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文化事业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3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化事业设施
分类号:
G127.22
页数:
4
页码:
982-98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文化事业的设施,概括了文化馆、文化站、电影演出公司、图书馆、新华书店、私营书店及私人藏书等。
关键词:
内丘县
文化事业
设施
内容
文化馆、文化站
内丘县文化馆是县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始建于1950年7月。时建制2人,房5间,与书店合院办公,址在西街路北。工作人员经常驮上汽灯、行李下乡宣传时事政策等。1954年,邢台地区文化局发给一台收音机,每逢集日或庙会、节假日为群众播放。1957年,馆址迁到县城解放路西端路南(现址),有房舍18间。1958年下半年,内丘、临城、柏乡、隆尧合并为内丘县,成立内丘县文化总馆。1960年曾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1962年大县分置,文化馆亦分开。1979年,内丘县首次购置两台彩色电视机,其中一台置放在文化馆,供群众观看。同年,在深山区侯家庄建文化分馆(1983年机构撤销,馆址卖掉)。1986年创建耕耘美术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培养人才110多人。1989年,省县拨款建三层图书馆大楼,与文化馆合署办公。馆内设创作组、美术摄影组、文艺组及展览室、排练室等。1990年购置一套现代化灯光、音响设备并组建“心连心艺术团”,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是年,荣获“河北省先进文化馆”称号。2000年有干部职工12人。
基层文化站始建于1983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80)30号文件精神,全县15个公社均建文化站,专职人员共16名,后经考核,8人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文化站均建在公社(后改乡、镇)所在地。站长由公社主管文化的副职乡级领导兼任。站内设有阅览室、游艺室、展览室等,是乡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1984年,省拨款为白鹿角乡文化站建房5间;同年,白鹿角乡文化站被评为“河北省先进文化站”。1990年、1994年,河巨乡文化站、柳林乡文化站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先进文化站”。到2000年,各乡镇文化站大多已不存在。
电影演出公司
内丘县电影公司、内丘影院、内丘礼堂原为独立核算单位,各为一体。2000年,县政府将其合并为内丘县电影演出公司。
电影公司 1950年秋,县文化科组织放映人员在内丘县北街城隍庙院内首次放映电影,观众人山人海。
1955年,内丘县正式成立电影队,队员3人,为河北省第55电影放映小队。1958年,隆尧、临城、柏乡并入内丘县,建立内丘县电影管理站,职员25人。配有35毫米103型机器1台,16毫米机器4台。1959年,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管理组。1962年,内丘、临城分县,恢复内丘县电影管理站。1964年,改为内丘县电影公司。1983年河北省电影公司拨款在内丘礼堂后建起电影公司办公楼,设有发行室、检片室、库房等。1987年因建了新影院,从此与之分开。时有干部职工9人。管辖全县38个乡级及个体放映队。至2000年,放映队已很少活动。
内丘影院 内丘影院的前身为光明剧场。1963年将该剧场改为电影院。1987年由国家投资将旧影院拆除,建起了新影院——内丘影院。影院位于内丘县城解放路西段路南,坐南朝北。为钢筋水泥结构,由舞台、座池、前楼大厅3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160平方米,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投资40万元,座位992个。1987年开始使用。1989年演出收入4.5万元。1990年突破了10万元大关,是邢台地区电影院中收入较好的单位之一。时有干部职工15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影放映事业基本处于停演状态。2000年并入电影演出公司。
内丘礼堂 位于内丘县城胜利路中段路北,坐北朝南,为内丘县城标志性建筑。是内丘、临城、隆尧、柏乡四县合并时所建。1958年动工,1961年落成。砖木结构,由前厅大楼、观众厅、东西休息室、舞台、后台化妆室5大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2208平方米。原有大连椅226个,座位1596个。1979年重修前大厅和西廊休息室。1985年,将大连椅换成小靠背椅,还设有宿舍、伙房等,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大型演出场所。曾接待过中国煤炭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河北话剧院、河南豫剧团等大型文艺团体演出。礼堂南面设有广场,是县内大型政治、文化活动场所。
内丘礼堂因长年失修,1995年被有关部门认定为危房而停止营业。
图书馆
民国期间县内无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县成立文化馆,馆内设有图书室,对外借阅。1979年10月,内丘县正式设立图书馆。时编制5人,房6间(原文化馆北院),设有阅览室、图书库和采编室。1989年,在原址建三层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1 100平方米,时为邢台地区县级图书馆面积最大的馆舍。1990年投入使用。馆内设有文学书库、科技书库、外借书库、资料室、普通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共藏书2.3万册;杂志5000册。
图书馆除开展图书借阅外,还开办读书知识竞赛、科技图书赶集、建立图书网点、科学技术咨询、文化夜市阅览等活动。1994年被国家文化部定为三级图书馆。至2000年底,有干部职工8人。
新华书店
民国35年(1946)10月,在内丘县城北街北头路东(今卫生局北)建内丘县新文化合作社,时编制3人,占房6间(其中门市3间),属县政府教育科领导。1948年改为内丘书店,店址搬至西街路北,占房10间。1951年底又迁至南街路西。1952年,内丘新华书店改为“新华书店河北分店内丘支店”。1957年,又改为“河北省新华书店内丘县支店”。1958年并大县,遂改其为内丘县支店门市。1963年,因水灾临时搬到县文化馆。1964年8月1日,正式搬入现址(解放路西端路北)。1986年将门市改建二层楼房,1998年,扩建为三层框架结构图书大厦,总面积1500平方米。
1951年前主要以经营课本为主,同时兼营文具。1952年始专营图书。1998年又增设字画装裱、打字复印等业务。图书销售与省店连锁,品种超过万种。到2000年有干部职工35人。
书店成立时有旧自行车两辆,1985年,添置了机动三轮车。1990年,又购置了客货汽车1辆,1998年添置文化下乡大篷车一辆。
2000年县新华书店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授予“河北省青年文明号”,被河北省妇联评为“巾帼文明示范岗”。
私营书店及私人藏书
民国26年(1937),内丘县城北街路东仅有一家个体小书店。个体图书发售摊点集中在西门里老衙门前院,有10多个摊位,主要靠集市、庙会时销售。1956年后,个体营书业渐渐消失。1978年后,图书发行业开始复兴。规模较大的个体图书门市有精品书屋、墨岛书店、三九书店、三省书店等。到2000年,全县共有图书门市24个,个体摊点13个,年发售量达57万余册。私人藏书,20世纪50年代,内丘中学常子敬视书为宝,不分类别均藏。世人称其“活字典”、“活文物”。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藏书亦被视为家庭资产。藏书者渐多;藏书量也在增大。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