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福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2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社会福利
分类号: D632.1
页数: 3
页码: 913-9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社会福利,概括了孤寡老人供养、疗养院、福利院、残疾人工作、社会福利募捐等。
关键词: 内丘县 民政工作 社会福利

内容

孤寡老人供养
  明、清设养济院,额养孤贫。据明崇祯十五年县志记载,额支孤老冬衣布花银四两二钱五分。另据康熙八年县志记载,孤贫大粮,男女共二十名,每名每月支粮银二钱四分,每年共银五十七两六钱,遇闰加银四两八钱;孤贫二粮,男女共一十八名,每名每月支粮银一钱九分五厘;孤贫冬衣布花银四两二钱五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福利事业由国家、集体和群众相结合兴办。起初国家对生活没有保障的贫困户发放救济粮款,以重点救济。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对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和残疾社员,由集体给予“五保”供给,即由生产队“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丧”,简称五保户。1958年全县曾由各人民公社办敬老院,对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后因条件不具备,相继停办,仍由生产队分散供养。
  1982年,全县进一步完善了五保制度,签订了五保协议书,使134户、151人的五保对象得到妥善安置。1985年全县15个乡镇均办起了五保敬老院。1989年獐獏乡敬老院被省民政厅授予“先进敬老院”称号。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五保条例”,使五保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是年全县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201人。
  1996年扩(建)镇并乡,全县由原来的15个乡镇合并为9个乡镇,敬老院也合并为9所。
  2000年,对五保进行普查,全县共有五保对象99户,105人,集体供养(入敬老院)66人,亲朋供养39人。
  疗养院、福利院
  1959年秋,在内丘县城西部王交台村牛王庙内,县政府设立了荣复军人结核病疗养院,专门服务于退伍军人,工作人员6名,病床6张,累计疗养患者150多人。接送患者的工具为毛驴和排子车。1962年此院撤销。
  1977年,在县城西南建房30间,开办截瘫疗养所一处,工作人员40人接收唐山地震(1976年)伤残人员33人。伤员治愈回唐山后,于1985年改为福利院,收宿“三无”(无子女、无生活自治能力、无依靠)人员。2000年底收宿“三无”对象5人。
  残疾人工作
  原来,残疾人工作由民政局管理,至1989年12月16日,由新成立的残疾人联合会管理。1994年4月,县成立了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
  1986年,开始发展社会福利企业,享受国家的各项扶持保护政策,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1990年,全县残疾人共9002人。从此开展了三项康复工作,到1995年,完成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正102例,白内障复明148例,聋儿语言训练22人。同时安排残疾人就业150名,帮助残疾人个体开业200多户。2000年社会福利企业发展到11家,其中规模较大型企业5家,安排残疾职工450余人。民政局负责统一管理,指导监督、审批检查。
  社会福利募捐
  根据上级募捐委员会的安排,内丘县自1989年开始发行社会福利奖券。1995年以前发行量少,1996年后利用传统庙会举办有奖募捐活动,扭转了社会福利基金不足的局面。
  1996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初九)县城庙会,民政局在礼堂广场举办大奖组的有奖募捐活动。采取实物兑奖,10天时间共销售福利奖券100万张,每张面值2元,共募集社会福利基金50多万元。
  1998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民政局再次举办有奖募捐活动。采取实物和现金相结合的兑奖方法,销售福利奖券80多万张。
  2000年3月23日(农历二月十八),民政局同北京劳克福彩贸易公司合作,举办有奖募捐活动。奖品有夏利轿车、华丽面包车等大奖品,本次销售福利奖券50多万张。
  2000年下半年,有奖募捐活动与世界彩票业接轨,由原来的有奖募捐委员会改为社会福利彩票中心。是年11月1日,在县城开始销售电脑福利彩票,由大规模大奖组销售改为设点站常规销售,福利彩票日趋娱乐、健康、正规化。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