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武装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05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武装机构
分类号: E289.22
页数: 4
页码: 843-84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内丘县的军事武装机构,概括了旧政权武装、人民地方武装、民团武装等。
关键词: 内丘县 军事史 武装机构

内容

第一节 旧政权武装
  乡兵武装
  选丁壮,编“乡兵”之制,始于北齐,历朝沿袭。但前期史志无考,据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记载,崇祯七年(1634),官府曾率乡兵与农民起义军战于豹子口,可见官府组织有乡兵武装。另从此志常纪目中可查,守城民壮26名、民兵营马兵20名、步兵28名。清康熙七年(1668)《内丘县志》记载,有民壮50名,足见乡兵武装确有无疑。
  保卫团、保安队
  民国20年(1931),县国民政府成立保卫团,常备团丁59人,经费由各村摊派,年经费3130元。主要任务是维护本地社会治安。
  民国23年(1934)保卫团奉命改为保安队,有尉官4人,士兵64人,设上尉中队长,由县长兼任。
  民国26年(1937)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内丘县城,国民党县政府县长兼保安队长许士珍,带县政府官员及保安队部分人员弃城南逃。保安队部分人员在副队长邢荣杰带领下经柳林进入山区。10月15日,经冀西民训处赵进杨、杨克冰做工作,县保安队人员及学生共90人改编为冀西游击队第五大队,加入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行列。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
  内丘县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人民武装委员会
  1937年12月,内丘抗日县政府成立,下设军事科、动员科、锄奸科,负责组织动员人民武装抗日工作。
  1941年6月,全县抗日自卫队代表大会在獐獏村召开,成立内丘县人民武装抗日委员会(简称武委会)。李善荣任主任,郝维春任组织部长,陈米英任宣传部长。其任务是实行武装抗日,维护社会治安,加强人民武装教育和训练;自卫保家,配合抗日军队作战,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根据地。随即,区、村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相继成立。各级武委会是本区域人民武装组织的领导机构,是同级抗日政府的军事部,有统一指挥作战、分配武器、统一组织训练和教育职能。内丘县武委会先后隶属冀西和太行一、三分区武委会领导。
  1943年春,根据太行分区和一二九师《关于加强人民武装工作的指示》的训令,县、区、村武委会改称县、区、村人民武装抗日指挥部。县长刘振邦兼任县指挥部指挥,县委书记赵锦章任政治主任,原县武委会主任赵奎敬任副指挥,各区区长、村长和区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兼任区、村武装抗日指挥和政治主任,原区、村武委会主任任副指挥。
  1945年9月,内丘县人民武装抗日指挥部改为内丘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郝维春。
  1949年8月,内丘县武委会划归邢台军分区领导。同月,建立内丘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领导机构,取代县武委会大部分工作。1952年,在县、区均建立有各级武委会,武委会主任由同级党委书记兼任。
  1958年,“大办民兵师”。1960年春,县武委会改组为民兵工作组,县委书记兼组长。
  1962年,民兵工作组复改为武委会。“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各级武委会工作一度中断。1978年,再度恢复各级武委会,县武委会主任由县长充任。
  内丘县人民武装部、县兵役局
  1949年8月,内丘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建立,有部长、政委、副部长、秘书、通讯员,11—13人组成。下设作战、政工、后勤三个股。归邢台军分区领导。
  1951年,县人民武装部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区、乡设武装部,属地方编制,设部长1人,干事1—2人。195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县武装部改称县兵役局。下设动员科、作训科、民兵科、预备科、预备役军官科。县武装部长改称兵役局局长,同时兼任公安局长。区、乡人武部名称未变,设武装助理员一名。
  1961年,县兵役局又改称县人民武装部。
  1968年3月,县成立“三线”指挥部,负责人民防空及防空工程工作。
  1969年1—6月,县成立战备办公室,属县革命委员会编制,业务属人民武装部领导。
  1986年4月,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属邢台军分区和县委政府双重领导。编制11人,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办公室。1995年8月,增设装备管理科。
  1987年县设国防教育办公室。1993年设预备役军官登记办公室。
  1995年12月,按照中发〔1995〕12号文件,人武部奉命收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编制10人,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
  1997年12月,内丘县人民武装部建成高标准办公楼一座,由县城北街迁至县署办公大楼西侧。
  内丘县人民武装部自1995—2000年连续六年被省军区评为“先进人武部”。2000年7月机关党支部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党支部”;9月被河北省委、政府,河北省军区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9月21日,代表河北省军区接受北京军区管理教育考评组检查,受到好评;11月21日,代表河北军区接受北京军区联勤部后勤达标检查,得到充分肯定。
  1958年,内丘、临城、隆尧、柏乡四县合并为内丘县,在各人民公社中设立人民武装部,增设专职武装干部。公社人武部在县人武部和公社党、政领导下负责民兵管理、指挥和训练。1984年1月,人民公社改乡镇建制后,仍设人武部。设专职武装部长1人,2.5万人以上人口的乡镇增设副部长或武装干事1人。
  预备役部队
  1999年5月,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三团二营在内丘县组建,营部设在县人民武装部。在内丘镇、五郭店乡、大孟村镇、金店镇、官庄乡分别组建了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炮连。营长为现役军人,由上级选派。县政府1名挂职副县长任团副政委兼营教导员;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任副营长,分别被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授予预备役中校、少校军衔。各连连部设在所在乡镇机关、连长、指导员分别由乡镇人武部长、党委书记或副书记担任。
  1999年5月24日,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三团二营召开成立大会,预备役师副师长靳树绩大校,邢台军分区副司令员牟振元大校,中共邢台市委副书记,预备役师副政委兼三团第一政委刘鸿钦(预备役大校)到内丘参加了成立大会。2000年,编制制度未变。
  第三节 民团武装
  东南民团
  民国16年(1927)3月,为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共北方区执委派王新邦和马锦波等人到邢台,协助组织冀南农民武装暴动。是年夏,内丘红枪会、大刀会、黄沙会、真武道等会道门组织农民武装参加了攻占南和、任县、巨鹿、邢台等县城的战斗。翌年,会道门武装失败,内丘城西南一带富户以冯村乡绅士王贞文为首,联合成立了以“铲除匪患,自卫保家、维护本地安全”为宗旨的民团武装。民国26年(1937)10月,为防溃兵骚扰,冯村王贞文召集胡里、马村、十方、吴村、宋村、程村、北良、石家庄等13个村庄的富户武装约500人,400余条枪,重整东南民团武装,王贞文为团长,北良石振舟、吴村李茹兰,北程村阎英伟为副团长,联合对付外来武装侵扰。民国27年(1938年)1月15日,团首王贞文、李茹兰经杨秀峰、李艺林说服动员,同意率部参加冀西游击队,共同抗日。17日,东南民团354人,300余支枪,正式改编为冀西游击队司令部特务区队。区队长石振舟、副区队长陈克明,教导员李艺林(河北新乐人)。
  西北民团
  民国26年(1937)10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内丘县城。曾任上海九江镇守使的内丘东街人张允明(又名张二雄)卷家西逃柳林,与神头郝聪、柳林沟申连凤、马河陈林等以“打溃兵、保境安民”为名,组织西北民团。张允明任司令,郝聪为副官,占据东至马河村、西至白芷川的丘陵一带。后张允明拒不抗日,勾结日军,充当汉奸,1937年12月13日,被冀西民训处诱至田白芷处决,民团随即瓦解。第一节旧政权武装
  乡兵武装
  选丁壮,编“乡兵”之制,始于北齐,历朝沿袭。但前期史志无考,据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记载,崇祯七年(1634),官府曾率乡兵与农民起义军战于豹子口,可见官府组织有乡兵武装。另从此志常纪目中可查,守城民壮26名、民兵营马兵20名、步兵28名。清康熙七年(1668)《内丘县志》记载,有民壮50名,足见乡兵武装确有无疑。
  保卫团、保安队
  民国20年(1931),县国民政府成立保卫团,常备团丁59人,经费由各村摊派,年经费3130元。主要任务是维护本地社会治安。
  民国23年(1934)保卫团奉命改为保安队,有尉官4人,士兵64人,设上尉中队长,由县长兼任。
  民国26年(1937)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内丘县城,国民党县政府县长兼保安队长许士珍,带县政府官员及保安队部分人员弃城南逃。保安队部分人员在副队长邢荣杰带领下经柳林进入山区。10月15日,经冀西民训处赵进杨、杨克冰做工作,县保安队人员及学生共90人改编为冀西游击队第五大队,加入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行列。
  第二节人民地方武装
  内丘县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人民武装委员会
  1937年12月,内丘抗日县政府成立,下设军事科、动员科、锄奸科,负责组织动员人民武装抗日工作。
  1941年6月,全县抗日自卫队代表大会在獐獏村召开,成立内丘县人民武装抗日委员会(简称武委会)。李善荣任主任,郝维春任组织部长,陈米英任宣传部长。其任务是实行武装抗日,维护社会治安,加强人民武装教育和训练;自卫保家,配合抗日军队作战,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根据地。随即,区、村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相继成立。各级武委会是本区域人民武装组织的领导机构,是同级抗日政府的军事部,有统一指挥作战、分配武器、统一组织训练和教育职能。内丘县武委会先后隶属冀西和太行一、三分区武委会领导。
  1943年春,根据太行分区和一二九师《关于加强人民武装工作的指示》的训令,县、区、村武委会改称县、区、村人民武装抗日指挥部。县长刘振邦兼任县指挥部指挥,县委书记赵锦章任政治主任,原县武委会主任赵奎敬任副指挥,各区区长、村长和区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兼任区、村武装抗日指挥和政治主任,原区、村武委会主任任副指挥。
  1945年9月,内丘县人民武装抗日指挥部改为内丘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郝维春。
  1949年8月,内丘县武委会划归邢台军分区领导。同月,建立内丘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领导机构,取代县武委会大部分工作。1952年,在县、区均建立有各级武委会,武委会主任由同级党委书记兼任。
  1958年,“大办民兵师”。1960年春,县武委会改组为民兵工作组,县委书记兼组长。
  1962年,民兵工作组复改为武委会。“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各级武委会工作一度中断。
  1978年,再度恢复各级武委会,县武委会主任由县长充任。内丘县人民武装部、县兵役局
  1949年8月,内丘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建立,有部长、政委、副部长、秘书、通讯员,11—13人组成。下设作战、政工、后勤三个股。归邢台军分区领导。
  1951年,县人民武装部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区、乡设武装部,属地方编制,设部长1人,干事1—2人。195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县武装部改称县兵役局。下设动员科、作训科、民兵科、预备科、预备役军官科。县武装部长改称兵役局局长,同时兼任公安局长。区、乡人武部名称未变,设武装助理员一名。
  1961年,县兵役局又改称县人民武装部。
  1968年3月,县成立“三线”指挥部,负责人民防空及防空工程工作。
  1969年1—6月,县成立战备办公室,属县革命委员会编制,业务属人民武装部领导。
  1986年4月,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属邢台军分区和县委政府双重领导。编制11人,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办公室。1995年8月,增设装备管理科。
  1987年县设国防教育办公室。1993年设预备役军官登记办公室。
  1995年12月,按照中发〔1995〕12号文件,人武部奉命收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编制10人,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
  1997年12月,内丘县人民武装部建成高标准办公楼一座,由县城北街迁至县署办公大楼西侧。
  内丘县人民武装部自1995—2000年连续六年被省军区评为“先进人武部”。2000年7月机关党支部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党支部”;9月被河北省委、政府,河北省军区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9月21日,代表河北省军区接受北京军区管理教育考评组检查,受到好评;11月21日,代表河北军区接受北京军区联勤部后勤达标检查,得到充分肯定。
  1958年,内丘、临城、隆尧、柏乡四县合并为内丘县,在各人民公社中设立人民武装部,增设专职武装干部。公社人武部在县人武部和公社党、政领导下负责民兵管理、指挥和训练。1984年1月,人民公社改乡镇建制后,仍设人武部。设专职武装部长1人,2.5万人以上人口的乡镇增设副部长或武装干事1人。预备役部队1999年5月,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三团二营在内丘县组建,营部设在县人民武装部。在内丘镇、五郭店乡、大孟村镇、金店镇、官庄乡分别组建了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炮连。营长为现役军人,由上级选派。县政府1名挂职副县长任团副政委兼营教导员;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任副营长,分别被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授予预备役中校、少校军衔。各连连部设在所在乡镇机关、连长、指导员分别由乡镇人武部长、党委书记或副书记担任。
  1999年5月24日,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三团二营召开成立大会,预备役师副师长靳树绩大校,邢台军分区副司令员牟振元大校,中共邢台市委副书记,预备役师副政委兼三团第一政委刘鸿钦(预备役大校)到内丘参加了成立大会。2000年,编制制度未变。
  第三节民团武装东南民团民国16年(1927)3月,为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共北方区执委派王新邦和马锦波等人到邢台,协助组织冀南农民武装暴动。是年夏,内丘红枪会、大刀会、黄沙会、真武道等会道门组织农民武装参加了攻占南和、任县、巨鹿、邢台等县城的战斗。翌年,会道门武装失败,内丘城西南一带富户以冯村乡绅士王贞文为首,联合成立了以“铲除匪患,自卫保家、维护本地安全”为宗旨的民团武装。民国26年(1937)10月,为防溃兵骚扰,冯村王贞文召集胡里、马村、十方、吴村、宋村、程村、北良、石家庄等13个村庄的富户武装约500人,400余条枪,重整东南民团武装,王贞文为团长,北良石振舟、吴村李茹兰,北程村阎英伟为副团长,联合对付外来武装侵扰。民国27年(1938年)1月15日,团首王贞文、李茹兰经杨秀峰、李艺林说服动员,同意率部参加冀西游击队,共同抗日。17日,东南民团354人,300余支枪,正式改编为冀西游击队司令部特务区队。区队长石振舟、副区队长陈克明,教导员李艺林(河北新乐人)。西北民团民国26年(1937)10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内丘县城。曾任上海九江镇守使的内丘东街人张允明(又名张二雄)卷家西逃柳林,与神头郝聪、柳林沟申连凤、马河陈林等以“打溃兵、保境安民”为名,组织西北民团。张允明任司令,郝聪为副官,占据东至马河村、西至白芷川的丘陵一带。后张允明拒不抗日,勾结日军,充当汉奸,1937年12月13日,被冀西民训处诱至田白芷处决,民团随即瓦解。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