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351
颗粒名称:
科技
分类号:
G301
页数:
14
页码:
967
摘要:
本文概括了内丘县的科技机构、科技队伍、科技活动、重点科研项目及成果。
关键词:
内丘县
科技学
科学
内容
战国时代,长期客居内丘的扁鹊创造了切脉、望色、听声、言病的诊病治法,为中国中医科学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的白瓷制造,代表了盛唐瓷器的最高水准。元代,本籍人刘德渊、颜天翼、林起宗作为郭守敬知识集团主要人物,精研天文、地理、数学、医学诸自然科学,颇有建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县人民政府大力倡导科学,破除迷信,普及推广科技知识。农业合作化以后,政府组织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提水工具,开展科学种田。大搞农村科技实验田,培植优良品种,实施牲畜品种改良,果木嫁接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把科学技术提到重要地位。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内丘县以“科技兴县”为契机,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强化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广开门路,与大中城市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开展科技外交活动。科技人员解放思想,奋力攻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县委、县政府决定将1999年定为“科技进步年”。到2000年,共研制科技项目124项,有98项通过了省级以上科技部门鉴定验收,有26项获省级奖。是年3月,内丘县被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第十章 科技机构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县科技管理机构
1970年以前内丘县无科技管理机构。1970年11月,内丘县生产指挥部成立科技组,负责管理全县科技工作。1976年1月设立县革委会沼气利用推广领导小组。1977年2月,将原生产指挥部科技组改设为内丘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编制3人。1984年7月,县地震办公室合并到科委。同年11月成立内丘县科技干部科(二级局),隶属科委。到1988年,科委增至15人,下设办公室、工业技术科、农业技术科、科技干部科、新能源办公室。1989年,县科委设立技术市场办公室。1991年,成立山区技术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县科委。
1994年,县科技协会并入科委。是年,科委设置“四室二科”,即山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服务中心办公室、技术市场办公室、新能源办公室和科技干部科、科技普及科。1996年,县科委在机构改革中易为科学技术局。到2000年,科技局有干部职工15名。
乡镇村科技管理机构
1985年,侯家庄、南赛两个乡配备了科技副乡长。到1990年,全县15个乡镇全部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并成立了乡镇科委。1996年,县扩乡并镇,全县设9个乡镇均设有乡镇科委。全县309个村都配备了科技副主任。
第二节 科技推广组织
1954年成立县农业局时,只有1个技术股,4个技术站。路东技术站,负责官庄、金店、河巨3个乡的科技推广工作。路西技术站,负责永安、城关2个乡的科技推广工作。柳林技术站负责柳林、杨庄、南赛3个乡的科技推广工作。侯家庄技术站,负责侯家庄、獐獏、白鹿角3个乡的科技推广工作。1964年,各公社配备了1名半脱产农业技术员,大部分社、队在充实加强农业技术小组的同时,还设立了农业试验场和良种繁育场。
1970年,全县15个公社设立科技站,大队科技组143个,生产小队科技组729个。1982年,全县各公社均办科技站,大队科技组增到306个,小队科技组增到972个。同年,全县建农业试验厂41个,1978年增到124个,试验厂面积4253亩。1980年后,全县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建技术服务公司及科技示范村、户。到2000年,全县共有各类技术服务公司37个,科技示范村50个,科技示范户500余户。
第三节 科研组织
内丘县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始建于1972年7月,原名农机具研究所。主要任务是从事农机具研究。1980年更名为农机化研究所,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机具。1986年,该所共有12人,其中技术人员11人。
厂办科研组织
20世纪50年代,在推广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试制过程中,内丘县部分工厂组织老工人、能工巧匠、革新能手开展了以技术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研究活动。1960年后,大、中专毕业生陆续进厂,各企业技术队伍不断扩大。1980年后,大部分厂矿企业成立了科研小组。2000年,县水泥厂成立了技改处,编制5人,负责该厂的技术创新活动,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如水泥厂二分厂生料车间磨机工艺系统日产千吨熟料回转窑生产线设计项目,获得邢台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
民间科研组织
1990年3月,内丘县成立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依照国家科技政策法规,开展对民营科技机构的审批、年审、技术市场管理等项工作,县域内先后建立了内丘县食用菌研究所、内丘县化工研究所、内丘县科技试验厂民营科研组织,又建立了以化工、农业、食品、机械、装饰等7个系列的12个民营科技组织。从业人员达82名。其中,专职科技人员占85%以上,拥有资产50万元。王家屯张英梅主办的“内丘县饲料研究所”、“金花捷报研究所”曾获得10项发明专利,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科技日报社等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官一村赵大牛的科技拾遗研究所研究生产的“书法诱导器”和“玉米半自动点播器”曾被多家生产厂生产,产品销售良好。
第十一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专业科技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科技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统称为国家职工,没有单独分类统计。到1955年经专门统计有科技人员396人。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科技人员明显减少。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年对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内丘县的科技队伍才逐渐壮大起来。1982年,有专业技术人员1081人。1987年始,组织部门在全县知识分子中选拔拔尖人才,实行滚动式管理。到2000年,科学技术人员达4860人,其中评定职称的有936人;被评为县管拔尖人才48人次。专业技术门类扩大到农业、林业、畜牧、医药、教育、文博、会计、工程等20个领域。专业科技队伍主要来源于大中专毕业生、自学成才和引进外地人才。
第二节 农民科技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县重视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自1989年始开始对农民进行技术职称评定,是年,全县有1206人获得了农民技术职务,其中中级职称有61人。1992年又有121人获得农民技术职务,其中中级16人。到2000年,全县共有非公职人员具有技术职务者1442人,其中中级86人,乡土拔尖人才12名,分布于农业、林果、农机、乡镇企业、建筑、工业等行业。
第三节 拔尖人才
1987年11月21日,中共邢台地委、邢台地区行政公暑下发了(1987)64号文件《关于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意见》。1989年,中共内丘县委,内丘县人民政府依据上述文件,下发《关于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意见》,在全县知识分子中选拔拔尖人才,进行重点管理。文件规定:县级拔尖人才选拔工作每三年进行一次。1989年,内丘县有2名被选拔为邢台地区拔尖人才。到2000年,内丘县县管拔尖人才选拔了四批。其中:1989年6名,1990年3名,1995年10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名,企业管理拔尖人才4名),2000年17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4名,企业管理拔尖人才3名)。乡土拔尖人才选拔了2批,其中1995年有4名,2000年有12名。
拔尖人才的管理
1.县级拔尖人才由县委、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县委组织部知识分子工作科负责管理,县科委、县劳动人事局和所在单位协助管理。2.定期考核,实行滚动式管理。县委组织部每年对拔尖人才的政治表现,工作态度、革新创造和发展前途等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情况记入《拔尖人才实绩档案》。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审核,对三年均没有新的拔尖成果的,不再列入管理范围;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可适当延长管理期限。3.加强对拔尖人才的保护工作,纠正嫉贤妒能的陋习,使拔尖人才真正受到社会尊重。
拔尖人才的待遇
1.对拔尖人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所在单位和上级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必要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2.支持拔尖人才的学习和进修。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在安排参加学术讨论会、外出学习进修和考察方面,给予优先和提供方便。3.拔尖人才在医疗上享受“优诊”。每年进行一次体检,体检费由单位报销。4.拔尖人才在政治学习和住房方面享受乡局级干部的标准。5.县财政拨出一定数量款额作为拔尖人才管理的专项资金,用于拔尖人才重大成果的临时奖励。
第十二章 科技活动
第一节 科技外事
1988年前,内丘县科技外事活动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科技外事活动逐年增多。1990年,内丘县科委被河北省评为科技外事工作先进单位。先后共接待过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技术人员28人次。出国团组3个,5人次。在科技引进上,先后引进日本红富士苹果、日本引号药材、日本柿子等6个品种。1994年开始实施的“河北省内丘县脱贫与发展试验区”项目、德国基督教合作基金会无偿援助88万马克。科委主任在1995年7月应邀参加菲律宾国际待续农业项目展示与研讨会。
1996年11月科技局局长赴罗马尼亚考察种子资源工作。在罗期间共参观考察了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农业大学、奥林布斯农场、康斯坦察果树试验站、波特代帝果树所等18所科研单位。1997年7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与内丘县人民政府签定了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县协议书,计划用5年时间,基本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2000年6月,爱尔兰驻中国大使一等秘书爱登科罗尼及夫人,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瑞珍陪同下,到内丘县参加爱尔兰政府援助槲树滩村建设的友谊小学揭牌及发放贫困生奖学金仪式,并到脱贫与试验区进行参观。11月13日,日本国际协力团的斋腾纯子、内山智寻女士到内丘脱贫与发展试验区、县水泥厂进行考察。
第二节 科技宣传培训与推广
科技宣传与培训
20世纪70年代,内丘县科学技术职能部门,大力宣传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和沼气、太阳能源利用的好处。1985年春,内丘县科学技术委员会邀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情报所,在县工会大楼召开科技交易会,展出科技信息1000多余条,咨询3000多人次。1986年春,县科委、农业局、林业局大搞技术培训,是年全县办各种科学技术培训班430期,培训人数达2万人次。1986年冬,县科委、科协、妇联、团委联合行动,以城乡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为主要对象,分期进行科技培训,开设林果、农机、财会、卫生等7个专业。同年,为提高乡级干部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县科委对15个乡(镇)的科技副乡(镇)长进行了培训。1994年9月,县科技局聘请北京农业大学解春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程淑兰副教授,河北林学院李保国讲师,在岗底村培训中心对深山区乡、村级技术人员进行了畜牧、林果、农经技术等培训,为提高山区人民常规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内丘县科委还购置30套科技录像带,在各乡、村播放,进行科技常识和技术普及宣传。1990年,为推广日光温室新技术,县科委聘请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有关专家,以二十里铺村为重点,对周围村进行大棚菜技术培训。
1997年,县科委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组织了“百名博士百村行活动”。这是内丘县有史以来一次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科普宣传活动。1999年,内丘县确立县职教中心为科技培训中心,相继建立了以县农机培训学校、县卫生学校、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和农村农民技术培训学校为阵地的科技培训网络。为提高培训质量,与河北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校县共建关系。2000年2月,市县联合各类科技人员在柳林乡开展了一次科技下乡活动,发放科技书籍8000册,资料15万份,解答咨询1.83万人次。
技术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县非常重视科技推广工作,由单一技术到综合配套技术;由常规实用技术到高新技术;由农业技术普及到工业新技术,逐步使科技进步的因素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重上由8%增到3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丘县曾推广南阳牛、驴生骡、牲畜人工受精等技术。
1982—1986年,在农业方面重点引进和推广小麦、玉米、棉花新品种;林果方面推广小冠密植、密植桃和酸枣、柿树、板栗的高产技术及油松、刺槐、昌宜苹果的栽植;畜牧业方面重点是优种引进和推广。
1988年后,重点推广了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立体农业、果树丰产栽培、中药材加工、黄芩丰产栽培、速生丰产林、塑料大棚蔬菜、鸡的饲养、肉兔育肥、干鲜果品加工、天然石英板的开采与加工、活性炭生产技术开发、钻镍矿开发、食用菌基地建设、太行秋葵综合加工等20个河北省科委和河北省山区办公室开发项目。
1996—2000年,县内推广的林果类品种有大板49、东陵明珠、后20、3113等板栗新品种,日本红富士苹果。牧草品种:鲁梅克斯、油葵。养殖品种:獭兔、塞北兔、小尾寒羊等。小麦品种:冀麦36、71-3小麦、6021小麦、中麦9号、1559、503等。玉米品种:冀单27、冀单50、7505、鲁单50等。棉花品种:中棉20、492、石远321。推广的新技术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白山羊杂交改良黑山羊技术、富岗优质精品果生产技术等。
畜禽品种改良
内丘县引进良种畜禽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1953年始至今共引进种马180匹,种牛690头,种驴872头,种猪3000头,种羊1500只,种兔近2000只,加快了全县畜类品种改良。有代表性的品种有:
苏高血马 原产俄罗斯,体型高大,眉清目秀,较为俊美,原为骑乘马。1957年引进一匹作为改良品种公马,先在县配种站后转九宅会配种分站饲养。
伊犁马 原产新疆伊犁地区,属役用马。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县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引进30多匹种公马,分售于部分农村(生产大队)做种马饲养配种。
德惠马 产于吉林省德惠县,体型高大,腿粗,为肉、役兼用品种。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农林局引进2匹种公马,在县配种站饲养使用。
南阳牛 1951年至1976年由生产资料公司从河南省南阳地区购进,分养于平原区及丘陵区东部,作耕畜,其母牛对本县牛品种改良起到一定作用。
黑白花奶牛 1957年由县商业局从北京引进8头并请来1名技术员。1959年交畜牧局,在金店村西南办奶牛场曾发展到20头。1976年,又从东北引进1头公牛、5头母牛。两次引进使本县奶牛有了一定的发展。
短角牛 1979年由石家庄种牛站引进一头种公牛,交摩天岭村饲养,与当地黄牛交配自繁自养。
西门达尔牛、拉脱维亚牛 1979年由石家庄种牛站各引进一头公牛,分交摩天岭村、行家峪村饲养,与当地黄牛交配自繁自养。西门达尔牛乳肉兼用,拉脱维亚牛肉役兼用。
良种猪 1951年县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先后引进巴克夏、定县黑猪、约克夏、长白山等优良品种,与本地黑猪交配改良。
良种兔 良种兔有组织引进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时从新河县引进100多对黑优兔。80年代初期从唐县引进300多对比利时兔。80年代中期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区引进1000多对塞北兔,主要在南赛乡的马家赛村和候家庄乡的乔家庄、白塔、小西、摩天岭村饲养。
小尾寒羊 1986年畜牧局从山东省梁山县引进10对在五郭店乡中冯村饲养。1998年金店镇引进30只在北张麻村饲养。2000年金店镇又引进1000只。
鸡 1956年第一次成规模引进来抗鸡,此鸡年产蛋250枚左右,比本地笨鸡多产蛋100枚左右。该品种一直饲养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期间,民间各种渠道曾有少量红育、澳洲黑、九斤黄、芦花等品种输入内丘县。8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引进北京白939、海兰、依沙、星杂、伊沙褐、罗曼、保万斯、奥赛克等。海兰成为本县蛋鸡的主要品种。
鸽 20世纪90年代始,先后引进美国落地王、白玉王等肉鸽品种。信鸽引进詹森、杨阿臻、万得维根等。
鸭 20世纪90年代曾引进北京白、江南1号等。
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有鹌鹑、鹧鸪、山鸡等稀有禽类引进县内,数量较少,品种情况不详。
人工授精技术
采集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此项技术措施始于1958年,从已引进的种公马和当地较好的种公驴人工采集精液,输入母马、驴体内繁育马、骡、驴,以改良品种。由县配种站技术人员在站内和各公社配种点实施。20世纪60年代后,九宅会分站、金店分站建立,在县配种站的安排下分区划片实施。这一阶段只限马、驴两品种的人工授精,其它品种尚未开展;1974年,开始引进南阳牛冷冻精液,在县配种站、九宅会配种分站和柳林乡、小杨庄乡兽医站设点对平原、丘陵、山区的本地黄牛实行人工授精改良。1978年增设候家庄、白鹿角、獐獏、马家赛4个人工授精点。1980年始,先后引进西门达尔牛、短角牛冷冻精液,在当时的白鹿角、侯家庄、獐獏、南赛、小杨庄5个乡对当地的黄牛进行人工授精改良。从1980年到1994年的14年间,年均授精母畜3000头。同时在酸枣坪村、候家庄兽医站、马家赛村设3个私营人工授精站。
果实套袋、铺反光膜
采取套袋、铺反光膜技术是提高果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1997年在候家庄乡岗底村首次引进苹果套袋和铺反光膜技术。1998年在平原区果园推广简易报纸袋,1999年推广塑膜袋。2000年全县果实套袋达1100万个。
第三节气象观测
内丘县气象工作始于1960年,建立了内丘县中心气象站。1960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同年开展天气预报工作。1962年4月改称内丘县气象服务站。1969年底实行以军事部门为主的双重领导,1973年归同级革命委员会领导。1981年改属邢台市气象局管理。同时又是内丘县人民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1989年改称内丘县气象局至今。
气象局主要气象仪器有:气压计、温度计、电接风向风速仪、雨量器、冻土器、气压表、于温球温度表、蒸发器、日照计、0-40CM地温表、微机网络系统、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VAST卫星通信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处VAST卫星通信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121”气象信息答询系统等。
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县的地面气象探测、农业气象探测(1976年开始)、气象预报、警报、气象通信、气象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防雷设施安装、检测和验收工作。
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每天四次定时观测(2、8、14、20时)项目有:日照、降水、蒸发、地温、冻土、积雪深度等。
气象预报主要是绘制、分析数值预报产品,发布短期气候预测和中短期、短时天气预报。
1998年成立内丘县防雷中心,负责对全县防雷设施的安装、检测、验收等工作。
2000年4月,成立内丘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利用37高炮、WR-1G型火箭炮开展以防雹增雨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第十三章 重点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第一节 重点科研项目
1982—1986年,内丘县先后完成了苹果小冠密植,酸枣、柿树、板粟丰产,酸枣露质量,肉牛育肥饲养试验等科研课题。其中密植桃的开发研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1988年后,山区技术开发示范试点工作成绩显著。1990年后,民间科研机构相继成立,共建立研究课题52项,其中获国家专利18项。到2000年,共完成河北省科技星火计划8项,地级10项。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技外事活动频繁,引用外资,合资共建,加快了内丘县山区脱贫与发展步伐。
桃树密植速生丰产
1984年,内丘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承担河北省第二批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中的河北省太行山技术开发研究8800109课题第十二项,桃丰产技术研究(桃树密植速生丰产)项目。内丘县林业局果桑股助理农艺师卢桂英为课题负责人。
内丘县的桃树多采取稀植大冠栽培方式和传统的重修剪技术,使桃树生长旺,结果晚,流传着“桃三杏四梨五年”的传统说法。自1984年开始,在中张村由李庆海等九户定植桃树半成苗(芽苗)24亩,采取深翻换土栽芽苗、适应密植选优种、群体整形细修剪、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病虫防治、地膜复盖等综合技术措施,使桃树发育快、成型早、速丰产。经过三年试验研究,收到良好效果。桃树芽苗当年成形、开花、一年结果。平均亩产400斤,预计二年亩产超6000斤。亩产值达2000元以上。其密植设计为:2×3.3米,每亩100株;2×4米,每亩83株;2×5米,每亩66株。其品种为大久保、山根白,土壤为中性轻壤土。
该项目于1986年7月20日由邢台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报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认为,该项丰产技术经济效果显著,受群众欢迎,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野芙蓉综合开发利用
野芙蓉是内丘县深山区白鹿角一带生长的一种锦葵科野生草本植物,其种子、花、根、茎、叶含有多种抗衰老、抗癌肿、增智力的成分,且色、香、味适宜直接食用或用其制作保健食品、化妆品、保健饮料及药品。其发明成果已有6项申报专利。野芙蓉系列产品先后获河北省发明智慧奖、北京市优秀发明奖,1993年获全国第七届发明会上食品、药品项目银牌奖。
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
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立于1998年,总投资1450万元,总规模3.25万亩。其中板栗2万亩,苹果、柿子、核桃等1.25万亩。通过引进、研究高新技术应用于该园区进行技术孵化,辐射了内丘西部山区2个乡50多个村,年经济效益2000万元。生产出的优质富岗苹果,获1999世界博览会银奖。
第二节 科研成果
第三节 科研典型
富岗苹果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1996年始,岗底村富岗苹果的生产在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的“蹲点”指导下,从果园的土——果树——病——虫——草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创造不利于病虫生存、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依靠科技手段,达到了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品质。
苹果生产的病虫防治,主要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无公害农药防治: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以硼、锌、铁为主,以无公害金秋液肥为辅,根据土壤理化性质检测进行配方施肥。轮纹病、早期落叶病是苹果树常见的真菌病,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在萌芽前,统一喷石硫合剂,同时国农每隔10天在全园喷一次无毒的杀菌剂,有效地保护果树不受真菌侵害。
蚜虫是果树常见的吸汁类害虫,传统的防治方法是喷高毒的氧化乐果,富岗公司的生产者通过科研单位从外地购来几十万头草蛉和七星瓢虫放入园子里,蚜虫是草蛉和七星瓢虫最喜欢的美食。以此方法蚜虫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金龟子吃花,棉铃虫、卷叶蛾吃叶,桃小食心虫吃果是果园常见的另一类害虫,传统的防治方法是喷菊脂类、1605等巨毒农药,岗底的生产者则根据这些害虫的成虫(蛾子)喜欢向甜酸味和具有紫外光的地方集中的特点,在全村所有果园布置了160个黑光灯和20个糖醋缸,在黑光灯下放上药缸,使害虫毒死在缸内。同时还喷施无毒无害的激素类农药免幼腺,以阻止这些害虫的繁衍。
除了药物污染以外,就是尘和冰雹的侵害。生产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全面实施了苹果套袋技术。5月上旬,在幼果上套上双层纸袋,直到9月中旬,苹果开始着色的时候,才把纸袋取下,苹果在整个生长期不受空气污染。
富岗苹果每年都要取果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进行检测。1999年检测的一组数据是:外观品质,果色条红,着色均匀,颜色鲜艳,果肉白色至淡黄色;质地品质,果实硬度18~9磅/平方厘米,含水量89.3%,果肉脆,多汁,质地细,纤维力。果肉含原糖8.7%,蔗糖15.1%,可溶形固形物含量16.1%。果肉滴定酸0.295%,果汁PH值3.3。具有典型的芳香味。以上指标均高于全国代表值。含有18种氨基酸,15项均高于全国代表值。
2001年1月,富岗苹果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鑫磊集团水泥生产技术改造
邢台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鑫磊集团)的水泥生产,自1985年开始,几经技术改造,现拥有五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和一条日产1000吨熟料回转窑水泥生产线。
普窑改机立窑项目(第一期技改)企业原用两台Φ1.7×8米的普通立窑,能耗高、产量低、煅烧质量不易控制;且设备简陋、性能差、工人劳动强度大等诸多原因已不适应生产发展。企业委托河北省建材研究所进行可行性研究后,于1985年8月始首次进行改造建设。项目总投资557.68万元。1988年9月,项目正式投产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主要工艺设备配套:将原有二台普通立窑改建成一台Φ2.5×10米机立窑;改Φ2.2×6.5m生料磨开路磨为闭路磨;新建一台Φ2.2×6.5米水泥磨,并将原有Φ1.83×6.1米水泥磨迁入新厂房与Φ2.2米水泥磨并列安装;建Φ6×17米生料仓三磨,单仓储量340吨,总储量1070吨;建Φ6×17米熟料仓及混合仓共7座,单仓储量476吨,总储量1428吨;建Φ2.2×12米矿渍回转烘干机一台;新建石灰石破碎生产线一条;在整条生产线上配置相应的输送、配料、计量、除尘设备。
机立窑配套技术改造项目(第二期技改)鉴于首期技改仅仅是利用新技术对原有两条生产线进行改造,着重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而全厂存在的主机能力不平衡,仓储能力不配套等现象并未涉及,对此,企业提出了机立窑配套技改项目,并开始全面应用国家建材局推广的“十四项机立窑节能新技术”。项目总投资1115万元,1992年6月竣工投产。技改后的经济效益情况:技改前水泥品种为325#矿渣硅酸盐水泥,年产12万吨,吨熟料耗标煤154公斤,吨水泥综合耗电91.6千瓦时;技改后,增加了425#矿渣硅酸盐水泥品种,年产量达15.3万吨,吨熟料耗标煤为130公斤,降低15.6%,吨水泥综合耗电为85度千瓦时,降低7.2%。
机立窑节能技术建设工程(第三期技改)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规模和实力,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竟争力,达到大投入大产出。企业进行第三期机立窑节能技术建设工程项目改造,在原一分厂北400米增建一条年产20万吨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同时对一分厂生产线再次进行改造。此项目于1992年10月动工,1993年2月竣工。
技改后的主要技术指标:年新增水泥11万吨,新增产值1760万元。
1000t/d熟料回转窑生产线该项目1996年列入国家经委第二期“双加计划”。项目概算投资16136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标准回转窑熟料30万吨,普通525#水泥36万吨,填补了邢台地区没有回转窑水泥历史空白。该项目于1998年8月动工,于2000年元月点火试车进行调试,同年4月首次投料试生产,到年底已验收达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