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章 教育设施及教学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343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教育设施及教学研究
分类号:
G48;G420
页数:
3
页码:
964-96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内丘县教育设施及教学研究的记事。
关键词:
内丘县
教育设施
教学研究
内容
第一节 教育设施
校舍建设
内丘县自唐始官办儒学、书院、社学、义学,校舍多由普通官宅改修或庙学合一。清至民国私塾、小学校舍一般占民房。
1945年,内丘解放后,各村小学大部分校舍仍是在寺庙回民房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校校舍没有改善,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校舍建设才有所改观。1956年在城南大孟村与小孟村之间新建校舍,创建孟村完小附中。1958年,内丘中学自县城文庙内搬到新校舍(现址),1960年侯家庄中学由白塔村民房内搬迁到白塔村与岗底村交界的九龙岗上的新校中。神头中学直到1995年才由神头庙内迁址于后河村北的新校舍。小学的校舍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大部分农村建起了新校舍。学生自此告别了破庙、旧殿、危民房,有的盖起了楼式校舍。
20世纪90年代始,内丘逐步加大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在“普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动下,按照“普九”标准要求,新建、扩建乡镇初中15所。原有初中26所,规划调整为16所,其中15所乡镇初中。新建大孟二中、柳林中学、五郭中学、南赛中学4所乡镇中学,扩建内邱镇一中、官庄乡中、金店镇二中、河巨中学、侯家庄中学5所乡镇中学,完善内丘镇二中、大孟一中、金店中学、北岭中学、杨庄中学、獐獏中学6所乡镇中学。征地282900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7710平方米,投资1957万元。完善110所小学。将原有239所小学调整合并为110所,其中中心小学17所。完善县办学校,完善县办二中6轨制初中,完善县办实验小学。其中仅1999年初中就新增建筑面积达到28000平方米,小学新增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普九”中,乡镇中学建设筹资1960万元,村办小学筹资1200万元,县办中、小学筹资360万元,教学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中小学教育的需要,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内丘中学的教学设施建设尤为突出。1984年建二层单面西北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925平方米。1986年建二层单面东北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为925平方米。1994年建二层单面东南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建办公楼一座,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1998年建三层教学实验楼一座,建筑面积2940平方米。装备了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到2000年,教学楼逐有接层,共增加建筑面积15307平方米。
教学设备
内丘县教学设备历来是黑板、粉笔。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渐自制或购置些器材,如木制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始,全县中小学才逐步增加教学设备。1999年通过“普九”验收,全县初中有1所基本达到省定一类标准,15所乡级中学达到省定二类标准。小学有一所达到省定一类标准,17所达到省定二类标准,92所达到三类标准。初中图书共有286912册,生均20册;仪器足额配备,物理配置159种、化学166种、生物231种、数学5种、电教8种、地理14种、体育48种、音乐21种、美术32种、卫生37种,语文、政治、外语、历史、劳动技能等科目均按标准配齐。小学图书共有287824册,生均9.7册;自然、数学等学科仪器足额配备,其中自然112种、数学37种、体育57种。
第二节 教学研究
教研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丘县没有专门的教学研究机构。
1953年秋,内丘县文教科设小学教学视导研究室,主要负责审查教学计划、研究教学计划和研究教学方法,总结推广教学经验。1957年,小学教学视导研究室改为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人员增到8名。1994年后,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改为教育教学研究室,人员增至10人。1985年内丘县文教局成立电化教育研究组。到2000年底,教研员增至15名。各校区设两名教育研究员。各中学分科建立教育研究组,定期召开中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学科和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研究会,开展学术讨论,探讨教学方法,总结先进教学经验。
教研活动
1952年,内丘县属战后恢复阶段,在教学方面照苏联式教学法,实行“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巩固和布置作业”。1956年,在运用“苏式”教学法的同时,开始探索“启发式”教学,并对复式班教学进行多次试验,总结出三级、四级复式班教学经验,在丘陵、山区小学中普遍推广。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县较大规模地推广了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的集中识字法,使低年级学生较快地提高识字能力。1964年,贯彻毛主席“春节教育座谈会”的精神,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少而精”,当堂知识,当堂消化,当堂巩固。
“文化大革命”中,提倡打破45分钟课堂形式。教研工作在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下走了弯路。
1976年以后,内丘县教学改革出现了新的局面,以增强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为突破口,采取精讲、勤练、多思维等方法,变“范”为“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电化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内丘县普及较晚。1999年“普九”前,只有少数学校使用了基础电教媒体(投影仪、录像)。“普九”后,全县中小学基本上普及了投影仪、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一些学校还建立起了语音室、电教室、微机室等。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