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296
颗粒名称: 中学德育教育
分类号: G621
页数: 1
页码: 9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中学德育教育的记事。
关键词: 内丘县 中学教育 德育教育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使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是:(1)以共青团为核心,利用共青团活动日、周会、班会,结合形势进行德育教育。(2)请“三老”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3)利用政治课进行时事形势教育,基本观点教育。(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5)通过图片展览、影片、戏剧等形式进行教育。
  主要内容有:(1)革命人生观和“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2)劳动教育。清除学生头脑中的社会遗留的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工农的错误思想。(3)“三好学生”教育。教育学生在发展方向上“又红又专”,红透专深,号召学生争当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学生。(4)忆苦思甜教育。学校、班级请“三老”讲“三史”(村史、家史、革命斗争史),发动学生访贫问苦,写苦难家史,以此形式进行忆苦思甜教育。(5)毛泽东思想教育。1965年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形成高潮,师生都备有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学校和班级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讲用会。(6)开展学英雄模范人物活动。1965年,各校开展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1966年,学习焦裕禄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及开展学习刘英俊同志的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类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被引入“左”的极端,学生学习是非观点模糊,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中学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各校加强学校纪律教育,肃清无政府主义影响。整顿教学秩序,教育学生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1979年,教育部颁发《中学生守则》。县教育部门要求各中学用一个月时间,联系本校实际,集中进行守则教育,达到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守则,并付诸行动。1981年9月,教育部对守则修订后,各学校再一次掀起学守则、用守则热潮。此后,各中学把学习守则经常化、制度化。每一学年,都要集中时间对新生进行守则教育。是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制定中小学“三好学生”、“三好班集体”标准和评选奖励办法。各中学恢复了中断十年的创“三好”活动。内丘县普通中学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很快掀起了“学雷锋、争三好”、树新风新热潮。成立学雷锋小组180余个,涌现出150个“三好”班集体和250名“三好”学生。同年,各中学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各中学请“公、检、法”干警到校搞“法制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各中学在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活动,树立“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人生观。1982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各县办中学制订了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条件。20世纪90年代始,提倡“教育德为先”,以培养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新人为宗旨,德育教育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