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279
颗粒名称: 教育
分类号: G40
页数: 34
页码: 933-966
摘要: 内丘境域在春秋时即有私学。汉初承秦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兴起。东汉时期儒学昌盛,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境内“庠序”盈门。至东汉末、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历经乱世,儒学教育很大程度受到影响。羯人石勒称王于邢,建后赵,境内官庠教育时兴时废。隋文帝倡科举,唐太宗广设学校,宋、元、明、清历朝设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及各类官办、私办学校。金末,由于战乱,学子大多隐居不仕,潜心致学。明清两代,儒教深入民间,内丘不但有县学,还创建社学、书院、义学等儒学场所。据载,明代内丘县设社学18所,另外还有林公书院在林起宗讲学处。这些儒学场所为儒学教育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 内丘县 教育学

内容

内丘境域在春秋时即有私学。汉初承秦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兴起。县域官学、私学并举。东汉时期儒学昌盛,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境内“庠序”盈门。儒学日渐被尊,且因师承不同形成许多学派,精通辕固生齐派《诗经》的伏恭任常山郡太守时,“敦修学校,教授不辍,中丘(内丘)诸多学者得入《诗经》伏氏学派门径”。至东汉末、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历经乱世,儒学教育很大程度受到影响。羯人石勒称王于邢,建后赵,境内官庠教育时兴时废。隋文帝倡科举,唐太宗广设学校,宋、元、明、清历朝设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及各类官办、私办学校。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创建孔庙(文庙)于县署西。据旧志载,大观年间(1107—1110)县学教育十分兴盛,大行科考进仕之风。金末,由于战乱,学子大多隐居不仕,潜心致学。明清两代,儒教深入民间,内丘不但有县学,还创建社学、书院、义学等儒学场所。明弘治二年(1489)知县冯祯将县儒学迁建县城北街,规制为庙(文庙)学合一,设大成殿,明伦堂、考棚、教谕等。据载,明代内丘县设社学18所,另外还有林公书院在林起宗讲学处。这些儒学场所为儒学教育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兴学堂,义学、书院、私塾等均被学堂取代。教育内容也由孔孟经书转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民国年间,境域内高级小学教育有所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内丘沦陷,绝大多数学校解散。1940年,内丘抗日政府在西部山区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小学19所,实行延安的“适应战争,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各类学校迅速发展,至1965年底,内丘县有高级小学32所,初级小学22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受到冲击,学校一度停课闹革命。中学教育提倡高中不出社,初中不出村的办学形式,致使中学教育发展过快,师资、设备出现不足,教育质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丘县教育事业随着拨乱反正,得到恢复,开始稳步健康发展。在中小学教育逐步提高的基础上,职业教育、中等专业教育也迅速发展,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刊物函授大学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出现,成人教育也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初,私立学校的出现给教育事业注入新的生机。至2000年底,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幼儿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并存的教育格局。
  第一章 科举制度下的教育
  第一节 儒学书院
  内丘县儒学始建于唐代。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儒学舍址在县署西。元朝隐士林起宗、翰林刘德渊也曾教授于乡,聚徒讲学。据清康熙七年(1668)《内丘县志》载:“讲书台在鲁亭村西北半里许,刘德渊讲学旧址,高五尺,方二亩余。”明弘治二年(1489),知县冯祯将儒学迁建县城北街。县儒学规制为庙、学合一,设有大成殿、明伦堂、考棚、教谕训导住宅等。
  县儒学设教谕1人主持教事。经费主要靠学田田租。县儒学的生员定额为:廪膳生20人,增广生20人。县岁试取武童12名,廪膳生20名,增广生20名。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同时,也学习宋代、明代的理学著作及应付科举考试的“时文”一类内容。
  清光绪十三年(1887),将县儒学改为中丘书院。主要学习皇帝颁发的上谕、《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
  第二节 社学 义学
  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郝学诗在县城西北隅建社学一处。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在县城北街建义学一处。学习内容:先读《小学》,次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孝经》,再读《易经》、《书经》、《诗经》及“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三书的合称)。义学经费由知县筹集。
  第三节 私塾
  私塾,清代以前无考。
  清代,内丘县城南关、黄釜村、官庄村、宋村等较大的村庄都有私塾。较流行的有3种形式:(1)富户或同宗族聘有名望的塾师到家教授子弟,“东家”负担塾师的食宿工资,称为专馆或坐馆。(2)由一村或相邻村自愿结合,按地亩摊银聘用塾师执教,教授贫寒子弟,称村塾和义塾。(3)由塾师个人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学读书。这些私塾的学生多则几十人,少则十几人,报酬由就学生凑集,亦称“私学”或“门馆”。县以第二种形式私塾者居多。
  私塾无统一教材。学习分启蒙、开讲两个阶段。启蒙阶段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也学珠算、记帐、契约、帖条等知识。开讲阶段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左氏春秋》等。教学方法以熟读、背诵、习字为主。修业年限不一,到一定时间进县学应试,考中者为童生(俗称秀才),可进书院学习。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制度废除,开始兴学堂。境内东尹村、张村、磁窑沟村、宋村、西庞村、青山村、十方村、孟村、杨寨村等开办初等学堂。教学内容由孔孟经书转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现代文学。
  第二章 普通教育
  第一节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概况
  内丘县幼儿教育始于1946年秋。县人民政府在县城、金店村、西关村、大垒东等有条件的小学附设幼儿班。幼儿班以教孩子认字、计数、唱歌为学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幼儿教育仍在小学进行。1955年,全县有80多所小学附设幼儿班。1957年,在县城西街建立县职工幼儿园1所。1958年后,幼儿教育在全县普及,主要形式有3种:一是单独设立幼儿园,招收3-7岁幼儿。二是“一揽子”式托儿,1—7岁混合教管。三是小学附设幼儿班,以6—7岁幼儿为主。
  1961—1962年,由于经济困难,农村幼儿园逐渐停办。少部分大村庄,只在农忙时举办季节性幼儿园,农闲时停办。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幼儿教育停办。1971年,部分小学开始试办育红班。1973年,全县小学开始设育红班,招收5—7岁的儿童入班。
  1979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开放,县直单位相继办起幼儿园10所。是年,全县仅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其余均为个体幼儿园。全县有200多所小学附设了幼儿班。个体幼儿园10家。1994年,全县共有幼儿园(班)320个,幼儿7950人。到2000年,全县共有幼儿园(班)343个,幼儿入园率达98%。
  1992年前幼儿园(班)没有统一教材。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多是以小学一年级课本为教材。1993年后全县幼儿园(班)统一使用河北省幼儿统一教材,以“德、智、体、美”素质教育为主。
  县重点幼儿园简介
  内丘县幼儿园又名内丘县职工幼儿园,始建于1957年4月,在县城西街内丘影院东侧。初建时,只有一个混合班,3名教职员工。1959年,幼儿增多,编为大、中、小班,实行寄宿制。1962年,困难时期,幼儿园濒临停教状态。1983年迁址到北街,1984年迁回原址。1987年有幼儿100多名,编为5个班。
  1988年后,入园幼儿渐多,最多可达140名。1990年,拆除旧舍,在原址新建15间园舍,尔后逐年增添设备,有转椅、滑梯、秋千、跷跷板、娃娃城等。室内配有手风琴、脚踏风琴、电子琴、扩音器等。至2000年,有教职工16名。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概况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内丘县将中丘书院改建为高等小学,此为县第一所官立高小。之后,在黄釜村、大留村、常丰村、大辛旺村、小辛旺村、滩里村、邓村、北阳村、张村、演武川村、西庞村、青山村、孟村、西杨寨村等较大村庄建立初级小学堂28所。民国14年(1925),在县城东街“丁”字口处,创立女子完全小学1所。到民国20年(1931)全县共有小学161所(其中完全小学2所,初级小学159所),在校学生4853名,入学率30%。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乱,绝大多数学校解散。1940年,县域内出现了3种性质的学校:一是日伪政府在平原一带的河巨、金店、冯村、城关等地建立日伪小学38所。二是在和庄、南赛、孙家坡、神头等抗日游击区,建立“两面学校”(又称“伪装学校”),此校教师在敌我两方都有备案,教材有抗日课本和敌伪课本两种,视情授课。三是抗日政府在西部山区的白鹿角、侯家庄、獐獏、小西等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小学19所,在校学生432名,教师19名。1943年,抗日县政府又在小西村建立抗日高级小学1所(原与临城县合办临内抗日高小,至此分开),实行延安的“适应战争,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学生还担负站岗放哨、送信及抗日宣传等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建立了神头、北街、大垒东村(原属尧山县)三所高级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初级小学发展到195所。1951年增建张夺村、马河村、西阳村、十方村、小西村、清修村高级小学6所,以后又增加演武川村、官庄村、北光村等民办高级小学9所。1965年底,内丘县高级小学有32所,初级小学有221所,共有教学班692个,在校学生2061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小学教育受到冲击,教育质量一度下降。1968年,将县高小解散,所有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并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83年,县调整小学布局,恢复了乡镇高级小学,在丘陵、山区5个乡建立了高级小学31所。
  1986年,重新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修改草案)》和小学《学生守则》,整顿了民办教师队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实施“希望工程”,1996年,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从特殊党团费中拨援建款10万元,在神头村建起第一所希望小学。至2000年,内丘县共建7所希望小学,引进资金90多万元。1998年,小学教育本着“减少数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原则,实行合校并点,“中心小学”随之出现。合并后的中心小学和普通小学,由受益村共同筹建,资产共有。至2000年,内丘县共有中心小学56所。
  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社会办学的若干规定》,允许私人办学。1993年,县第一所私立追光小学建立,尔后,私立学校发展较快。至2000年,全县共有私立小学24所。私立学校隶属县教育文化体育局(以下简称教文体局)管理,学制、教材、课程、升学同于公立学校。
  1999年,内丘县以“普九”为契机,全面加强了小学建设,累计投资1200万元,使全县公立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校“八配套”(教室、桌凳、围墙、大门、旗杆、水源、厕所、校牌)达到省市验收标准。至2000年,全县共有公立小学169所,在校学生27066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毕业率达100%。民国年间,内丘县小学学制不定。初小的教材是国语、算术、修身、音乐、体育、习字;高小增设地理、历史、自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小学的学制仍为“四、二制”(即初级四年,高级二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实行五年一贯制。1984年后,恢复六年制。初级小学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珠算;高级小学增设自然、历史、地理等。1991年后,算术课改为数学课,并增设了思想品德课、社会课。
  重点小学简介
  内丘县实验小学 前身为“内丘县第二高级小学校”,始建于1912年,校址在县城北街。1955年更名为“北街完小”,至1990年改为现名。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校长李汉桥曾组织师生罢课、游行,抵制英货、日货。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内丘县城后,学校被迫解散。1945年,内丘县城解放后又获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校不断发展,1963年被邢台地区定为全区重点小学,是年,有教学班14个,学生800余名,教职工30人,升学率居全县第一。“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校教学受到干扰。1980年,通过整顿学校秩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被定为县重点小学。1991年,投资80万元,新建两栋3层教学楼。2000年,增建了实验室、阅览室,装配了计算机教室和语音室。时有教学班24个,学生1500人,教职工63人。
  私立追光小学创建于1993年,位于县城南东庞煤矿工人村西侧,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校舍8间,是年招收育红班1个,学生6名,之后逐年扩大,学生全部寄宿,实行封闭教学。到2000年,共培养小学毕业生1000名。有教职工60名。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无中学,学生上中学要到外地去。1951年10月,在县城北街文庙(今学道街),创建第一所内丘县初级中学,有两个教学班。1956年增建孟村、神头初级中学两所。1958年,城关、王家屯、北光、冯村、永安等地共开办农业中学16所,在校学生924人。同年,.内丘中学增设高中班。到1959年又先后增加侯家庄初级中学和金店初级中学。196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在校学生1200名,教师85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相继出现了公社办、大队办、大队联办(几个村合办)、小学附设初中班等多种办学形式,共有320所。1972年,内丘、孟村、金店、神头、侯家庄5所中学,只招高中班。1976年,提倡上高中不出社,读初中不出村,高中发展到41所,在校学生4600名。初中发展到70所,在校学生7500名。由于发展过快,师资、设备出现不足,教育质量一度下降。1982年,全县进行教育机构改革,取消公社办高中和村办初中的做法,采取县对中学统一布点。县办高中,各公社办一所或几所重点初级中学,使中学布局趋于合理。1999年,县集中人力、物力大打“普九”攻坚战,通过拨(拨款)、征(征收款)、集(集资)、捐(捐资)、垫(垫付款)、引(引资)、贷(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3600万元,征地282900平方米,新建4所、扩建5所、完善6所乡镇中学。将乡镇初中由原26所调整为16所。使全县中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校管理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顺利通过省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验收。2000年底,全县有国办高中2所(内丘中学、孟村中学),国办初中3所(内丘二中、内丘三中、金店中学),国办职业技术教育中心1所,乡镇办初中13所,共有教学班309个,在校学生18607名,教职工1014名。
  1997年,私立中学开始出现,内丘县第一所私立中学是东方中学。至2000年,共有私立中学7所。私立中学隶属县教文体局管理,学制、教材、课程、升学同于公立学校。
  1951—1968年,普通中学学制为三三制,即初、高中各3年。从1969年起,改为二二制,即初、高中各2年。到1982年,从新招收初、高中一年级起又恢复三三制。
  1951—1955年,初中开设政治、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植物、外语、音乐、美术等课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无全国统一教材。1978年,开始使用全国统一教材。到2000年,初中设语文、政治、平面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个别设微机课。高中设政治、语文、代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外语、音乐、体育、美术课。
  重点中学简介
  河北内丘中学前身为内丘县第一初级中学,创建于1951年10月,原址在县城北街文庙院内大成殿后(今学道街)。时有教师4人,职工2人,两个初中班。1955年,内丘师范并入,易名为内丘中学,增设初师班。1958年开始招收高中班。1959年,校址迁到县城西(今胜利路139号)。学校总占地约180亩。
  1961—1965年,学校重视教育教学质量,高考升学率在邢台地区名列前茅,被誉为“小宝塔”。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为“七一战校”。1968年12月,中学停办,改为综合技术学校。
  1971年底,重新恢复内丘中学。1978年被定为河北省161所重点中学之一,至此定名为河北内丘中学。1999年7月,最后一届初中生毕业,改为只有高中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至2000年底,共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17600多名。
  20世纪80年代后,建有教学楼、实验楼、逸夫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学生公寓、教职工公寓、礼堂、田径运动场。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学校不断强化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五年大幅度跨跃。1998年高考上省专科线119人,2000年高考上本科线220人,上专科线708人。上线率达78%。学校综合考核指标连续三年(1998—2000年)居邢台市第三位。其中,文科连续三年居邢台市同类学校第一位。现有教职工175名,专职教师135人(其中中教高级教师19人,中学一级教师36人,特级教师2人),39个教学班,学生2700多名。
  内丘县孟村中学 始建于1956年7月,校址在县城南大孟村与小孟村之间,原名为孟村完小附中。1961年易名为内丘县孟村初级中学。1972年3月更名为“河北内丘孟村中学”,是年只招收6个高中班,教职工40名。1975年校址迁到107国道西400米处。1979年开始招收初中生,至此成为全日制完全中学。1977年在恢复高考后的一段时间内,高考文科升学率在全县较为突出。
  2000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6008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700余名,教职工65人。
  内丘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81年春,原名为城关联中,校址在今实验小学所在地,是年有4个初中班,4个高中班,教职工30余人。1982年冬,学校迁至县城西北内临路西侧。1983—1986年,先后易名内丘县农业技术中学、内丘县职业技术中学。1989年职业技术中学析出,又恢复为内丘县第二中学(全日制初级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1999年新建实验楼1座,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学校藏书2万册,教学仪器9800多件,达省一类初中办学标准。
  至2000年底,有23个教学班,在校生1700余名,教职工96人。
  内丘县第三中学位于县城东107国道东侧,始建于1984年,原为内丘县文化补习学校。1994年,改招初中班,易名为内丘县第二中学分校。1997年利用公办民助办学方法筹措资金进行迁建发展,同时改名为内丘县第三中学。1998年,学校迁入新址(现址),总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建有2700平方米教学楼,可容纳12个教学班。配有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室。至2000年底,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800名,教职工36人。
  金店中学始建于1959年,时称金提店初级中学。1964年改为“邢台地区农业学校”。1967年定名为内丘县金店中学。校址在金店村西侧,为全日制初级中学。学校占地48亩,建筑面积6229平方米。1972年只招收高中班,后开始招初中和高中班。至2000年,有教学楼2座,实验楼1座,有理、化、生实验仪器3730件,图书18367册,教学班18个,在校生1000余名,教职工64人。
  神头中学1945年为内丘县第一抗日高小,校址在神头村扁鹊庙内,始称“内丘县第一抗日高小”。1956年8月改为“戴帽初中”。1966年“文化大革命”成立至1968年解散。1969年重建并改名为“神头联中”,招收初中班,首届招收20余名。1972年改为国办神头高中。到1984年8月改名为“神头中学”,招收初中班。1991年由县办中学改为乡办中学。
  1995年迁址于后河村北,改名为和庄中学。
  侯家庄中学 始建于1959年,最初在白塔村借民房办学。1960年建新校于白塔、岗底交界的九龙岗上。到1965年每年招收一个初中班。1966年停办。1971年重新开办,开始招收二年制高中班。1981年调整为全日制初中,属县办中学之一,主要招收本县深山区学生。1993年改为乡办中学,每年招收2个初中班。
  1999年,白鹿角中学并入该校,扩建为六轨制乡中。至2000年底,学校占地11927平方米,建筑面积2714平方米,建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图书室等,有图书15800册,教学仪器2420件。
  东方中学(私立)创建于1997年,位于东庞煤矿工人村西侧,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年招收初中4个班,学生260名,2000年始增设高中班。
  学校建有三层教学楼一座,可容纳学生2880名。公寓楼一座,在校生全部寄宿,实行封闭式教学。学校配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种实验器械1200件,图书3000册,有标准化田径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有现代化多媒体语音教室、微机室等。
  鹤立中学(私立) 创建于1998年,位于县城南凤凰村,学校占地46亩,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有教学楼、公寓楼、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美术室、餐厅、澡塘等设施。设小学、初中、高中班,并设高中美术特色班,是石家庄铁道学院建筑艺术设计系的美术培训基地。
  第四节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
  1937年内丘沦陷后,日伪政权在各校推行奴化教育,向学生灌输“大东亚共存共荣”思想,妄图使小学生从小就接受“亡国奴”思想教育。根据地学校则在学生中进行“五不”教育:不告诉敌人一句实话;不向敌人报告干部和八路军的情况;不报告坚壁物品的地方;不要敌人的东西,不上敌人的当;不上敌人开办的学校,不参加敌人的少年团体。
  1945年内丘城解放后,学校的德育教育趋向正规化,教育内容从民族教育转向阶级教育。以斗地主、穷人当家做主人的土地改革教育为主要内容。1949年,解放军南下,学校进行了参军教育,出现了许多弟送哥、子送父踊跃参军的动人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1)以少先队为核心,利用少先队活动日、周会和班会结合国内外形势进行德育教育。(2)请“三老”(老贫农、老干部、老红军)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主要内容是:1954年,全县各学校以少先队员为核心,大规模地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务的“五爱”教育和“中苏友好”教育。1957年,部分高小毕业生不愿回乡参加生产,怕人说没出息。对此,教育科在全县各校广泛开展学习邢燕子和劳动就业教育。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各校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革命传统教育,请老贫农、老干部、老红军作报告,忆苦思甜,艰苦奋斗渡难关。1963年,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内丘各校立即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队伍。文教委设有内丘县少先队总辅导员、党委书记、专职副书记,亲自抓德育工作。共青团内丘县委员会、各校区党支部书记、校长为少先队兼职辅导员,团总支书记为辅导员,各学校、各班级都设有少先队辅导员,抓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有的学校还聘请解放军、公安干警、离退休老干部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形成一支有力的德育队伍。(2)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少先队辅导员予以表彰。(3)通过儿歌、文艺节目、故事会、周会、班会、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4)增加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数。
  主要内容有:(1)1981年3月,根据教育部规定,将小学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以“五爱”为基本内容,让学生成为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勤奋学习、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纪律、文明礼貌、诚实谦虚、勇敢活泼、艰苦朴素的一代新人。(2)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即: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3)进行“三好学生”教育。文教局专门发文规定了小学三好学生条件: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成绩优秀。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小学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中学德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使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是:(1)以共青团为核心,利用共青团活动日、周会、班会,结合形势进行德育教育。(2)请“三老”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3)利用政治课进行时事形势教育,基本观点教育。(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5)通过图片展览、影片、戏剧等形式进行教育。
  主要内容有:(1)革命人生观和“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2)劳动教育。清除学生头脑中的社会遗留的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工农的错误思想。(3)“三好学生”教育。教育学生在发展方向上“又红又专”,红透专深,号召学生争当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学生。(4)忆苦思甜教育。学校、班级请“三老”讲“三史”(村史、家史、革命斗争史),发动学生访贫问苦,写苦难家史,以此形式进行忆苦思甜教育。(5)毛泽东思想教育。1965年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形成高潮,师生都备有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学校和班级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讲用会。(6)开展学英雄模范人物活动。1965年,各校开展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1966年,学习焦裕禄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及开展学习刘英俊同志的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类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被引入“左”的极端,学生学习是非观点模糊,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中学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各校加强学校纪律教育,肃清无政府主义影响。整顿教学秩序,教育学生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1979年,教育部颁发《中学生守则》。县教育部门要求各中学用一个月时间,联系本校实际,集中进行守则教育,达到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守则,并付诸行动。1981年9月,教育部对守则修订后,各学校再一次掀起学守则、用守则热潮。此后,各中学把学习守则经常化、制度化。每一学年,都要集中时间对新生进行守则教育。是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制定中小学“三好学生”、“三好班集体”标准和评选奖励办法。各中学恢复了中断十年的创“三好”活动。内丘县普通中学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很快掀起了“学雷锋、争三好”、树新风新热潮。成立学雷锋小组180余个,涌现出150个“三好”班集体和250名“三好”学生。同年,各中学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各中学请“公、检、法”干警到校搞“法制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各中学在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活动,树立“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人生观。1982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各县办中学制订了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条件。20世纪90年代始,提倡“教育德为先”,以培养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新人为宗旨,德育教育健康发展。
  第三章 专业教育
  第一节 师范教育
  师范学校
  辛亥革命前,内丘县无专门培养师资专业学校。
  辛亥革命以后,立学风气日盛。县署教育科为解决师资窘迫问题,于民国18年(1929),在县城西街创立“师范讲习所”(亦称师范传习所),招收高小毕业生1个班,学生40名,学制一年半。
  民国19年(1930),校址迁到县城北街文庙内。民国20年(1931)更名为内丘县乡村师范学校,学制改为3年。1932年又更名为内丘县简易师范学校。共办5期,历时8年,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内丘县城后停办。
  内丘解放后,县政府于1947年在县城高小中设一附属师范班。1949年和邢台县联合创办邢台内丘联合师范,校址在邢台火车站西边,有3个教学班,学生135人,教职工14人。
  1949年9月内丘县临时办有一个速成师范班,仅开办三个月,学员毕业后即分配工作。
  1950年,内丘县建立初级师范学校。
  校址在县城北街文庙,后迁到城隍庙内。开始只招1个班,学制3年。1954年,发展到3个教学班,150名学生。1955年,合并到内丘中学。
  1959年合大县时,在大良村西(原钢厂内)重建内丘县师范学校(中等师范)。8个教学班、学生410人、教职工36人。1961年,因国家暂时经济困难停办。
  1983年,为落实河北省政府“每县要办一所师范学校”的指示,8月份建立师范学校1所,学制2年。1984年与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校址在县城学道街东端(原北街小学处),只招收在册的小学民办教师。1994年合并到内丘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教师进修学校
  创办于1977年,校址原在县城西北1千米处,后迁到县城学道街东端路北,同师范学校合并。初建时,主要是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有教职工10人。1984年,开始招收中师函授班,对象是学历没有达标的小学教师,学制4年。毕业后发中师毕业证书。1994年8月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合并。1998年10月恢复独立设置,搬迁到桥东区办学。开始招收“小教大专”、“双学历”、“专升本”学员。2000年底,共招收630名学员。学校教职员工计有14人。
  第二节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概况
  内丘县最早的职业学校是明德职业中学,创建于民国24年(1935),后因战乱而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有关部门经常举办农业、林果、畜牧、机械等培训班。尔后,内丘县相继建立了城关农业中学、金店农业学校、县卫生学校、县农业技术中学、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重点职业学校简介
  明德职业中学 创建于民国24年(1935)。是本县十方村宁献廷(时任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在孙慰如、邵力子、杨虎城等亲朋好友协助下筹资10万元创办的。时呈报河北省教育厅备案,是当时冀南唯一的一所民办职业中学。校牌由杨虎城将军书写。校舍仿照邢台市第四师范学校式样建筑。座落在十方村100余亩东沙丘上。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有教室4个及宿舍、办公室、图书室、试验室、体育场。图书2万余册;小型织染设备一套和实习工厂一座。学校设职业班和小学班,除开设“数、理、化”等基础课外,主要学习织染课。学生从邢台、内丘、临城、尧山等县招录。学校设董事会,刘光沛任董事长,张周任校长,教师19人。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内丘后停办。
  城关农业中学创建于1958年,校址在县城东北角的蔡家沟村边。有教学班2个,学生100人,教师5人。主要学习农业机械技术。每周除设4节农机课和两节军事课外,还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等基础课。学生除学习拖拉机驾驶技术,还学习汽车、坦克驾驶技术。1958年毕业1个班。1959年停办。
  金店农业学校 创建于1964年,位于金店村西(今金店中学原址),占地面积10余亩,校舍50间,农场150多亩。1965年在邢台、内丘、任县、隆尧、柏乡、临城等8个县招收学生2个班,学员120名。1967年后,改为在全区范围内招生,学制3年,按中专待遇。1968年迁至县城中共内丘县委党校。学校除开设基础课外,专业课有土壤肥料、农业气象、植物保护、作物栽培等。1969年停办。
  内丘县卫生学校 创建于1974年,校址在县城北邵明驻军子弟小学院内,主要培训农村半农半医(赤脚医生)。1978年,邢台地区卫生局把该校作为试点,在内丘、临城、隆尧、柏乡四个县招收中专护士班1个,学生50名,学制3年。1979年,校址迁到县城南河村西,新建校舍80间,教职工增至28名,主要招收卫生系统在职人员,开办短期培训班。1986年开始招收2年制自费生,学习全国统一中等卫生学校教材,后延长一年实习。1988年,经河北省教委批准,纳入职业高中系统,国家承认中专学历。
  1993年,“世界银行贷款卫生IV项目”为学校投入世行贷款50.26万元,购置各种教学器械13种97件。1995年学校新建一座教学楼,建筑面积1202平方米。有教研室、电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实现了直观与电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至2000年底,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学员1400多人次。开办了3年制初级医士班17期,培养学员1350名。
  内丘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前身为内丘县农业技术中学,始建于1983年,校址在县城西北1千米(今县第二中学)处,占地面积48亩,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
  1988年10月,该校更名为内丘县职业技术中学。有教学班8个,学生323人,教职工57人。设有农业、兽医、家电、会统、林果、医士等专业班。1994年4月,学校又更名为内丘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址迁到县城南2.5千米处的凤凰村东,占地101亩,共投资400万元,建起组合教学、办公、实验、宿舍大楼,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配备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电子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阶梯教室、教育卫星接收站、校园网络等设施。学校藏书5万册,设有农学、果林、牧医、电子、财会、医士、中师、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应用、文秘13个专业。到2000年底有教职工132名,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72名,中教高级教师5名,中学一级教师14名。
  第四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曾颁布《简易识字学塾计划》,对民众进行文化教育。
  民国初期,内丘县开始办“民众学校”,群众习惯称“民校”。入学对象主要是不识字的青壮年。在冬季、春初的晚上学习农村常用字和珠算。民国20年(1931),全县有民众学校48所,教员48人,就学人数1440人。在县城设立民众问字处一所,教员一人,供民众问字之用。民国21年(1932),内丘县民众教育馆建立,兼管民众教育工作。
  抗日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开办不少农民识字夜校。
  1945年,内丘县政府在民教科配备社教科员1人,主管农民教育。并不断对全县民校、冬校民教助理员、村民教委员、妇女部长进行培训。同时,还创办了《冬学通报》,指导扫盲工作。1948年,全县204个村建立了冬校。1949年又建立了夜校、识字班85个,入学率占全县青壮年的90%。冬校采用“万物挂名”(物品挂贴名签的直观方法)的教学方法,使近半学员识千余个字,能写信和阅读报纸。
  1952年,中共内丘县委成立扫盲委员会,各区配有1名扫盲校长,各村选配扫盲教员。部分民校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的方法坚持学习。1956年,全县扫除文盲1211人,达到小学程度的1100人,达到初中程度的117人。1958年,全县掀起了学文化、学政治、学技术的第三次扫盲高潮。内丘县文教局成立业余教育办公室,各校区配备1名专职业余教育校长。有10232人摘掉了文盲帽子。
  “文化大革命”初期,扫盲工作停止。1972年,全县开始办政治夜校,参加学习的有少年、青年、壮年,还有一部分老年人。1975年,内丘县村村都办起了政治夜校。主要学习时事政治、毛泽东著作,也配合学习文化和农业技术知识。从1978年起,农民业余教育开始以扫除文盲为主。1983年,金店公社常丰大队农民业校曾获河北省农民教育先进集体(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1987年,全县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颁发给内丘县“基本无盲县”合格证书。此自,农民教育由识字为主,转向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和致富的技能上来。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
  内丘县干部职工教育始于1951年。是年,内丘县工会办起了干部职工业余学校,校址在县人民政府院内,后迁至西街,招收小学班2个,初中班3个,学员200人。小学班开设语文、算术课程。初中班开设政治、语文、算术、物理、历史、地理课程。每天学习两个小时。1958年,将干部职工业余学校与教师进修学校合并为红专综合大学,校址在科学技术局院内。共11个班,其中干部班7个,职工、教师班各2个,学员650余人。1966年停办。
  1978年,内丘县恢复了职工教育。1984年,内丘县教育局、内丘县总工会在工会大楼联合成立了干部、职工学校,开设初、高中文化补习班2个,招收学员130多名,学习1年,发给初、高中毕业证书。1987年停办。
  中共内丘县委党校,亦是培养干部职工的重要学校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校先后培训县、乡(镇)、村各级干部1560人次。1990年,党校开设中专函授班2个,招收学员100多人,于1992年毕业。1995年始,党校与河北省委党校、中央党校联合开办专、本科函授班(地址在内丘县委党校)。招收对象为本县党员、干部。毕业后国家承认学历。至2000年,共培养河北省委党校大专函授班学员826名,培养中央党校本科函授学员114名。
  此外,不少干部职工参加电视大学、函授等的学习,到2000年底,全县有2500名干部职工参加学习,有1600人获得了大专以上毕业证书,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
  第五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队伍
  清代以前,内丘县有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官学教师(旧时称教书先生)由知县委任或众人推荐,私塾教师则由学董会或雇主选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内丘县人民政府千方百计扩大教师来源,主要渠道是1.从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分子中抽调一批有一定文化水平者;2.对旧有师资进行团结、教育、改造后进行录用;3.从神头、北街、大垒东3所高小中抽选优秀生录用为小学教师;4.设立师范班,培养新教师。另外,还从一些转业的荣退军人中选调,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
  1951年开始,国家每年按计划给内丘县分配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各类学校急剧增多,全县教师达864人。1960—1963年全县有94名教师精简回乡务农。1968年全县73名教师下放农村,811名国办教师由县发工资改为农村记工分。1969年由于大专院校停止输送教师,教师队伍中出现大量的民办教师(俗称工分教师),民办教师曾一度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占半数以上。
  1980年始,对民办教师分期分批进行整顿、培训,通过考核陆续转为国办教师,到2000年底,除极少数外全部转为国办教师。在此期间,学校仍接受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之中。
  私立学校教师实行招聘制,学校与受聘的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第二节 教师结构
  性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共有教师195名,其中男教师188名,女教师7名。女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3.5%。2000年,全县共有教师2612名,其中男教师1743名,女教师869名,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3.3%。女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年龄
  2000年全县教师中,25岁以下的327人;26—30岁的395人;31—35岁的481人;36—40岁的263人;41—45岁240人;46-50岁的359人;51—54岁的340人;55—59岁的207人。教师平均年龄38.85岁。
  文化程度
  2000年底,全县有教师2612名,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146名,专科学历的1074名,中师(中专)学历的1366名,高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26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教师总数的47%。
  专业技术职务
  自1988年开始在教师中评定技术职称以来,截至2000年底,全县国办教师中,有高级技术职务的53名,中级技术职务的562名,初级(助理)1251名。其中高、中级技术职务的人数占全县国办教师总数的14%。
  第三节 教师进修
  学习时事政策短训班
  1945年内丘县城解放后,县政府教育科在县城文庙内组织闲散知识分子和各校旧有教师,学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团结、教育、改造他们,使之成为人民教师。训练班历时两个月,先后共办4期。
  学习教材教法短训班
  1940—1944年,抗日县政府先后在孙家坡(后迁梁原店)举办“抗日师范短期进修学校”。课程设国文、数学、生理卫生、历史、地理、唯物史观、抗日战争理论等。1945-1949年,县政府教育科每年组织教师学习教材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5年,内丘县教师进修工作侧重于文化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断举办学习教材教法短训班,通过函授教育、学校自培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文化大革命”中,1969年10月,先后在内丘中学举办两期小学教师短训班。1976年后,小学教师进修的主要形式是:在县辅导站指导下,分别在平原(在城关)、丘陵(在柳林)、山区(在侯家庄)建立3个辅导站,系统地进修中师课程。1977年,“内丘县教师辅导站”改为“内丘县教师进修学校”,其后,常年对小学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参加函授教育
  1949-1965年的17年间,中学教师中未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积极参加北京、石家庄、邢台师范院校设定的函授部进行函授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函授学习中断。1978年后,15名高中教师参加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函授学习,125名教师参加邢台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学习。到2000年底,全县286名中学教师获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证书,916名教师获得河北邢台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证书。
  保送进修
  20世纪50年代,为了培养高级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县教育部门选拔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年轻教师6名,保送到北京师范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其后,县教育部门不断根据各校教师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保送素质较好的青年教师到大专院校学习进修。
  第四节教师待遇
  社会地位
  在内丘历史上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书先生在广大农村受到普遍尊敬,“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成为求学者的伦理;但也有歧视教师的现象,县域内曾流传着俗语:“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尤其注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在教师队伍中提拔领导干部,评选优秀教师,表彰他们的模范事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把教育提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重要战略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极大提高。1979年,内丘县召开新长征群英大会,12名教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之后,每年度均有一批教师受到县以上奖励。1984年至1987年,有61名教师荣获河北省“园丁奖”。后又有不少教师被评为国家及省市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县历届选举中都有教师被选为中共内丘县党代表、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政协委员。
  1984—2000年,全县有547名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期间,县委、县政府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教育工作者平反昭雪。
  1982年,县为中教3级以上、小教3级以上的教师15户办理了“农转非”手续,48名教师家属转为商品粮户口,安排教师家属、子女就业96人,解决夫妇两地分居十余对。盖教职工宿舍400余间。在每年的教师节期间,县里都要采取各种形式庆祝教师节,并召开表彰会,对在教育事业上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每年春节、元旦期间,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成员,深入到学校、校区对教师进行慰问,逐渐形成了全县尊师重教的新风尚。
  工资待遇
  科举教育时期教师的工资没有明确的标准。清末,官办学校教师的脩银,由县支付。
  民间社学、义学及家馆、私塾教师的薪俸,由学董(或雇户)和教师双方共同商定,由学生均摊。一般由米、面、油盐等食物和少量现金组成。每年“冬至”前,学生必须将教师工资交讫。
  民国时期,县国办高小教师的工资,由政府拨发,每人月薪低则28元(现洋),高则42元(现洋)。国办初小教师的工资,由学生负担,一般每年学生交纳2元(现洋)(或小麦1斗、小米2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职工工资实行供给制,每人每月供给小米45~75公斤。1952年改供给制为工资制。教师工资级别依次为26元、24元、20元、18元。1969年,内丘县籍的小学公办教师,绝大多数改工资制为工分制,实行民办公助并改为农村户口,由所在大队分配口粮。1971年底,根据中央指示,将原来下放到农村的教师全部恢复原有工资待遇。
  1984年,内丘县小学教师3级、中学教师5级的基本工资为74元。1985年,国家改革工资制度,教师工资由5部分组成,即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教龄工资、奖励工资。中学教师最低工资为62.50元,依次为68元、74元、80元;小学教师最低工资为50.50元,依次为56元、62元、68元。
  1988年3月,公办教师评定技术职称,次年,技术职称和工资挂钩。
  1993年,全国实行工资改革,中学高级教师最低工资为433元,最高工资为623元;中学1级和小学高级教师最低工资为322元,最高工资为496元;中学2级和小学1级教师最低工资为260元,最高工资为367元;中学3级教师和小学2级教师的工资最低为236元,最高工资为330元;小学3级教师的最低工资为229元,最高工资为313元。到2000年,随着国家对公务员工资不断增加,教师工资也随着不断增加。
  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实行供给制,由任教所在村庄支付。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民办教师实行工资制,每人每月26~40元。1961年,一部分公办教师下放为民办教师,由于各校区经济条件不同,民办教师的工资也不尽相同,有的每天补助1斤粮食,每月工资26.50~34.50元。有的校区实行工分制,和社员同工同酬。1964年以后,县文教局规定民办教师实行民办公助补贴制,由生产队记中等以上劳动力工分,国家每人每月发补助费2元。1968年后,民办教师按等级发给补助费,工分在生产队照记,年底分红。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民办教师由工分制复改为工资制。民办教师的工资由乡统筹或村统筹,工资一般为每月65元。1987年,县文教局统一规定民办教师的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68.5元。1993年后,民办教师的工资不低于100元。
  附:内丘县教师获省级荣誉名单(1984—2000年)
  园丁奖
  赵媛贞 樊为民 王书仁
  梁正月 邢金贵 刘保堂
  梁戌辰 智增敏 宁纪登
  刘天廷 李振堂 王海民
  毛丽君 李天明 杨清林
  张绍信 阎书增 王小乱
  杜新贞 狄 牛 梁泽民
  苏立美 武云庆 秦根柱
  关均平 侯洪南 孟二增
  郭桂芹 刘宗学 毛清林
  乔 杰 李新芳 刘亚军
  靳月廷 柳建年 陈石妮
  王金香 崔志敏 李庆堂
  郝庆堂 郝保群 乔小文
  梁长顺 贾计生 韩双年
  赵秋伟 乔 旭 庄士卿
  段书芳 杜书堂 蔡吉生
  刘勇范 海 叶 李密环
  李根群 刘辰小 李全兴
  方保山 王凤田 刘振帮
  马丙为
  优秀教师
  刘均平 耿焕章 王贵生
  肖秋月 杜振武 杨春海
  李俊岐 郝 明 孙东生
  张雪芹 刘建国 李保魁
  张金山 李志勇 齐玉良
  张进良 张长寿 韩清珍
  李东林 李振丽 游少杰
  石永胜 杜彦军 贾根堂
  优秀班主任
  张省绵
  第六章 学生
  第一节 学生学习
  清末至民国初年,私塾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诵读唱念,死记硬背。一般前三四年是背读写字,然后才开讲。学生在学习期间,除过年过节外,别无假日,也无上下课时间。学生每日早晨到校在教师的监督下背书,如背不过,教师用罚跪、打板子等手段,予以惩罚。
  1942年后,抗日学校实行延安“适应战争,结合生产”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学生还担负站岗放哨、送信及社会宣传等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学校注重加强学生读、写、算基本功训练。1958年,国家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随后,全县各学校大办工厂,大搞勤工俭学,支援工农业建设活动,但由于学生参加劳动过多,影响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1960年,由于生活困难,各中学停止体育课、早操和课外锻炼,开展生产度荒活动。1965年,开始普及小学五年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建立午班、晚班、巡回教学、上门包教、允许带弟妹上学等),使深山小村和家庭困难的子女有了学习机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生学习文化课受到干扰。1968年,学校复课,搞开门办学,实行厂校挂钩和队校挂钩,学生经常停学文化课。1972年,各学校开始抓文化课学习,学生成绩有所提高,但不久,又开始批判教育战线的“资本主义回潮”和“奇谈怪论”。学校又出现了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敢学的反常现象,而开门办学,大办三厂(农场、工厂、饲养场)则在学校继续发展,课堂学习被过多的劳动挤占,学生达不到应有的文化程度。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1979年颁布了《小学生守则》。在教学方面,狠抓“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注意查漏补缺,实行考试制度和升留级制度。自此,各级各类学校把学生的学习都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为促进自身学习进步,学生经常参加学习竞赛活动,至2000年,全县小学生在各科竞赛中,获市级一等奖11名,二等奖45名,三等奖108名。其中内丘县第二中学贺志瑞在化学竞赛中获省三等奖,金店中学李真在化学竞赛中获省三等奖,金店中学侯艳宾在数学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
  第二节 学生活动
  民国14年(1925),内丘县学校曾组织师生罢课、游行,抵制英货、日货。抗日战争时期,学生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汉奸搞破坏。1945年,内丘解放后,学校建起秧歌队、鼓队、演唱队,自编自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歌剧、小戏剧,走街串巷或逢集会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生经常配合政治形势进行房顶广播、上街发传单等宣传活动。1950年,全县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走村串户进行抗美援朝宣传活动。1958年,课外、校外活动多为“劳动”所代替。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利用秋麦假参加生产队“三夏”、“三秋”劳动,参加深翻土地、炼钢铁等劳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学生中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学雷锋做好事在学校蔚然成风。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走村串户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写大字报、开批判会。1968年全县落实“五七”指示,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学军,访三老(老贫农、老干部、老红军),讲三史(党史、村史、家史)活动。1979年后,全县小学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1981年中小学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20世纪90年代始,中小学每逢节日自排文艺节目搞庆祝活动。
  第三节 学生组织
  儿童团
  民国29年(1940),内丘县建抗日学校,各校均建抗日儿童团。儿童团员接受抗日救国教育,为抗战服务。担任情报员、交通员。在村头路口站岗放哨、查路条等。1945年县城解放后,儿童团逐渐消失。
  少年先锋队
  1950年全县各小学先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7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小学普遍建立“红小兵”,少先队有名无实。1978年恢复少先队组织。
  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0年始,县内完小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少量团员。1952年,内丘县初级中学,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1956年后,孟村、神头、金店和侯家庄初级中学相继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1958年县办中学共青团支部改为团委会。1959年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有计划有比例地在中学生中发展团员。“文化大革命”中团组织受到干扰,各中学陆续成立红卫兵组织。1973年,各中学恢复团组织。
  学生会
  1945年内丘解放后,各高小每班建立班委会。1952年各中学建立学生委员会(简称学生会),班级建立班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学生会解散。1978年后各中学相继恢复和健全学生会和班委会,至今未变。
  第四节 学生考试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文帝,延续至清,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跻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县儒学及私塾考生为童生,童生不分年龄大小,皆可参加考试。此为最低一级考试,中取者为秀才,亦称相公。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者称廪生,其次为增生、附生。只有取得秀才资格的才能参加三试,即乡试、会试、殿式。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俗称“大比”。
  小学考试
  按照规定,小学每学期进行一次期中考试,一次期末考试。但大多数小学经常进行临时考试,以考试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1.期中考试:每学期由所在校区统一命题、统一监考、统一阅卷。
  2.期末考试:每学期由县教文体局统一命题、统一监考、统一阅卷。各科成绩上报教文体局教研室,将成绩记入各校区《目标管理积分表》。
  初中考试
  初中阶段的考试有期中考试、期末统测。期中考试由各校组织考试,期末统测由教文体局教研室统一命题、统一监考、统一阅卷,并将各科成绩记入《中学目标管理考核积分表》。各中学亦有临时考试现象。
  中考即升学考试,每年6月份由省统一命题,各市(县)招生办组织考试、阅卷和登记,初中毕业考试与期末统测合并一起,各校不再另行考试。1999年开始,每年5月份,由市、县教育部门统一组织考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考试,1999年两科计30分为满分,2000年两科计60分为满分。同时初中毕业生坚持体育加试,以60分记入毕业成绩。
  高中考试
  根据国家教委指示,自1991年9月起,对在校高中学生实行会考制度。会考由省教委命题,组织考试、阅卷。会考不合格者可补考。会考合格者均可报名参加高考。学校不再举行毕业考试。由省、市签发高中毕业证书。
  高考
  “文化大革命”前,大专招生分文、理两科。理科考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文科考语文、政治、数学、外语、历史、地理;艺术院校随文科,加专业考试。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被取消,实行推荐保送的方式,保送学生上大学,即“工农兵大学生”。
  1977年12月12日,恢复高考,由省地负责命题并组织考试阅卷。
  1982年起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每年7月7日至9日进行。至1994年,河北省开始实行分科考试,即分文、理两科,理科考试科目有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5科;文科考试科目有数学、语文、外语、政治、历史5科。
  每年高考,由市、县招生办负责组织报名、考试,试卷报省统一阅卷,国家各类院校统一录取。
  职业中学考试
  平时由学校每年每学期组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学习期满全部考试合格发毕业证书(由市教委验印)。学生毕业可参加省对口的大专院校升学考试,进入高一级院校学习。
  第七章 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济民事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共青团内丘县委于1992年5月收到团省委(1996)9号《关于迅速做好贫困地区失学少年调查摸底工作的补充通知》,内丘县作为41个省级贫困县之一,被列入调查摸底范围。至此,实施希望工程救助工作在内丘县拉开序幕。6月20日,成立了内丘县“希望工程基金会”。8月下旬,由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安排救助60名贫困儿童,其中30名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救助,30名被捐赠方直接结对救助。12月,50名贫困儿童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救助。半年共结对救助贫困失学儿童40名。资助标准:每学期每人20元,共收资助金2420元。
  1993年3月16日,根据上级实施希望工程管理要求,撤销“内丘县希望工程基金会”,成立内丘县实施希望工程领导小组。3月下旬在全县15个校区进行第二次贫困失学和即将辍学儿童的调查摸底工作。共计1151名上报团地委。7月2日,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隆重举行由石家庄炼油厂团委捐赠3.6万元,结对救助内丘县100名贫困儿童的捐赠仪式。8月中旬,293名贫困儿童被省青少年基金会救助,18名被捐赠方直接救助。12月6日,团县委向省青少年基金会、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提交了《关于建设内丘县“希望小学”的请示》。介绍了内丘县教育现状和筹建希望小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年下半年救助金由每人每学期20元调到30元。本年共结对救助贫困儿童311名,历年累计421名,遍及全县151所小学,共收发资助款物计约1.59万元,累计1.83万元。
  1994年8月下旬,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安排救助内丘县失学和面临辍学儿童100名。秋季,县希望工程办公室深入南赛、和庄、柳林三个校区的9所教学设施差的学校,为申报希望小学搜集、拍摄了大量资料和照片。12月16日,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三干休所内丘籍离休老干部李庆寿,为改善家乡南岭小学办学条件捐赠3000元。本年共收发资助款物计约3.3万元,累计约5.1万元。
  1995年2月由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安排捐赠方直接救助内丘贫困儿童12名,由县希望工程办公室安排省轻化工学院直接救助20名。5月28日,内丘县31位县级领导与32名特困儿童结对,县直单位34名领导也与特困学生结对救助。8月16日,县希望工程办公室向邢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提交了建设“内丘县希望小学”的申请。本年下半年救助金由每人每学期30元调为40元。本年共救助贫困学生101名,历年累计622名,共收发资助款物计约5.2万元,历年累计10.2万余元。
  1996年元月,县委、县政府把建设希望小学列入年内30件要事之一。团县委确定是年为“希望工程管理年”。2月下旬,内丘县199名贫困学生被省青少年基金会救助。3月7日,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式批准在内丘县和庄乡神头村建设“内丘县希望小学”,由特殊党团费中拨建款10万元。3月,香港人士范蓝泉先生为其1992年结对救助的白鹿角校区学生武增海、张海军捐赠600港元。6月16日,五郭店乡机关干部职工为西沟村家庭生活陷入困境,面临辍学的李振丽(内丘中学学生)、李振卫(北岭中学学生)姐弟俩捐款600元。8月26日,河北省军区原政委赵渭忠将军在1995年救助10名的基础上,又结对救助内丘县4名贫困学生。10月,河北省教育委员会为正在兴建的希望小学(神头村)捐款1.1万日元。11月初,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安排广东健力宝集团公司为五郭店乡五郭小学捐赠价值3000元“希望书库”一个。11月8日,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三干休所离休干部李庆寿(内丘籍)为家乡南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再次捐款2000元。12月25日,内丘县第一所希望小学(神头村)落成,该日举行典礼仪式。参加典礼的诸位领导和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捐资1万元,南赛乡政府捐资2000元,内丘县实验小学捐赠图书300册。本年共结对救助了209名贫困学生,历年累计救助831名,共收发资助金6.52万元、援建款12.4万元。历年累计收到资助款29.2万元。1997年共收发助学金4.036万元。1998年共收发助学金2.763万元。1999年共收发助学金1.721万元。2000年共收发助学金6700元。至2000年底,在“希望工程”实施中,内丘县引进教育资金90多万元,筹建了“希望小学”七所(详见《商业·对外贸易》编)。
  第八章 教育管理与教育经费
  第一节 教育管理机构
  据史料记载,内丘县自唐代就开始设儒学,设博士一人,助教一人,专管教学工作。宋元及明清都设教谕、训导、儒学训导等,管理全县的教育行政事务。
  清末废科举,清政府通令各州设立劝学所。
  民国8年(1919)内丘县建立了劝学所。民国12年(1923),劝学所划归教育局,设局长1人,办事员数人。
  1938年12月,内丘抗日县政府建立宣教科,负责全县教师任免调配、课程设置、观摩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县政府下设教育科。1951年改为文教科。1954年10月,文教科复改为教育科。1959年改为文教局。1980年,文教局分为文化局、教育局。1984年,文化局、教育局又合并为文教局。1987年5月,文教局分为文化局、教育委员会。1994年,教育委员会、体育委员会、文化局合并为文化教育委员会。1996年改为教育文化体育局。全县教育工作由其管理。
  1945年前,内丘县在各乡镇设校区。校区是县教文体局下属的基层单位。村办或私办的小学堂由学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乡镇校区设总校长和扫盲负责人,负责一个校区的教育工作。1954年,小学校长改为中心校区校长。1958年合大县时,内丘县分4个公社,均设文教卫生部,各管理区设总校长。1962年,内丘又单独置县,文教卫生改设总校长,各公社设中心校长具体管理本行政区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取消校长制。1970年,农村各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管理学校,各公社成立教育革命委员会管理教育工作。1978年,各公社取消教育革命委员会,重新恢复设立总校长、中心校长。1983年,各校区均设校区校长和乡镇中校长,具体管理本校区内教育工作。此管理模式延至2000年未变。
  第二节 民国及其以前的教育经费
  明、清时期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学田地租供给。据清康熙七年(1668)《内丘县志》记载,内丘县十三区共有学田466亩。其中明知县郝学诗、邹嗣清、张文禺前后置地一顷60亩,邑人生员乔国英施地一顷80亩,地租收入无考。
  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来源于田赋加款、学田地租、学款生息、随粮代征杂税、开行捐、公益租等等。民国22年(1933),内丘县教育经费总收入11394元(银元)。1934年总收入11394元(银元),总支出11238元(银元)。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办教育经费主要由县财政拨给,学生交纳的学杂费和勤工俭学收入只占极少比例。1968年,中小学下放社、队来办,经费由社、队筹集,同时各学校搞勤工俭学作为经费补充。1976年后,教育经费恢复县财政拨给,拨款数额逐年增加。到1983年,县乡财政分开,乡镇中小学教育经费由乡财政负担。198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1989年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下发冀政(1989)1号文件,提出“农村教育费附加,年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上的,可按2~3%稽征”和“乡级办学乡级管理”。内丘县人民政府据此下发文件,做出具体规定,保证了教育费附加征收到位。
  第四节 社会赞助、社会集资
  1983年,内丘县在柳林乡搞了群众集资办学试点,当年群众集资1.6万元,随后在全县推广。1989年,永安乡掀起了集资建校热,全乡共集资103万元。是年,全县群众共集资270万元。
  截至2000年底,内丘县引进“希望工程”基础教育资金190多万元。
  这些社会集资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不足,购置教学仪器和文体器材等。
  社会赞助教育之良好风尚,内丘县早已有之。1952年,陕西西安银行寄回内丘县十方村进步人士宁献庭在1935年创建明德职业学校时的存款1.2万元,内丘县用此款资助山区学校购置桌凳。官庄乡北阳村籍的台湾同胞崔春合捐款2万元,用于北阳中学建设。北程村籍阎玉堂(现在广西省工作),为支援家乡学校建设,专程回家赞助2万元。1989年,全县干部职工为支援内丘实验小学盖教学楼共赞助40万元。
  内丘县“故乡情”名牌大学奖学基金会
  成立于1998年,该基金会坚持“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指导思想,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基金由基金会向本县有识之士、工商大户和机关团体募集。资金由理事会负责募集、管理和使用。在教文体局设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基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奖励的对象为本县籍升入名牌大学的学生。考生凭录取通知书领取奖金。在校期间奖金总额4000~8000元。1998年资助2名大学生,资助额4000元。1999年资助9名大学生,资助额18000元。2000年资助14名大学生,资助额28000元。
  内丘县“春晖情”救助贫困学生基金会
  成立于1999年3月,该基金会以救助面临失学的贫困学生为己任,帮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金由全县教育系统干部师生捐献,同时接受社会各界团体、个人的捐献,还有捐款额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等。另外,教文体局、各校区、乡镇中学每年都从勤工俭学费中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基金。基金由基金理事会负责募集、管理和使用。在教文体局设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基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1999年救助贫困学生17人,救助额5100元;2000年救助贫困学生63人,救助额20000元。
  第五节 收取学杂费及勤工俭学
  1950年初,初级小学生每学期交纳学费1元,高小学生1.5元,初中学生3.5元,高中学生4.5元。1978年,收取学费标准为:城镇小学每学期1.5元,初中2.5元,高中3.5元。1990年学杂费征收标准为:(1)小学:城市(含县城)一至四年级每生每学期6元,五至六年级8元。乡村(含镇):一至四年级每生每学期5元,五至六年级6元。(2)初中:城市每生每学期10元,乡村每生每学期8元。(3)高中:重点高中每生每学期15元,一般高中每学期12元。
  1992年7月,对新学期中、小学学杂费的标准又进行了调整。收费标准为:小学,城市每生每学期20元,乡村12元;初中,城市每生30元,乡村20元;高中,重点高中每生每学期60元,一般高中45元。1995年开始,征收学杂费上交13%,由县教委调节使用,其余均由学校支配使用。
  2000年11月,根据省教委、财政厅、物价局的通知精神,对新学期中、小学校学杂费的标准又进行了调整。收费标准为:小学,城市每生每学期40元,乡村25元;初中,城市每生60元,乡村40元;高中,重点高中每生学期250元,一般高中200元。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始于1958年。1959年,全县勤工俭学总收入21.6万元,主要是校办农场、工厂收入,县办中学都建立了农场,学生每周设半天劳动课.有时假期中学生为京广铁路建双轨垫路基。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多数学校停止勤工俭学活动。1970年后,部分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建学工学农基地,校办两场(即工厂、农场),至1975年,勤工俭学收入达1256万元。1987年后,内丘中学建起了印刷厂,大孟村校区建起了电器维修部,官庄校区建起了废品收购站。至1988年全县勤工俭学总收入36.7万元。1989年后,县教委办起了餐具厂,内丘中学建面粉厂、煤球厂、劳动服务公司,獐獏校区建起了铁矿。1989年勤工俭学收入38万元,1990年40万元,1991年42万元,1992年45万元,1993年48万元,1994年50万元。1994年比1989年增长31.6%。这些收入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购置教学仪器和图书等。
  第六节 公办民助
  1997年,内丘县依据国家教委(1994)18号文件关于“办学可以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形式”以及省委、省政府冀发(1994)7号文件精神,把生源缺乏,设备简陋的二中分校作为县首批“公办民助”体制改革的试点学校。同时,更名为内丘县第三中学。该校利用此体制筹措资金新建了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并增加了各种附属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跨入县重点初级中学之列。
  第九章 教育设施及教学研究
  第一节 教育设施
  校舍建设
  内丘县自唐始官办儒学、书院、社学、义学,校舍多由普通官宅改修或庙学合一。清至民国私塾、小学校舍一般占民房。
  1945年,内丘解放后,各村小学大部分校舍仍是在寺庙回民房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校校舍没有改善,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校舍建设才有所改观。1956年在城南大孟村与小孟村之间新建校舍,创建孟村完小附中。1958年,内丘中学自县城文庙内搬到新校舍(现址),1960年侯家庄中学由白塔村民房内搬迁到白塔村与岗底村交界的九龙岗上的新校中。神头中学直到1995年才由神头庙内迁址于后河村北的新校舍。小学的校舍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大部分农村建起了新校舍。学生自此告别了破庙、旧殿、危民房,有的盖起了楼式校舍。
  20世纪90年代始,内丘逐步加大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在“普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动下,按照“普九”标准要求,新建、扩建乡镇初中15所。原有初中26所,规划调整为16所,其中15所乡镇初中。新建大孟二中、柳林中学、五郭中学、南赛中学4所乡镇中学,扩建内邱镇一中、官庄乡中、金店镇二中、河巨中学、侯家庄中学5所乡镇中学,完善内丘镇二中、大孟一中、金店中学、北岭中学、杨庄中学、獐獏中学6所乡镇中学。征地282900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7710平方米,投资1957万元。完善110所小学。将原有239所小学调整合并为110所,其中中心小学17所。完善县办学校,完善县办二中6轨制初中,完善县办实验小学。其中仅1999年初中就新增建筑面积达到28000平方米,小学新增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普九”中,乡镇中学建设筹资1960万元,村办小学筹资1200万元,县办中、小学筹资360万元,教学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中小学教育的需要,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内丘中学的教学设施建设尤为突出。1984年建二层单面西北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925平方米。1986年建二层单面东北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为925平方米。1994年建二层单面东南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建办公楼一座,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1998年建三层教学实验楼一座,建筑面积2940平方米。装备了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到2000年,教学楼逐有接层,共增加建筑面积15307平方米。
  教学设备
  内丘县教学设备历来是黑板、粉笔。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渐自制或购置些器材,如木制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始,全县中小学才逐步增加教学设备。1999年通过“普九”验收,全县初中有1所基本达到省定一类标准,15所乡级中学达到省定二类标准。小学有一所达到省定一类标准,17所达到省定二类标准,92所达到三类标准。初中图书共有286912册,生均20册;仪器足额配备,物理配置159种、化学166种、生物231种、数学5种、电教8种、地理14种、体育48种、音乐21种、美术32种、卫生37种,语文、政治、外语、历史、劳动技能等科目均按标准配齐。小学图书共有287824册,生均9.7册;自然、数学等学科仪器足额配备,其中自然112种、数学37种、体育57种。
  第二节 教学研究
  教研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丘县没有专门的教学研究机构。
  1953年秋,内丘县文教科设小学教学视导研究室,主要负责审查教学计划、研究教学计划和研究教学方法,总结推广教学经验。1957年,小学教学视导研究室改为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人员增到8名。1994年后,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改为教育教学研究室,人员增至10人。1985年内丘县文教局成立电化教育研究组。到2000年底,教研员增至15名。各校区设两名教育研究员。各中学分科建立教育研究组,定期召开中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学科和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研究会,开展学术讨论,探讨教学方法,总结先进教学经验。
  教研活动
  1952年,内丘县属战后恢复阶段,在教学方面照苏联式教学法,实行“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巩固和布置作业”。1956年,在运用“苏式”教学法的同时,开始探索“启发式”教学,并对复式班教学进行多次试验,总结出三级、四级复式班教学经验,在丘陵、山区小学中普遍推广。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县较大规模地推广了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的集中识字法,使低年级学生较快地提高识字能力。1964年,贯彻毛主席“春节教育座谈会”的精神,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少而精”,当堂知识,当堂消化,当堂巩固。
  “文化大革命”中,提倡打破45分钟课堂形式。教研工作在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下走了弯路。
  1976年以后,内丘县教学改革出现了新的局面,以增强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为突破口,采取精讲、勤练、多思维等方法,变“范”为“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电化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内丘县普及较晚。1999年“普九”前,只有少数学校使用了基础电教媒体(投影仪、录像)。“普九”后,全县中小学基本上普及了投影仪、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一些学校还建立起了语音室、电教室、微机室等。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