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德育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29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德育教育
分类号: G631
页数: 3
页码: 944-9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德育教育,概括了小学德育教育、中学德育教育等。
关键词: 内丘县 教育 德育教育

内容

小学德育教育
  1937年内丘沦陷后,日伪政权在各校推行奴化教育,向学生灌输“大东亚共存共荣”思想,妄图使小学生从小就接受“亡国奴”思想教育。根据地学校则在学生中进行“五不”教育:不告诉敌人一句实话;不向敌人报告干部和八路军的情况;不报告坚壁物品的地方;不要敌人的东西,不上敌人的当;不上敌人开办的学校,不参加敌人的少年团体。
  1945年内丘城解放后,学校的德育教育趋向正规化,教育内容从民族教育转向阶级教育。以斗地主、穷人当家做主人的土地改革教育为主要内容。1949年,解放军南下,学校进行了参军教育,出现了许多弟送哥、子送父踊跃参军的动人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1)以少先队为核心,利用少先队活动日、周会和班会结合国内外形势进行德育教育。(2)请“三老”(老贫农、老干部、老红军)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主要内容是:1954年,全县各学校以少先队员为核心,大规模地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务的“五爱”教育和“中苏友好”教育。1957年,部分高小毕业生不愿回乡参加生产,怕人说没出息。对此,教育科在全县各校广泛开展学习邢燕子和劳动就业教育。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各校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革命传统教育,请老贫农、老干部、老红军作报告,忆苦思甜,艰苦奋斗渡难关。1963年,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内丘各校立即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队伍。文教委设有内丘县少先队总辅导员、党委书记、专职副书记,亲自抓德育工作。共青团内丘县委员会、各校区党支部书记、校长为少先队兼职辅导员,团总支书记为辅导员,各学校、各班级都设有少先队辅导员,抓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有的学校还聘请解放军、公安干警、离退休老干部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形成一支有力的德育队伍。(2)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少先队辅导员予以表彰。(3)通过儿歌、文艺节目、故事会、周会、班会、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4)增加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数。
  主要内容有:(1)1981年3月,根据教育部规定,将小学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以“五爱”为基本内容,让学生成为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勤奋学习、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纪律、文明礼貌、诚实谦虚、勇敢活泼、艰苦朴素的一代新人。(2)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即: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3)进行“三好学生”教育。文教局专门发文规定了小学三好学生条件: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成绩优秀。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小学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中学德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使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是:(1)以共青团为核心,利用共青团活动日、周会、班会,结合形势进行德育教育。(2)请“三老”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3)利用政治课进行时事形势教育,基本观点教育。(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5)通过图片展览、影片、戏剧等形式进行教育。
  主要内容有:(1)革命人生观和“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2)劳动教育。清除学生头脑中的社会遗留的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工农的错误思想。(3)“三好学生”教育。教育学生在发展方向上“又红又专”,红透专深,号召学生争当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学生。(4)忆苦思甜教育。学校、班级请“三老”讲“三史”(村史、家史、革命斗争史),发动学生访贫问苦,写苦难家史,以此形式进行忆苦思甜教育。(5)毛泽东思想教育。1965年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形成高潮,师生都备有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学校和班级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讲用会。(6)开展学英雄模范人物活动。1965年,各校开展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1966年,学习焦裕禄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及开展学习刘英俊同志的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类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被引入“左”的极端,学生学习是非观点模糊,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中学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各校加强学校纪律教育,肃清无政府主义影响。整顿教学秩序,教育学生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1979年,教育部颁发《中学生守则》。县教育部门要求各中学用一个月时间,联系本校实际,集中进行守则教育,达到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守则,并付诸行动。1981年9月,教育部对守则修订后,各学校再一次掀起学守则、用守则热潮。此后,各中学把学习守则经常化、制度化。每一学年,都要集中时间对新生进行守则教育。是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制定中小学“三好学生”、“三好班集体”标准和评选奖励办法。各中学恢复了中断十年的创“三好”活动。内丘县普通中学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很快掀起了“学雷锋、争三好”、树新风新热潮。成立学雷锋小组180余个,涌现出150个“三好”班集体和250名“三好”学生。同年,各中学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各中学请“公、检、法”干警到校搞“法制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各中学在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活动,树立“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人生观。1982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各县办中学制订了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条件。20世纪90年代始,提倡“教育德为先”,以培养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新人为宗旨,德育教育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