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普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28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普通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11
页码: 936-94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内丘县的普通教育,概括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德育教育等。
关键词: 内丘县 教育 普通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概况
  内丘县幼儿教育始于1946年秋。县人民政府在县城、金店村、西关村、大垒东等有条件的小学附设幼儿班。幼儿班以教孩子认字、计数、唱歌为学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幼儿教育仍在小学进行。1955年,全县有80多所小学附设幼儿班。1957年,在县城西街建立县职工幼儿园1所。1958年后,幼儿教育在全县普及,主要形式有3种:一是单独设立幼儿园,招收3-7岁幼儿。二是“一揽子”式托儿,1—7岁混合教管。三是小学附设幼儿班,以6—7岁幼儿为主。
  1961—1962年,由于经济困难,农村幼儿园逐渐停办。少部分大村庄,只在农忙时举办季节性幼儿园,农闲时停办。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幼儿教育停办。1971年,部分小学开始试办育红班。1973年,全县小学开始设育红班,招收5—7岁的儿童入班。
  1979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开放,县直单位相继办起幼儿园10所。是年,全县仅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其余均为个体幼儿园。全县有200多所小学附设了幼儿班。个体幼儿园10家。1994年,全县共有幼儿园(班)320个,幼儿7950人。到2000年,全县共有幼儿园(班)343个,幼儿入园率达98%。
  1992年前幼儿园(班)没有统一教材。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多是以小学一年级课本为教材。1993年后全县幼儿园(班)统一使用河北省幼儿统一教材,以“德、智、体、美”素质教育为主。
  县重点幼儿园简介
  内丘县幼儿园又名内丘县职工幼儿园,始建于1957年4月,在县城西街内丘影院东侧。初建时,只有一个混合班,3名教职员工。1959年,幼儿增多,编为大、中、小班,实行寄宿制。1962年,困难时期,幼儿园濒临停教状态。1983年迁址到北街,1984年迁回原址。1987年有幼儿100多名,编为5个班。
  1988年后,入园幼儿渐多,最多可达140名。1990年,拆除旧舍,在原址新建15间园舍,尔后逐年增添设备,有转椅、滑梯、秋千、跷跷板、娃娃城等。室内配有手风琴、脚踏风琴、电子琴、扩音器等。至2000年,有教职工16名。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概况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内丘县将中丘书院改建为高等小学,此为县第一所官立高小。之后,在黄釜村、大留村、常丰村、大辛旺村、小辛旺村、滩里村、邓村、北阳村、张村、演武川村、西庞村、青山村、孟村、西杨寨村等较大村庄建立初级小学堂28所。民国14年(1925),在县城东街“丁”字口处,创立女子完全小学1所。到民国20年(1931)全县共有小学161所(其中完全小学2所,初级小学159所),在校学生4853名,入学率30%。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乱,绝大多数学校解散。1940年,县域内出现了3种性质的学校:一是日伪政府在平原一带的河巨、金店、冯村、城关等地建立日伪小学38所。二是在和庄、南赛、孙家坡、神头等抗日游击区,建立“两面学校”(又称“伪装学校”),此校教师在敌我两方都有备案,教材有抗日课本和敌伪课本两种,视情授课。三是抗日政府在西部山区的白鹿角、侯家庄、獐獏、小西等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小学19所,在校学生432名,教师19名。1943年,抗日县政府又在小西村建立抗日高级小学1所(原与临城县合办临内抗日高小,至此分开),实行延安的“适应战争,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学生还担负站岗放哨、送信及抗日宣传等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建立了神头、北街、大垒东村(原属尧山县)三所高级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初级小学发展到195所。1951年增建张夺村、马河村、西阳村、十方村、小西村、清修村高级小学6所,以后又增加演武川村、官庄村、北光村等民办高级小学9所。1965年底,内丘县高级小学有32所,初级小学有221所,共有教学班692个,在校学生2061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小学教育受到冲击,教育质量一度下降。1968年,将县高小解散,所有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并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83年,县调整小学布局,恢复了乡镇高级小学,在丘陵、山区5个乡建立了高级小学31所。
  1986年,重新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修改草案)》和小学《学生守则》,整顿了民办教师队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实施“希望工程”,1996年,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从特殊党团费中拨援建款10万元,在神头村建起第一所希望小学。至2000年,内丘县共建7所希望小学,引进资金90多万元。1998年,小学教育本着“减少数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原则,实行合校并点,“中心小学”随之出现。合并后的中心小学和普通小学,由受益村共同筹建,资产共有。至2000年,内丘县共有中心小学56所。
  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社会办学的若干规定》,允许私人办学。1993年,县第一所私立追光小学建立,尔后,私立学校发展较快。至2000年,全县共有私立小学24所。私立学校隶属县教育文化体育局(以下简称教文体局)管理,学制、教材、课程、升学同于公立学校。
  1999年,内丘县以“普九”为契机,全面加强了小学建设,累计投资1200万元,使全县公立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校“八配套”(教室、桌凳、围墙、大门、旗杆、水源、厕所、校牌)达到省市验收标准。至2000年,全县共有公立小学169所,在校学生27066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毕业率达100%。民国年间,内丘县小学学制不定。初小的教材是国语、算术、修身、音乐、体育、习字;高小增设地理、历史、自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小学的学制仍为“四、二制”(即初级四年,高级二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实行五年一贯制。1984年后,恢复六年制。初级小学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珠算;高级小学增设自然、历史、地理等。1991年后,算术课改为数学课,并增设了思想品德课、社会课。
  重点小学简介
  内丘县实验小学 前身为“内丘县第二高级小学校”,始建于1912年,校址在县城北街。1955年更名为“北街完小”,至1990年改为现名。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校长李汉桥曾组织师生罢课、游行,抵制英货、日货。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内丘县城后,学校被迫解散。1945年,内丘县城解放后又获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校不断发展,1963年被邢台地区定为全区重点小学,是年,有教学班14个,学生800余名,教职工30人,升学率居全县第一。“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校教学受到干扰。1980年,通过整顿学校秩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被定为县重点小学。1991年,投资80万元,新建两栋3层教学楼。2000年,增建了实验室、阅览室,装配了计算机教室和语音室。时有教学班24个,学生1500人,教职工63人。
  私立追光小学创建于1993年,位于县城南东庞煤矿工人村西侧,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校舍8间,是年招收育红班1个,学生6名,之后逐年扩大,学生全部寄宿,实行封闭教学。到2000年,共培养小学毕业生1000名。有教职工60名。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无中学,学生上中学要到外地去。1951年10月,在县城北街文庙(今学道街),创建第一所内丘县初级中学,有两个教学班。1956年增建孟村、神头初级中学两所。1958年,城关、王家屯、北光、冯村、永安等地共开办农业中学16所,在校学生924人。同年,.内丘中学增设高中班。到1959年又先后增加侯家庄初级中学和金店初级中学。196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在校学生1200名,教师85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相继出现了公社办、大队办、大队联办(几个村合办)、小学附设初中班等多种办学形式,共有320所。1972年,内丘、孟村、金店、神头、侯家庄5所中学,只招高中班。1976年,提倡上高中不出社,读初中不出村,高中发展到41所,在校学生4600名。初中发展到70所,在校学生7500名。由于发展过快,师资、设备出现不足,教育质量一度下降。1982年,全县进行教育机构改革,取消公社办高中和村办初中的做法,采取县对中学统一布点。县办高中,各公社办一所或几所重点初级中学,使中学布局趋于合理。1999年,县集中人力、物力大打“普九”攻坚战,通过拨(拨款)、征(征收款)、集(集资)、捐(捐资)、垫(垫付款)、引(引资)、贷(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3600万元,征地282900平方米,新建4所、扩建5所、完善6所乡镇中学。将乡镇初中由原26所调整为16所。使全县中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校管理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顺利通过省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验收。2000年底,全县有国办高中2所(内丘中学、孟村中学),国办初中3所(内丘二中、内丘三中、金店中学),国办职业技术教育中心1所,乡镇办初中13所,共有教学班309个,在校学生18607名,教职工1014名。
  1997年,私立中学开始出现,内丘县第一所私立中学是东方中学。至2000年,共有私立中学7所。私立中学隶属县教文体局管理,学制、教材、课程、升学同于公立学校。
  1951—1968年,普通中学学制为三三制,即初、高中各3年。从1969年起,改为二二制,即初、高中各2年。到1982年,从新招收初、高中一年级起又恢复三三制。
  1951—1955年,初中开设政治、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植物、外语、音乐、美术等课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无全国统一教材。1978年,开始使用全国统一教材。到2000年,初中设语文、政治、平面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个别设微机课。高中设政治、语文、代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外语、音乐、体育、美术课。
  重点中学简介
  河北内丘中学前身为内丘县第一初级中学,创建于1951年10月,原址在县城北街文庙院内大成殿后(今学道街)。时有教师4人,职工2人,两个初中班。1955年,内丘师范并入,易名为内丘中学,增设初师班。1958年开始招收高中班。1959年,校址迁到县城西(今胜利路139号)。学校总占地约180亩。
  1961—1965年,学校重视教育教学质量,高考升学率在邢台地区名列前茅,被誉为“小宝塔”。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为“七一战校”。1968年12月,中学停办,改为综合技术学校。
  1971年底,重新恢复内丘中学。1978年被定为河北省161所重点中学之一,至此定名为河北内丘中学。1999年7月,最后一届初中生毕业,改为只有高中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至2000年底,共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17600多名。
  20世纪80年代后,建有教学楼、实验楼、逸夫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学生公寓、教职工公寓、礼堂、田径运动场。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学校不断强化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五年大幅度跨跃。1998年高考上省专科线119人,2000年高考上本科线220人,上专科线708人。上线率达78%。学校综合考核指标连续三年(1998—2000年)居邢台市第三位。其中,文科连续三年居邢台市同类学校第一位。现有教职工175名,专职教师135人(其中中教高级教师19人,中学一级教师36人,特级教师2人),39个教学班,学生2700多名。
  内丘县孟村中学 始建于1956年7月,校址在县城南大孟村与小孟村之间,原名为孟村完小附中。1961年易名为内丘县孟村初级中学。1972年3月更名为“河北内丘孟村中学”,是年只招收6个高中班,教职工40名。1975年校址迁到107国道西400米处。1979年开始招收初中生,至此成为全日制完全中学。1977年在恢复高考后的一段时间内,高考文科升学率在全县较为突出。
  2000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6008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700余名,教职工65人。
  内丘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81年春,原名为城关联中,校址在今实验小学所在地,是年有4个初中班,4个高中班,教职工30余人。1982年冬,学校迁至县城西北内临路西侧。1983—1986年,先后易名内丘县农业技术中学、内丘县职业技术中学。1989年职业技术中学析出,又恢复为内丘县第二中学(全日制初级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1999年新建实验楼1座,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学校藏书2万册,教学仪器9800多件,达省一类初中办学标准。
  至2000年底,有23个教学班,在校生1700余名,教职工96人。
  内丘县第三中学位于县城东107国道东侧,始建于1984年,原为内丘县文化补习学校。1994年,改招初中班,易名为内丘县第二中学分校。1997年利用公办民助办学方法筹措资金进行迁建发展,同时改名为内丘县第三中学。1998年,学校迁入新址(现址),总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建有2700平方米教学楼,可容纳12个教学班。配有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室。至2000年底,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800名,教职工36人。
  金店中学始建于1959年,时称金提店初级中学。1964年改为“邢台地区农业学校”。1967年定名为内丘县金店中学。校址在金店村西侧,为全日制初级中学。学校占地48亩,建筑面积6229平方米。1972年只招收高中班,后开始招初中和高中班。至2000年,有教学楼2座,实验楼1座,有理、化、生实验仪器3730件,图书18367册,教学班18个,在校生1000余名,教职工64人。
  神头中学1945年为内丘县第一抗日高小,校址在神头村扁鹊庙内,始称“内丘县第一抗日高小”。1956年8月改为“戴帽初中”。1966年“文化大革命”成立至1968年解散。1969年重建并改名为“神头联中”,招收初中班,首届招收20余名。1972年改为国办神头高中。到1984年8月改名为“神头中学”,招收初中班。1991年由县办中学改为乡办中学。
  1995年迁址于后河村北,改名为和庄中学。
  侯家庄中学 始建于1959年,最初在白塔村借民房办学。1960年建新校于白塔、岗底交界的九龙岗上。到1965年每年招收一个初中班。1966年停办。1971年重新开办,开始招收二年制高中班。1981年调整为全日制初中,属县办中学之一,主要招收本县深山区学生。1993年改为乡办中学,每年招收2个初中班。
  1999年,白鹿角中学并入该校,扩建为六轨制乡中。至2000年底,学校占地11927平方米,建筑面积2714平方米,建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图书室等,有图书15800册,教学仪器2420件。
  东方中学(私立)创建于1997年,位于东庞煤矿工人村西侧,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年招收初中4个班,学生260名,2000年始增设高中班。
  学校建有三层教学楼一座,可容纳学生2880名。公寓楼一座,在校生全部寄宿,实行封闭式教学。学校配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种实验器械1200件,图书3000册,有标准化田径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有现代化多媒体语音教室、微机室等。
  鹤立中学(私立) 创建于1998年,位于县城南凤凰村,学校占地46亩,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有教学楼、公寓楼、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美术室、餐厅、澡塘等设施。设小学、初中、高中班,并设高中美术特色班,是石家庄铁道学院建筑艺术设计系的美术培训基地。
  第四节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
  1937年内丘沦陷后,日伪政权在各校推行奴化教育,向学生灌输“大东亚共存共荣”思想,妄图使小学生从小就接受“亡国奴”思想教育。根据地学校则在学生中进行“五不”教育:不告诉敌人一句实话;不向敌人报告干部和八路军的情况;不报告坚壁物品的地方;不要敌人的东西,不上敌人的当;不上敌人开办的学校,不参加敌人的少年团体。
  1945年内丘城解放后,学校的德育教育趋向正规化,教育内容从民族教育转向阶级教育。以斗地主、穷人当家做主人的土地改革教育为主要内容。1949年,解放军南下,学校进行了参军教育,出现了许多弟送哥、子送父踊跃参军的动人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1)以少先队为核心,利用少先队活动日、周会和班会结合国内外形势进行德育教育。(2)请“三老”(老贫农、老干部、老红军)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主要内容是:1954年,全县各学校以少先队员为核心,大规模地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务的“五爱”教育和“中苏友好”教育。1957年,部分高小毕业生不愿回乡参加生产,怕人说没出息。对此,教育科在全县各校广泛开展学习邢燕子和劳动就业教育。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各校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革命传统教育,请老贫农、老干部、老红军作报告,忆苦思甜,艰苦奋斗渡难关。1963年,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内丘各校立即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队伍。文教委设有内丘县少先队总辅导员、党委书记、专职副书记,亲自抓德育工作。共青团内丘县委员会、各校区党支部书记、校长为少先队兼职辅导员,团总支书记为辅导员,各学校、各班级都设有少先队辅导员,抓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有的学校还聘请解放军、公安干警、离退休老干部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形成一支有力的德育队伍。(2)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少先队辅导员予以表彰。(3)通过儿歌、文艺节目、故事会、周会、班会、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4)增加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数。
  主要内容有:(1)1981年3月,根据教育部规定,将小学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以“五爱”为基本内容,让学生成为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勤奋学习、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纪律、文明礼貌、诚实谦虚、勇敢活泼、艰苦朴素的一代新人。(2)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即: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3)进行“三好学生”教育。文教局专门发文规定了小学三好学生条件: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成绩优秀。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小学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中学德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使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是:(1)以共青团为核心,利用共青团活动日、周会、班会,结合形势进行德育教育。(2)请“三老”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3)利用政治课进行时事形势教育,基本观点教育。(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5)通过图片展览、影片、戏剧等形式进行教育。
  主要内容有:(1)革命人生观和“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2)劳动教育。清除学生头脑中的社会遗留的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工农的错误思想。(3)“三好学生”教育。教育学生在发展方向上“又红又专”,红透专深,号召学生争当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学生。(4)忆苦思甜教育。学校、班级请“三老”讲“三史”(村史、家史、革命斗争史),发动学生访贫问苦,写苦难家史,以此形式进行忆苦思甜教育。(5)毛泽东思想教育。1965年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形成高潮,师生都备有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学校和班级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讲用会。(6)开展学英雄模范人物活动。1965年,各校开展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1966年,学习焦裕禄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及开展学习刘英俊同志的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类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被引入“左”的极端,学生学习是非观点模糊,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中学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各校加强学校纪律教育,肃清无政府主义影响。整顿教学秩序,教育学生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1979年,教育部颁发《中学生守则》。县教育部门要求各中学用一个月时间,联系本校实际,集中进行守则教育,达到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守则,并付诸行动。1981年9月,教育部对守则修订后,各学校再一次掀起学守则、用守则热潮。此后,各中学把学习守则经常化、制度化。每一学年,都要集中时间对新生进行守则教育。是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制定中小学“三好学生”、“三好班集体”标准和评选奖励办法。各中学恢复了中断十年的创“三好”活动。内丘县普通中学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很快掀起了“学雷锋、争三好”、树新风新热潮。成立学雷锋小组180余个,涌现出150个“三好”班集体和250名“三好”学生。同年,各中学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各中学请“公、检、法”干警到校搞“法制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各中学在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活动,树立“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人生观。1982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各县办中学制订了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条件。20世纪90年代始,提倡“教育德为先”,以培养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新人为宗旨,德育教育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