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科技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352
颗粒名称: 第十章 科技机构
分类号: G311
页数: 3
页码: 967-96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内丘县科技机构,概括了管理机构、科技推广组织、科研组织等。
关键词: 内丘县 科研管理 科技机构

内容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县科技管理机构
  1970年以前内丘县无科技管理机构。1970年11月,内丘县生产指挥部成立科技组,负责管理全县科技工作。1976年1月设立县革委会沼气利用推广领导小组。1977年2月,将原生产指挥部科技组改设为内丘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编制3人。1984年7月,县地震办公室合并到科委。同年11月成立内丘县科技干部科(二级局),隶属科委。到1988年,科委增至15人,下设办公室、工业技术科、农业技术科、科技干部科、新能源办公室。1989年,县科委设立技术市场办公室。1991年,成立山区技术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县科委。
  1994年,县科技协会并入科委。是年,科委设置“四室二科”,即山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服务中心办公室、技术市场办公室、新能源办公室和科技干部科、科技普及科。1996年,县科委在机构改革中易为科学技术局。到2000年,科技局有干部职工15名。
  乡镇村科技管理机构
  1985年,侯家庄、南赛两个乡配备了科技副乡长。到1990年,全县15个乡镇全部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并成立了乡镇科委。1996年,县扩乡并镇,全县设9个乡镇均设有乡镇科委。全县309个村都配备了科技副主任。
  第二节 科技推广组织
  1954年成立县农业局时,只有1个技术股,4个技术站。路东技术站,负责官庄、金店、河巨3个乡的科技推广工作。路西技术站,负责永安、城关2个乡的科技推广工作。柳林技术站负责柳林、杨庄、南赛3个乡的科技推广工作。侯家庄技术站,负责侯家庄、獐獏、白鹿角3个乡的科技推广工作。1964年,各公社配备了1名半脱产农业技术员,大部分社、队在充实加强农业技术小组的同时,还设立了农业试验场和良种繁育场。
  1970年,全县15个公社设立科技站,大队科技组143个,生产小队科技组729个。1982年,全县各公社均办科技站,大队科技组增到306个,小队科技组增到972个。同年,全县建农业试验厂41个,1978年增到124个,试验厂面积4253亩。1980年后,全县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建技术服务公司及科技示范村、户。到2000年,全县共有各类技术服务公司37个,科技示范村50个,科技示范户500余户。
  第三节 科研组织
  内丘县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始建于1972年7月,原名农机具研究所。主要任务是从事农机具研究。1980年更名为农机化研究所,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机具。1986年,该所共有12人,其中技术人员11人。
  厂办科研组织
  20世纪50年代,在推广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试制过程中,内丘县部分工厂组织老工人、能工巧匠、革新能手开展了以技术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研究活动。1960年后,大、中专毕业生陆续进厂,各企业技术队伍不断扩大。1980年后,大部分厂矿企业成立了科研小组。2000年,县水泥厂成立了技改处,编制5人,负责该厂的技术创新活动,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如水泥厂二分厂生料车间磨机工艺系统日产千吨熟料回转窑生产线设计项目,获得邢台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
  民间科研组织
  1990年3月,内丘县成立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依照国家科技政策法规,开展对民营科技机构的审批、年审、技术市场管理等项工作,县域内先后建立了内丘县食用菌研究所、内丘县化工研究所、内丘县科技试验厂民营科研组织,又建立了以化工、农业、食品、机械、装饰等7个系列的12个民营科技组织。从业人员达82名。其中,专职科技人员占85%以上,拥有资产50万元。王家屯张英梅主办的“内丘县饲料研究所”、“金花捷报研究所”曾获得10项发明专利,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科技日报社等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官一村赵大牛的科技拾遗研究所研究生产的“书法诱导器”和“玉米半自动点播器”曾被多家生产厂生产,产品销售良好。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