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1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职工队伍
分类号: F249.23
页数: 4
页码: 895-8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职工队伍的记事,概括了职工来源、职工队伍管理、职工培训等。
关键词: 内丘县 劳动 职工队伍

内容

职工来源
  1952年,全县有固定职工934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到2000年底,全县职工已达9985人,职工主要来源:
  农村招收 1952年到1957年,共招录721人(含干部)。1959年至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部分职工回乡务农。1963年,全县职工229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管理工作陷于混乱状态。1976年工人总数比1964年增加3452人。其中70%以上从农村招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管理工作转入正规。1980年,从农村招收62人充实职工队伍(其中含上山下乡知青2人)。1984年,从农村招收180名工人补充到县水泥厂,玻璃厂(其中7人集体工,173人是全民职工)。1985年开始,改招固定工为劳动合同制工。1994年底,全县从农村招收合同制工人3125名。到2000年底全县从农村共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3967名。
  城镇知青安置 20世纪60年代初,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大中城市高中、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号召。该县1968年始接受北京、天津等地知青。1973年始县内高中、初中毕业生响应号召到城关、冯村、金店、五郭店等公社下乡。1971年至1979年这些知青陆续得到安置。
  复原退伍军人安置 复原军人安置后一般按固定工对待。1953年到1957年,全县安置复退军人69人。此后,农村户口的复员军人一般不安置。1994年全县安置复员军人587人(其中农村户口96人)。1995年至2000年底,全县共安置复员军人179人。
  录用技校毕业生 从1983年到1994年,全县接受各类技校毕业生249人。从1994年到2000年底,全县接受技校毕业生67人。并有少量计划外委托代培生、自费毕业生安排为工人。
  职工队伍管理
  用工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政策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用工形式。
  固定工 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主要用工形式。有长期的职业保障,用人单位一般不得辞退。这部分职工占全县职工人数的大部分。有国家固定工和集体固定工之分。1994年全县有固定工6356人,自1986年始,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县内不再招录固定工。到2000年全县共有固定工5551人。
  临时工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分为计划内临时工和计划外临时工。计划内临时工,在1985年劳动制度改革时,凡1971年底以前参加工作按固定工对待;以后参加工作,多被转为劳动合同制工人。计划外临时工,有的经报上级批准,办理了村、乡、县三级用工手续,也有的是企业自主招收的,亦工亦农,转换工也是临时工的一种形式。1994年,县内有临时工2445人,到2000年底全县共有临时工1701人。
  合同制 1985年全县实行劳动合同制,当年办理合同制107人,以后逐渐增多,1990年有1748人,1994年有2744人,1995年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到2000年全县共有劳动合同制工人2733人。
  合同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劳动关系已呈现形式多样化。
  合同亦称契约,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履行权利和义务,根据工种、岗位所定,上至经理厂长、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下至岗位职工、工种多、面广,劳动部门实行依法管理监督,使每个团体、单位劳动者都能承担为社会作贡献的义务。
  职工调配 计划经济时靠主管部门对职工调动进行调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是靠劳务市场择业,劳动人事主管部门只是提供服务,进行劳动人事代理。各种人才可通过劳务市场自由流动配置。
  职工培训
  就业培训 1980年11月内丘县劳动服务公司成立,就业培训是其主要职能之一。起初主要安排进城知青就业、待业青年就业培训。随着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劳动服务公司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唯一合法中介机构,在对劳动力市场加强管理的同时,还承担职业介绍前培训、劳动力输出人员培训等就业培训职能。到2000年底共进行岗前培训、转岗培训20000余人次,指导、推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50000余人。同时从1983年开始,每年向原邢台地区劳动技工技校,输送学生20名左右。1994—1995年,每年可输送学生100名左右,输送单位主要有邢台市技校、邢台市第一技校、邢台市棉纺厂技校、沙河二十冶技校等。
  在岗培训 1993—1994年共进行各类在岗专业培训6期,其中,农村电工280人,乡企业电工34人;1996—1999年进行乡镇小煤矿在岗工人安全教育培训16000多人次。
  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 为落实就业准入、职业资格证书、劳动预备役“三项制度”改革,内丘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于2000年7月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县内劳动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是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高质量就业并以建立市场为导向的培训鉴定就业机构。其人员设置4人。
  社会力量办学培训 社会力量办学培训主要是培训就业人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它是下岗职工、在岗职工、社会待业青年培训上岗的主要渠道,初为教育部门管理,1999年划归人事劳动局管理。到2000年底共审核批准10家技能社会培训机构,分别为服装培训技校5所,电脑培训技校4所,中医疗法技校1所。各类社会力量办学以来共培训各类人才5000多人。
  待业人员技能培训 主要集中在1989—1994年,每年培训非农待业人员100名左右,主要针对待业人员上岗后的应知应会和劳动保障、劳动权益及基本技能知识进行培训。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