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32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学生
分类号: G455
页数: 5
页码: 955-959
摘要: 本章概括了内丘县学生学习、学生活动、学生组织、学生考试等。
关键词: 内丘县 教育 学生

内容

第一节 学生学习
  清末至民国初年,私塾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诵读唱念,死记硬背。一般前三四年是背读写字,然后才开讲。学生在学习期间,除过年过节外,别无假日,也无上下课时间。学生每日早晨到校在教师的监督下背书,如背不过,教师用罚跪、打板子等手段,予以惩罚。
  1942年后,抗日学校实行延安“适应战争,结合生产”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学生还担负站岗放哨、送信及社会宣传等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学校注重加强学生读、写、算基本功训练。1958年,国家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随后,全县各学校大办工厂,大搞勤工俭学,支援工农业建设活动,但由于学生参加劳动过多,影响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1960年,由于生活困难,各中学停止体育课、早操和课外锻炼,开展生产度荒活动。1965年,开始普及小学五年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建立午班、晚班、巡回教学、上门包教、允许带弟妹上学等),使深山小村和家庭困难的子女有了学习机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生学习文化课受到干扰。1968年,学校复课,搞开门办学,实行厂校挂钩和队校挂钩,学生经常停学文化课。1972年,各学校开始抓文化课学习,学生成绩有所提高,但不久,又开始批判教育战线的“资本主义回潮”和“奇谈怪论”。学校又出现了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敢学的反常现象,而开门办学,大办三厂(农场、工厂、饲养场)则在学校继续发展,课堂学习被过多的劳动挤占,学生达不到应有的文化程度。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1979年颁布了《小学生守则》。在教学方面,狠抓“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注意查漏补缺,实行考试制度和升留级制度。自此,各级各类学校把学生的学习都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为促进自身学习进步,学生经常参加学习竞赛活动,至2000年,全县小学生在各科竞赛中,获市级一等奖11名,二等奖45名,三等奖108名。其中内丘县第二中学贺志瑞在化学竞赛中获省三等奖,金店中学李真在化学竞赛中获省三等奖,金店中学侯艳宾在数学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
  第二节 学生活动
  民国14年(1925),内丘县学校曾组织师生罢课、游行,抵制英货、日货。抗日战争时期,学生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汉奸搞破坏。1945年,内丘解放后,学校建起秧歌队、鼓队、演唱队,自编自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歌剧、小戏剧,走街串巷或逢集会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生经常配合政治形势进行房顶广播、上街发传单等宣传活动。1950年,全县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走村串户进行抗美援朝宣传活动。1958年,课外、校外活动多为“劳动”所代替。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利用秋麦假参加生产队“三夏”、“三秋”劳动,参加深翻土地、炼钢铁等劳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学生中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学雷锋做好事在学校蔚然成风。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走村串户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写大字报、开批判会。1968年全县落实“五七”指示,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学军,访三老(老贫农、老干部、老红军),讲三史(党史、村史、家史)活动。1979年后,全县小学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1981年中小学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20世纪90年代始,中小学每逢节日自排文艺节目搞庆祝活动。
  第三节 学生组织
  儿童团
  民国29年(1940),内丘县建抗日学校,各校均建抗日儿童团。儿童团员接受抗日救国教育,为抗战服务。担任情报员、交通员。在村头路口站岗放哨、查路条等。1945年县城解放后,儿童团逐渐消失。
  少年先锋队
  1950年全县各小学先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7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小学普遍建立“红小兵”,少先队有名无实。1978年恢复少先队组织。
  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0年始,县内完小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少量团员。1952年,内丘县初级中学,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1956年后,孟村、神头、金店和侯家庄初级中学相继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1958年县办中学共青团支部改为团委会。1959年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有计划有比例地在中学生中发展团员。“文化大革命”中团组织受到干扰,各中学陆续成立红卫兵组织。1973年,各中学恢复团组织。
  学生会
  1945年内丘解放后,各高小每班建立班委会。1952年各中学建立学生委员会(简称学生会),班级建立班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学生会解散。1978年后各中学相继恢复和健全学生会和班委会,至今未变。
  第四节 学生考试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文帝,延续至清,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跻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县儒学及私塾考生为童生,童生不分年龄大小,皆可参加考试。此为最低一级考试,中取者为秀才,亦称相公。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者称廪生,其次为增生、附生。只有取得秀才资格的才能参加三试,即乡试、会试、殿式。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俗称“大比”。
  小学考试
  按照规定,小学每学期进行一次期中考试,一次期末考试。但大多数小学经常进行临时考试,以考试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1.期中考试:每学期由所在校区统一命题、统一监考、统一阅卷。
  2.期末考试:每学期由县教文体局统一命题、统一监考、统一阅卷。各科成绩上报教文体局教研室,将成绩记入各校区《目标管理积分表》。
  初中考试
  初中阶段的考试有期中考试、期末统测。期中考试由各校组织考试,期末统测由教文体局教研室统一命题、统一监考、统一阅卷,并将各科成绩记入《中学目标管理考核积分表》。各中学亦有临时考试现象。
  中考即升学考试,每年6月份由省统一命题,各市(县)招生办组织考试、阅卷和登记,初中毕业考试与期末统测合并一起,各校不再另行考试。1999年开始,每年5月份,由市、县教育部门统一组织考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考试,1999年两科计30分为满分,2000年两科计60分为满分。同时初中毕业生坚持体育加试,以60分记入毕业成绩。
  高中考试
  根据国家教委指示,自1991年9月起,对在校高中学生实行会考制度。会考由省教委命题,组织考试、阅卷。会考不合格者可补考。会考合格者均可报名参加高考。学校不再举行毕业考试。由省、市签发高中毕业证书。
  高考
  “文化大革命”前,大专招生分文、理两科。理科考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文科考语文、政治、数学、外语、历史、地理;艺术院校随文科,加专业考试。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被取消,实行推荐保送的方式,保送学生上大学,即“工农兵大学生”。
  1977年12月12日,恢复高考,由省地负责命题并组织考试阅卷。
  1982年起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每年7月7日至9日进行。至1994年,河北省开始实行分科考试,即分文、理两科,理科考试科目有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5科;文科考试科目有数学、语文、外语、政治、历史5科。
  每年高考,由市、县招生办负责组织报名、考试,试卷报省统一阅卷,国家各类院校统一录取。
  职业中学考试
  平时由学校每年每学期组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学习期满全部考试合格发毕业证书(由市教委验印)。学生毕业可参加省对口的大专院校升学考试,进入高一级院校学习。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