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3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民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2
页码: 949-9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1987年农民教育的记事。
关键词: 内丘县 教育 农民教育

内容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曾颁布《简易识字学塾计划》,对民众进行文化教育。
  民国初期,内丘县开始办“民众学校”,群众习惯称“民校”。入学对象主要是不识字的青壮年。在冬季、春初的晚上学习农村常用字和珠算。民国20年(1931),全县有民众学校48所,教员48人,就学人数1440人。在县城设立民众问字处一所,教员一人,供民众问字之用。民国21年(1932),内丘县民众教育馆建立,兼管民众教育工作。
  抗日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开办不少农民识字夜校。
  1945年,内丘县政府在民教科配备社教科员1人,主管农民教育。并不断对全县民校、冬校民教助理员、村民教委员、妇女部长进行培训。同时,还创办了《冬学通报》,指导扫盲工作。1948年,全县204个村建立了冬校。1949年又建立了夜校、识字班85个,入学率占全县青壮年的90%。冬校采用“万物挂名”(物品挂贴名签的直观方法)的教学方法,使近半学员识千余个字,能写信和阅读报纸。
  1952年,中共内丘县委成立扫盲委员会,各区配有1名扫盲校长,各村选配扫盲教员。部分民校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的方法坚持学习。1956年,全县扫除文盲1211人,达到小学程度的1100人,达到初中程度的117人。1958年,全县掀起了学文化、学政治、学技术的第三次扫盲高潮。内丘县文教局成立业余教育办公室,各校区配备1名专职业余教育校长。有10232人摘掉了文盲帽子。
  “文化大革命”初期,扫盲工作停止。1972年,全县开始办政治夜校,参加学习的有少年、青年、壮年,还有一部分老年人。1975年,内丘县村村都办起了政治夜校。主要学习时事政治、毛泽东著作,也配合学习文化和农业技术知识。从1978年起,农民业余教育开始以扫除文盲为主。1983年,金店公社常丰大队农民业校曾获河北省农民教育先进集体(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1987年,全县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颁发给内丘县“基本无盲县”合格证书。此自,农民教育由识字为主,转向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和致富的技能上来。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