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抗日军民的反封锁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1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抗日军民的反封锁斗争
分类号:
K265
页数:
9
页码:
870-8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内丘县抗日军民的反封锁斗争,概括了日本侵略军为达到其对抗日军民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封锁,构筑了庞大的军事工程,实行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以其毒辣的军事政策分割“蚕食”抗日根据地。
关键词:
内丘县
抗日战争史
军事
内容
日本侵略军为达到其对抗日军民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封锁,构筑了庞大的军事工程,实行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以其毒辣的军事政策分割“蚕食”抗日根据地,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对抗日根据地发动“肃正作战”,驻内丘伪军在其占领区征派民夫,在平汉线两侧挖掘封锁沟。沟深宽均五米,历时半年,形成第一道封锁线。
1938年11月底,驻内丘城日军向西扩张,首先在柳林建立据点,驻守伪军近千人,控制交通,威胁根据地。12月,又在东青山和诣仁建立据点,并从县城和官庄车站分别向东青山、柳林诣仁修筑三条公路。
1941年4月,日本侵略军从敌占区征派民夫、物资,北起临城桑树凹、经诣仁、李家庄、大杨庄、柳林、杜家台,南至邢台峰来峪修筑第二道封锁线(其总体北起获鹿、南至安阳),又在沿线修筑碉堡9座。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又从第二道封锁线向西推进30华里。北起石关老虎山,经黑山、阎王山、鱼脊岭、瓮山、神头、知了寨、荆山、南到宁家庄,修筑了第三道封锁线,并在沿线及主要地点多处修筑碉堡。时值天旱无水,民夫饥渴疲劳,死者很多,仅修知了寨碉堡就死亡19人。此外还修建从内丘城至柳林、诣仁、中梅花;柳林至神头,青山至宁家庄;杨庄至曹川,西丘至东庞、吴村等公路多条,残酷的实施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对根据地进行分割“蚕食”。由于日本侵略军的严密封锁,加上自然灾害的发生,根据地人民受到严重威胁,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大多断经,据统计一年内只生下一个婴儿,且未成活。
从1941年3月到年底,日本侵略军连续推行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企图破坏和摧毁抗日根据地。
1941年3月,日本侵略军实行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把敌占区、游击区和根据地分别划为“治安区”、“准治安区”和“非治安区”,采用不同手段实行统治和进攻。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实行第二次“治安强化”运动,主要企图是剿共。他们捆绑吊打干部群众,要他们交出八路军和共产党。11月,日伪军实行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加紧对其占领区的经济掠夺和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次年3月,日伪军实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全面的“蚕食”进犯。10月,日伪军实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主要掠夺粮食和物资,以摧毁抗日根据地。
全县党政军民团结一致,打击敌人,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彻底粉碎了日伪的封锁“蚕食”。
成立集市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粉碎日本侵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成立了西丘等集市,有力保障了根据地的急需物资供应。
1937年11月,在冀西民训处工作的刘振邦指派西丘村的王淮在其村成立集市。因为西丘村有着较好的地理位置,距县城12华里,在此立集等于把内丘县城内的集市搬了出来,这样既能吸引路东(京汉路)各县的商贩,又便于根据地采购所需的货物。王淮积极运作,使西丘集在27日正式开市,并被推选为集头,该集每逢二、逢七(农历)开市。次年,西丘村集市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一集三天。集市引来了路东七八个县和路西四五个县的各种商贩,大量的土布、棉花、小盐上市,都是根据地需要的物资。同时,依靠集市的便利条件,还建立了密秘交通站。
西丘集的兴旺,使日伪政权和国民党都想征集税收,均被王淮巧妙回绝了,因此税收一直归抗日县政府。1939年下半年,作为根据地的本位币——冀南币也通过西丘集开始流通了。西丘村还专门成立了护集队,以保护到此赶集的商人。抗日县大队和公安局也经常在西丘活动,维护集上治安,抓土匪,打击协皇军。尤其1939年春和1940年初,两任抗日县长——宋乃宽、刘振邦亲自在西丘集上抓土匪,影响很大。
青山集虽然是日军成立并控制的集市,但青山集上的各个店铺大多有抗日关系,在抗日战争期间,实际上也是为根据地提供物资的场所。
建立敌工站 1940年6月,县委派遣宁殿魁等人深入敌占区开展点线工作,内丘对敌伪军工作由此开始。
1942年1月,内丘县敌伪军工作站正式成立,机关设在岩南村,对外称“太行一分区驻内丘联络处”,刘枫任站长。属军队系统,受太行军分区政治部敌工总站和县委、政府、县独立营双重领导。3月,县委成立敌工部。敌工站工作人员由年初4人到年底增加至10人。主要任务是争取、教育、分化、瓦解日伪军,建立敌后交通线、通讯站,掌握情报,配合敌后武装作战;宣传党的政策,揭穿敌人欺骗宣传。敌工站工作人员和发展的关系,均为单线领导。次年,共在敌伪和上层统战对象中建立正式关系50余名。先后配合县、区武装人员处决顽固不化伪乡长、保长、敌情报员、叛徒共10人。在内线配合部队拔敌碉堡十多个,先后策反梁原店炮楼、小马炮楼警务段伪军投诚,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斗争。1945年10月内丘城解放后,县敌工站撤销。
敌工工作的稳步发展,使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①日伪重要据点和要道被抗日政府所控制,如和东青山伪大乡长、日伪便衣队等关系的建立,打开了通向抗日根据地的通道,使太行军民所需物资可顺利安全通过。②加强了和外地的经济联系,通过内部关系和石家庄洪兴公司签订合同,运出老麻2.5万斤,运回食盐10万斤。③争取部分伪军起义。④查清暗藏汉奸特务,配合保家民团铲奸除害,如铲除日本便衣情报员秦建年等人。⑤对隐藏深、罪恶大的特务通过内部关系,借敌人之手杀掉,如对宪兵情报员秦小狗、蒋永等即是如此。⑥借内部关系的帮助攻碉堡拔据点,如瓮山、东青山、东庞、柳林等炮楼都是里应外合被拔掉的。内丘城解放,内部关系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建立保垒村 1942年2月,中共内丘县委为发展敌占区的游击战争,创建小型、隐蔽的根据地,决定在敌占区建立堡垒村。王增德等人以南杨寨为基点,负责开展杨寨川的工作;和英等人以北良村为基点,负责小马河以南各村的工作;张万祥等人以田庄为基点,负责公路以北的工作。
县、区抗日干部深入敌后,都积极以亲戚、朋友、长工、商人等面目出现,在深受日伪军之害的群众中扎根串联,宣传抗日,启发群众,培养积极分子,秘密地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组织。到1944年冬,杨寨川10个村庄,都建立中共党支部和游击小组,村政权也都成为忠诚于抗日的“两面政权”,形成了隐蔽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北良村、东青山、西庞、东庞、胡里、马村、吴村、南程村、中程村、北程村、十方、宋村、表山、冯村、北良屯、石家庄、冯唐、张夺、都城铺和铁路东的西阳等20个村,也都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共发展党员160多名,形成了隐蔽的根据地。以田庄为基点的保垒村的建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保垒村的建立,不但打破了日伪军对西部抗日根据地的封锁,而且,还形成了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对县城、柳林日伪军的包围之势。
建立秘密交通线 1937年冬到1940年8月“百团大战”前夕,冀西根据地太行一分区司令部和冀南根据地冀南二分区司令部,在内丘城北、城南开辟两条横穿平汉铁路的秘密交通线,隶属太行军区领导。
北线(内丘城以北)东起隆平县莲子镇、范庄,尧山县寺庄,中经内丘县张村,穿过铁路,西至临城县魏家辉,设有尧山、张村、魏家辉3个交通站,张村交通站由三个交通点组成,交通员全部由张村党员担任。其余经过地点为联络站,每个交通站设三个点,并有严格分工,分别担负《新华日报》、《冀南日报》和文件情报的护送任务,及过往人员交通安全,各点均单线联系。
南线是冀西太行一分区和冀南二分区的秘密交通主干线,分别在尧山、南位、内丘黄岔设交通站,其相隔100余华里,在杜家台、吴村、都城铺、大都城、北阳、夏侯设中转站.其工作人员多从部队调来,实行部队供应制,每月发60斤小米。
中线。“百团大战”后,日伪军进一步推行“囚笼政策”,加紧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在内丘境内建三条封锁线,50个碉堡、据点。使冀南冀西两个根据地的交通运输遇到极大困难。1940年冬,冀西根据地向冀南运送冀南币时,不得不以整团兵力(秦基伟率31团)掩护,采取突袭方式强行通过。次年下半年,冀南二分区派滏西工作队长,由太行一分区派司令部四科翟培修(后改蔡培修)到内丘建立交通队,翟任队长,成员由太行军区、太行一分区抽十余人组成,并开辟第三条秘密交通线。此线处于南北两交通线之间,因此称中线,交通队分驻黄岔、南位两个总站,每人都配备武器,负责重要文件、人员的护送任务。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大“扫荡”后,该交通线河村交通站由郭永善、张荣妮夫妻二人担任交通员。郭永善负责河村至南位;张荣妮负责河村到黄岔。夫妻二人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工作。
三条秘密交通线,使太行至冀南的交通联络工作,畅通无阻。三条交通线从建立到撤销历时4年。先后建立站(点)20多个,有交通员60余名。太行与冀南根据地通过的人员、文件络绎不绝。从冀南运往根据地大批物资,也从未发生过事故。交通站成员先后有11人被捕,8人牺牲。
战胜自然灾害 开展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内丘县天灾兵祸接连不断。有国民党溃兵的践踏骚扰、顽军强征豪夺;有日本侵略军的“扫荡”、“封锁”、抢劫;又有1939年7月历史罕见的山洪,1941年冬至1942年夏的长久干旱,1944年蔽天盖地蝗灾,1945年的暴风和毛虫,致使全县经济长期萧条,军需民食几经危机。抗日军民于艰难困苦中不畏强敌,战天斗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主席号召军民开荒解决粮食问题,要求三个月粮菜自给,从而调动了党政军民的积极性。
1940年3月,由于上年水灾,加之兵祸,根据地发生了严重春荒,仅岭头以西村庄就饿死509人,生产受阻。县委、政府发动组织群众向富户借粮,并抽调人员组成救灾春耕生产工作队,分别到各区帮助群众生产救灾。并在沟岔开荒种地,以减轻群众负担。同时,专署成立粮食调剂局,从山西购买粮食,解决本地春荒。县政府抽调经济科和英、行政科刘宗师、一区政府秘书刘仁德等负责粮食调剂工作,组织群众到山西和顺、昔阳等地运粮5万余斤。低价售给群众,以度饥荒。
1942年6月,根据地出现严重灾荒,去冬以来,雨雪极少,战事频繁,不少村庄到月底还未下种,而麦收仅有三到四成。为度灾荒,县政府一方面组织群众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和社会互济活动,一方面减轻群众负担,除征收一定数量的公粮外,其他一切从免。党、政、军工作人员节衣缩食,口粮从1斤4两减至12两(时16两为1斤,合公制0.43公斤)。并将獐獏集市迁至中栗峪村。县供销社贸易公司组织根据地商贩到敌占区采购货物,并以优惠条件吸引敌占区小贩前来通商,以保证根据地供应。随后,尽管抗日军民开展生产自救,灾荒仍在加重,全县饿死人口超过了1700人。11月6日,边区政府提出了“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县党、政、军、群各机关人员改为每天两顿饭,每人每天节省小米2两,以救济根据地灾民。次年1月22日,边区政府再次作出规定,每人每日节约粮1两。到麦后,县政府机关共节省小麦1925斤,救济了灾民。同时,太行区开始大规模纺织救灾运动。边区政府拨给棉花,每斤棉纺成线付小米2斤,再织成布付小米1斤。各村还举办了纺织训练班,掀起了轰轰烈烈纺织救灾运动。6月中旬,敌占区平原一带开始发现蝗虫,旱灾继续,夏荒日益严重。10月,县委、政府在侯家庄召开全县群英大会,表彰了生产运动中出现的劳动英雄申敬岐(石坡咀人)和安九仁(小西村人),进一步推动了全县的大生产运动。
1944年3月,各村普遍成立了生产委员会,领导组织互助。西部3个区共组织互助组515个,参加3486人。4月,县政府发放农业贷款2446455元(冀钞),发放春季贷粮260石(小米),另借出机关一个月粮食17093斤(折米),无偿救济贫苦孤寡户粮5780斤、糠10126斤。6月底,大批蝗虫侵入了根据地,县、区各级政府和党组织动员领导群众投入了大规模灭蝗运动。设立剿蝗指挥部,统一支配力量。7月12日,大批蝗虫再次从平汉路沿线飞入根据地。男女老少全部出动灭蝗,至18日,才基本肃清蝗虫。7月下旬,蝗虫刚灭,蝗蝻相继发生,又一次开展了大规模灭蝗蝻运动。因蝗蝻浩多,扑杀不及变成飞蝗,形成更大蝗灾。一批批蝗群遮天蔽日、层层叠叠,落地达六七寸厚,所经秋禾,尽啮无遗。群众只有点火,放鞭炮进行驱赶。至8月底,除消灭一部分外,其余移向西北方。两个多月的剿蝗运动中,投入554250人次,剿蝗470000余斤,加强了根据地和敌占区军政民的鱼水关系。
1945年3月,县政府发放救济粮贷款148087元(冀钞),手工业贷款106815元(冀钞),拨放义粮73600余斤,重点对受蝗灾及敌人抢掠严重的村庄进行了救济。4月21日至22日,侯家庄、白鹿角一带遭受了暴风袭击。果树大部分损坏,一般村减收50%,严重村(张北凹、桃园等)完全绝收。青苗被毁240亩。鉴于不断的灾害发生,县区政府号召动员,根据地群众采集野菜、柿萼等代食品224500余斤。并募集大部分支援敌游区群众度荒。共计募集炒面2107斤、干菜179斤、粮食105斤、糠285斤、橡子1915斤、荆籽1234斤。4月下旬,山区普遍发生毛虫危害麦田,三个区共被咬毁小麦168202亩。至月底,各区才基本肃清。
在艰苦的环境中,抗日军民想方设法度荒,吃代食品、野菜、树叶、枣核壳、玉米轴,并开展借粮、借糠、借枣核壳、借炒面活动。吃完了榆树皮、榆树叶,吃了大部分橡树叶、柿子树叶。内丘独立营的伙食中每顿每人掺进一两柿子树叶,竟吃掉三大间房子存放的柿子树叶。还有人吃国槐叶,出现身体胖肿,有的脸上、身上裂了口子。枣核壳磨成面,吃着香,但吃后出现便秘,就采取水瓮里下通便药来解决。吃得玉米轴都是从山西运来的。在此困难面前,他们都精神饱满,斗志高昂。唱道:“……又吃苦,又耐劳,百姓不骚扰;给养没人给,心中似火烧,扼守马岭关,雪花头上飘,卫国保民,打倒日本,持枪往前跑”。“日头出来照四方,春风乐洋洋,扛起小镢头,开荒到山岗,镢头碰地响叮当,开垦荒,回家乡,等到秋后收食粮”。
精兵简政 日本侵略军的连续扫荡,国民党军队的强行掠夺,加之连年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军需民食出现危机。1942年1月12日,边区抗日政府决定实行精兵简政,规定脱产党、政、群团工作人员最高不能超过所辖区域人口的1%。2月,冀西军分区实行精兵简政,抽调军队干部加强各县武装力量。随后,内丘县抗日政府实行精兵简政,将民政、教育二科合为民教科,财政、粮食二科合为财粮科,政府总定员45人。同时,将原来的7个行政区改为5个,各区由原来30多人定编为10人。实行精兵简政,对减轻人民群众经济负担,推动党、政、群团工作人员深入敌后,宣传群众,建立敌后武装起到了积极作用。
减租减息 减租减息是在抗日战争中团结地主、富农,提高贫农、佃农积极性的一条重要抗日统一战线政策。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提出了减租减息政策。
1940年年8月20日,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公布了合理负担条令,负担标准最高不得超过年收入的30%。10月31日,冀太联办颁布了关于减租减息的暂行条例,规定统一实行“二五减租”(即地主向农民收取的地租减少一半。如由原来的收粮1石,交租5斗,减为收粮1石,交租2.5斗),“租额不得超过土地正产额千分之三七五”,“年利率不得超过一分”(次年2月改为一分五厘,即“分半减息”,就是地主、富农向农民放高利贷,由原来每百元月息3分、5分等,减为“分半”,不得超过一分半)。12月3日,依据冀太联办发布的减租减息条例,内丘县抗日根据地部分地方开始实行减租减息。白塔村是第一个试点村。农,并逐步上升为中农。8月,晋冀鲁豫边区的临时会议制定了《土地使用暂行办法和统一累进税条例》,使负担政策进一步公平合理,根据地农村的经济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地主富农为逃避负担,大量典当和出卖土地,如白塔村刘景玉,原有土地20亩,卖出3亩,刘大信原有12亩,卖出4亩。
1942年,减租减息群众运动在内丘根据地大规模开展。同年8月,地委召开县委书记联席会议,明确了减租减息的方向。9月,县委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减租减息运动。运动中心是减租、保佃、清债、退押。次年11月,减租减息进入第
1941年7月,减租减息运动由合理负担转入第一阶段,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普遍展开,抗日县政府在乔家庄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群众与恶霸地主作斗争,公审斗争了大恶霸刘善莹的老婆,提高了广大群众觉悟,有力推动了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如白塔村,地租定额由原来每亩5斗减为3斗至2斗半。摩天岭村由定额6斗减到4斗。石坡咀村张文秀经过减租算账,抽回一部分土地,由佃农上升为贫二阶段,抗日政府一区在小西村召开群众大会,斗争了“山大王”恶霸地主安文祥,打消了群众害怕变天的顾虑,壮大了群众胆量,群众斗争情绪十分高涨。迫使地主、富农拿出了契约,退还押地。一些开明地主富农,经过动员顺利退约退押,广大农民得到了利益。
1944年,减租减息进入减租、订约、保佃为中心的第三阶段,并由经济斗争走向反封建统治斗争。10月,县委召开县、区各级干部扩大会议,针对减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并决定立即在新收复的三区开始减租。12月,抗日政府一、二区群众,结合审查公民,进行了清债和反迷信统治的斗争,分别清算斗争了槲树滩吴清泉和田白芷田禄等一批恶霸地主。次年1月,县委对进一步减租和检查进行布置,一、二区着重普遍彻底的检查,并建立佃户委员会,对四、六、七区开展普遍的宣传。4月,根据太行区党委的指示,减租减息告一段落,各区村转入春耕生产。
鱼水之情 抗日战争期间,全县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御敌,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有很多普通老百姓,舍得身家性命掩护抗日军政人员,保护八路军战士。
1943年,南民团指导员张富仓和参谋王豪带领十多个战士住马村,因走漏消息,300多个日本兵突然包围了村子。他们分散化装隐蔽在老百姓之中。战士王树林、于德学跑到一所学校里,在女教师宁志坚舍身掩护下安全脱险。
抗日干部和英深夜来到北良村的石鸣振家住宿,全家都为他操心,一大早就到村外放哨。黎明时,日伪军百余人从冯村窜来,石振鸣一家把和英藏到柴房屋里。日伪军包围村后,一边逼问群众,一边挨户搜查,将村办员石兴信捆绑起来,百般折磨,他决不屈服。日伪军最终没有搜查出和英。
任县敌工站丁少芝到内东区官庄一带开展工作,住西阳村,曾多次在群众的掩护下摆脱危险。一次,丁少芝和警卫员吴札子住在北阳村一个老太太家里,日本侵略军分三路包围了北阳,丁、吴出村已不可能,于是就藏在房东的地洞里。几个日本侵略军端枪进屋搜查,逼问房东老太太窝藏八路军没有,并凶残的掐老太太地脖子,老太太誓死不说。
任县日本侵略军为搜捕分区司令员吴诚忠的爱人丁莹星,曾两次包围北阳村,日本侵略军挨家挨户搜查盘问,由于百姓掩护,搜查落空。冬季,内丘日本侵略军为追丁莹星又包围北阳,保长老虎惨遭毒打,第四天天不亮又包围庆源,日本侵略军严刑拷打百姓,追问丁莹星的去向,百姓坚决不说,苑承如为此遭日本侵略军杀害。
为保证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粮食供应,各区、村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节衣缩食,把舍不得吃的粮食留给部队,有些开明绅士也多出钱、多出粮,退约还押。1941年,前方办事处辖区缴纳公粮30多万斤。1944年,敌后所有村庄全部缴纳了抗日公粮。
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妇女常常为部队做军鞋、洗血衣、洗绷带、照顾伤员。1942年秋,保家民团战士韩玉琨患了瘟症,住在根据地黄岔村张大德家里,张大娘拿出酸枣面拌冷水给他解热。张大娘的闺女黑妮是个十七八岁的姑娘,为了给玉琨治病,她一个人上山采药,为玉琨换衣、洗衣,张黑妮的事迹在当时太行山一带广泛流传。
在难苦的抗日战争期间,驻邢台浆水的抗大六分校学生为躲避日军的扫荡,时常躲到内丘,得到根据地军民的保护。同时内丘军民还在最困难的时候把节省下的粮食支援给抗大分校度荒。
附:抗日民歌民谣
杨秀峰真能干
杨秀峰,真能干,
领导冀西十三县。
闹互助,把工换,
减租减息搞清算。
杨秀峰,真能干,
除奸灭霸去隐患。
反摩擦,讲统战,
团结一致赴国难。
杨秀峰,真能干,
号召男子上前线。
杀日寇,把功建,
人人争当英雄汉。
杨秀峰,真能干,
亲自登台作宣传。
小日本,快完蛋,
新的中国就出现。
到那时,情况变,
不分贫富与贵贱。
要吃米,都吃米,
要吃面,都吃面,
大家拧成一股绳,
祖国建成大乐园。
冀西小调
冀西共统十三县,
日寇已经侵占完,
烧杀真凄惨,
刀来米,
烧杀真凄惨。
奸淫烧杀真凶狠,
豺狼成性倭寇精,
遍地血淋淋,
刀来米,
遍地血淋淋。
冀西的健儿要奋斗,
奋斗之中求自由,
组织游击队,
刀来米,
组织游击队。
不分男女和老幼,
组织担架通信队,
有力齐出力,
刀来米,
有力齐出力。
爱国的志士要出钱,
队员吃饱好抗战,
合理去负担,
刀来米,
合理去负担。
游击战术真巧妙,
声东击西去包剿,
群众要处好,
刀来米,
群众要处好。
我们所到的地方,
抗日政权建立上,
民选区县长,
刀来米,
民选区县长。
抗日政权建立上,
严防汉奸卖国贼,
巩固我后方,
刀来米,
巩固我后方。
队员的家属要优待,
取消租金高利货,
免差不摊派,
刀来米,
免差不摊派。
诸位同志齐努力,
日本鬼子赶出去,
胜利属我们,
刀来米,
胜利属我们。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