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科举制度下的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28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科举制度下的教育
分类号:
G529.22
页数:
3
页码:
934-9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概括了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
关键词:
内丘县
教育
科举制度
内容
第一节 儒学书院
内丘县儒学始建于唐代。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儒学舍址在县署西。元朝隐士林起宗、翰林刘德渊也曾教授于乡,聚徒讲学。据清康熙七年(1668)《内丘县志》载:“讲书台在鲁亭村西北半里许,刘德渊讲学旧址,高五尺,方二亩余。”明弘治二年(1489),知县冯祯将儒学迁建县城北街。县儒学规制为庙、学合一,设有大成殿、明伦堂、考棚、教谕训导住宅等。
县儒学设教谕1人主持教事。经费主要靠学田田租。县儒学的生员定额为:廪膳生20人,增广生20人。县岁试取武童12名,廪膳生20名,增广生20名。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同时,也学习宋代、明代的理学著作及应付科举考试的“时文”一类内容。
清光绪十三年(1887),将县儒学改为中丘书院。主要学习皇帝颁发的上谕、《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
第二节 社学 义学
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郝学诗在县城西北隅建社学一处。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在县城北街建义学一处。学习内容:先读《小学》,次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孝经》,再读《易经》、《书经》、《诗经》及“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三书的合称)。义学经费由知县筹集。
第三节 私塾
私塾,清代以前无考。
清代,内丘县城南关、黄釜村、官庄村、宋村等较大的村庄都有私塾。较流行的有3种形式:(1)富户或同宗族聘有名望的塾师到家教授子弟,“东家”负担塾师的食宿工资,称为专馆或坐馆。(2)由一村或相邻村自愿结合,按地亩摊银聘用塾师执教,教授贫寒子弟,称村塾和义塾。(3)由塾师个人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学读书。这些私塾的学生多则几十人,少则十几人,报酬由就学生凑集,亦称“私学”或“门馆”。县以第二种形式私塾者居多。
私塾无统一教材。学习分启蒙、开讲两个阶段。启蒙阶段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也学珠算、记帐、契约、帖条等知识。开讲阶段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左氏春秋》等。教学方法以熟读、背诵、习字为主。修业年限不一,到一定时间进县学应试,考中者为童生(俗称秀才),可进书院学习。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制度废除,开始兴学堂。境内东尹村、张村、磁窑沟村、宋村、西庞村、青山村、十方村、孟村、杨寨村等开办初等学堂。教学内容由孔孟经书转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现代文学。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