。鹞子山半腰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哥姐庙,说起这座哥姐庙可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呢?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山脚下住着老俩口。老汉在山上采药,到河边打鱼。老伴在家喂猪养鸡,收拾家务,日子过得倒也不错。可是半百无子,这可成了老俩口的一块心病啊!
  有一年七月十五晚上,老俩口坐在门前一棵大枣树下乘凉,说起家常话。
  俗话说:人闲起杂念。老汉仰望天空,手捋胡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唉!劳累了一辈子,我们也不知道造下了什么罪孽,到头来落了个绝户……”
  老伴心里也不是滋味。鼻子一酸,一颗颗老泪像断了线的捻珠落在衣襟上。就在这时,一阵又香又暖的风吹来。老俩口突然感到一阵眼涩,在朦朦胧胧中,见到一个身着道服,脚蹬麻鞋的白胡子老头飘然而来。左手拿一颗翡翠色珍珠说:“别愁了,这是你的儿子。”右手拿一颗红珍珠说:“这就是你的女儿。”老俩口慌忙接过,正要向老者道谢,一睁眼却什么也不见了,原来是个梦。老俩口做了同一个梦,醒来面面相觑,顿觉惊奇。又一阵清风吹来,吹得枣树上“哗哗”直响。他们忙抬头往上看,只见两颗青枣和红枣闪闪发光。冲着他们直晃悠,忽然“噗嗒”一声,一颗绿莹莹、光滑滑的青枣从树上掉下来,紧接着又“噗嗒”一声,一颗红通通、光滑滑的红枣儿从树上掉下来,滚在他们跟前。老伴急忙把两颗枣吃了,顿时觉得肚子里热乎乎的。说来也怪,竟怀胎了!本来怀胎十月,可老伴怀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生下一胞龙凤胎。因为有青枣和红枣托梦生子的说法,男孩叫青哥,女孩叫红姐。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青哥渐渐长成了一个体格魁梧面貌英俊的青年,红姐也出落成非常漂亮的大姑娘。这时老俩口都已年高体衰,步履艰难,看看青哥和红姐都已长大成人,也就先后含笑九泉了。青哥和红姐悲痛地埋葬了他们的父母。子承父业,青哥仍上山采药,下河捕鱼,红姐在家养猪喂鸡,操劳家务。
  忽然有一天,天河开了口子,世界间瞬时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人类就这样消失了。
  青哥和红姐是青枣和红枣的化身,所以安然无恙。只是青哥和红姐目睹这凄惨的景象,心中好生不忍,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红姐依靠着门框,眼里噙着晶莹的泪花。她想:如今就剩下我们俩了,难道就这样让人类灭绝了吗?何不重新创造人类呢?可我俩是一母同生的双胞胎,亲兄妹咋能成亲呢?……红姐抬起头,用抑郁的目光扫视着一切,当她看到门前南边有一台石磨时,她的目光停住了,沉思良久,突然一个念头从心里闪过,她看了看正在凝目静思的青哥说:“青哥,如今世上只有咱俩人了,……往后咋办是好呢?”
  青哥望望红姐,叹口气。红姐抹抹泪,“青哥,咱们问问天意吧?”她停了停:“青哥,那边不是有一台石磨吗?咱俩各从山上往下滚一扇,如果老天爷肯为我们做媒,两扇磨到山下该合住。如果合不住,那人类就该……”
  红姐先搬起一扇,顺着山坡轱辘了下去。青哥随后搬起另一扇,只听得“咯嘣嘣”一阵响,两扇磨滚到山下,竟出奇地合上了。
  后来青哥和红姐便成了亲,在山顶上开荒种地,辛勤劳作。他们有了后代,但这样下去,世界上的人类牛年马年才能兴旺起来呢?
  以后,他们就开始了重新创造人类世界。青哥用黄色的胶泥捏成男人,红姐用红色的胶泥捏成女人。然后,把捏好的泥人儿,放在阳光下晒九九八十一天,再过九九八十一天,红姐往泥人上吹口气,青哥再吹口气,捏成的泥人儿便慢慢地活了起来。男女成双地走向各地。可有时难免遇上个风雨天,哥姐俩去收拾泥人,慌忙中难免损坏一些泥人,所以人类才有瘸子、瞎子、聋子,那是哥姐俩不小心弄坏了他们的胳膊腿,慌乱中损坏了他们的眼睛和耳朵。
  过了一年又一年,青哥和红姐捏啊捏。人口慢慢地兴旺起来。所以说咱人类都是泥土的化身,你要不相信啊?不论你身上多干净也能搓出泥条子来,因为咱人类就是泥土捏的呗!再说咱内丘结婚时,新娘都戴着蒙脸红,传说青哥和红姐结亲时,因为是亲兄妹,红姐害羞才蒙着红布与青哥拜堂成亲的,如今拜堂成亲,蒙红脸红,就是古辈子流传下来的。
  后来,青哥和红姐相继去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在他们住的地方盖了哥姐庙,并在庙内塑上他们的雕像,每年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祭祀,这种习惯一直流传到现在。
  神头村的来历
  内丘县城西六十里,鹊山脚下,九龙河畔,有个神头村。为啥叫“神头村”?这里流传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
  据传,战国初年,渤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出了一个名医,叫秦越人。因他医术高超,人们都呼唤他神医扁鹊。
  扁鹊周游四方,给人治病。一天,他路过赵都邯郸,正好遇见赵国赵简子得了一种怪病,一连五天不省人事。文武大臣,人心惶惶。这时,有个大臣听说扁鹊来此行医,于是,就派人去请扁鹊。
  扁鹊给赵简子仔细地号了脉,看了看脸色,听了听赵简子的呼吸,随后,从容不迫地说:“大伙儿不要惊慌,大夫得的是一种血脉病,古时候有个人得过这种病,七天七夜啥也不知,后来苏醒过来,对人说了许多怪事。现在他得的也是这病。不要害怕,不要让他乱吃药,再过三天,他自己就会好的。”
  说也怪,三天头上,赵简子慢慢醒过来了。他看见转遭守候他的人,就神气地说:“刚才我到玉皇大帝那里去了一趟,在天宫和各路神仙狂欢了一番,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痛快极了。”大臣们一见这种情况,和扁鹊说的一模一样,就放下心来,对扁鹊万般佩服。赵简子病好以后,为了报答扁鹊的救命之恩,把中丘(今内丘)蓬山一带四万亩土地,封赐给了扁鹊。从这以后,扁鹊就在蓬山一带居住下来,种田、采药给人治病。
  扁鹊为了搜集民间验方,广治病疾,四方奔波。路过虢国(今灵宝)给虢太子治好了病。这一天又来到了秦国。
  秦国有个太医叫李醯,嫉贤妒能,听说扁鹊来到秦国,盖了自己的名声,暗暗地买通了两个坏小子,一个叫钢牙蝼蛄,一个叫七寸蝎子,要他俩千方百计把扁鹊害死。
  这两个小子,领了密令,策划已定。第二天七寸蝎子夜里打着请医看病的幌子,来请扁鹊。
  七寸蝎子说:“师父,俺娘七十多岁了,今儿个夜里突然得病,听说你看病如神,所以,专意来请你去给俺娘看看病。”
  “什么村哩?”
  “城南三里湾哩。”
  扁鹊光想着救人看病,哪想会有人暗害他呢!于是,与徒弟说:“快,快,治病救人要紧,我跟他去一趟。”
  徒弟说:“天黑夜深,您行走不便,还是让我去吧!”
  扁鹊说:“恐怕你难以胜任,不然咱们同去。”
  “也好!”
  扁鹊领着徒弟,跟着七寸蝎子出门往城南走去。谁知,刚出城门不远,走到一座小桥时,事先暗藏在桥下的钢牙蝼蛄,“嗖”一声从桥洞里窜了出来,从腰里拔出一把短剑,猛向扁鹊刺去。徒弟上前急拦,二人撕打起来。七寸蝎子趁扁鹊不防,掏出匕首,狠狠地刺进了扁鹊的心窝
  扁鹊被害了,中丘蓬山一带的人们,人人泪流满面,个个身穿孝衣,心情万分悲痛。为了表达对扁鹊的一片深情,大伙儿聚到一起,商量了一个办法,挑选了几个精明能干的人,跋山涉水,赶到秦都咸阳,想法把扁鹊的头取了回来,埋在了鹊山脚下,九龙河旁。人们为了怀念扁鹊,九龙河旁的焦子村和郎家庄合为一村,改名叫“神头村”。
  仙人村
  很久以前,内丘城西十六里,有个村庄。村北有个青褐色的土圪垯,像一只大铁雁卧在那儿,所以这个村取名“铁雁”。后来又改名叫“仙人村”,为啥呢?还得从铁雁说起。
  相传,这只铁雁的头朝河里探着。孩子们常常爬到它身上往下滑,玩够了有的就往它嘴里撒尿抹屎。唯独一个叫范达的穷孩子不这么干,他见别的孩子往铁雁嘴里撒尿抹屎,想上前拦挡,又怕挨他们的打。于是,就悄悄地跑到一边。等别人都走了,他就从河里弄些水,把铁雁嘴里的屎尿洗干净,再往里面灌些水,每天一次,他一直灌了九九八十一天。这一天,范达从山上打柴回来,到了铁雁跟前,觉得很累,就坐在铁雁跟前歇起来,不想一坐下,就睡着了,睡梦中,只见铁雁动了一下,他吃了一惊,问:“铁雁,你怎么能动?”
  铁雁嘴一张一张说道:“本来我是一只仙雁,只因有一天,我趁主人不注意,到外边达,偷吃了穷人的麦苗,被主人发现,罚我在这里受苦。要想恢复仙体,我得喝够这河里九九八十一碗水,等喂我水的人遇难,需要我搭救他的时候,才能起飞。”
  范达听了点点头,问道:“那你家主人是谁,家住哪里?”
  铁雁说:“我家主人是两位神仙,就住在你常去打柴的蓬山,你知道这山为啥叫蓬山吗?”
  范达摇摇头:“不知道。”
  铁雁说:“那山里头是空的,所以叫蓬山。这里头有好多好多宝贝,都是我家主人的,你要去了定能得件宝贝。”
  范达惊醒过来,才知道刚才做了一个梦。这梦是真是假,他不知道;但他想去试一试,万一得到件宝贝,也好救济村里的穷人。
  第二天,他吃过早饭,就拿起打柴的家具,上蓬山去了。因山高坡陡,往山顶上爬很吃力,上到半山腰,就累得他满头大汗,腰酸腿软,又渴又饿。这时,一只喜鹊从山顶迎面飞来,落在一棵小树上,冲着他“喳喳”叫个不停,好像有什么喜事一样,叫了几声又往山顶飞去。飞到山顶一块大石头上,扭头又冲着他“喳喳”地叫起来。这时,范达想起人们常说的“喜鹊当头叫,必有喜事报”。他顾不得渴饿,从地上抄起担子和斧头,飞快朝山顶爬去。到了山顶一看,只见一棵大柏树底下,两位白胡子老头儿边下棋边吃桃。他想:这莫非就是铁雁说的神仙。他上上下下把俩老头打量了好几遍,心里嘀咕开了:人常说神仙能腾空驾云,凡人看不见。他想上前打问打问,可又不好意思打扰他们。他往旁边一蹲,也就看起下棋来。不一会儿,肚里咕噜起来。他看着在棋盘旁的大鲜桃,直咽唾沫。真想伸手拿个桃吃。可是一想,俩个老头这么大岁数,弄几个桃不容易,就从地上拾了几个桃核,含在嘴里唆溜了几下,立时觉着口不渴了,肚里也不饿了。这时,两位老头儿下完了棋,抬头见旁边蹲着一位十四五岁的孩子,便说:“你这孩子还不赶快回去,也不怕你娘找你,看天都啥时候了。”他抬头一看,只见日头一个劲地出,一个劲地落。问老头:“老大爷,听说这山上有神仙,俺想见见。”
  一位白胡子老头说:“你这孩子,竟独自一个人上山来,也不怕狼虫虎豹,妖魔鬼怪吗?”说完刮了一股清风,老头转眼不见了,棋盘下露出了个洞,深的看不见底,黑的吓死人。范达觉着奇怪,想下去看个究竟,突然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张着血盆大嘴朝他扑来,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的劲儿,顺手抓起斧头猛朝大蛇砍去,只听“啪”的一声,一道白光闪过,那条大蛇就不见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用胳膊擦了一下头上的汗,心里说:真怕人啊!他喘了喘气,定了定神,一伸腿就跳进洞里,到了洞底四处一看,有天有地。他朝前刚走了没几步,一阵冷风呼呼地刮过来,吹到他身上,骨头缝里都是凉的,浑身上下直起鸡皮疙瘩,他不由自主地直打哆嗦。但他还是往前走,风把树刮倒了,他爬起来继续走。大风终于刮过去了,他刚停下揉了揉眼,一股子火烟朝他扑来,他不由自主地倒退了一步,稳住神,火苗扑到他跟前,他把两眼一闭,心里说:“烧吧,”正要闭目等死。忽然,只听里边传来一阵“哈哈”的大笑声,他睁眼一看,原来是下棋的两个老头。一位老头笑了一阵,对他说:“好啊,小伙子,你吃了仙桃核,已经成仙啦,既然你不畏艰难而来,就不能叫你空着手回家。”说着,一位老头从身边取过一件金光闪闪的东西,递给了范达。他知道这是一个金斗,听老人们说,用金斗盛粮食用不完,这真是一件好东西。他双手捧着金斗,谢过两位白胡子老头儿就出来了。临走前老头告诉他,如果有了难处,就去找村北那只铁雁。他心里记着白胡子老头说的话,就匆匆往回走。进村一看全都变了样,连一个人也认不得,他感到奇怪,就向街旁坐着的一位老头打问自己的父母。那老头摇摇头说不认识。他又问:“你不认识我,我叫范达。”那老头想了想才说:“听老辈子人说有这样一个人,上山打柴没回来。”
  范达在村里待了几天,看到村里人吃没吃的,穿没穿的,就往金斗里装了粮食,往外挖一升又一升,怎么也挖不完,他把挖出的粮食全部送给了穷人。
  范达从山上得了件宝贝,有吃不完的粮食。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一听范达得了宝贝,就立即派了官差,到范达家抢走了。
  范达一看金斗被抢,又气又急。这时,他想起了两老头儿说的“你要有难,可去村北找那铁雁”的话来。就拖着被打伤的腿,跑到铁雁身旁,爬下就哭,他哭啊哭啊,一直哭了七天七夜。这一天,天气突变,漫天大雾,范达正哭着,突然,觉着身下的铁雁微微活动,就说:“铁雁啊铁雁,你要真是仙雁,就驮上我到京城,给皇帝把金斗要回来。”他的话音刚落,铁雁真的飞起来了。那铁雁往起一飞,翅膀一拍,出现了三个大沟,人们把铁雁飞走留下的沟,叫铁沟,两个翅膀拍打的沟,一个叫长沟,一个叫朗沟。范达骑在铁雁身上,紧闭双眼,只听耳边大风“呼呼”直响,当他听不见风声,睁眼一看,已经到了皇宫。这时皇帝正和满朝文武,为金斗不出粮食发愁。忽听“呼”的一阵大风刮过,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从天而降,都不由得大吃一惊。
  “啊,范达!”去抢金斗的那个官认出来了,他一声大呼:“这就是小范达,他一定会使金斗。”
  “范达,快叫金斗放出粮食来。”皇帝大喊着。
  范达走过去,刚一接过金斗,那金斗就不见了。
  “把他抓起来,给我饿死他,看他把宝贝弄到哪儿了!”皇帝一道圣旨,七八个武士拥上来,把范达抓进了死牢。一直关了两个多月,不给水喝,不给饭吃。皇帝和群臣都认为他死了,可是,等他们打开牢门一看,范达还活着,还在吃东西,是谁给他送的干粮?皇帝正要查问,只见屎壳郎一个接着一个地飞来,范达抓一个吃一个。“这东西能吃啊!”皇帝和群臣们都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可是,当他们仔细一看,范达扔下的全是栗子壳。
  皇帝正要上前问个明白,忽然,一只大雁飞来,落在范达跟前。他往大雁身上一跨,大雁展翅飞走了。
  皇帝望着远走高飞的大雁,自语道:“仙人,真是仙人。”
  从此,铁雁村,也就改名仙人村了。
  民间歌谣选
  棉花籽圆又圆
  棉花籽,圆又圆,
  开水泼,草灰拌,
  撒到地里锄八遍。
  大妮挎荆篮,
  摘了一包又一单。
  哪里晒?房上晒,
  脚蹬轧车手揄棉。
  桑木弓,牛皮弦,
  咯当箭,随着转,
  搓得布絮一络辫。
  纺花车,拐子缠,
  浆线娘娘打秋千,
  络线娘娘皮线牵,
  经线娘娘走长道,
  引布娘娘腰窝酸,
  织布娘娘坐四关。
  不知足
  讨饭花郎本姓希,
  从小起名不知足,
  整年南讨与北要,
  身边少东又缺西。
  终日奔忙为一饱,
  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得绫罗身上穿,
  又嫌没有华屋居。
  盖了高楼并大厦,
  床头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
  又想出门没马骑。
  买得高头金鞍马,
  马前马后少侍随。
  招来家人数十个,
  有钱没势被人欺。
  时来运转坐知县,
  自怨官小职位低。
  做到尚书升阁老。
  朝思暮想要登基,
  一朝面南做天子,
  又想长寿无死期。
  愿与神仙常来往,
  做梦得来上天梯,
  攀梯登上南天门,
  群仙上前齐作揖。
  陪他灵霄见玉皇,
  玉皇问他何所需?
  想喝玉液琼浆酒,
  仙桃仙果来充饥,
  抬头看见七仙姑,
  我可相中这闺女。
  玉皇一听天颜怒,
  喝声你是啥东西!
  三宫六院你都有,
  你真是个不知足。
  急忙传下旨一道,
  速命雷公把他殛!
  只听震耳一声响,
  花郎掉在茅坑里。
  碎骨拌屎作肥料,
  肌肉变成长尾蛆。
  世人再莫贪无厌,
  请看花郎不知足。
  十二月歌
  正月里来正月正,
  正月十五挂红灯;
  二月二来龙抬头,
  街上狮子滚绣球;
  三月里来三月三,
  王母娘娘采梨尖;
  四月里来麦稍黄,
  捉个小兔后腿长;
  五月单五包米粽,
  绿豆凉粉白顶顶;
  六月里来六月六,
  庄稼地里看谷秀;
  七月里来七月七,
  天上牛郎会织女;
  八月十五月儿圆,
  瓜果月饼甜上甜;
  九月里来九重阳,
  五谷杂粮都登场;
  十月里来雁往南,
  我跟爹娘赶会玩;
  十一月里刮北风,
  围着炉子炒花生;
  十二月里天气寒,
  买花买炮过新年。
  小白菜
  1.小白菜就地黄
  七八岁没了娘。
  整天跟着爹爹睡呀,
  唯怕爹爹寻后娘。
  2.寻了个后娘三年整,
  生下个弟弟叫孟祥。
  后娘擀的龙须面,
  弟弟吃面俺喝汤。
  3.端起碗来泪汪汪,
  放下筷子想亲娘。
  我想亲娘谁知道,
  亲娘想我在梦乡。
  4.白天听得山鸟叫,
  夜里闻得河水响。
  有心跟着河水走,
  恐怕水儿流不长。
  民间谚语选
  事理谚语
  上梁不正下梁歪,檀条不正掉下来。
  天怕正晴,人怕横行。
  钱财如粪土,脸面值千金。
  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
  雪里埋孩子,迟早露青天。
  理怕反想,水怕倒流。
  良言一句三冬暖,冷语伤人六月寒。
  冻死不烤灯头火,饿死不吃猫剩食。
  宁跟清楚人打架,不跟糊涂人说话。
  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光荡。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生活谚语
  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家。
  不吸烟,不喝酒,病魔见了绕道走。
  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光受穷。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富从升合起,贫因不俭来。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有钱难买老来瘦。
  金窝银窝,不如老窝。
  狗不嫌家贫,孩不嫌娘丑。
  喝酒不吃菜,各人心里爱。
  打是恩,骂是亲,不打不骂是仇人。
  见人不施礼,多走七八里。
  一样沾,吃遍天,样样会,活受罪。
  宁跟叫花子娘,不跟当官的爹。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生产谚语
  春天刨一片,秋天见一石。
  犁地犁到边,种地闪一砖。
  庄稼不认爹和娘,功夫到了自然强。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谷雨前后,撒花点豆。
  不怕旱苗,只怕旱籽。
  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谷子)小苗旱个死,到老一包籽;
  (谷子)小苗水汪汪,到老一把糠。
  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
  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打个了。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谷子锄八遍,吃米不用碾。
  伏地划破皮,顶你秋后耕两犁。
  寸半深,一寸浅,不深不浅寸二、三(分)。(种棉花)
  棉花锄八遍,结桃像鸡蛋,夏至棉地草,好似毒蛇咬。
  湿锄菽子干锄花,不干不湿锄芝麻。
  七遍芝麻八遍棉,三遍黄豆粒粒圆。
  想吃麦,泥里踹,想吃面,泥里涮。
  常年养兔,穷家变富。
  母猪进家,越过越发。
  气象谚语
  太子岩戴帽,大雨来到。
  日暖夜寒,来年必旱。
  日月钻圈,天要变脸,有口为风,无口为雨。
  早晨火烧云,当日大雨淋。
  久旱没好雨,风卷沙石起。
  乌云沸腾西北角,雷风挟雨带冰雹。
  逆风行云天要变。
  六月六,盼十三,十三不下旱个干。
  (清明)刮了坟头土,大旱四十五。
  八月初一雨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东虹轰雷西虹雨;南虹出来发大水;
  北虹出来卖儿女。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大旱三年,吃不住东风一场。
  早起下雨当日晴。
  九九阴,一冬温;九九晴,一冬冷。
  日头下蛋,下雨莫盼。
  日出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立夏东风摇,麦子水中捞。
  雁过十八天下霜。
  黑云黄稍子,必定下雹子。
  歇后语
  衣裳不洗——曹川(草穿)(村名)
  两个孩子对着尿——双流(村名)
  过河不洗脚——张村(长皴)(村名)
  新媳妇不上轿——南宋(难送)(村名)
  一尺布梃开——吴村(五寸)(村名)
  脊梁没毛——北光(背光)(村名)
  孩子光哭——南岭(难领)(村名)
  小房岗神灵——有求必应
  巩老汪队伍——一片散沙
  三眼枪打兔子——没准儿
  原子弹打兔子——不合算
  头发丝拴豆腐——提不起来
  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
  老俩口进坟——死对活对
  六个指头挠痒痒——多一道
  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洗脸盆扎猛子——不知深浅
  狗咬刺猬——没法下嘴
  上鞋不使锥子——真(针)好
  老虎拉磨——乱了套
  皮拉狐上戏楼——胡(狐)闹台
  要饭的不吃高梁窝窝——穷打别
  蛤蟆蝌蚪撵鸭子——死命逼着
  草驴打滚——不简单(见蛋)
  瞎子拉弦——自顾自(吱咕吱)
  剃头挑子——一头热
  仰卧着擤鼻涕——甩那儿在那儿
  拾的麦子打烧饼——净赚
  后娘打孩子——一下是一下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