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群众文化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39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群众文化生活
分类号:
G247
页数:
3
页码:
986-98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明、清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群众文化生活的记事。
关键词:
内丘县
文化事业
群众文化
内容
明、清时期,内丘县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较活跃。多数的民间艺术形式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如中张村的《扇鼓腔》、西张村的《世平调》、张公塔的《回回》等。内丘县寺庙甚多,多数都配有戏楼,逢集日庙会都有戏曲和歌舞祀典,据清道光十二年(1832)《内丘县志》记载,内丘有寺、庙、庵100多座,有的寺庙还有祀寺音乐。有戏楼60多座。同时戏曲怀调(当地人称河南调)、秧歌等剧种也在这个时期传入内丘。另外,内丘社火(乡艺)也很活跃,有排鼓、高跷、竹马、攉杆、拉碌碡、耍狮子、闹龙灯、推太平车、跑驴、划旱船、抬花轿、吵吵、打花棍、扇鼓腔、实贫调、回回等20多种。另外还有吹歌班活跃在广大农村及县城。
民国初年,因连年战乱,多数艺术形式几乎失传。
民国27年(1938)11月11日,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东进内丘西部山区一带,广泛进行抗日宣传,一些抗日歌曲在学校及社会流传。民国31年(1942),全县农村剧团发展到40多个。据《冀南革命根据地文化大事记》记载,民国32年(1943)年底,在抗日县政府所在地中栗峪村搞了一次全县农村剧团汇演,有30多个剧团参加。演出的剧目除两个传统戏外,大部分是反映现实题材的自编现代戏。同年,抗日县政府决定,成立一个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内丘县战斗剧团,整日活跃在广大农村、工厂、部队、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翻身得解放的人们用扭秧歌、唱大戏、耍社火等形式,庆祝美好生活的到来。20世纪50年代河南豫剧传入内丘县。1954年内丘县成立了豫剧团。20世纪50—60年代末,是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戏曲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占居首位。当时境域内的演出场所有11个,即内丘礼堂、内丘剧场、金店剧场、官庄剧场、都城铺剧场、冯村剧场、东庞剧场、诣仁剧场、侯家庄剧场、柳林剧场、黄釜剧场。主要戏曲种类有:豫剧(高调)、秧歌、南调、河北梆子、丝弦、乱弹、河南坠子等。为了演出方便,县里还成立了演出公司。剧团巡回演出一个接着一个,甚至这个没走,那个就来到,深受群众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戏曲,民间艺术被视为“四旧”遭禁锢。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文艺附庸政治,文艺舞台一花独开,只能演“革命样板戏”。跳“忠”字舞,做语录操成了时尚。内丘县广大农村、厂矿几乎都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20世纪70年代后,舞台上除了演样板戏外,开始自编自演一些小戏,到“文化大革命”末期,跳“忠”字舞、做语录操之风有所收敛。人们在私下能听些传统的河南坠子等曲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重新回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确轨道。民间文艺、古装传统戏曲重放异彩。由于电视机的普及,人们不用出门就可看到精彩的文艺节目。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向着大型、高层次、现代化发展。1984—1994年,每逢大的节日,如元旦、春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都举办文艺活动,形式有焰火晚会、文艺会演、灯展、文化经济夜市等。内丘县城乡开办了舞厅,一些年青人也跳起了“迪斯科”、“霹雳舞”、“交际舞”,个人或集体的电视录像厅发展到20多家。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内丘县委宣传部,文化部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单位送书下乡,送科技信息下乡,为农村致富传经送宝,引线搭桥;文化馆组建“心连心艺术团”经常深入山区、厂矿演出。农村红白事,出现了化妆演唱,和“军乐队”演奏。
附:大型娱乐活动
1984年的春节焰火晚会
1984年正月十五晚,在内丘礼堂广场举办了内丘县第一次焰火晚会。参加焰火晚会表演的有任县大窦村礼花厂,金店镇张家屯焰火厂。县文教系统100多人协助表演。项目有“大飞轮”、“万箭齐发”、“天女散花”、“万龙腾空”、“炮打礼花”等30多个种类。表演历时两个小时,观众达3万多人。
1990年春节乡艺汇演
1990年春节期间,内丘县举办了一次大型乡艺汇演。观礼台设在内丘中学操场,表演队伍分列出场,在胜利路3公里路段上进行表演,历时4小时。全县15个乡镇组织了代表队,表演的节目有:扇鼓腔、实贫调、高跷、排鼓、花棍、拉碌碡、旱船、太平车、攉杆、闹龙灯、跑驴、跑竹马、抬花轿等30多种。另外,还有15支农民体育队和学生组织的铜管乐队、旗方参加表演。3千多人参加演出,观众达10万多人。
经济文化夜市
1990年6月开始,每个星期六晚上举办经济文化夜市。由县直各单位和部分乡镇轮流承办。商店开门营业,大街上设有摊点,夜市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电影。吸引了本县城乡和邻县成千上万群众来逛市场,选购物品,看节目。共举办60次。经济文化夜市推动了群众文化娱乐,促进了经济发展,达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受到省、地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